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单元测试(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单元测试(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3 10:12:32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乐昌期末)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接近于零,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这说明新时期中国(  )
A.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B.开始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
C.成为国际组织的创建者 D.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答案】A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2.(2024八下·重庆市期末)新中国外交实践充满智慧,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B 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加强了同东欧国家的合作
C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形成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2022八下·灌阳期末)1954年缅甸总理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我们对中国很恐惧。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这种恐惧。”“恐惧”的消除主要是因为中国(  )
A. 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与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说,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恐惧,B符合题意;
A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1945年,A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C不符合题意;
D项,与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2024八下·怀宁期末)人民空军建立星期,军用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自主研制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2011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隐形战机歼-20首飞成功。这反映了我国军用飞机(  )
A.完全独立自主研制 B.逐渐走上国产化道路
C.主要从国外购买 D.技术领先于世界
【答案】B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5.(2024八下·舞钢期末)下列为某班同学收集的一组图片。符合这组图片的主题是(  )
A.人民海军
B.人民空军的建立与发展的建立与发展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成就
D.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新时代强军之路
6.(2024八下·钟楼月考)这次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国家第一次摆脱新老殖民主义的压迫,讨论和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  )
A.不结盟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大国一致原则 D.求同存异原则
【答案】D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7.(2024八下·安庆期末)伴着雄浑豪迈的音乐,情景合唱《一路走来》响彻云霄:“从蘑菇云升起的地方走来,苍茫的岁月澎湃着热血情怀,长缨在手驱散重重阴霾,新中国的命运自己主宰;从春天那奔涌的大潮中走来,地下长城把丰碑化作血脉……”该合唱所述的军种是(  )
A.陆军 B.海军
C.火箭军 D.战略支援部队
【答案】C
【知识点】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8.(2024八下·安庆期末)某校历史小组策展“当代中国的外交”,其中一幅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对该示意图理解准确的是(  )
A.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轰动世界的“乒乓球外交”
C.加强与亚非国家间的合作 D.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9.(2024八下·广元月考)孔子曾说的“君子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之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都始终践行这一思想,并不断发展创新。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中国现代外交理念是(  )
A.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B.对西方国家采取敌视方针
C.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0.(2024八下·唐山期中)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中不包括(  )
A.改善中美关系关系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日内瓦会议 D.参加万隆会议
【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11.(2024八下·渭滨期末)下列属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
A.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交 B.参加日内瓦会议
C.参加万隆会议 D.全方位外交
【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12.(2024八下·德惠期末)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引导促成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推动南苏丹问题的政治解决。2023年推动沙(特)伊(朗)恢复外交关系。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国(  )
A.捍卫战后雅尔塔体系 B.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
C.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C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3.(2024八下·西岗期末)课堂上, 同学们正在展开讨论,依据他们的发言内容, 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  )
A.开启与多国建交的高潮 B.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
C.支持被压迫民族的独立 D.积极主动开展外交活动
【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4.(2024八下·安顺期末)观察中国外交新增建交国数据图,1972年的中国外交出现高潮的主要原因(  )
A.中国建立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
B.中苏建交
C.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乒乓外交轰动世界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15.(2024八下·盐都期末)一个美国记者评论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是因为他提出了(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6.(2024八下·福州期末)如图所示内容体现中国外交(  )
A.延续“一边倒”政策 B.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
C.秉持战略伙伴关系 D.奉行了全方位外交
【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17.(2024八下·曲靖期末)中国政府重视发展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积极开展多边外交,重视国际合作。材料反映了中国的外交特点是(  )
A.以联合国为中心 B.只与周边国家交往
C.实行全方位外交 D.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答案】C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18.(2024八下·曲靖期末)“君子和而不同”,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大智慧,意思是“和谐但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巧妙运用这一智慧,为促进会议成功召开而提出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与发展”战略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9.(2024八下·静乐期末)周恩来在重视政府官方外交的同时,又非常重视民间外交工作。他指出:“文化交流、经济交流是我们外交的两翼。”要“兵对兵,将对将,各行各业要通畅”。这反映出新中国(  )
A.坚持主权至上的外交理念 B.重视发展睦邻友好
C.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外交策略灵活务实
【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2024八下·梁溪期末)外交部档案馆馆藏《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手稿)》被收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作为档案材料,其价值在于(  )
A.可证实日内瓦会议圆满结束
B.可佐证殖民国家主导会议议程
C.能完整还原亚非会议的内容
D.是研究新中国外交的第一手史料
【答案】D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下·和静期末)中美关系是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双边关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所示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即《联合公报》),替未来十年的中美关系提供蓝图。……《上海公报》及促成公报之外交折冲,夸大一点来说,使得尼克松政府能够建立崭新的和平架构。美国一公布对中国开放,国际关系的模式就起了戏剧性大变化。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三 (2024年)4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习近平指出,……中美关系历经风风雨雨,给了我们不少重要启示:两国应该做伙伴,而不是当对手;应该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应该求同存异,而不是恶性竞争;应该言必信、行必果,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我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条大原则,既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走向未来的指引。
——《人民日报》(2024年4月27日01版)
(1)写出材料一图示中“跨过鸭绿江”的部队名称。这支部队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谁?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的意义。以“未来十年”间的一例具体史实说明,这一行为为中美关系提供了“蓝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美关系的“重要启示”反映了我国外交怎样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
