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8 20:3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
设计理念:
“教课之本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教学设计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情,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语的意思。
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各段落加小标题。
3.学习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抓住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ppt课件
2.学生:
预习课文,力争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章大意。
充分收集整理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提到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历史文化,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鲁迅(出示ppt3,板书:鲁迅)。
2.师:关于鲁迅,你有哪些了解呢?(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
3.师: 1945年,就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补充板书:我的伯父、先生)
4.生齐读课题。
5.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走近鲁迅。
设计意图:导入开门见山,紧扣文本,无需过多组织课堂,便使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状态。
二、梳理字词,了解文意
1.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师检查出示:ppt4-20。
(1)正音
教师重点指导“悼、嗽、浒、冠、号、传、囫、囵”等的读音。
(2)记形:
重点指导:“嗽”,中间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师范写后生练习书写一、两个)
(3)释义:
师:经过预习,同学们有什么难理解或不理解的词语吗?(各词语意思课件均有链接说明。)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预习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课前让学生充分进行预习,课堂上可以挤出大量时间用来检查、交流、汇报,碰撞,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理清文脉,领悟中心。出示:ppt21
3.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出示:ppt21《小贴士》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1)师根据生发言,适时点拨后出示ppt22
(2)课件出示,生齐读课件出示ppt23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概括小标题,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总体上入手把握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为后面深入体会找准了一个切入点。
三、品读词句,体会品质
师: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事件,通过品读词句,来体会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一)引导学习第一件事:聊《水浒传》,出示ppt25。
1.师导入: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第二段,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画出相关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2.学生默读思考做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全班交流。
课堂预设:
(1)交流一
﹡课件出示:ppt26
①生谈体会。
②师:同学们,小周晔听懂了伯父的话吗?(听懂了。)课件出示ppt27
③听了伯父的话,“我”“羞愧”的是什么?“悔恨”的是什么?练习说话,课件出示ppt27
反馈交流。
④师引读——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读书时——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生答)而伯父却——生: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2)交流二
﹡出示ppt28
①了解《表》、《小约翰》
②谈体会。
③师小结:鲁迅先生是多么关心、爱护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啊!正因为有了伯父的教导,从此,小周晔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④师点击课件ppt30补充介绍。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周晔的人生启迪有多大啊!
⑤指导感情朗读。
⑥师生小结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出示ppt29。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紧紧围绕着中心句展开,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直奔主题,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进行品读感悟,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感受鲁迅先生崇高的品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不着痕迹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理解内容,还可以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后,感悟作者写作方法,学习、掌握习作技能。
(二)学法迁移,合作学习第二、三件事。
1.师生小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学习第一件事的方法。出示ppt31:
设计意图:指导学习第一件事后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为后文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按此方法合作学习第二、三件事,师指导、巡视。
意图:此环节,老师充分让孩子们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让孩子们在小组中展示聪明才智,真正收到“合作”的效果。教师也参与到小组之中,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3.学生反馈,讨论交流。
课堂预设:
(1)交流一
※笑谈“碰壁” ,出示ppt32
师:在学习时,有什么不理解或难懂的地方吗?(如学生说没有,师就以考考学生来引入教学,主要抓住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和“恍然大悟”等重点词句进行体会,交流。)
﹡出示ppt33:
①指名说说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②理解这句话的内在意思。
师: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他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鲁迅先生说的一段话。出示ppt33。
师: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课件出示ppt34。
师: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出示ppt35)
设计意图: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及时出示背景资料,可以帮助血学生体会“碰壁”的含义,攻破学生理解的难点。
③师小结: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不怕“碰壁”,与恶势力进行英勇抗争。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⑤师生小结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笑谈“碰壁”,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品质。
(2)交流二
﹡救助车夫,出示ppt36
①师:伯父他们是怎么救助车夫的?请大家再把这段文字小声读一遍,他们的哪些动作令你特别感动?把它圈出来。出示ppt37:
