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4年)3年高考2年模拟汇编专题一力学实验(原卷 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4年)3年高考2年模拟汇编专题一力学实验(原卷 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1-16 00:48: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4年)3年高考2年模拟汇编专题一力学实验
3年真题
1.(2024·天津·高考真题)某同学用图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1)为补偿打点计时器对小车的阻力及其他阻力,调节木板倾角,使小车在不挂槽码时运动,并打出纸带进行检验,下图中能表明补偿阻力恰当的是_________;
A. B.
C. D.
(2)某次实验得到一条纸带,部分计数点如下图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测得。已知打点计时器所接交流电源频率为,则小车的加速度 (要求充分利用测量数据,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该同学将一个可以直接测出绳子拉力的传感器安装在小车上,小车和传感器总质量为。按要求补偿阻力后,该同学共进行了四次实验,悬挂的槽码质量依次为处理数据时,用两种方式得到小车(含传感器)受到的合力,一种将槽码所受重力当作合力、另一种将传感器示数当作合力,则这两种方式得到的合力差异最大时,槽码质量为 g。
【答案】(1)B
(2)0.51
(3)40
【解析】(1)若补偿摩擦力恰当,则小车应该匀速运动,打出的纸带应该点迹均匀分布,故选B。
(2)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可知T=0.1s;小车的加速度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砝码
mg-T=ma
对小车
T=Ma
可得
则当m较小时传感器的示数越接近与砝码的重力mg;m越大,则传感器的示数与砝码重力的差异越大,即这两种方式得到的合力差异最大时,槽码质量为40g。
2.(2024·福建·高考真题)某小组基于动量守恒定律测量玩具枪子弹离开枪口的速度大小,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所用器材有:玩具枪、玩具子弹、装有挡光片的小车、轨道、光电门、光电计时器、十分度游标卡尺、电子秤等。实验步骤如下:
(1)用电子秤分别测量小车的质量M和子弹的质量m;
(2)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宽度d,示数如图(b)所示,宽度d= cm;
(3)平衡小车沿轨道滑行过程中的阻力。在轨道上安装光电门A和B,让装有挡光片的小车以一定初速度由右向左运动,若测得挡光片经过A、B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3.56ms、17.90ms,则应适当调高轨道的 (填“左”或“右”)端。经过多次调整,直至挡光时间相等;
(4)让小车处于A的右侧,枪口靠近小车,发射子弹,使子弹沿轨道方向射出并粘在小车上,小车向左运动经过光电门A,测得挡光片经过A的挡光时间;
(5)根据上述测量数据,利用公式v= (用d、m、M、表示)即可得到子弹离开枪口的速度大小v;
(6)重复步骤(4)五次,并计算出每次的v值,填入下表;
次数 1 2 3 4 5
速度v() 59.1 60.9 60.3 58.7 59.5
(7)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子弹速度大小v的平均值为 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0.99 右 59.7
【解析】(2)[1]游标卡尺的分度值为0.1mm,则挡光片的宽度为
(3)[2]小车经过光电门的速度为
测得挡光片经过A、B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3.56ms、17.90ms,可知小车经过光电门A的速度大于经过光电门B的速度,故应适当调高轨道的右端;
(5)[3]小车经过光电门的速度为
子弹粘上小车的过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解得
(7)[4]根据表格数据,可得子弹速度大小v的平均值为
3.(2024·贵州·高考真题)智能手机内置很多传感器,磁传感器是其中一种。现用智能手机内的磁传感器结合某应用软件,利用长直木条的自由落体运动测量重力加速度。主要步骤如下:
(1)在长直木条内嵌入7片小磁铁,最下端小磁铁与其他小磁铁间的距离如图(a)所示。
(2)开启磁传感器,让木条最下端的小磁铁靠近该磁传感器,然后让木条从静止开始沿竖直方向自由下落。
(3)以木条释放瞬间为计时起点,记录下各小磁铁经过传感器的时刻,数据如下表所示:
0.00 0.05 0.15 0.30 0.50 0.75 1.05
0.000 0.101 0.175 0.247 0.319 0.391 0.462
(4)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卡上补全图(b)中的数据点,并用平滑曲线绘制下落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 。
(5)由绘制的图线可知,下落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是 (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6)将表中数据利用计算机拟合出下落高度h与时间的平方的函数关系式为。据此函数可得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非线性
【解析】(4)[1]由表中数据在图(b)中描点画图,如图所示。
(5)[2]由绘制的图线可知,下落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是非线性关系。
(6)[3]如果长直木条做自由落体运动,则满足

可得
解得
4.(2024·浙江·高考真题)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
(1)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2)实验获得一条纸带,截取点迹清晰的一段并测得数据如图所示已知打点的频率为 50Hz,则打点“13”时,重锤下落的速度大小为 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某同学用纸带的数据求出重力加速度g=9.77m/s2,并用此g值计算得出打点“1”到“13”过程重锤的重力势能减小值为5.09m,另计算得动能增加值为5.08m(m为重锤质量)则该结果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由是( )