【知识点】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名称:据材料一“跨过鸭绿江”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因此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据所学可知,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因此是彭德怀。目的:据所学可知,美国的侵略活动威胁我国安全,因此,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意义:据所学可知,1972年《上海联合公报》发表,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史实:据所学可知,未来十年中美关系发展是到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特点:据材料三“我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条大原则,既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走向未来的指引。”可知,我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因素: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建国初,由于美苏冷战的国际形势影响,中国与美国关系是敌对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有所改善直至建交,因此,因素是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故答案为:
(1)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意思相近即可)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任答一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22.(2024八下·昭平期末)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值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新中国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 ——摘编自人民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到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多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中国参与创建或参加的部分国际组织
——整理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习近平主席发表的2023年新年贺词在国际社会引发热烈反响,习近平主席强调、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我们始终如一珍视和平和发展,始终如一珍惜朋友和伙伴,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扬子晚报》报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积极参加或创建国际组织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中国外交“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答案】(1)国际背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
(3))意义: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其它国家的交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4)理解: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做着不懈努力;我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是: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有: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积极参加或创建国际组织 , 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其它国家的交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外交“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做着不懈努力;我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故答案为:(1) 国际背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 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
(3) 意义: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其它国家的交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4) 理解: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做着不懈努力;我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只要细心读材料,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这就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要注意理解。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乐昌期末)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接近于零,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这说明新时期中国(  )
A.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B.开始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
C.成为国际组织的创建者 D.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2.(2024八下·重庆市期末)新中国外交实践充满智慧,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B 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加强了同东欧国家的合作
C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形成
A.A B.B C.C D.D
3.(2022八下·灌阳期末)1954年缅甸总理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我们对中国很恐惧。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这种恐惧。”“恐惧”的消除主要是因为中国(  )
A. 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与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4.(2024八下·怀宁期末)人民空军建立星期,军用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自主研制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2011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隐形战机歼-20首飞成功。这反映了我国军用飞机(  )
A.完全独立自主研制 B.逐渐走上国产化道路
C.主要从国外购买 D.技术领先于世界
5.(2024八下·舞钢期末)下列为某班同学收集的一组图片。符合这组图片的主题是(  )
A.人民海军
B.人民空军的建立与发展的建立与发展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成就
D.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6.(2024八下·钟楼月考)这次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国家第一次摆脱新老殖民主义的压迫,讨论和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  )
A.不结盟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大国一致原则 D.求同存异原则
7.(2024八下·安庆期末)伴着雄浑豪迈的音乐,情景合唱《一路走来》响彻云霄:“从蘑菇云升起的地方走来,苍茫的岁月澎湃着热血情怀,长缨在手驱散重重阴霾,新中国的命运自己主宰;从春天那奔涌的大潮中走来,地下长城把丰碑化作血脉……”该合唱所述的军种是(  )
A.陆军 B.海军
C.火箭军 D.战略支援部队
8.(2024八下·安庆期末)某校历史小组策展“当代中国的外交”,其中一幅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对该示意图理解准确的是(  )
A.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轰动世界的“乒乓球外交”
C.加强与亚非国家间的合作 D.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9.(2024八下·广元月考)孔子曾说的“君子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之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都始终践行这一思想,并不断发展创新。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中国现代外交理念是(  )
A.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B.对西方国家采取敌视方针
C.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10.(2024八下·唐山期中)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中不包括(  )
A.改善中美关系关系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日内瓦会议 D.参加万隆会议
11.(2024八下·渭滨期末)下列属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
A.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交 B.参加日内瓦会议
C.参加万隆会议 D.全方位外交
12.(2024八下·德惠期末)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引导促成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推动南苏丹问题的政治解决。2023年推动沙(特)伊(朗)恢复外交关系。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国(  )
A.捍卫战后雅尔塔体系 B.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
C.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2024八下·西岗期末)课堂上, 同学们正在展开讨论,依据他们的发言内容, 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  )
A.开启与多国建交的高潮 B.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
C.支持被压迫民族的独立 D.积极主动开展外交活动
14.(2024八下·安顺期末)观察中国外交新增建交国数据图,1972年的中国外交出现高潮的主要原因(  )
A.中国建立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
B.中苏建交
C.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乒乓外交轰动世界
15.(2024八下·盐都期末)一个美国记者评论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是因为他提出了(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6.(2024八下·福州期末)如图所示内容体现中国外交(  )
