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高 三 语 文 2025.1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 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 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气象卫星是专门用于地球大气层和地表观测的人造卫星,不仅可以观测到广袤海洋上空和人迹罕至地区的天气过程,而且可以连续监测局地中小尺度天气变化,同时具备高频次全球覆盖的观测能力。
气象卫星主要分为两大类:静止卫星和极轨卫星。静止卫星位于赤道上空,公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并且公转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一致,距离地面的高度大致是固定的,可以对同一个区域进行持续观测,频次达到分钟级,可随时获取观测区域内的多类天气过程数据。极轨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太阳始终保持固定的取向,即在随地球一起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卫星的轨道面与日地连线的夹角始终保持不变。利用这一优势,极轨卫星可以监测到全球的天气,尤其是静止卫星难以监测到的两极地区。而且,由于所处轨道比较低,极轨卫星所获资料的空间分辨率更高。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苏联和美国,我国虽然能接收国外气象卫星云图,但接收的只是单纯的黑白图像,无法挖掘原始数据、反演各种气象,应用受到极大限制。1969年初,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席卷半个中国,由于缺少自己的气象卫星,防灾救灾工作受到了严重阻碍。同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我国开启了气象卫星的自主研制道路。
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1988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A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结束了完全依赖外国气象卫星数据的历史。1997年,“风云二号” A星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2008年,被称为“奥运星”的“风云三号” A星实现了四大技术跨越,技术指标达到欧美最新一代气象卫星水平。2016年,“风云四号” A星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的新时代。
高三语文 第1 页 (共10页)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截至2024年4月,中国航天共完成了两代四型共21颗气象卫星的发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力量、具有国际声誉的对地观测卫星、被亲切地称为知冷知热的百姓星、 自主创新的争气星、服务全球的中国星。
(取材于刘浩、黎明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17年9月25日至28日,微信启动画面突然“变脸”——那张标志性的地球照片从美国航天员拍摄的图片换成了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 A 星的成像图。地球从未如此清晰!
“风云四号” A星采用三轴稳定工作方式。如果说“风云二号”像一个在太空中不断旋转的“陀螺”,转一圈用时600 毫秒,对地球的有效观测时间是33毫秒;“风云四号”则像在太空中支起了一个“三脚架”,可以一直对准地球进行观测。
“风云四号” A星是国际上首颗实现“高精度二维扫描成像+红外高光谱三维探测”两种遥感技术应用的气象卫星,堪称科技领域的杰作。它搭载了多项世界级的先进观测仪器,其中运行在静止轨道的全球首台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犹如一台“超级CT”,能够精准测量每一层大气的温度、湿度,为深入研究大气三维对流、更精细预测灾害性天气提供了可能。
在中国成功发射“风云四号”之前,全球范围内,气象卫星搭载的光学遥感仪器捕获的大气成像图普遍为二维视角。而我国环境和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较高,实现对大气结构的精细化探测,特别是感知温湿度在垂直方向上的精确分布和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已经着手研发探测大气三维结构的高光谱红外干涉仪; 2001年,我国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预研工作正式起步。科研工作者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对我国禁运的“卡脖子”技术——分束器上,我国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在团队的支持下,凭借极大的耐心和艰苦的实践,实现了该技术的自主研发。当被问及困境中如何坚持下去时,他们说:“科研人员心里只有国家任务,不管有没有条件,任务都要完成,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16年12月,由中国研制的世界首台静止轨道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成功上星。与此同时,曾一度在气象卫星技术领域领先的美国和欧洲,由于相关计划屡遭延误,进展缓慢。
