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诗文,完成(1)~(2)题。(8分)
(1)与诗文为友吧!诗文中有声,去聆听“① ,一夜人尽望乡”的思乡心声(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文中有景,去领略“② ,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明丽秋景(刘禹锡《秋词(其一)》);诗文中有情,去感受“何当共剪西窗烛,③ ”的悠远念想(李商隐《夜雨寄北》)。
(2)与诗文为友吧!遭人误解,读读《论语》,从“④ ,⑤ ”中学会对待误解的态度;人生渺茫,读读曹孟德,从“⑥ ,若出其里”(《观沧海》)”中感受吞吐宇宙的气概;阻滞不前,读读谭嗣同,从“⑦ ,⑧ ”(《潼关》)中收获勇往直前的力量。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分)
【甲】孙大圣见了,不敢进去,只在二门外仵着脸,脱脱地哭起来。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 就怕也便不哭,……只为想起唐僧取经的苦nǎo,他就泪出痛肠,放眼便哭,心却想到:“老孙既显手段,变作小妖,来请这老怪,没有个直直站了说话之理,一定见他磕头才是。……苦啊!算来只为师父受困,故使我受辱于人!”到此际也没及奈何,挂将进去,朝上跪下道……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
【乙】话说齐天大圣空着手败了阵来,坐于金剧山后,扑梭校两眼滴泪,叫道:“师父呵!指望和你:佛恩有德有和融,同幻同生意莫穷。同住同修同解脱,同慈同念显灵功。同缘同相心真契,同见同知道转通。岂料如今无主杖,空quán赤脚怎兴隆!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苦nǎo( ) 磕( )头 扑梭梭( ) 空quán( )赤脚
(2)【甲】【乙】两段文字出自_____(作者)的神话小说《 》中的情节。孙悟空初上天界时玉帝给他封的官职是 ,取经成功后被如来佛祖册封为____。(4分)
(3)【甲】【乙】文段中都写到孙悟空的“哭”,请分别概述其原因。(4分)
3.为了迎接“世界动物日”的到来,学校准备开展“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知识宣讲活动。以下是活动的各项环节,请你积极参与。(13分)
(1)【制作宣传】为了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此次活动,校团委制作了相关宜宣传单,请你据此回答问题。(4分)
人类经过千百万年漫长的进化与 、每一步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对野生动物的利用。但自工业文明以来,由于生产活动的需要和经济利益的 ,一些人对动物捕猎趋于盲目,而有些生产生活行为又间接地破坏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几百年来,这种大肆捕杀的行为已致使一些动物走向灭绝。每种动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独特生态地位和功能,虽然人类不采取行动制止这一态势蔓延。但是最终会自食其果。因此,保护珍稀动物,抢救濒危动物,保护自然资源,是一件关系人类发展的大事,是一项 的任务。
①宣传单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2分)
②依次填入宣传单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繁殖 带动 刻不容缓 B.繁殖 驱动 迫不及待
C.繁衍 驱动 刻不容缓 D.繁衍 带动 迫不及待
(2)【调查统计】小林是此次宣讲活动的发言代表,他从网上找到一则关于我国濒危物种现状的统计报告,从中摘录如下内容,想将其引用到自己的发言中,请帮助他完成。(4分)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有156种,约占其总数的25%。
①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2分)
②读完上述材料,对动物的生存现状,你有怎样的感悟 (2分)
(3)【表达观点】为了引起同学们对动物保不护的重视,校长向大家分享了一段话,请你阅读跟并完成下列题目。(5分)
动物与人类生来平等,它们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与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家园。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动物与人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只有与动物做到真正和平共处,才能保证人类与动物的生息繁衍,才能保证整个地球生命圈的共同繁荣,
。
①请仿照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2分)
。
②有同学建议在本周末举办一场保护动物户外宜传活动,但有些同学认为该活动会耽误自己的学习,且认为保护动物宣传是学校和大人的事。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并说明理由。(3分)
。
。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那夜,月如昼
●刘香河
①我的故乡,在苏北平原上,是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庄。因村子小,村庄上的大人小孩都熟识。哪家有新鲜事,便爱往哪家凑热闹,尤其是一帮孩子。我至今都还记得,村子上只有一两家有电视机的时候,我几乎每晚都带着三个妹妹,到村西头一户人家家里看电视。大伙儿看电视都很入神,不大的院子里挤满了人,还挺安静。这时候,我倒有些走神,会自觉不自觉地抬头,望望悬挂在空中的月亮,亮晃晃的,直逼我的眼。
