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2 School Life Lesson 1 My School Day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Unit 2 School Life
Lesson 1 My School Day
本课主题属于人与自我范畴,涉及学校、课程,学校生活与个人感受,多彩、安全、有意义的学校生活等子主题。
一、语篇研读
一、主题和内容(What) 本语篇分别讲述了英国学生Lewis的和中国学生Li Ming的学校生活。具体包括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每天上课的节数、课后活动等。具体来讲,Lewis的上学时间是早上八点半,一天有六节课;Lewis在学校吃午饭,课程在下午三点二十结束;课后,Lewis有足球练习。而Li Ming早上八点开始上学,一天也有六节课;Li Ming在家吃午饭,下午的课在三点半结束,课后活动为体育活动和俱乐部。两者对自己上下学时间、课程数目、午饭情况以及课后活动等方面的校园生活进行了阐述。最后,两个学生也分别表达了自己对自己学校生活的情感态度和观点。Lewis在最后表达了自己认为他的足球练习很难但是激动人心,Li Ming表达了自己认为学校生活很忙碌但是很有趣。两个人的情感态度都是积极向上的。 二、主题意义(Why) 两位学生在网页上的交流能让读者非常直观地看到中英两国中学生校园生活的异同,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国家和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是两国中学生的校园生活却非常类似和接近。在学校的每一天既有丰富的课内学习,也有适量的休息和运动,还有课后的兴趣拓展。在两个文段的最后,两个学生都发表了对自己校园生活的态度,虽然校园生活是忙碌的、有些活动是有挑战的,但是最终的感受都是积极向上的(hard but exciting、busy but fun)。 三、文体、结构和语言(How) 本语篇是常见的网络媒体语篇。从结构上来看,两个语篇的开头都先有问好与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和国籍)。然后从上下学时间、课程数目、午饭情况以及课后活动等方面对英国和中国的校园生活进行了阐述。最后,两个文段都有情感态度的抒发(形容词hard,exciting,busy和fun)。其中,两个学生得都用了一些表达时间的词语实现语篇的衔接,如start,end,Then,before noon,finish,after that,and then等。语篇逻辑脉络清晰,从早上到晚上描述了一天的学校生活情况,便于读者了解相关信息。两位学生都使用一般现在时进行描述,客观传递事实信息。
二、学情分析
基本情况:本课时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全英教学;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态度端正;愿意合作讨论,喜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课堂气氛活跃。 已知起点:已有相关话题核心词汇和基本句式的积累 潜在困难: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如上下学时间的不同、午饭安排的不同、课后活动的不同等),对于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表达情感缺乏足够的词汇支撑(学生已知形容词hard,exciting,busy和fun,但是不会使用连接词but表示转折强调)。
三、教学目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借助可视化图表获取梳理Lewis和Li Ming学校生活的基本信息。(学习理解) 2. 基于结构化知识,描述两位学生上学日情况,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原因。(应用实践) 3. 根据两位学生对自己上学日情况的介绍,推断他们对学校生活的态度。(迁移创新) 4. 介绍自己的学校生活。(迁移创新)
四、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1. 获取英国学生Lewis和中国学生Li Ming上学日的基本信息(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每天上课的节数、课后活动、午饭情况等),借助可视化图表呈现结构化知识。(学习理解) Period 1 1. 引入:学生回答当天的日期,并判断其为“上学日”;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T: What day is it today Is it a school day or a weekend day Ss: It’s Tuesday. It is a school day. 教师提问,学生说出上学日的活动。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如take lessons, morning exercise, lunch hours, after-school activities/clubs等)。教师将各种活动以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 T: What do you often do on a school day 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是否使用了完整句。
2. 激活:学生朗读Activity 1的文本内容,并用下划线标示表示时间和顺序的词或词组(in the morning, Between lessons, Then, In the afternoon)。学生勾画出自己上学的活动,并作补充。然后,学生两两之间用文本的结构口头描述自己一天的学校生活。教师点名,学生展示。 T: Read the text and underline the time phrases. Tick the activities for your school day and add more activities. Practice with your partner. 根据学生的展示评价学生是否正确使用了文本结构,是否完整描述了自己的学校生活。
