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2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4 20:0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王安石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八单元十五课
目录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导入新课
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课堂导入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研读课文,理清文意
1.〔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2.〔窃〕私下。
3.〔游处( chǔ)〕同游共处,交往。
4.〔每〕常常。
5.〔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
6.〔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7.〔辨〕同“辩”,分辩。
8.〔重( chóng)念〕又考虑到。
9.〔视遇〕看待,对待。
10.〔反覆〕指书信往返。
11.〔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12.〔见恕〕原谅我。
新知探究
2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解析文本
感受驳论艺术
1.王安石在文中用哪句话,高度概括了司马光批评自己改革中的所有问题?
2.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立足点)是什么?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研读课文,理清文意
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以为,认为
君主
不是,不算
施行
批驳
排斥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预先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
解析文本
感受驳论艺术
分为五组,每个小组从课文中选择一个罪名,完成表格,明确作者反驳的“名”与“实”内容。
名 实 小组理解
侵官
生事
争利
拒谏
致怨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之争
侵官
授之于有司
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生事
以兴利除弊
举先王之政
征利
为天下理财
拒谏
难壬人
辟邪说
司马光
王安石
天下怨谤
前知其如此
怨诽之多,
倾听理性声音
理性之音,质疑探究:
第二段似乎对司马光提出的诸多罪名都逐一的反驳过了,那么这封信已经可以收尾。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三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研读课文,理清文意
1.〔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2.〔恤〕顾念,忧虑。
3.〔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
4.〔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5.〔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
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6.〔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7.〔非特〕不仅。
8.〔度( dù)〕计划。
9.〔度(duó)义而后动〕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义,适宜。
10.〔是〕认为正确。
11.〔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
解析文本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研读课文,理清文意
1.〔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
2.〔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
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末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衷心想念和仰慕您。
解析文本
倾听理性之音
“怨诽”
天下

“汹汹然”
明确了自己和保守派士大夫之间他们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的差异,深入的揭示了各自所操之术的思想的本质,对所谓的“怨诽”之多做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习于苟且”

倾听理性之音
1.王安石辩明自己招致天下“怨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上乃欲变此——理论依据
2.作者用盘庚迁都的历史事实,他的目的是什么?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于史有据、表明心志
把握说理特点
回顾全文,总结提炼,把握本文说理的特点。
你学习到了什么论辩技巧?
直接反驳——“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有理有据——
事实论据:“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历史论据:“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把握说理特点
回顾全文,总结提炼,把握本文说理的特点。
你学习到了什么论辩技巧?
论证语言——寓刚于柔、进退有度
柔——谦逊有礼。如:某、窃、冀、区区等谦辞表现王安石的谦逊;
刚——态度坚定。如:“则某知罪矣”和“则非某之所敢知”两句不同态度,表现自己的坚持。
课堂练习
3
回顾全文,总结提炼,把握本文说理的特点。
你学习到了什么论辩技巧?
论证语言——寓刚于柔、进退有度
退——“至于怨诽之多”,先用“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接住,是退;
进——“人习于苟且”数句对这种怨谤作出深刻的剖折,是进。
拓展延伸
4
课堂总结
王安石的笔力是尖锐,文字精细,语气委婉而严正,柔中见刚,寓刚于柔,他所有的言语都立足于一个字——“理”字,理足则气盛,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这种有理有节的表达,其实就是一种理性的表达。
而对王安石的变法,人们或褒或贬,毁誉参半,各执一端,评价也不一样。但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因为他们的私交非常好,但是最终是因为政见不同,后来两个人是彻底分道扬镳,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去撰写资治通鉴。
公元1085年,宋哲宗继位,司马光为相,废除了新法,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他本人最终是在朝堂上孤立无援,抑郁而终,但是改革者是时代的先驱,是国家的担当。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
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梁启超
致敬改革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