②每到电视剧播完,我和妹妹们都会披着如水的月光,奔跑在村里唯一的砖巷之上。杂沓的脚步声,“噼噼啪啪”地响在巷头,带着童年的欢愉。那天空中的月儿,亮晃晃地照着,成了一盏照亮我们归路的灯。
③等到这盏灯最亮最圆的时候,中秋节便到了。
④普通民众自然不会在意“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也不会在意“中秋节”始于唐代,更不会意《唐书·太宗纪》有关“八月十五中秋节”之记载。
⑤然而,在老百姓的眼中,这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万家团圆节。一个重要的角色,此时闪亮登场:月饼。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中敬月光时,根本见不到现在商场橱柜里的月饼。敬月光,用的是月饼的替代品:黏炒饼。
⑥做黏炒饼,实在说来是个技术活儿,其关键在于掌握糯米粉和水之比重。说得玄一些,和糯米粉者,必须掌握糯米粉的性子,要知其根底。我们家中做黏炒饼的高手当属母亲。糯米粉是母亲平日里精心准备好的,预备着过年过节时用。知糯米粉者,莫若母亲也。不过,寻常的日子,要想动用糯米粉,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时节,日子过得还是紧巴了一些。糯米粉和水搅拌,要使其搅拌成“泥”状,且硬软适宜。硬,糯米粉不黏,易散;软,更准确一点应该称作“烂”,烂则过黏,难做成饼状。
⑦中秋之夜,我们家中,母亲自然是最忙的,忙的重头戏便是做黏炒饼。母亲先是吩咐大妹妹把锅灶烧热,之后她再往锅里圈上一圈菜油,片刻,热腾腾的油烟笼罩灶台,一缕缕油香飘散开来。但见母亲把事先做成大如小孩巴掌的圆饼,一只一只贴在锅内,盖上锅盖,让大妹妹继续添柴烧火。
⑧用不了一会儿,锅里便有饼香弥散而出,母亲知道饼子有糊面了,于是揭开锅,给饼子逐个翻身,再贴上,让大妹妹继续烧锅加温。
⑨饼子的两面皆形成糊面后,母亲便会给锅里的饼子加适量的菜油和糖。糖,多半是红糖。再喷少许净水,用铲子在锅里炒,炒至饼呈熟色,软乎,黏稠,方才出锅。
⑩软软的、黏黏的黏炒饼,吃在嘴里,同样也是软软的、黏黏的,更多了一层香香甜甜的味道,很是诱人。
我们这些小馋猫,望着月光映照下的黏炒饼,油滋滋的、香喷喷的,口水早就流出尺把长了,哪里还顾得上敬月神的仪式呢?!瞅着大人不注意,两个指头一捏,一只饼子便丢进嘴巴里去也。
此时,翘望天空中亮晃晃的凉月,咀嚼着黏滋滋、甜津津、香喷喷的黏炒饼,便对那月宫中的嫦娥仙子,心生感激。
那一夜,月如昼。
不论是我离开故乡,去另一个城市读书;还是后来回故乡的县城工作,乃至再后来离开故乡的县城,在外工作几十载之后,我仍固执地认为,儿时故乡上空的中秋之月,是世上最圆最亮的。
(选自《新民晚报》2024年9月17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那夜,月如昼”为题,富有诗意,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暗示了文章中心。B.文章第④段讲述了“中秋节”的历史渊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意蕴。
C.文章第⑦段详细描述了母亲做黏炒饼的过程,表现了“我”想吃到黏炒饼时的急切心情。
D.文中多处运用“亮晃晃”“软软的”“黏黏的”等叠词,使行文流畅活泼,富有韵味
5.文章题目是“那夜,月如昼”,文中讲述了与“月”相关的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6分)
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那天空中的月儿,亮晃晃地照着,成了一盏照亮我们归路的灯。
7.文章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中内容加以分析。(6分)
8.阅读文章,你如何理解结尾处“在外工作几十载之后,我仍固执地认为,儿时故乡上空的中秋之月,是世上最圆最亮的” (4分)
【二】(17分)
材料一
城市文脉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蕴含的当地历史文化之间有机联系的集合,集中体现在各类遗址、遗迹和建筑中,也体现在城市的艺术风格、生活方式中。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是城市的名片和公众的文化记忆,是城市建设中鲜明的文化标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可采用“绣花”的方式,不可大拆大建,不可急功近利,不可破坏街区肌理与传统风貌。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要统筹城市空间布局,彰显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还要保护好街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衍生的文化生态,在街区的商业开发和传统保护中寻得最佳平衡点。此外,在保留历史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融入现代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传承城市文脉》,《人民日报》2024年2月9日)
材料二