A.延续“一边倒”政策 B.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
C.秉持战略伙伴关系 D.奉行了全方位外交
17.(2024八下·曲靖期末)中国政府重视发展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积极开展多边外交,重视国际合作。材料反映了中国的外交特点是(  )
A.以联合国为中心 B.只与周边国家交往
C.实行全方位外交 D.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18.(2024八下·曲靖期末)“君子和而不同”,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大智慧,意思是“和谐但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巧妙运用这一智慧,为促进会议成功召开而提出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与发展”战略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9.(2024八下·静乐期末)周恩来在重视政府官方外交的同时,又非常重视民间外交工作。他指出:“文化交流、经济交流是我们外交的两翼。”要“兵对兵,将对将,各行各业要通畅”。这反映出新中国(  )
A.坚持主权至上的外交理念 B.重视发展睦邻友好
C.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外交策略灵活务实
20.(2024八下·梁溪期末)外交部档案馆馆藏《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手稿)》被收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作为档案材料,其价值在于(  )
A.可证实日内瓦会议圆满结束
B.可佐证殖民国家主导会议议程
C.能完整还原亚非会议的内容
D.是研究新中国外交的第一手史料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下·和静期末)中美关系是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双边关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所示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即《联合公报》),替未来十年的中美关系提供蓝图。……《上海公报》及促成公报之外交折冲,夸大一点来说,使得尼克松政府能够建立崭新的和平架构。美国一公布对中国开放,国际关系的模式就起了戏剧性大变化。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三 (2024年)4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习近平指出,……中美关系历经风风雨雨,给了我们不少重要启示:两国应该做伙伴,而不是当对手;应该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应该求同存异,而不是恶性竞争;应该言必信、行必果,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我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条大原则,既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走向未来的指引。
——《人民日报》(2024年4月27日01版)
(1)写出材料一图示中“跨过鸭绿江”的部队名称。这支部队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谁?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的意义。以“未来十年”间的一例具体史实说明,这一行为为中美关系提供了“蓝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美关系的“重要启示”反映了我国外交怎样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22.(2024八下·昭平期末)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值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新中国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 ——摘编自人民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到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多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中国参与创建或参加的部分国际组织
——整理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习近平主席发表的2023年新年贺词在国际社会引发热烈反响,习近平主席强调、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我们始终如一珍视和平和发展,始终如一珍惜朋友和伙伴,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扬子晚报》报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积极参加或创建国际组织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中国外交“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2.【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说,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恐惧,B符合题意;
A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1945年,A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C不符合题意;
D项,与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答案】B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5.【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新时代强军之路
6.【答案】D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7.【答案】C
【知识点】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8.【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9.【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0.【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11.【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12.【答案】C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3.【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4.【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15.【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6.【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17.【答案】C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18.【答案】B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9.【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答案】D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21.【答案】(1)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
【知识点】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名称:据材料一“跨过鸭绿江”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因此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据所学可知,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因此是彭德怀。目的:据所学可知,美国的侵略活动威胁我国安全,因此,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意义:据所学可知,1972年《上海联合公报》发表,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史实:据所学可知,未来十年中美关系发展是到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特点:据材料三“我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条大原则,既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走向未来的指引。”可知,我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因素: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建国初,由于美苏冷战的国际形势影响,中国与美国关系是敌对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有所改善直至建交,因此,因素是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故答案为:
(1)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意思相近即可)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任答一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22.【答案】(1)国际背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
(3))意义: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其它国家的交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4)理解: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做着不懈努力;我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是: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有: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积极参加或创建国际组织 , 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其它国家的交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外交“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做着不懈努力;我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故答案为:(1) 国际背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 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
(3) 意义: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其它国家的交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4) 理解: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做着不懈努力;我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只要细心读材料,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这就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4)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要注意理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