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乐昌期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从1978年的57.5%降至2007年的36.3%,而在住房、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则明显提升。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 )
A.总体收入日益减少 B.生活水平逐渐下降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住房面积不断扩大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2.(2024八下·重庆市期末)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示意图中的信息反映出我国( )
A.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B.电信事业发展迅速
C.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D.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3.(2024八下·西安期末)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几十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袁隆平先生的主要贡献是( )
A.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B.发现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C.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
D.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4.(2024八下·怀宁期末)家庭小账本记录时代大变化。以下示意图是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5.(2024八下·玉田期末)1970年5月28日,英国《约克郡邮报》在题为《中国的胜利》社论中说:“这个围绕地球旋转的装置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中国现在是一个强国——一个走在前列的强国。”此社论评论的是( )
A.中程导弹技术研制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载人航天愿望顺利实现
【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6.(2024八下·福州期末)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下史实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改革开放的扩大 D.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
【答案】D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7.(2024八下·鄂伦春期末)下列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自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两弹一星”的功臣——邓稼先 ②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
③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杨利伟 ④开创治疗疟疾新方法——屠呦呦
⑤我国载人飞船的名称是神舟系列飞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④⑤
【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8.(2024八下·安顺期末)1970年4月某天,全国人民听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由太空上转播的歌曲,全国人民无比兴奋和高兴,因为( )
A.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 B.第一颗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架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9.(2024八下·锡山期末)屠呦呦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贝尔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这里所说的成就是指( )
A.两弹一星 B.杂交水稻
C.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青蒿素
【答案】D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10.(2024八下·张家口期末)某新编快板词唱到:“老百姓的日子变甜啦,吃东西讲究营养啦,住房子讲究宽敞啦,穿衣服讲究新潮啦,新出的汽车没档啦,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啦,神七上天‘啦’”。快板词中唱到的这一切说明( )
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发展变化十分迅速
②我国已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
③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
④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航天事业的发展
11.(2024八下·榆树月考)三转一响,又名四大件,指的是当时国家有能力出产,而为各个家庭所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下列表格是四大件的变化情况,这体现了( )
20世纪70年代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20世纪80—90年代 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1世纪 手机、电脑、汽车、房子
A.国有企业的发展 B.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C.日常生活的变迁 D.交通、通信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12.(2024八下·乐昌期末)“毕生躬耕田园,杂交水稻终功成,华夏再无饥馑。济世何须阔论,不育三系升两系,寰宇同被恩泽!”这一挽联悼念的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屠呦呦 D.袁隆平
【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13.(2024八下·淮安期末)“青蒿一掘,水二升,浸遗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人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为人类对抗疟疾作出重大贡献的我国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屠呦呦 D.钱学森
【答案】C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14.(2024八下·无锡期末)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方队。该兵种的发展( )
A.促进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得益于钱学森等人付出
C.推动兴边富民逐步落实 D.经历抗美援朝战争考验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15.(2024八下·郑州期末)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整理了如下展板,最恰当的主题是( )
A.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开国大典;全方位外交
16.(2024八下·郑州期末)自 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翟志刚 D.邓稼先
【答案】B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17.(2024八下·和静期末)有人说:“文革”时期虽然建设遭到破坏,但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 )
A.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C.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D.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66年—1976年是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1973年,经过袁隆平的努力,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终于在我国培育成功,A项正确;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和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是“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排除BC项;
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所取得成就的认识。
18.(2024八下·大理期末)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
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的“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符合题意;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是在1970年,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9.(2024八下·南明期末)“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 ( )
A.是指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是指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C.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
D.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判断,是我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取得的成就。辨析备选项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项是指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题干内容相符,符合题意;
B项是指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和题干信息“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和题干信息“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题干信息“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及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大重要科技成果结合起来考查,容易混淆。