师引导学生联系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谈体会,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这样启发,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②师: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时间平常事,然而就在这件平凡事上,却闪灼这鲁迅先生不平凡的思想品德。这真是——(出示ppt37: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啊!小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
③师:当作者看到这一情景时,她是怎样想的?生答后出示ppt38:
④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问题。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回答吗?(生答)
⑤师:同学们想象真丰富。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鲁迅先生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还有什么动作?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文中哪个词体会到这一点?课件出示ppt39。
反馈交流。
⑥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吗?(指名生想象后回答)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既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⑦指导感情朗读。
⑧师生小结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 出示ppt40
设计意图:此大环节主要是借助学习第一件事时所习得的方法合作学习第二、三件事,给学生一个迁移知识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是小学高年级教学应具备的策略。
(三)运用学法,自学第四件事:关心女佣。
1.生自学第四件事。出示ppt41
2.学生交流,出示ppt42。
学生谈体会。
3.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出示ppt43。
4.指导感情朗读。带着体会,感情自读。
5.师生小结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 出示ppt44。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此环节的学习,已由“扶”过渡到“放”,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语文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和培养。
四、拓展阅读,设疑延伸
师: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情,你还知道鲁迅先生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情?(指名生说,全班交流。)还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鲁迅的事?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同学们读后,就会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爱戴(板书),人们到底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板书?)
五、板书设计
聊《水浒传》
笑谈“碰壁”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救助车夫 ?深受爱戴
关心女佣
教后札记:
本教学设计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整节课真实、自然、扎实、高效。
一、教得简单
整节课,教师不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检查预习情况,再讲二到五段,主要抓住文中“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一中心句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目的有三: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整个教学思路简单、清晰、明了。教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随时随处补充文本内容,营造出了很强的文化氛围,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同步提高。
二、学得扎实
1.抓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预习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课前让学生充分进行预习,像生字新词的学习、搜集资料了解人物的身份、事迹等,课堂上就可以挤出大量时间用来检查、交流、汇报,碰撞,全面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质量。
2.抓课堂,提升语文素养。
(1)自主阅读,捍卫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给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时间。如课伊始,引导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去读文思考,主动地寻找答案;课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运用习得的学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课后,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继续拓展阅读等。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
教师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如在本节课里,老师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鲁迅先生当时的想法等,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好地悟出了课文的真谛,受到了生动的思想教育。
(3)渗透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概括小标题”小贴士的出示以及在学完第一件事后,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第二、三件事,最后自主学习第四件事时,都渗透了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教点金之术,这是自学能力的培养,令学生终生受用。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本教学设计努力用活教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读书、理解、感悟、创造、表达,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得情感体验,进而提升语文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凸显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一段,由葬礼场景感受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
2. 学习抓住重点词句读懂句子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句子,感受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ppt课件。
2.学生:继续搜集了解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描写鲁迅的文章。
教学过程:
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生答后板书:聊《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明白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答后板书)的人 。出示ppt2。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回放,可以巩固所学,达到温故而知新。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葬礼场景。
1.师: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坚持战斗到最后一息,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民族魂”的旗帜,覆盖着他的遗体。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前来吊唁和送葬。让我们同周晔一起回顾那万人同悲的场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出示ppt3。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激情导入创设了学习问题情境,直奔教学主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快速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2.反馈交流。(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课件出示ppt4:
