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六单元第十三课
目录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导入新课
1
一个普通的教师,竟然让整座城市里的人变得什么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为什
么这个人身上,有着那样大的魔力?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学习目标
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契诃夫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契诃夫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进行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塑造了众多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走近作者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变色龙》《 小公务员之死》《万卡》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走近作者
(法)莫泊桑
(1850-1893)
(俄)契诃夫
(1860-1904)
(美)欧·亨利
(1862-1910)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新知探究
2
历史背景
契诃夫所生活的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沙俄统治非常黑暗的时期,这时的俄国政治上虽然还算封建专制统治,但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的灭亡。
在这种情况下,沙皇反动统治与时代大流做着垂死挣扎,加大了书刊检查制度,秘密警察紧紧盯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沙皇政权不允许有任何反对其的言论,他们生怕革命的火种蔓延开来,因此加大了对人们思想和行动控制。
而那些反对沙皇统治或是试图宣传革命的人遭到了严酷的镇压,很多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都被抓进监狱,流放或是处死。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气氛里,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
大多数人渴望改变现状,却又因为无法与强大的专制统治做斗争,因而逆来顺受地忍受着这一切,每天都小心翼翼地生活。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沙皇武装警察
失去家园的人们
沙皇治下的俄国某镇
历史背景
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
革命武装攻占冬宫
情节梳理
段 落 主 要 情 节
序 幕
尾声 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别里科夫的死及其影响
(故事主体)
漫画事件(6——10)
开端
骑车事件(11-17)
发展
与华连卡弟弟的斗争(18-36)
高潮
结局
(1-5)
(6-37)
(38-40)
婚事失败(37)
主人公信息整理
姓名 别里科夫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无
生前职务 住所 婚配情况
口头禅 特征 人际关系 死前状况 死亡日期 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校男教工宿舍
未婚
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并没造成大的伤害。
课文探究
倒叙手法:先写别里科夫的死亡,然后再叙述其生前经历。
人称方面,课文节选部分采用“我”讲故事的第一人称,别里科夫的同事布尔金——“ 我”是故事的见证人。
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和叙事人称?
课文探究
别理科夫有哪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活习惯(有形的套子)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穿着
用具
出行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住处
胆小孤僻
封闭保守
与世隔绝
狭隘惶恐
课文探究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只求不出乱子
沙皇卫道士
现实的逃避者
顽固保守
害怕新事物
禁闭开除学生
维护旧制度
思想观念(无形的套子)
课文探究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旧思想
旧生活
旧制度
套子
相 似 点
比喻
束缚、禁锢
课文探究
别理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
害怕社会变革;
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课文探究
在别里科夫的恋爱中,经历了几次事件?在这几次事件中,作者是怎样刻画他的言行的?
漫画事件
骑车风波
争吵交锋
课文探究
在第二部分“恋爱风波”中,作者是怎样刻画别里科夫的?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
神态
心理
语言
动作
性格
脸色发青
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难堪极了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
这怎么行
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他老是心神不定
搓手,打哆嗦
脸色苍白,站起来…心慌意乱,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倒过来用脑袋
走路,把谈话
内容报告校长
P20.22.24.26.29.32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
迂腐可笑胆小怕事
惧怕新事物保守落后
顽固保守因循守旧
课文探究
华连卡姐弟在别里科夫的生命历程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华连卡
在婚姻问题上先前有些糊涂,为人率真、爽朗、明净、纯洁,活泼可爱、向往自由。
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做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
柯瓦连科
课文探究
别里科夫与科瓦连科的交锋实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冲突?
科瓦连科
科瓦连科是一个敢做敢当、具有新思想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生力量的代表。他们之间的交锋,实质上是新旧两种思想的交锋,是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冲突。作者借科瓦连科表达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别里科夫
课文探究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故事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别里科夫恋爱、想结婚其实是他思想的复杂性与斗争性的表现。他固然封闭守旧,胆小多疑,不接受新生事物,但他始终是人,也向往美好的事物、幸福的生活。
华连卡是如此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让他想要步入婚姻。这实际上是别里科夫固有的思想与想要改变的冲动之间的矛盾斗争。
而最后恋爱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说明了别里科夫“套子”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思想的顽固性。
课文探究
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课文探究
辖制了全城人十几年的别里科夫就这样突兀地去世了,导致他死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自杀:从他的日常穿着与习惯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极为保守,正是这种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
他杀:别里科夫的死也属于他杀,当时的俄国实行沙皇专制统治,而别里科夫就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从根本上说,沙皇专制制度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课文探究
你如何看待别里科夫这一文学形象?
在作者笔下,别里科夫已不再是作为单个的人,而是“这类人”,是作为知识界和社会上的一种典型。他孤僻胆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卑劣虚伪,是旧制度、旧程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那黑暗污浊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沙皇专制制度。通过别里科夫,作者描绘出一幅当时丑陋的社会生活画卷。
他可憎,却也可怜。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课文探究
“套子”这一物象有何作用?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①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套子”式的生活习惯、思想特征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封闭守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社会秩序的典型形象。
②串联故事情节:“套子”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
③反映社会背景:“套子”点出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一所学校、一个小城市,影射了一个处处皆有“套子”的社会。
④揭示小说主题:“套子” 具有象征意义,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保守反动。
课文探究
文中的“我们”是谁?有什么特点?