有人用“功勋卓著”来形容“风云四号” A 星。它可以在3.6万公里高空的地球静止轨道上,实现大范围高频次大气垂直探测,最快可以达到每15分钟给台风做一次“立体扫描”,追踪它们的一举一动,让台风这一气象灾害无处遁形。2022年,“风云四号” A星正式成为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的值班卫星,在全球台风、洪涝、溢油等灾害监测评估中贡献力量,发挥了风云气象卫星在国际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取材于胡珉琦的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 第2 页 (共10页)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静止卫星在太空观测地球时是静止不动的。
B. 静止卫星可持续观测同区域多类天气过程。
C. 极轨卫星可以监测到两极地区的天气。
D. 极轨卫星比静止卫星“看”得更清楚。
2. 根据材料二, 下列对“风云四号” A 星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对地球的有效观测时间比“风云二号” 长。
B. 能够实现对地球大气结构的三维立体监测。
C. 做一次台风“立体扫描”最多需要15 分钟。
D. 在全球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3.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1988年之前,我国无法获得气象卫星数据。
B. “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都是静止卫星。
C. 风云系列卫星均可搭载两种以上的遥感技术设备。
D. 我国同时完成了静止、极轨两种气象卫星的研制。
4. 根据两则材料推断,下列现象中,不可能是风云气象卫星监测、发现的一项是(3分)
A. 2009年-2019年,乌拉圭海岸附近的阿根廷海盆底水温上升0.02度。
B. 2019年9月,我国江南、江淮、江汉、黄淮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
C 2020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及亚利桑那州附近出现约35处火点。
D. 2023年1月23日—25日,我国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出现寒潮天气。
5. 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条概括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研制特点。(6分)
二、本大题共5 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10题。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人君之道如何 ”对曰: “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 广开耳目,以察万方 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 廓然远见,踔然独立。此人君之操也。”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 ”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取材于刘向《说苑》)
高三语文 第3页 (共10页)
(二)
帝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帝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 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 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帝深然之。封德彝[1]非之曰:“三代以还,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 盖欲化而不能, 岂能之而不欲邪 魏征书生, 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 “五帝、 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 高阳征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 岂非承大乱之后邪 若谓古人淳朴,渐致浇讹,则至于今日、 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帝卒从征言。
元年、 关中饥。 二年、 天下蝗。 三年, 大水。 帝勤而抚之, 民虽东西就食, 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焉。帝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 又云: ‘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颉利[2]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皆袭衣冠,征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葬见之耳。”