(1)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许多人”、“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师:师:当时,一位热血青年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课件出示ppt5:
(2)送来的花圈挽联多——“数不清”、“挂满”、“大大小小”、“堆满”。
(3)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课件补充出示ppt6。
设计意图:引入课外教学资源,用巴金的作品深化学生的感受和认识,佐证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鲁迅精神永留人民心中。
3.指导感情朗读:声音低沉,语速缓慢,心情悲痛。
4.过渡:
师引读——看着那么多的人来参加葬礼,我有点惊异了——
生跟读——课件出示ppt7:
5.师:“爱戴”是什么意思?你能给“爱戴“换个词吗?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你们知道吗?(指名生回答)
6.看着静静躺在那里的伯父,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小周晔会想起以前的什么情景?(课件出示ppt8,生想像回答)
7.师:是啊,这一切都不再有了,她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这怎不叫小周晔流泪呢?课件出示ppt9:
8.指名读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什么,从哪写词中感受到的。(抓住“呆呆地”、“见不到”、“听不到”、“得不到”、“一滴一滴地”等词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9.指导感情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设计意图:本大环节教师设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主问题,品读文本的重点词句、感悟补白,积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大力提倡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进行讨论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评价,体会自我成功的快乐,明白鲁迅先生深受爱戴的原因,再一次深刻感悟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的课堂氛围,高度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拓展阅读,增强感悟。
1.师:对鲁迅先生的离去万分悲痛的何止是小周晔啊!生阅读浏览课本P86-87: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的相关资料。
2.师:深深的悲哀充荡着每一个人的心,(课件出示ppt10)看,千万颗人们的心在呼喊着同一个名字——(生)鲁迅先生。让我们也加入到送行的队伍中,和他们一起追忆伟大的鲁迅先生。感情齐读文章第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1.课堂练笔,升华情感。
师: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替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先生,我们想说的一定很多很多,快拿起我们的生花妙笔,写出我们心中最想对先生的一句话或者一首诗吧!(课件出示ppt11,生练写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新的感悟和思考。本环节让读与写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2.朗诵诗歌,激情小结。
师:鲁迅先生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了一首诗——《有的人》,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先生的无比的思念,来吟诵吟诵这首小诗吧,相信你们读后,会有更多的感触。(课件出示ppt13:《有的人》,有删节,配乐)   
设计意图: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升华情感,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3.回顾学习,交流收获。
师: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人物情感方面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来谈谈。)
设计意图: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是为写作服务的。此环节让学生回顾学习,交流收获,旨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回归文本整体,清晰文本表达的方法,避免一般感悟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弊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ppt14:
设计意图:一堂课的时间有限,课堂之外天地宽,作业超市显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所习的学法,把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延续到课外,从而拓展阅读视野,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加深文化积淀,提升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
聊《水浒传》
深受爱戴 笑谈“碰壁”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果) (因)
教后札记:
本节课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注重学生主体性。
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如引导孩子细读第一段时,请学生默读第一段,说说体会到到了什么?引导着孩子,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
二、注重学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去感悟、品味参加葬礼的人数量之多,场面之隆重,人们之悲伤。从而“抓重点词体会句子涵义”的方法“随风潜入夜”般教给了学生。
三、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如在课中,引入课外教学资源,用巴金的作品深化学生的感受和认识,想象看着静静躺在那里的伯父,小周晔会想起以前的什么情景的补白练习等,佐证鲁迅的精神永留人民心中。在课的最后几分钟拓展练笔,升华情感,总结时激情朗诵的引入,激励孩子们课外去读鲁迅的作品等,都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延伸。
四、注重课堂整体性。
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教师在安排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学完课文第二到五段内容,心中已初步建构鲁迅的形象,在本节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最后是拓展练笔与阅读,直到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清晰深刻。
五、注重人文、工具性统一。
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交流收获时师提出问题: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人物情感方面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来谈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回归文本整体,清晰文本表达的方法,避免一般感悟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弊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1.每当看到伯父送我的《表》和《小约翰》两本书,我的耳边就会想起( )。
2.每当我看到伯父遗像上那又扁又平的鼻子,我的眼前就会浮现( )。
3.每当我看到风雨中那些奔跑的疲惫不堪的黄包车夫,我的脑海就会出现( )。
4.每当我遇见阿三老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
5.每当我( ),( )( )。
……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作业超市:
1.熟读课文,体会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2.继续阅读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如《回忆鲁迅先生》、《欣慰的纪念》、《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等以及鲁迅先生的文集,如《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3.学习作者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