20.(2024八下·西宁期末)总结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某同学归纳的下列时间轴,彰显了中国( )
A.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B.中国重返联合国席位
C.日本谋求改善同中国关系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航天事业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下·喀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画《发展科学奖励发明为加强祖国工业,农业,国防建设而奋斗!》(局部)。
-沈榆、孙弋《强国图志:从宣传画里看新中国发展之路》
材料二 邓小平强调,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改善,“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侯强《邓小平关于科技改革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及现实启示》
(1)据材料一,说说你对画作内容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的理由。
【答案】(1)理解:政府通过科技奖励,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2)成就: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东方红一号;等等。
(3)理由: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发展科学,奖励发明,为加强祖国工业,农业,国防建设而奋斗!”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政府的科技奖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科技奖励是科技评价的重要指挥棒和风向标,旨在通过奖赏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成就,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于是,它起到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作用。据此可知,对材料一的理解为:政府通过科技奖励,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3)根据材料二“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是一个国家的生存之本。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就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根据材料二“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之道。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就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之道。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就是为了提高国际地位;根据材料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改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生福祉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任务,也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之道。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就是为了提高民生福祉。
故答案为:
(1)政府通过科技奖励,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2)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东方红一号。
(3)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香港知识的掌握。
22.[2022 山东淄博模拟]载人航天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亮丽名片。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
材料一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年表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首颗人造卫星,次年美国也将自己的“探险者一号”卫星送上太空。全球争夺的焦点也由陆地转向了太空
1958年初,科学家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联名上书,建议开展中国的人造卫星研究。中央指示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组长为钱学森。同时,中央政治局拨专款支持中科院研制卫星
1966年初,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卫星设计院,任命赵九章为院长
1968年初,为避免“文化大革命”对卫星研制的冲击,整个研制队伍的人员、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工厂以及研制任务本身,全部转归国防科委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到了世界各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材料二 淄博人对“东方红一号”的贡献:博山电机厂生产了直流微电机、博山灯泡厂制作了微晶玻璃隔热夹板、周村鲁东乐器厂生产了编钟、淄博电热电器厂贡献了管状电热元件、淄博无线电二厂配套了整流二极管等。这些产品都是在当时工艺条件下利用精湛的手艺做出来的。
【历史解释——创造中国航天新辉煌】
材料三 在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叫“神舟”,第一座载人空间站叫“天宫”;中继通信卫星叫“鹊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叫“悟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叫“北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墨子”;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探月工程叫“嫦娥”,首辆月球车叫“玉兔”;火星探测器叫“天问”,首辆火星车叫“祝融”!
(1)分析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东方红一号”研制的背景和取得成功的原因。
(2)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哪些变化 (两点即可)
(3)阅读材料三,我国航天器的命名有何特点 你认为大力发展航天事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背景: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全球争夺的焦点由陆地转向了太空。
原因:政府的大力扶持、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民众的支持等。
(2)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迅速。
(3)特点:大多具有神话色彩;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分)
意义:大力发展航天事业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知识点】“两弹一星”;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东方红一号”研制的背景和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方红一号”研制的背景是苏联和美国先后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全球争夺的焦点由陆地转向了太空;取得成功的原因包括科学家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联名上书,建议开展人造卫星研究。中央指示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组长钱学森,同时,中央政治局拨专款支持中科院研制卫星。1966年初,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卫星设计院,任命赵九章为院长。1968年初,为避免“文化大革命”对卫星研制的冲击,整个研制队伍5000多人、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工厂以及研制任务本身,全部转归国防科委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
(2)本题考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高科技化,发展迅速。我国航天工业发展迅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
(3)本题考查我国航天器命名的特点及发展航天事业的意义。根据材料三“在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叫‘神舟’,第一座载人空间站叫‘天宫’;中继通信卫星叫‘鹊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叫‘悟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叫‘北斗’”等可知,我国航天器的命名的特点是大多具有神话色彩;结合所学可知,大力发展航天事业提升了探测和信息传输能力和提高军事实力。
故答案为:
(1)背景: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全球争夺的焦点由陆地转向了太空。
原因:政府的大力扶持、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民众的支持等。
(2)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迅速。
(3)特点:大多具有神话色彩;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意义:大力发展航天事业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点评】本题考查“东方红一号”、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乐昌期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从1978年的57.5%降至2007年的36.3%,而在住房、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则明显提升。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 )
A.总体收入日益减少 B.生活水平逐渐下降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住房面积不断扩大
