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愚公移山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1.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取。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的行为是为了改变全村人的命运,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信人定胜天,是我们的榜样。
二、作文
2.某网站百科需要编辑一个介绍《愚公移山》的词条,请您帮忙写一写,要求字数在150字以内。提示:介绍一部作品,一般涉及作品出处、作者、主要内容及中心主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小题
【甲】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甲诗的作者是 (人名),乙文选自《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5.下列对甲乙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述诗文都写到了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不同困难。
B.面对困难,甲诗作者和愚公都有一个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
C.甲诗中的“停、投、拔、顾”等动作,是诗人内心苦闷的表现。
D.乙文中的“长息”表明愚公为智叟所表现的顽固思想感到悲哀。
6.甲诗中的“ ”和乙文中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都告诉我们 的道理。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木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解释下列加点字。
(1)出入之迂: (2)何苦而不平:
8.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9.选出下列句子中“闻”字的意思不一样的一项( )
A.操蛇之神闻之 B.陶后鲜有闻 C.鸡犬相闻 D.不求闻达于诸侯
10.“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任重而道远,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可以从愚公身上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1.读下列文句,体会画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其分别写在括号内。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12.解释下边画线字的意思。
①聚室而谋 ②投诸渤海之尾: ③始一反焉:
13.“如太行、王屋何?”“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两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来。
1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 ”的明确目标。他不贸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15.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16.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 )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愚公移山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1.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取。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的行为是为了改变全村人的命运,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信人定胜天,是我们的榜样。
【答案】(1)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的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示例: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目光远大,看到移山乃造福子孙的大事,智叟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实乃愚也。
【详解】(1)本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句简洁明了、充满激情、富有鼓动性,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首先要注意不能脱离“愚公移山之我见”的主题。可以巧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以使开场白生动形象,增强宣传效果。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为什么它能流传至今?是因为愚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敢于抗争的精神。今天,愚公精神过时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大胆说出你的看法吧!
(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鉴赏评价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你的观点应该与众不同,有独特之处,但要注意言之有理。要注意结合原文内容作答,做到语句通畅、表意明确。可以逆向思维,可以发散思,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示例: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二、作文
2.某网站百科需要编辑一个介绍《愚公移山》的词条,请您帮忙写一写,要求字数在150字以内。提示:介绍一部作品,一般涉及作品出处、作者、主要内容及中心主旨。
【答案】《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详解】本题考查作品介绍。根据提示可知,介绍一部作品,一般涉及作品出处、作者、主要内容及中心主旨。因此要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示例:《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是由战国时郑国的文学家、历史家、地理家列御寇著。讲的是将近90高龄面山而居的愚公开山修路,子孙相继,不畏艰难的故事。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够执著,坚持一个方向,坚守一个信念,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征服不了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小题
【甲】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甲诗的作者是 (人名),乙文选自《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5.下列对甲乙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述诗文都写到了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不同困难。
B.面对困难,甲诗作者和愚公都有一个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
C.甲诗中的“停、投、拔、顾”等动作,是诗人内心苦闷的表现。
D.乙文中的“长息”表明愚公为智叟所表现的顽固思想感到悲哀。
6.甲诗中的“ ”和乙文中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都告诉我们 的道理。
【答案】3. 李白 《列子》(《列子·汤问》) 4.你太不聪明了! 5.B 6.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不论有多大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解析】3.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古诗,《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这个句子是一个主谓倒装句,翻译时按“汝之不惠,甚矣!”进行翻译。重点词:“之”,主谓间,无实义; “惠”同“慧”,意思是“聪明”。
5.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
B.有误,甲诗中诗人流露出了“苦闷——悲愤——开朗(希望)——彷徨——乐观”等情感体验,表现了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 《愚公移山》中愚公有远大的目标、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思想情感没有变化。
6.此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告诉我们“不论有多大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意思是“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也表现了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点睛】【乙】参考译文: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木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解释下列加点字。
(1)出入之迂: (2)何苦而不平:
8.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9.选出下列句子中“闻”字的意思不一样的一项( )
A.操蛇之神闻之 B.陶后鲜有闻 C.鸡犬相闻 D.不求闻达于诸侯
10.“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任重而道远,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可以从愚公身上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答案】7.(1)迂:曲折,绕远 (2)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8.(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9.D 10.有远大抱负,有坚定的信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困难,勇敢坚持,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敢想敢干、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有坚毅不拔的毅力)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出来进去都要绕道。迂:曲折,绕远。
(2)句意:还怕挖不平吗。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易,交换;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2)汝,你的;之,主谓之间,无实义;固,顽固;彻,改变。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句意: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闻:听说、听闻;
B.句意: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有这种人)了。闻:听说、听闻;
C.句意:鸡、犬的声音互相都能听见。闻:听说、听闻;
D.句意: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闻:闻名、出名;
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中国梦”就像愚公移山那样任重道远,要汲取愚公身上的精神营养,其实就要分析出愚公在移山这件事上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可以结合文本中的故事情节以及对人物的正侧面描写来分析概括。
愚公“面山而居”,其山是“太行、王屋二山”,它们“方七百里,高万仞”,而将近九十岁的愚公却谋划着铲除险峻的大山,并立刻“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体现了愚公有远大抱负,有坚定的信心,敢想敢干,脚踏实地,不畏艰险的精神。愚公在移山过程中,依靠子孙及邻居小孩的力量,认为“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说明他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广泛依靠群众,且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眷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1.读下列文句,体会画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其分别写在括号内。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12.解释下边画线字的意思。
①聚室而谋 ②投诸渤海之尾: ③始一反焉:
13.“如太行、王屋何?”“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两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来。
1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 ”的明确目标。他不贸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15.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16.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 )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
【答案】11. ①轻轻带过:者、而 ②轻轻带过:以、之。读得稍重些:不、之 12.①商量。②之于。③才。 13.疑问句: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反问句: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14. 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 15.B 16.C 17. (1)对 (2)对 (3)对 (4)不对
【解析】11.考查对文言句中情感把握能力。文言句中表强调、突出情感的字词要重读。 1):“者”是词尾,“而”表修饰,不突出感情,可以轻轻带过。2)“不能”的“不”、“君之力”的“之”突出山之大,愚公力之衰,所以重读。“以”、“之丘”的“之”分别翻译为用、的,无需带有表达情感,所以轻轻带过。
12.考查重点词语。①聚室而谋: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谋:商量。
②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诸:之于。
③始一反焉:才能往返一次。始:才。
13.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译文: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重点词语:何:怎么样?这是疑问句。
2)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重点词语:于:到。可乎:好吗?这是反问句。
14.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愚公者,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归纳答案。
15.A. 《愚公移山》是一篇神话,不同于迷信,所以并非宣扬封建迷信。
C.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所以“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表述错误。
D. 作者以神话结尾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对愚公移山肯定的和赞扬。并非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故选B。
16.A.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并非“讲究迷信”。
B. 作者以神话结尾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对愚公移山肯定的和赞扬这跟迷信毫无关系。所以“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表达错误。
D.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并非“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
故选C。
17.考查内容理解。
(1)(2)古时把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所以(1)(2)正确。
(3) “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时 把它顺过来“汝之甚不惠矣”,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所以正确。
(4)这道题是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这可以从二人和愚公的对话中寻找答案。“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内心的想法,接着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用讥笑和嘲讽的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则更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所以说“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是错误的。
【点睛】译文: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