臣祖禹曰:太宗可谓能审取舍矣。魏征,仁义之言也,欲顺天下之理而治之。封德彝,刑罚之言也,欲咈天下之性而治之。夫民莫不恶危而欲安,恶劳而欲息,以仁义治之则顺,以刑罚治之则咈矣。故治天下在顺之而已,咈之而能治者,未之闻也。太宗从魏征,而不从德彝,行之四年,遂致太平,仁义之效,如此其速也。故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
(取材于范祖禹《唐鉴》)
注释:【1】封德彝,隋末唐初人,唐太宗继位初任宰相。【2】颉利,东突厥可汗,贞观四年为唐将所擒,押送长安,授右卫大将军。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廓然远见 廓:广阔
B. 三王不易民而化 易:轻视
C. 是岁天下大稔 稔:谷物成熟
D. 欲咈天下之性而治之 咈:违逆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踔然独立 E 帝之初即位也
帝深然之 未之闻也
C. 譬犹饥者易为食 P. 盖欲化而不能
流散者咸归乡里 恶劳而欲息
高三语文 第 4 页 (共10页)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拘系于左右 不管束身边的亲信
B. 人渐浇讹 人们逐渐轻薄诈伪
C. 皆能身致太平 (他们) 都能在生前使得天下太平
D. 如此其速也 像这样迅速啊
9. 下列对第二则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魏征认为、经历了动乱的老百姓更容易施以教化。
B. 封德彝认为,现今人心不古,需用严法治理国家。
C. 唐太宗认为,天下安定得益于魏征对自己的劝谏。
应 祖禹认为,如果能够勤于政事,就可成为明君。
10. 第一则短文中的为君治国之道,在唐太宗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要说明。(6分)
三、本大题共5 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 完成11--13题。(共12分)
赠益府群官[1]
卢照邻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
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昂藏[2]多古貌,哀怨有新曲。
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
答言寒乡子,飘飘万余里。
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3】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
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1]岁云暮、
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
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注释:【1】此诗作于公元670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县尉秩满后辞官。益府:即益州府,位于今四川成都。【2】昂藏:形容气度不凡。【3】盗泉:水名。相传孔子经过盗泉、虽然很渴,但恶其名,忍渴不饮此水。【4】耿耿:焦虑之貌。
高三语文 第5 页 (共10页)
11.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昂藏”句,写鸟气度不凡,有上古风貌,表现了它的孤高自许。
B. “智者”四句,写鸟被智者厌弃而无法帮助愚夫,故而感到焦虑。
C. “关山”句中的“关山”,与“关山度若飞” 中的“关山”含义相似。
D. “谁能”二句, 写鸟渴望能够得到风的助力,一举飞上高高的天空。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四句中,“一”“单”“独”等词语, 凸显了鸟的孤单之状。
B. 诗人以群凤与鸟对话的方式来抒写自己的心绪,可谓新颖别致。
E. “不饮盗泉水”,诗人借用典故表现了鸟不愿直面现实的心理。
D. “羽翮”二句对仗工整,对比鲜明,形象表现了鸟还乡的艰难。
13. 诗人以鸟自喻,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共8分)
(1) 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宏阔意境,历来为人称道。
(2) 诗人笔下的“别离”,有牛郎织女“柔情似水, , ”的细腻缠绵,也有李白“ ,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潇洒脱俗。
(3) 成语“网开一面”体现了古人的好生之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乐盘游则 ”也蕴含这一思想。
(4) 与家人朋友交流、欣赏音乐和阅读好书,可以使我们获得心灵的慰藉,正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写的: “ , 。”
15. 根据要求, 回答问题。(共10分)
《红楼梦》中,薛宝钗因“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而需要服用“冷香丸”。脂砚斋在批语中说:“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
