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济南期末)1974年10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面积达50平方米的巨幅艺术壁毯《长城》。这一活动是因为中国( )
A.与日本建交 B.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与美国建交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2024八下·唐山期中)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民主、自由、平等、互利 D.互不干涉内政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2024八下·大东期末)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向全世界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2024八下·内黄期末)201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仪式上,陆上作战、信息作战、特种作战、防空反导、海上作战、空中作战、综合保障、反恐维稳、战略打击9个作战群按作战编组接受检阅。这次阅兵反映了( )
A.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
B.军队政治工作为强军目标提供了保证
C.我国产业结构合理
D.中国在反对霸权主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A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5.(2024八下·德惠期末)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内容涉及了“华东军区海军建立”“中国成功仿制歼—5型歼击机”“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辽宁舰’交接入列”等内容。他学习的是( )
A.民族大团结 B.科技文化成就
C.钢铁长城 D.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6.(2024八下·西岗期末)某同学梳理笔记时,绘制了 一个示意图。据此判断示意图主要反映了( )
A.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B.公正合理世界新秩序
C.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答案】A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全方位外交
7.(2024八下·安顺期末)2024年5月8日下午,劈波斩浪,历经8天海试的福建舰首航完成,中国海军“三航母时代”即将到来!中国第一艘航母是( )
A.辽宁舰 B.山东舰 C.巡洋舰 D.核潜艇
【答案】A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8.(2024八下·盐都期末)如表反映了新中国武器生产的发展轨迹。这直接体现了我国( )
时间 武器
开国大典阅兵 战场上缴获的“万国牌”枪械
5周年国庆阅兵 苏联引进的冲锋枪和国产仿制冲锋枪
50周年国庆阅兵 我国自行研制的枪械
60周年国庆阅兵 我国自主研发的枪械
A.国际地位的不断增强 B.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
C.多兵种作战体系形成 D.军队力量领先于世界
【答案】B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9.(2024八下·自流井期末)下图显示我国外交取得重大胜利,这一胜利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C.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0.(2024八下·自流井期末)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美国记者评论的依据是( )
A.新中国成立的一年里,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际会议的圆满成功
D.会见尼克松,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1.(2024八下·道里期末)总结、归类、提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时,从网络上收集了以下表格内容,符合表格中资料的主题是( )
2012年9月“辽宁舰”交接入列 歼-20战机 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A.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外交事业的发展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D.现代的社会生活
【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新时代强军之路
12.(2024八下·福州期末)熊猫外交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方式,是中外友好互信的象征。1972年3月,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玲玲”和“兴兴”不辱使命,在宣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促成“玲玲”“兴兴”赴美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13.(2024八下·曲靖期末)如图是1971年10月,多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欢呼庆祝的场景。与此相关的是( )
A.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4.(2024八下·曲靖期末)总结、归类、提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时从网络上收集了以下几幅图片,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
A.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外交事业的发展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D.现代的社会生活
【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15.(2024八下·乐昌期末)下图为“1950—201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图(累计)”。中美建交是属于图中的哪一时间段(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中美建交
16.(2024八下·乐昌期末)新中国成立后,民间的对外交往也开始走向活跃。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等组织以民间团体的形式邀请和接待世界各国文艺、科教等各方面的人士到新中国访问,并组织代表团出国访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间外交( )
A.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B.缓和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
【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7.(2024八下·梁溪期末)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此可知该外交原则的提出( )
A.发展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成为国与国之间处理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
C.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D.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
【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8.(2024八下·淮安期末)小李同学正在上网查阅“北京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内容,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A.建立经济特区 B.国有企业改革
C.开始对外开放 D.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答案】D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19.(2024八下·江岸期末)下列三幅图片所展现的历史事件共同体现了中国在外交领域( )
A.坚持和平共处 B.发展睦邻友好
C.遵循求同存异 D.践行大国外交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20.(2024八下·喀什期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也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这些“改善”( )
A.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推动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B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据题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B项正确;
万隆会议在1955年,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1971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1972年,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下·大理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的闪耀新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关系而努力。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材料二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智慧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年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政府今天成立了!”.
