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盥
七年级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
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读图释图是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之一,下而是七年级历史教材中出现的一幅地图,请你
选出正确识读地图的第二步是看
长
直人●人●人8
CA.图例
B.图名
C.图注
D.方向
2.1986年,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一套玉钺。钺身两面刃部上角
均有良渚神人兽面纹图案,两面刃部下角均有神鸟图案。考古
学家整体复原墓葬后发现,这是地位尊贵的墓主人随葬品,是
国王威仪与权力的象征。该发现证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
(2R的)
骆
A.存在明显等级差别
B.开始具备审美意识
C.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玉领货(di)一
D具有丰富精神生活
玉钺组合示意图
3.赵光贤在《周代社会分析》中写道“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
掠
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
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描述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的
4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4.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所记鼎的铜、
锡比例基本相符。鼎的各部分使用泥范铸造法铸成,大鼎的耳朵是铸接在鼎身上的,表明
解
当时的铸造和铸接工艺己经相当高超。这体现了司母戊鼎的
A.历史价值
B商业价值
C.艺术价值
D.科学价值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5.汾阳市某中学历史社团组织开展了“猜谜语·学历史”的活动,下面是李华同学给出的
谜面,据此推断该谜底是
二郎勇降恶龙
鱼嘴巧分洪流
古代水利工程
至今造福百姓
A.灵渠
B都江堰
C.阿房宫
D.长城
6。《论语·述而》记载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献是人的外在,品行、忠诚、
信实是人的内心。据此可知,孔子在教学中
A.主张“有教无类”
B.实行因材施教方式
C.尤为注重德育教育
D.关注总结教育规律
7.通过以下表格,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时期
内容
汉高祖时期
士兵还乡务农;鼓励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
文景时期
注重衣业生产;以农为本;减免赋税;勤俭治国等
A.依法治国
B.严刑峻法
C.勤俭治国
D.休养生息
8.张骞在前往西域途中被扣留,匈奴想尽办法留住他,为他娶妻,企图断除他前往大月氏
的念头。然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使命。往返途中他两次被抓,两次逃出,历尽艰辛才得
以完成使命回到长安。这体现出他
A.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
B.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
C.迎合帝王的个人喜好
D.沟通西南地区的强烈愿望
9.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是出土于陕西省的东汉绿釉
陶水亭,亭上层四角有张弩控弦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起舞,
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拍手伴歌。这一陶水亭真实再现了东汉末期
豪强地主
A.拥有私人武装
B.占有很大土地
C.势力不断壮大
绿釉陶水亭
D.控制地方政权
10.张角在184年提出“苍天己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这里的“甲
子”采用的是
A.公元纪年法
B.干支纪年法
C年号纪年法
D.王位纪年法
11.历史事实是指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历史观点是观察历史所持有的“看法”。下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5ACBDB
6——10CDAAB
11——15CDBDC
16 问题 1:汉代耧车简介:耧车是汉武帝时期一种高效的播种工具。播种时,一人挽耧车,
以人或牲畜为牵引动力,它的三只犁脚会划出浅浅的沟槽,农民使用它播种,一次播种三行,
不仅省工省力,效率提高,而且由于行距统一,还便于后期的锄耘、收割,促进了汉代生产
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2分)
翻车简介:汲水工具。利用一头牛绕着一大木轮逆时针旋转,驱动龙骨水车进行灌溉。翻车
的发明体现了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 分)
问题 2:板块二:④⑥ 板块三:②⑧ 板块四:⑤⑦(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心灵
体验: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再现了当时社会发
展的状况,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还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答出符合题意的表述
即可得 1 分。)
17(1)特点:以都城为中心修筑全国性道路网;制定统一的施工标准,重视交通建设规范;
路基高于地面,便于排水;利用自然地理条件节省人力物力,并可快速传递信息;采用独特
的夯土技术,保障路面的坚固、结实。(答出任意一点得 1 分,共 3 分)
(2)说明:经济商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
璃、宝石、核桃等传入中国;文化交融之路: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科技交流
之路: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答出任意一点得 1分,共 3分)
(3)北方民族迁往中原的影响: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
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大批中原人移居江南的影响: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
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2分)
18(1)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
“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
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以晋国为例,“和戎”的举措,既可以促成戎狄与晋和好,解除
晋国的后顾之忧,又可使中原诸侯畏威怀德,巩固联盟关系,以对付主要对手楚国,具有积
极的战略意义。这一战略方针的实现,扩大了晋国的疆域,稳固了后方。从春秋时期民族关
系发展来看,魏绎“和戎”,是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一个重要举措,意义深远。(4分)
(2)背景:秦朝时期,周边地区分布着众多民族,这些民族语言、族属不同,且不断地袭
扰中央政权;(2 分)措施:秦朝开凿驰道、直道和五尺道;修筑长城和灵渠;设置郡县等
方式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治理。(答出任意一点得 1 分,共 2 分)
(3)相同之处: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答
出任意一点得 1 分,共 1分)不同之处:汉朝,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在统一多
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纷争中融合,但在总体上,民
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答出任意一点得 1 分,共 1 分)
(4)发展趋势: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和融合、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答
出符合题意的表述即可得 2 分。)
19(1)A 战国时期(1分)B 扁鹊(1 分)C《伤寒杂病论》(1 分)D“麻沸散”“五禽戏”
(1 分)E 仁爱济世、医者仁心、勤奋专研和谦虚好学等精神。(1分)
(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针对秦国积弊,秦孝公任用商主持变法。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
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
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
定了基础。(2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想要治理好北方地区,之后他力排众议,进行政治、
经济、文化改革。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迁到中原。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
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2 分)
(3)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
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
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
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和地方豪强的势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汉武帝接受
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
在长安兴办太学,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为加强朝廷对
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
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
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
础。汉武帝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张骞出使西
域,开辟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
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成
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