(1)“冷香丸”这一名字中暗含了薛宝钗怎样的命运 请依据脂批简要分析。(4分)
(2) 如果说宝钗“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是指人的某些天性,你认为“冷香丸”是否压制住了“热毒” 请结合小说具体情节,说明你的理解。(6分)
四、本大题共4 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萨尔茨堡的性格
小小的山城萨尔茨堡是个阴晴不定的城市,雨常常没完没了。城中的“粮食街”很像一条巨大蜈蚣,趴在那里。 这条蜈蚣太古老,差不多已经成了化石。 天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在蜈蚣身上走来走去,寻古探幽。且不说街上那些店铺的铁艺招牌,一件件早已够得上博物馆的藏品,连莫扎特故居门前手拉门铃的小铜把手,也依旧灵巧地挂在墙上。它至少在一百年前就不使用了,但谁也不会去把它取下来,因为最生动的历史记忆总是保留在这些细节里。
萨尔茨堡不同于奥地利的任何城市,与其相差最远的是维也纳。
维也纳建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宏大而开阔; 萨尔茨堡建在峡谷之间,狭窄而峭拔。维也纳的主人是哈布斯堡王朝,雍容华贵的宫廷气息散布全城; 萨尔茨堡的主宰者是大主教们,神灵的精神笼罩着小小山城。所以,至今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维也纳的开放自由与萨尔茨堡的沉静封闭——这种历史的气氛。
当自以为是的美国人把麦当劳建在“粮食街”上时,他们第一次屈从了这里的传统,把那种通行于世界的、粗的、红底黄字的商标——大“M”,缩成小小的、镶在一个具有本地特色的古色古香的铁艺招牌中。
全球文化在这里服从了本土文化,从中我们是否看到了萨尔茨堡人的某些性格
如果想看一看真正的萨尔茨堡人,就去奥古斯汀啤酒屋吧! 在一间间像厂房一样巨大的木头房子里,摆着一排排长条的木桌,看上去像卖肉的案子。桌子两边是木凳。萨尔茨堡人喜欢这里所保持的传统方式——自己去买酒买肉,洗杯和倒酒。在这里没有人独酌,全都是一群人一边吃喝一边大声说话。
如果他们想一个人安静地消磨一下,就钻进盐河边的巴札咖啡店里。这家全萨尔茨堡人都去过的咖啡店,一点也不讲究,但这个城市的许多历史都在这家店中。小圆桌和圈椅随随便便放在那儿,进来一坐,一杯咖啡可以让你想待多久就待多久,即使有人说话也听不见。它和奥古斯汀啤酒屋完全是两个世界、 两种情调,但是一个传统。
如果想放纵,想与朋友热闹一番,就去奥古斯汀; 如果想让精神伸个懒腰,想享受一下宁静与孤独,就去巴札。他们一直依循着这与生俱来的生活感觉,从不改变。他们也看电视,也打手机,也听CD,但离不开他们的奥古斯汀和巴札。
在外地人眼里,萨尔茨堡人似乎有些传统。甚至有人说维也纳是“音乐之城”,萨尔茨堡是“音乐之乡”,挖苦他们是乡下人。但一位萨尔茨堡人骄傲地说,我们这儿的女孩子从来没人骚扰。
高三语文 第7 页 (共10 页)
在当今世界,很多城市由于旅游业兴旺,当地的人文风气发生骤变。然而萨尔茨堡人却岿然不动。他们本分、诚实、循规蹈矩,甚至看上去有点木,但教你信任不疑。外地旅客不识德语与奥国的硬币,买了东西,常常将一把硬币捧给他们,让他们拿。他们绝不会多拿一分钱。 可是如果放在威尼斯和巴塞罗那,谁这样做,谁就是傻子。
民风的淳朴来自他们的传统,但不要以为他们只是凭着一种传统的惯性活着。在大主教广场上,我看过他们举行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活动:一些身穿巴洛克时代服装的年轻人表演着先前的萨尔茨堡人怎么打铁、制陶、织布,以及怎么化妆、用餐和演戏等。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说,一方面使人们亲近传统,一方面吸引外来游客。人家来旅游,不只为了玩和购物,更要看你的文化,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文化。
我在萨尔茨堡有一位好友,名叫威力。他出生在意大利,是铁路局的电气技师。然而,这位意大利人却是一位十足的“萨尔茨堡通”。他深知这座城市每一幢房子的历史,甚至知道路边每一块有花纹的老石头来自哪里。前几年,州政府颁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奖掖他对萨尔茨堡的地方史做出的贡献,后来别的组织也要向他颁奖,他却说,不要了,一个就足够了。他说:“最重要的不是我,而是萨尔茨堡。”
后来,我在拜访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组委会时,感受到在情感意义上他们个个都是威力。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届时萨尔茨堡将有两千五百个临时性工作人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万观众服务。他们年年如此。艺术节组委会的负责人对我说: “我们要让每一位客人都爱上萨尔茨堡!”这话让我吃了一惊。教人爱上一个城市是不容易的,如果你有这个想法,一定是你已经深深地爱上它了。
我喜欢黄昏时分在城市中散步,穿行于那些迂回辗转、交错不已的老街老巷中。此刻,古老的房屋全成了高高低低群山一般的剪影了,寥落的街上已经晦暗模糊。一些设在道边的露天咖啡店桌上的蜡烛已然点亮,一阵钢琴声从前边的街角像一阵风似的吹来……
我感到了萨尔茨堡人对他们的传统与文化的一种依赖。
我不想评论这种依赖是耶非耶,但我却清晰地触摸到了它的性格,那结实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