1953年 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
1971年 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的席位得到恢复
2001年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智慧引领世界
2023年 促成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和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指的是什么?
(3)请以“中国智慧旨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至少选择2个历史事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3)观点基本合理,史实基本准确,有1个及以上史实,有清晰的观点论述;观点有一定合理性,只有1个基本准确的史实或者与观点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较为清晰有理的说明)。
示例: 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繁荣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的和平交流,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平交流,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了中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外交政策:根据题干“(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关系而努力。”和所学可知,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中国声音”:根据材料二“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和所学知识可知,1955 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所以,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指的是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本题属于小论文题。写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要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本题材料都是关于中国外交智慧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选择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两个事件,结合所学拟定观点为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然后从所选事件的具体史实及其意义的角度论述总结即可。可参考示例:
示例:观点: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繁荣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和平交流,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平交流,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了中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故答案为: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3)(具体要求: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两个及以上史实,史实运用与观点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观点基本合理,史实基本准确,有1个及以上史实,有清晰的观点论述;观点有一定合理性,只有1个基本准确的史实或者与观点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较为清晰有理的说明;示例: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繁荣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的和平交流,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平交流,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了中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2.(2024八下·天门期末)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外交理念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国家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半个世纪以来,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为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改编自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发言
材料二 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1972年2月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摘编自《理查德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四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改编自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巴厘岛峰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人物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公告”的名称及其发表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布局特点。并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现实意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当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举措。
【答案】(1)周恩来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2)公告:《联合公报》(或者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
意义: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4)举措: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半个世纪以来,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为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后来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根据材料二“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1972年2月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和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或者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两国关系才开始走向正常化,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3)根据材料三“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和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根据材料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可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4)根据材料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举措有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故答案为:
(1)人物:周恩来。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2)公告:《联合公报》(或者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意义: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4)举措: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当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举措,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济南期末)1974年10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面积达50平方米的巨幅艺术壁毯《长城》。这一活动是因为中国( )
A.与日本建交 B.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与美国建交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2024八下·唐山期中)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民主、自由、平等、互利 D.互不干涉内政
3.(2024八下·大东期末)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向全世界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2024八下·内黄期末)201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仪式上,陆上作战、信息作战、特种作战、防空反导、海上作战、空中作战、综合保障、反恐维稳、战略打击9个作战群按作战编组接受检阅。这次阅兵反映了( )
A.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
B.军队政治工作为强军目标提供了保证
C.我国产业结构合理
D.中国在反对霸权主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2024八下·德惠期末)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内容涉及了“华东军区海军建立”“中国成功仿制歼—5型歼击机”“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辽宁舰’交接入列”等内容。他学习的是( )
A.民族大团结 B.科技文化成就
C.钢铁长城 D.社会生活的变迁
6.(2024八下·西岗期末)某同学梳理笔记时,绘制了 一个示意图。据此判断示意图主要反映了( )
A.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B.公正合理世界新秩序
C.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7.(2024八下·安顺期末)2024年5月8日下午,劈波斩浪,历经8天海试的福建舰首航完成,中国海军“三航母时代”即将到来!中国第一艘航母是( )
A.辽宁舰 B.山东舰 C.巡洋舰 D.核潜艇
8.(2024八下·盐都期末)如表反映了新中国武器生产的发展轨迹。这直接体现了我国( )
时间 武器
开国大典阅兵 战场上缴获的“万国牌”枪械
5周年国庆阅兵 苏联引进的冲锋枪和国产仿制冲锋枪
50周年国庆阅兵 我国自行研制的枪械
60周年国庆阅兵 我国自主研发的枪械
A.国际地位的不断增强 B.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
C.多兵种作战体系形成 D.军队力量领先于世界
9.(2024八下·自流井期末)下图显示我国外交取得重大胜利,这一胜利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C.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0.(2024八下·自流井期末)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美国记者评论的依据是( )
A.新中国成立的一年里,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际会议的圆满成功
D.会见尼克松,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
11.(2024八下·道里期末)总结、归类、提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时,从网络上收集了以下表格内容,符合表格中资料的主题是( )
2012年9月“辽宁舰”交接入列 歼-20战机 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A.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外交事业的发展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D.现代的社会生活
12.(2024八下·福州期末)熊猫外交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方式,是中外友好互信的象征。1972年3月,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玲玲”和“兴兴”不辱使命,在宣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促成“玲玲”“兴兴”赴美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3.(2024八下·曲靖期末)如图是1971年10月,多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欢呼庆祝的场景。与此相关的是( )
A.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
14.(2024八下·曲靖期末)总结、归类、提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时从网络上收集了以下几幅图片,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
A.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外交事业的发展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D.现代的社会生活
15.(2024八下·乐昌期末)下图为“1950—201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图(累计)”。中美建交是属于图中的哪一时间段( )