指“布尔金”和中学其他教师以及城里其他人。
虚伪冷漠之人
作为教职人员,竟然迫于别里科夫的压力而暗箱操作降低了学生的操行分,最终导致他们被开除。这羞耻的行为可见“我们”是一群没有原则没有立场的虚伪者。
课文探究
懦弱之人
这个城里,还是有别里科夫降服不了的人,最典型的就是华连卡的弟弟—柯瓦连科,别里克夫又臭又长的说教彻底惹毛了他,他抓住别里科夫的衣领,一把将他推下了楼,而反观“我们”竟然被别里科夫给辖制了十年到十五年。对比之下,可见“我们”是多么的懦弱。
未觉醒之人
其实“我们”对于这样郁闷、无聊、乱糟糟的旧样子的生活也是不满意的。但是“我们”也仅仅是停留在对他人的审视和评判上,而丝毫没有自醒和改变的觉悟,只打算继续在这浑浑噩噩的社会里继续的生活下去。这样看来“我们”还是一群缺乏变革的意识和勇气的一群人。
课文探究
“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有思想正派的人,但是却被别里科夫挟制,没有人出头打破别里科夫的禁锢,在面对他的时候懦弱,等到他死去后表现出冷漠、虚伪,“我们”和别里科夫一样深受沙皇专制统治的荼毒,既是受害者,也是别里科夫死亡的帮凶。 “我们”嘲笑、厌恶别里科夫,而“我们”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套中人。
无论什么时代,哪类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而改革开放最大的阻力就是有各种的“套子”,反对变革的人就是“套中人”。“套中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的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创新求活,守旧必死。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它的生命力所在。
语言艺术
①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写他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性,写他睡觉时的惊恐,写他滚下楼的安然无恙,而响亮清脆的几声“哈哈哈”却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夸张、幽默的表现手法。
②荒谬绝伦的言论和反语,构成强烈的讽刺。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柯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判断是荒唐的判断,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而且出于善意,声称“忠告”。
语言艺术
③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在强烈的对比中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就是奇事一桩;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烈,那边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别里科夫滚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那边纵声大笑。凡此种种,都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讽刺画。
主题思想
《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描写别里科夫的特征及婚事的失败等情节,刻画了一个封闭保守、害怕变革、极力维护旧秩序的“套中人”形象,揭示了精神的奴役对人心灵的巨大毒害,批判了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呼唤。
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课堂练习
3
当堂检测
1.埋葬别里科夫既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为什么人们又要“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呢?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人们受到良好教育的结果。
B.别里科夫虽使人讨厌,但他的死去毕竟使人悲伤。
C.套子的代表人物死去了,可是套子依然存在,且势力还十分强大。
D.在这个令人窒息的社会中,人们都变得虚伪起来了。
解析:由课文最后一段“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可知,别里科夫只是众多“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死亡不代表“套子”的消失,只要“套子”依然在,便会有更多人变成“装在套子里的人”。
当堂检测
2.小说描写了柯瓦连科姐弟的一推一笑,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
A.表现华连卡的爽朗活泼,柯瓦连科的正直、勇敢。
B.表现套中人的实质——虚弱、腐朽,预示新生事物必会战胜腐朽的旧势力。
C.讽刺别里科夫的滑稽可笑,表现他的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D.预示柯瓦连科姐弟所代表的进步思想新生势力的强大。
解析:A、C、D三项都不全面,这里的描写涉及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姐弟两方面。
当堂检测
3.对“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一句,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使用了夸张手法,目的在于突出别里科夫的可憎。
B.这说明全城的人缺乏反抗精神,不自觉地受别里科夫的影响,也变得胆小怕事。
C.别里科夫是专制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他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动辄告密,使社会沉闷压抑。
D.作者运用了反语,对别里科夫这类人的腐朽与虚弱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解析:别里科夫既是奴性思想的现实存在,又是专制的统治制度和腐朽僵化的社会思想文化的象征,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C项扣住了中心,A、B、D三项的解说稍偏。
当堂检测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诃夫(1860—1904),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与美国的马克·吐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B.契诃夫小说的特点: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社会的畸形,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
C.讽刺是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讽刺手法是用讽刺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讽刺手法运用的比较成功。
D.小说是一种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环境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如别里科夫的“套中人”形象,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产物,却又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解析:“美国的马克·吐温”错,应是美国的欧·享利。
拓展延伸
4
。
别里科夫死了,人们都在墓园里为他送葬,却发现他的墓碑上什么也没有留下,请你为别里科夫写一段墓志铭。
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
这些人中除了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统治者,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而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种“套子”。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