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4一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扫描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西城区2024一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扫描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5 08:4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2024一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
2025.1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5分)
阅读下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1-3题。(9分)
材料一


2023年10月,《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这是一部通
过对话提示AI完成的作品。2024年年初,在日本芥川奖颁奖典礼上,获奖作品《东京都同情

塔》的作者透露,作品中约有5%的句子取自ChatGPT。AI介入创作的作品获得文学奖项,成
为AI写作技术发展过程中颇具标志性的一幕。显而易见,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AI开始作为
工具介入文学创作。

AI技术在文学领域的强势推进,其积极性不仅在于提高创作效率、解放人们的想象力,
更在于通过开启在文学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让人们有了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和看待世界。随着技

术的逐渐进步和广泛应用,A终将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形成更密切的联系。

当然,人类在AI技术面前也不必妄自菲薄。不论将来AI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在文学剑
作中,人类将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归根结底,创意始终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至今A虹还未能在
这个领域超越人类。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与人类的价值观、情感等融合,有血有肉,难以替

代。不久的将来,或许人类作者可以在A介入的条件下,节省写作时间,但其中最为精华的
创意部分并不能被替代。

因此,与其耽于哀叹“文学的黄昏”降临,不如有更多的自我反思。其中更需警惕的,不

是机器写得像人,而是人写得太像机器,写作沦为单纯模仿追随某一种技艺或风格。毕竟,无
论AI介入写作发展到何种高度,终究只是惟妙惟肖的模仿,作为情感载体的文学不会消亡。

(取材于沈听雨相关文章)
材料二
回顾历史,人们会发现,新技术对人的生活形成机遇和挑战的时间间隔在不断缩短:火
(100万年前)、炸药(1000多年前)、蒸汽机(300多年前)、电(200多年前)、核能(70

多年前)、互联网(50多年前)、人工智能(当下)…
但是,文化的重要性并未随着每一次科技的进步而变弱。事实上,文化始终是决定社会走
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理性和文明的社会,能够依靠社会和人类集体的力量,来应对每一
北京市西城区2024一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宋试卷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