A.① B.② C.③ D.④
16.(2024八下·乐昌期末)新中国成立后,民间的对外交往也开始走向活跃。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等组织以民间团体的形式邀请和接待世界各国文艺、科教等各方面的人士到新中国访问,并组织代表团出国访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间外交( )
A.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B.缓和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
17.(2024八下·梁溪期末)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此可知该外交原则的提出( )
A.发展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成为国与国之间处理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
C.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D.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
18.(2024八下·淮安期末)小李同学正在上网查阅“北京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内容,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A.建立经济特区 B.国有企业改革
C.开始对外开放 D.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9.(2024八下·江岸期末)下列三幅图片所展现的历史事件共同体现了中国在外交领域( )
A.坚持和平共处 B.发展睦邻友好
C.遵循求同存异 D.践行大国外交
20.(2024八下·喀什期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也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这些“改善”( )
A.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推动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下·大理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的闪耀新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关系而努力。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材料二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智慧
时间 历史事件
1949年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政府今天成立了!”.
1953年 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
1971年 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的席位得到恢复
2001年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智慧引领世界
2023年 促成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和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指的是什么?
(3)请以“中国智慧旨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至少选择2个历史事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2.(2024八下·天门期末)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外交理念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国家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半个世纪以来,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为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改编自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发言
材料二 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1972年2月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摘编自《理查德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四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改编自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巴厘岛峰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人物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公告”的名称及其发表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布局特点。并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现实意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当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举措。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答案】A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5.【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6.【答案】A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全方位外交
7.【答案】A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8.【答案】B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9.【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0.【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1.【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新时代强军之路
12.【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13.【答案】B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4.【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15.【答案】B
【知识点】中美建交
16.【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7.【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8.【答案】D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19.【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20.【答案】B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据题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B项正确;
万隆会议在1955年,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1971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1972年,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的认识。
21.【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3)观点基本合理,史实基本准确,有1个及以上史实,有清晰的观点论述;观点有一定合理性,只有1个基本准确的史实或者与观点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较为清晰有理的说明)。
示例: 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繁荣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的和平交流,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平交流,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了中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外交政策:根据题干“(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关系而努力。”和所学可知,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中国声音”:根据材料二“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和所学知识可知,1955 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所以,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指的是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本题属于小论文题。写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要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本题材料都是关于中国外交智慧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选择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两个事件,结合所学拟定观点为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然后从所选事件的具体史实及其意义的角度论述总结即可。可参考示例:
示例:观点: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繁荣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和平交流,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平交流,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了中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故答案为: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3)(具体要求: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两个及以上史实,史实运用与观点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观点基本合理,史实基本准确,有1个及以上史实,有清晰的观点论述;观点有一定合理性,只有1个基本准确的史实或者与观点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较为清晰有理的说明;示例: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繁荣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的和平交流,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平交流,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了中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1)周恩来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2)公告:《联合公报》(或者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
意义: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4)举措: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半个世纪以来,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为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后来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根据材料二“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1972年2月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和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或者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两国关系才开始走向正常化,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3)根据材料三“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和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根据材料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可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4)根据材料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举措有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故答案为:
(1)人物:周恩来。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2)公告:《联合公报》(或者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意义: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4)举措: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当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举措,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