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目标) 2乡下人家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 核心素养目标) 2乡下人家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3 09:36:38

文档简介

四下2乡下人家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绘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乡村独特的风光和生活情趣,与单元主题“乡村生活”紧密契合。从语文要素来看,本单元要求学生“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屋前瓜架等场景的描述让学生了解乡村生活细节,学习精准表达,体会乡村质朴生活本质与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具体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孩子都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乡村生活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与熟悉度。日常穿梭于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亲眼目睹四季农事更迭,亲身参与家禽家畜饲养,熟悉诸如瓜藤攀爬、鲜花绽放、鸡群漫步等乡村场景,这些生活阅历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基础,能轻松唤醒共鸣,快速融入文本描绘情境。然而,正因其熟悉日常点滴,易陷入 “熟视无睹” 困境,对乡村生活独特魅力与深层文化内涵缺乏系统梳理、深度洞察;再加之如今的农村乡土气息已不浓厚,一部分孩子感受不深。在语文学习层面,虽有一定词句理解基础,但对于作者如何运用精妙语言、细腻笔触将平凡乡村景致升华至美学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作手法领悟尚浅,在将生活素材转化为生动书面表达,精准描绘乡村之美、抒发内心情感上,仍需教师引导点拨,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深入领略乡下人家传统民俗、生活智慧,如时令耕种、邻里互助等,感悟乡村深厚文化积淀,激发对本土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传承乡村文明薪火。
语言运用:认识“构、冠” 等 10 个生字,规范书写 “构、饰” 等 15 个字,流利、有感情且精准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段落;学习作者描绘乡村景致、生活百态的精妙语句,内化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与口语表达。
思维能力:借生活经验梳理课文逻辑,对比城乡思考乡村价值,依课文想象乡村发展。
审美创造:品味文中诗意的田园风光、质朴的生活场景描写,鉴赏自然美、人文美、和谐美;以手抄报、仿写、改写等创意形式,展现心中乡村美。
思政元素:体悟乡下人家勤劳、坚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品质,珍视劳动成果,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热爱生活、回馈家乡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具体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2. 难点: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乡下人家的方法,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热爱之情。
五、教法学法
1. 教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朗读法。
2.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搜集乡村生活图片及视频资料。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乡村生活的视频,视频中展现乡村的田园风光、农家小院、家禽家畜等场景。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些美丽的地方是哪里呀?”引导学生回答出乡村。
2. 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乡下人家》 ,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重点强调“构”“冠”“率”等字的读音。
3.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如“构”是左右结构,左边“木”字旁要写得窄一些,右边“勾”的竖提要写在竖中线上等。学生跟着书空,然后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书写姿势和书写错误。
4. 理解词语意思。对于“装饰”“和谐”等较难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借助图片、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如理解“装饰”时,展示乡下人家屋前摆放鲜花、挂着红灯笼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乡下人家写了哪些场景?给每个场景加个小标题。
2. 学生默读后,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依次描写了屋前瓜架、门前鲜花、屋后春笋、院中鸡群、河里小鸭、夏日晚餐、秋夜虫鸣这些场景,并板书相应小标题。
3.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思考: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读完后,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语“独特、迷人”来概括乡下人家的特点,教师板书。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乡村纪录片走进课文,初读时大家认真识字、写字,还巧用方法理解了词语,默读后知晓课文按空间顺序描绘诸多乡村场景,感受到其独特、迷人、诗意。课后,向长辈打听乡村趣事,下节课分享,咱们接着探秘乡下人家。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场景,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听写生字词,同桌之间互相批改,纠正错误。
2. 回顾课文内容,提问:课文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场景?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场景小标题。
(二)精读课文,悟乡村美
1. 学习“屋前瓜架”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 提问:作者描写了哪些事物?(瓜藤、瓜架)瓜藤是怎样生长的?找出相关语句。(“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3)引导学生比较乡下人家屋前的瓜架与高楼门前石狮子、大旗杆的不同,体会作者对乡下人家屋前瓜架的喜爱之情,通过对比朗读,读出喜爱之感。
2. 学习“门前鲜花”部分(第2自然段前两句)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句,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花?这些花有什么特点?
(2)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等花名,以及“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等词句,感受乡村鲜花的美丽与独特。
(3) 播放一段各种鲜花依时令开放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乡村鲜花的美。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鲜花的美丽与作者的喜爱之情。
3. 学习“屋后春笋”部分(第2自然段后两句)
(1)教师范读这两句,引导学生想象春笋破土而出的画面。
(2) 提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春笋生长得很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中的“几场”“常常”“成群”“探出头”)
(3)让学生表演“探出头”的动作,理解“探”字的妙处,体会作者对春笋的喜爱。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春笋的生机勃勃。
(三)小组合作,体会写法
1. 出示学习任务:选择自己喜欢的其他场景(院中鸡群、河里小鸭、夏日晚餐、秋夜虫鸣),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场景写生动、写具体的,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圈点批注。
2.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指导。
3. 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内容:
(1) “院中鸡群”部分:抓住“率领”“大踏步”等词语,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公鸡的高傲,感受作者对鸡群的喜爱。通过朗读,读出鸡群的特点。
(2)“河里小鸭”部分:从“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等语句,感受小鸭的自由自在,体会乡村生活的闲适。指导学生朗读,表现出小鸭的欢快。
(3)“夏日晚餐”部分:引导学生想象一家人在门前场地吃晚餐的情景,抓住“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体会乡村生活的温馨、和谐与美好。通过配乐朗读,营造温馨氛围,让学生感受这种美好。
(4)“秋夜虫鸣”部分:理解“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这句话,感受纺织娘的歌声给乡村夜晚带来的宁静与祥和,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指导学生轻声朗读,读出宁静的氛围。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精读课文,感受到了乡下人家各个场景独特、迷人的美,也学习了作者通过描写具体事物,运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把乡村生活写得生动、具体的方法。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乡村生活是怎样的,然后仿照课文,选择一个场景,用几句话写一写。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生动形象的句子。
2. 完成小练笔,把自己描写乡村场景的内容写在作文本上,下节课交流展示。
板书设计:
2乡下人家
屋前瓜架、门前鲜花、屋后春笋、院中鸡群、
河里小鸭、夏日晚餐、秋夜虫鸣
热爱眷恋乡村生活
十、教学反思
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孩子们虽然生在农村,但是如今的农村已经和过去不同,一些孩子对某些场景并不熟悉,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有效地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乡村风光,降低了理解难度。小组合作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方法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引导,多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课堂时间把控上还需更加精准,给学生留出更充裕的思考和交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