16. 卜列喵可甲的“传统”,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 他们第一次屈从了这里的传统
B. 但是一个传统
C. 萨尔茨堡人似乎有些传统
D. 民风的淳朴来自他们的传统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萨尔茨堡的古老建筑和装饰中保留着当地历史文化的鲜活记忆。
B. 虽然萨尔茨堡没有维也纳富有文化气息,但人们出行方便安全。
C. 大主教广场上的表演,体现出当地人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传扬。
D. 作者写威力拒绝更多的颁奖,突出了萨尔茨堡无与伦比的魅力。
18. “萨尔茨堡的性格”是怎样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 (6分)
19.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 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
①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东南角绿地,位于东便门西侧,占地1.47万平方米,于2015年对市民免费开放。②绿地建设采用梁思成的城墙花园设计思路,以美轮美奂的漕运文化为“肌底”,设计了不同景区,满足人们的不同审美需求。③通过特色植物和景观小品的设置,营造出浓厚的胡同文化气息。④目前这块绿地已成为北京市“增彩延绿”及节水示范工程,是最受该区域欢迎的休闲场所之一。⑤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历史情境、区域文化相融合,唤醒了老北京的文化记忆和改善民生的社会使命。
(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八、 第①句的“位”可替换为“地处”。
8 第②句的“美轮美奂”使用正确。
G. 第③句的“通过”不能删掉。
D. 第④句的“最受”位置不当。
(2) 不改变原意,对第⑤句画线部分进行改写,使句式整齐、没有语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
高三语文 第9 页 (共10页)
21. 微写作 (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集章式旅游”是指游人收集不同地点或景点的印章,完成一个集章册或集章卡片,以记录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游客热衷每到一个景点必“打卡”盖章,有的景点出售已经盖好章的集章册……对“集章式旅游”,你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 高三学生的家长容易感到紧张和焦虑,这样会影响亲子沟通和家庭氛围。期末家长会即将召开,请作为高三学生的你,给自己的家长写一段话,帮助他(她)调整情绪。要求:内容健康,表达得体。
(3) 请以“别丢掉”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题目自拟。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 清,本义是形容纯净,没有混杂东西。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清”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如“清新”,形容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清高”,形容高尚纯洁、不同流合污……如今,“清”依然是人们的一种审美理念和价值追求。
请以“说‘清’”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 每个人都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可能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可能是一个灿烂的梦想,也可能是几首老歌、几段回忆……
请以“自己的天地”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 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 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东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高三语文 参考答案 2025.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 A 2. C 3. B 4. A
5. 答案要点:
①研制是基于现实的迫切需要。
②起点低,发展快,水平高。
③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④体现国家意志、团队精神、主人翁责任感。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B 7.C 8.A 9.D
10. 答案要点:
第一问:为君者应当任用贤才,有独立见解,以爱民为本。唐太宗采纳魏征之言,以仁义教化百姓,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尽心尽力安抚灾民。
第二问:百姓在灾年没有怨言,在丰年安居乐业,国家刑狱减少,社会安定,突厥臣服。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11.B 12.C