继我市公布拟新增59处历史建筑之后,《芜湖市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日前正式发布。《方案》明确,到“十四五”期末,芜湖力争创建成为“国字号”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提升芜湖的城市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用“绣花”“织补”功夫对萧家巷、弋矶山医院——芜湖造船厂两片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保护更新工程。全面保护街区传统格局和各类保护要素,重点加强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活化利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引入多元业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街区活力。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摘编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芜湖正在发力!》,《大江资讯》2023年7月23日)
材料三:
芜湖古城是一座已有2500余年历史的古城,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其中每一条街巷都记录着城市的兴盛过往,在街巷中漫步,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走进芜湖古城,就像走进了一部历史的画卷,街巷纵横间,名人雅士辈出。“姑孰画派”宗师萧云从、芜湖铁画创始人汤鹏、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等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屹立于此的建筑也展现着名人雅士曾经生活的图景。明代才子李永居住的雅积楼、著名数学家钟家庆的故居、晚清名将唐仁元的将军府邸、胡友成积善堂与青湘小筑等私家宅邸……这些建筑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在芜湖古城,人们既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可以领略到文化的魅力,每一栋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
(摘编自《芜湖古城:延续文脉 提升品质》,《中国建设报》2024年1月25日)
9.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保护好芜湖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衍生的文化生态,要避免大拆大建。
B.到了“十四五”的期末,芜湖市能够创建成为“国字号”的历史文化名城。
C.在芜湖古城,人们既可以领略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感悟到历史的厚重。
D.芜湖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时要统筹城市空间布局,彰显城市特色。
10.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往往”能否删除 为什么 (4分)
11.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用自己的话解释文中“织补”一词的含义。(4分)
12.元旦假期,小明到芜湖古城游玩,惊叹古城的美丽并发了朋友圈,有很多好友点赞和留言,其中两条如下:
请结合三则材料和网友的留言,为芜湖古城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利用提几条改进意见。(6分)
【三】(16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①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②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③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①薄:靠近。②安:怎么。③成:全,都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 (2)及其家穿井 及:
(3)乃益盐 乃: (4)反为其患 患: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天 下 之 事 皆 然 过 则 非 唯 无 益 反 害 之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穿井得一人。
(2)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16.阅读【甲】【乙】两文,说说你从两文中分别获得了怎样的启示。(4分)
三、作文(55分)
17.按要求作文。
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朱白清从背影中读懂了父爱的深沉,居里夫人在提炼镭的过程中读懂了科学的艰难与魅力,陶渊明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中读懂了人生的“真意”,汪曾祺在昆明的雨季中读懂了生活的情趣与美好……
请以《读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②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和人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100
200
100
200
100
200
800字
100
100
100
语文试题卷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5分)