3. 阅读:学生使用scanning技能阅读语篇,并找出关键信息(关于两个主人公上学日的主要话题点和两个主人公的国籍)。 细读:学生仔细阅读语篇,并填第56页的表格,对细节信息进行摘取。 再读:学生同伴之间对比两个主人公校园生活的异同,在语篇上勾画依据。四个学生一组,准备小组展示发言,要求每个组员都参与回答。 (如果时间允许,全班进行齐声朗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是否能使用scanning skills快速浏览文章。 观察学生填表情况,看学生是否能正确摘取细节信息。 观察学生是否能运用阅读时的勾画技巧标示依据;小组展示时是否全员参与、回答是否正确、全面,并补充了表格之外的内容(如两个主人公吃午饭的地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学校生活进行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激活学生与语篇知识和经验的关联。培养学生快速浏览文章的能力,梳理并对比两个语篇中的关键信息。(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况与整合)
2. 基于结构化知识,描述两位学生上学日情况的基本信息。(应用实践) 4. 学生两两一组,进行角色扮演,使用表格中所记录的信息,对文本进行重述。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的表现和展示,看介词使用是否准确、主谓是否一致、名词单复数是否正确、是否使用了表示顺序的衔接词等,把握学生对语言和信息的内化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内化结构化新知和关键语言。
3. 分析两位学生对于自己学校生活情况的介绍,推断两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观点。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探讨自己热爱校园生活的原因。(迁移创新) 7. 学生基于文本信息,推断中英两位学生对于自己学校生活的情感态度,画出依据。然后,分享自己对于自己学校生活的情感态度以及原因。 观察学生的回答是否能说出文本中的评价性形容词:hard but exciting、busy but fun,并提炼出两位学生的情感,两位对于学校生活都持有积极的态度。 在表达自己对于学校生活的看法时,也同样能客观理性分析和看待,既能看到学校生活的挑战性,也能看到学校生活的积极意义,即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能助力我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保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超越语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同时引领主流价值,塑造品格。(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
1. 通过注意到已给文本中的have got、has got和其否定形式,理解其中文意思和用法。(学习理解) Period 2 1. 学生根据表格提示,复述Lewis和Li Ming的校园生活,激活上节课所学。第一位同学,基于表格复述Lewis的校园生活;第二位同学,基于表格复述Li Ming的校园生活。最后一位同学,在没有表格提示的前提下进行完整复述。 观察学生是否能说全要点,正确使用校园生活的词汇。
2. 教师展示本节课产出任务写作的背景信息,将课本上Julie的文段作为主题帖子之一,让学生填补信息。 教师圈划重点词“have got”和“has got”,学生猜测意思。然后,学生在前面Lewis和Li Ming的文段中继续圈画,找出更多实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57页的否定形式,并总结其意思。 最后学生用中文归纳have/has got和haven’t/hasn’t got的意思和用法,并填空(My Discovery)。 观察学生是够能否正确填写lessons,break,lunch,clubs,practice,并进行变形(复数)。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总结have/has got和haven’t/hasn’t got的意思和用法
2. 通过写作介绍自己的学校生活。(迁移创新) 3. 学生细读写作任务的要求,教板书并展示写作的三点要求:内容包含“timetable、activities、feelings”,语言要包含have/has got和haven’t/hasn’t got的正确使用,书写要清晰。 写作后,两位学生进行作文展示,教师基于三点要求进行点评。 观察学生是否能在写作中满足所提出的三点要求。
4. 学生抒发感受,思考校园生活为什么是重要的。 观察学生回答时能否展现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学生能否说出校园生活重要的支撑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所学语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推动迁移创新。(想象与创造)
五、作业
继续完善写作,并进行同伴互评。
六、教学反思
实际上课的时间分配应该更合理。在激活时,用时可以再短一些,这样最后的课堂展示时间会更充分。另外,在第一次试教结束后,我对课程环节也进行了调整,让逻辑更加合理。例如,我删去了scanning后面的预测环节,因为考虑到学生程度较好,在scanning时可能已经获取了部分细节信息,使得预测环节不再具有意义。第一节课最后的思考题,由“你认为校园生活为什么重要”转变为“你是否享受校园生活”,将“是否重要、为何重要”的问题留到了第二节课的最后,更符合逻辑。以及写作环节之前删去了对于outline的强调,将板书简单化,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以简单的几点要求作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