13. 答案要点:
①孤独失意,怀才不遇 ②不愿同流合污
③渴望赏识,实现抱负 ④思乡欲归
(结合诗句分析略)
14.(1)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且放白鹿青崖间
(3)思三驱以为度
(4)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15. (1)答案要点:
“炎凉”“甘苦”“离别”:暗示宝钗经历了家族的繁华与败落,成婚后宝玉出家,她过着守寡孤独的生活。
(2)答案示例:
示例一:我认为“冷香丸”不能完全压制住“热毒”,即宝钗内心依然存在不可能完全转化或升华的悲欣之情。例如,宝钗在寻黛玉途中,见到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便想扑来玩耍,这正是少女天真烂漫之情的自然流露。
示例二:我认为“冷香丸”能够压制住“热毒”,即宝钗已经能够克制情感,言行服从封建世家礼法风度。如在听到金钏之死的时候,她只口中称奇,即前往安慰、宽解王夫人,并拿出自己的衣服为金钏入殓。她表现出的理智冷静,尊卑长幼有别,可说是“冷香丸”压制“热毒”的结果。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6. C 17.B
18. 答案要点:
性格:①独立 ②自信、执着 ③淳朴
原因:①建在峡谷间,地理位置相对封闭。
②历史上曾由大主教主宰,静穆森严。
③萨尔茨堡人深深地了解、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19. 答案要点:
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①将萨尔茨堡和维也纳对比,说明萨尔茨堡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②将萨尔茨堡的麦当劳标识与其他地方对比,突出萨尔茨堡本土文化传统的强大;
③将萨尔茨堡人与威尼斯、巴塞罗那人对比,突出萨尔斯堡人的本分、诚实、循规蹈矩。
作用:
①多方面、生动鲜明地表现了萨尔茨堡的性格;
②多角度、深入探究了萨尔茨堡的性格的成因;
③表达了作者对萨尔茨堡人依恋和执守本土文化传统的理解。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 (1)D
(2)答案示例:
融合了历史情境、区域文化,唤醒了老北京的文化记忆,践行了改善民生的社会使命
21. 略
22. 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晋平公问师旷:“做君主的方法是怎样的?”师旷回答说:“做君主,要清静无为,追求博大仁爱,任用贤能;拓展见闻,来明察各方面情况;不被社会流行的风俗习惯拘泥,不受身边人的影响;目光远大,见解卓越独到。这就是君主应持守的规则。”
周武王问姜太公:“治国的方法是什么?”姜太公回答说:“治国的方法,是爱护百姓罢了。使他们获利而不要损害他们,使他们成功而不要破坏他们,使他们生存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他们衣食而不要掠夺他们,使他们欢乐而不要使他们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要使他们怨怒。
(二)
唐太宗刚即位时,曾和群臣谈到教化百姓,太宗说:“如今正值国家经历大乱之后,我担心这样的百姓不容易教化。”魏征回答说:“不是这样。长期安定的百姓容易骄纵享乐,百姓骄纵享乐就难以教化;经历过动乱的百姓心存忧患,百姓心存忧患就容易教化。这就如同饥饿的人对食物容易满足,干渴的人对饮水不挑剔一样。”唐太宗非常认同他的说法。封德彝反驳道:“三代以后,人心渐渐变得浮薄诈伪,所以秦朝专用法律,汉代采用‘王道’的同时掺杂‘霸道’的内容。正表明他们想行仁义教化却无法实行,哪里会是能推行而不想推行呢?魏征是一介书生,不识时务,如果听信他的空谈,必然会败坏国家。”魏征说:“五帝、三王并没有换掉百姓后再施行教化,从前黄帝征伐蚩尤,颛顼征伐九黎,商汤放逐夏桀,武王讨伐纣王,他们都能在生前使得天下太平,难道不是承接大乱之后吗?如果说上古人淳朴,后来渐渐变得浮薄诈伪,那么到了今天,百姓就全都变成鬼魅了,君王怎么能管理好他们呢?”太宗最后采纳了魏征的意见。
贞观元年,关中地区闹饥荒。贞观二年,全国遭遇了蝗灾。贞观三年,又遭遇了水灾。唐太宗经常前往安抚百姓,老百姓虽然到处觅食,却不曾叹息抱怨。这一年(贞观五年)天下大丰收,四处逃亡的百姓都回到了老家,一斗米不过三四钱,全年被判死刑的才二十九人。东到大海,南到五岭,老百姓都不用关院门,行商旅客不用自己带粮食,在路上就能获得给养。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贞观初年,上书的大臣都说君王应当独自运用权威,不可以放权给大臣。又说:‘应当显耀国家武力与威严,征讨周边部族。’只有魏征劝我停止武事提倡文教,中原安定了,四夷自然就臣服了,我采纳了他的意见。如今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他的部族首领都全副武装守卫着宫廷,各部落都受到中原礼教的熏染,这是魏征的功劳。只是遗憾没有使封德彝见到罢了。”
臣范祖禹认为:唐太宗可以说是很懂得取舍了。魏征的话是仁义之言,想顺应天下之理来治理国家。封德彝的话是刑罚之言,想违背天下人的本性来治理天下。老百姓没有不厌恶动乱而渴望安定,厌恶辛劳而想要安闲的,用仁义来治理则会顺服,用刑罚来治理则会违逆了。所以治理天下在于顺应人性而已,违逆人性而能使天下太平的,我没有听说过。唐太宗采用魏征的意见而没有听从封德彝的话,实行了四年,就使天下太平,仁义治国的效果,像这样迅速啊。所以治理天下的道理就在于君王勉力去做的事罢了,谁又不能成为唐太宗这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