1.默诗文,完成(1)~(2)题。(8分)
(1)①不知何处吹芦管;②晴空一鹤排云上;③却话巴山夜雨时。
(2)④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星汉灿烂;⑦河流大野犹嫌束;⑧山入潼关不解平。
2.(1)恼;kē;suō;拳。
(2)吴承恩;西游记;弼马温;斗战胜佛。
(3)【甲】段中孙悟空因为想到唐僧取经的苦难和自己受辱于人,悲愤交加而哭泣;【乙】段中孙悟空因为败阵后求助无门、孤立无援而哭泣。
3.(1)①将关联词“虽然……但是”改为“如果……那么”。
②C(“繁殖”的意思是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繁衍”的意思是逐渐增多或增广,某种生命及生命系统的生育、连接和延续过程。“驱动”的意思是驱使、推动,指在某种外因的影响下,主动去做某事。“带动”的意思是引导着前进,带头做并使别人跟着做。“刻不容缓”的意思是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迫不及待”的意思是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故选C项)
(2)①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严重威胁。②【示例】我认为呼吁全人类保护野生动物刻不容缓。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向周围人宣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为保护动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①【示例】才能保证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完整和可持续发展
②【示例】保护动物,人人有责,,这不只是学校和大人的事。参加保护动物户外宜宣传活动,不仅能够为保护动物出一份力,还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尽全力来帮助它们,不是吗
族感情(3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阅读(55分
【一】(22分)
4. C( C项中,文章第⑦段详细描述了母亲做黏炒饼的过程,但这主要是为了展现母亲的心灵手巧和家庭的节日氛围,而非表现“我”想吃到黏炒饼时的急切心情。因此,C项的分析鉴赏是不正确的。)
5.月夜看电视 月夜看电影 月夜“打仗” 月夜捉麻雀。
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月儿比喻成“照亮我们归路的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切合文章题目中的“月夜如昼”。
7.线索明晰示例:
文章的线索十分明晰,主要围绕着“月”和“黏炒饼”展开。从开头描述故乡的夜晚、月亮的明亮,到孩子们看完电视后披着月光回家,再到中秋节时月亮最圆最亮,家中的黏炒饼成为节日的重头戏,最后以“那一夜,月如昼”和“儿时故乡上空的中秋之月,是世上最圆最亮的”作为首尾呼应,使得整篇文章结构紧凑,主题突出。月亮不仅作为时间流逝的见证者,也象征着团圆和美好,与黏炒饼这一节日食品共同构成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首尾呼应示例:
文章的首尾呼应十分明显。开头以“那夜,月如昼”为引子,描绘了故乡夜晚的明亮和宁静;结尾则再次提到“那一夜,月如昼”,并强调“儿时故乡上空的中秋之月,是世上最圆最亮的”。这种首尾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还深化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和眷恋。同时,通过“月如昼”的反复出现,也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和美感。
8.结尾以疑问句的形式呈现,表达了对故园的思恋之情,使情感的表达情真意切,余味无穷,引人思考。
【二】
8.(3分)B(原文中是“力争创建成为”,并非“能够创建成为”。)
9.(4分)不能删去。“往往”表示通常情况下,在文中指的是历史文化街区大多是城市的名片和公众约文化记忆(2分)。如果删去,过于绝对化,用了“往往”一词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和严谨(2分)。(只写“不能删”不得分,意思相近即可)
10.(4分)文中指在保持街区肌里与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芜湖历史文化街区衰败的地方,进行修复和完善。(意思相近即可)
11.(6分)示例:
①采用“绣花”的方式进行古城的修缮保护,保留和恢复街区的肌理与传统风貌。
②寻找古城商业开发和传统保护的平衡点,做好节假日的游客限流和交通保障。
③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增加停车场、停车位。(每条2分,建议合理即可)
【三】(16分)
13.(1) 浇灌、灌溉(2)待,等到(3) 于是,就(4)祸害、灾难
14.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15.(1)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2)之所以味道鲜美,是因为加了盐的缘故。
16.文章启示:[甲]要谨慎对待传闻,不要轻易相信或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乙]做事要适度,过犹不及,超过限度反而有害。
三、写作(55分)
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