2.(2024八下·重庆市期末)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示意图中的信息反映出我国( )
A.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B.电信事业发展迅速
C.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D.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3.(2024八下·西安期末)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几十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袁隆平先生的主要贡献是( )
A.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B.发现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C.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
D.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4.(2024八下·怀宁期末)家庭小账本记录时代大变化。以下示意图是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5.(2024八下·玉田期末)1970年5月28日,英国《约克郡邮报》在题为《中国的胜利》社论中说:“这个围绕地球旋转的装置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中国现在是一个强国——一个走在前列的强国。”此社论评论的是( )
A.中程导弹技术研制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载人航天愿望顺利实现
6.(2024八下·福州期末)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下史实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改革开放的扩大 D.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
7.(2024八下·鄂伦春期末)下列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自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两弹一星”的功臣——邓稼先 ②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
③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杨利伟 ④开创治疗疟疾新方法——屠呦呦
⑤我国载人飞船的名称是神舟系列飞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④⑤
8.(2024八下·安顺期末)1970年4月某天,全国人民听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由太空上转播的歌曲,全国人民无比兴奋和高兴,因为( )
A.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 B.第一颗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架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9.(2024八下·锡山期末)屠呦呦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贝尔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这里所说的成就是指( )
A.两弹一星 B.杂交水稻
C.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青蒿素
10.(2024八下·张家口期末)某新编快板词唱到:“老百姓的日子变甜啦,吃东西讲究营养啦,住房子讲究宽敞啦,穿衣服讲究新潮啦,新出的汽车没档啦,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啦,神七上天‘啦’”。快板词中唱到的这一切说明( )
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发展变化十分迅速
②我国已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
③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
④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2024八下·榆树月考)三转一响,又名四大件,指的是当时国家有能力出产,而为各个家庭所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下列表格是四大件的变化情况,这体现了( )
20世纪70年代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20世纪80—90年代 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1世纪 手机、电脑、汽车、房子
A.国有企业的发展 B.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C.日常生活的变迁 D.交通、通信的发展
12.(2024八下·乐昌期末)“毕生躬耕田园,杂交水稻终功成,华夏再无饥馑。济世何须阔论,不育三系升两系,寰宇同被恩泽!”这一挽联悼念的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屠呦呦 D.袁隆平
13.(2024八下·淮安期末)“青蒿一掘,水二升,浸遗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人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为人类对抗疟疾作出重大贡献的我国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屠呦呦 D.钱学森
14.(2024八下·无锡期末)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方队。该兵种的发展( )
A.促进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得益于钱学森等人付出
C.推动兴边富民逐步落实 D.经历抗美援朝战争考验
15.(2024八下·郑州期末)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整理了如下展板,最恰当的主题是( )
A.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16.(2024八下·郑州期末)自 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翟志刚 D.邓稼先
17.(2024八下·和静期末)有人说:“文革”时期虽然建设遭到破坏,但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 )
A.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C.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D.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18.(2024八下·大理期末)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
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19.(2024八下·南明期末)“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 ( )
A.是指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是指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C.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
D.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0.(2024八下·西宁期末)总结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某同学归纳的下列时间轴,彰显了中国( )
A.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B.中国重返联合国席位
C.日本谋求改善同中国关系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下·喀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画《发展科学奖励发明为加强祖国工业,农业,国防建设而奋斗!》(局部)。
-沈榆、孙弋《强国图志:从宣传画里看新中国发展之路》
材料二 邓小平强调,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改善,“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侯强《邓小平关于科技改革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及现实启示》
(1)据材料一,说说你对画作内容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的理由。
22.[2022 山东淄博模拟]载人航天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亮丽名片。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
材料一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年表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首颗人造卫星,次年美国也将自己的“探险者一号”卫星送上太空。全球争夺的焦点也由陆地转向了太空
1958年初,科学家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联名上书,建议开展中国的人造卫星研究。中央指示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组长为钱学森。同时,中央政治局拨专款支持中科院研制卫星
1966年初,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卫星设计院,任命赵九章为院长
1968年初,为避免“文化大革命”对卫星研制的冲击,整个研制队伍的人员、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工厂以及研制任务本身,全部转归国防科委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到了世界各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材料二 淄博人对“东方红一号”的贡献:博山电机厂生产了直流微电机、博山灯泡厂制作了微晶玻璃隔热夹板、周村鲁东乐器厂生产了编钟、淄博电热电器厂贡献了管状电热元件、淄博无线电二厂配套了整流二极管等。这些产品都是在当时工艺条件下利用精湛的手艺做出来的。
【历史解释——创造中国航天新辉煌】
材料三 在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叫“神舟”,第一座载人空间站叫“天宫”;中继通信卫星叫“鹊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叫“悟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叫“北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墨子”;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探月工程叫“嫦娥”,首辆月球车叫“玉兔”;火星探测器叫“天问”,首辆火星车叫“祝融”!
(1)分析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东方红一号”研制的背景和取得成功的原因。
(2)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哪些变化 (两点即可)
(3)阅读材料三,我国航天器的命名有何特点 你认为大力发展航天事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2.【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3.【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4.【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5.【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6.【答案】D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7.【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8.【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9.【答案】D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10.【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航天事业的发展
11.【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12.【答案】D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13.【答案】C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14.【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15.【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开国大典;全方位外交
16.【答案】B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17.【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66年—1976年是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1973年,经过袁隆平的努力,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终于在我国培育成功,A项正确;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和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是“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排除BC项;
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所取得成就的认识。
18.【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的“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符合题意;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是在1970年,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9.【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判断,是我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取得的成就。辨析备选项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项是指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题干内容相符,符合题意;
B项是指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和题干信息“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和题干信息“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题干信息“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及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大重要科技成果结合起来考查,容易混淆。
20.【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航天事业的发展
21.【答案】(1)理解:政府通过科技奖励,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2)成就: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东方红一号;等等。
(3)理由: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发展科学,奖励发明,为加强祖国工业,农业,国防建设而奋斗!”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政府的科技奖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科技奖励是科技评价的重要指挥棒和风向标,旨在通过奖赏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成就,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于是,它起到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作用。据此可知,对材料一的理解为:政府通过科技奖励,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3)根据材料二“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是一个国家的生存之本。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就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根据材料二“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之道。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就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之道。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就是为了提高国际地位;根据材料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改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生福祉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任务,也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之道。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就是为了提高民生福祉。
故答案为:
(1)政府通过科技奖励,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2)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东方红一号。
(3)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了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香港知识的掌握。
22.【答案】(1)背景: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全球争夺的焦点由陆地转向了太空。
原因:政府的大力扶持、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民众的支持等。
(2)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迅速。
(3)特点:大多具有神话色彩;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分)
意义:大力发展航天事业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知识点】“两弹一星”;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东方红一号”研制的背景和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方红一号”研制的背景是苏联和美国先后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全球争夺的焦点由陆地转向了太空;取得成功的原因包括科学家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联名上书,建议开展人造卫星研究。中央指示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组长钱学森,同时,中央政治局拨专款支持中科院研制卫星。1966年初,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卫星设计院,任命赵九章为院长。1968年初,为避免“文化大革命”对卫星研制的冲击,整个研制队伍5000多人、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工厂以及研制任务本身,全部转归国防科委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
(2)本题考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高科技化,发展迅速。我国航天工业发展迅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
(3)本题考查我国航天器命名的特点及发展航天事业的意义。根据材料三“在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叫‘神舟’,第一座载人空间站叫‘天宫’;中继通信卫星叫‘鹊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叫‘悟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叫‘北斗’”等可知,我国航天器的命名的特点是大多具有神话色彩;结合所学可知,大力发展航天事业提升了探测和信息传输能力和提高军事实力。
故答案为:
(1)背景: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全球争夺的焦点由陆地转向了太空。
原因:政府的大力扶持、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民众的支持等。
(2)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迅速。
(3)特点:大多具有神话色彩;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意义:大力发展航天事业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点评】本题考查“东方红一号”、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