A.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B.没有用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答案】(1)B
(2)3.34
(3) 不能 B
【解析】(1)应手提纸带上端使纸带竖直,同时使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
故选B。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平均速度可得打点“13”时,重锤下落的速度大小
(3)[1][2]某同学用纸带的数据求出重力加速度g=9.77m/s2,并用此g值计算得出打点“1”到“13”过程重锤的重力势能减小值为5.09m,另计算得动能增加值为5.08m(m为重锤质量),则该结果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由是:该同学求出的9.77m/s2是重锤受到空气阻力时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9.77m/s2,不是当地的重力加速度,5.09m也不是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没有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无法求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所以无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故选B。
5.(2024·海南·高考真题)为验证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某组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橡皮条、轻质小圆环、木板、刻度尺、白纸、铅笔、细线和图钉等器材,按照如下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Ⅰ)用图钉将白纸固定在水平木板上;
(Ⅱ)如图(d)(e)所示,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G点,另一端连接轻质小圆环,将两细线系在小圆环上,细线另一端系在弹簧测力计上,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共同拉动小圆环到某位置,并标记圆环的圆心位置为O点,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大小分别为F1 = 3.60N、F2 = 2.90N;拉力F1和F2,改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动小圆环,使其圆心到O点,在拉力F的方向上标记P3点,拉力的大小为F = 5.60N请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e)中按照给定的标度画出F1、F2和F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F1、F2的合力F′。
(2)比较F和F′,写出可能产生误差的两点原因
【答案】(1)
(2)①没有做到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与木板平行;②读数时没有正视弹簧测力计
【解析】(1)按照给定的标度画出F1、F2和F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F1、F2的合力F′,如下图所示
(2)F和F′不完全重合的误差可能是:①没有做到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与木板平行;②读数时没有正视弹簧测力计。
6.(2024·北京·高考真题)如图甲所示,让两个小球在斜槽末端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关于本实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实验前,调节装置,使斜槽末端水平
B.选用两个半径不同的小球进行实验
C.用质量大的小球碰撞质量小的小球
(2)图甲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首先,将质量为m1的小球从斜槽上的S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落到复写纸上,重复多次。然后,把质量为m2的被碰小球置于斜槽末端,再将质量为m1的小球从S位置由静止释放,两球相碰,重复多次。分别确定平均落点,记为M、N和P(P为m1单独滑落时的平均落点)。
a.图乙为实验的落点记录,简要说明如何确定平均落点 ;
b.分别测出O点到平均落点的距离,记为OP、OM和ON。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若关系式 成立,即可验证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3)受上述实验的启发,某同学设计了另一种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案。如图丙所示,用两根不可伸长的等长轻绳将两个半径相同、质量不等的匀质小球悬挂于等高的O点和O′点,两点间距等于小球的直径。将质量较小的小球1向左拉起至A点由静止释放,在最低点B与静止于C点的小球2发生正碰。碰后小球1向左反弹至最高点A′,小球2向右摆动至最高点D。测得小球1,2的质量分别为m和M,弦长AB = l1、A′B = l2、CD = l3。
推导说明,m、M、l1、l2、l3满足 关系即可验证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答案】(1)AC
(2) 用圆规画圆,尽可能用最小的圆把各个落点圈住,这个圆的圆心位置代表平均落点 m1OP = m1OM+m2ON
(3)ml1 = ml2+Ml3
【解析】(1)A.实验中若使小球碰撞前、后的水平位移与其碰撞前,后速度成正比,需要确保小球做平抛运动,即实验前,调节装置,使斜槽末端水平,故A正确;
B.为使两小球发生的碰撞为对心正碰,两小球半径需相同,故B错误;
C.为使碰后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同时飞出,需要用质量大的小球碰撞质量小的小球,故C正确。
故选AC。
(2)[1]用圆规画圆,尽可能用最小的圆把各个落点圈住,这个圆的圆心位置代表平均落点。
[2]碰撞前、后小球均做平抛运动,由可知,小球的运动时间相同,所以水平位移与平抛初速度成正比,所以若
m1OP = m1OM+m2ON
即可验证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3)设轻绳长为L,小球从偏角θ处静止摆下,摆到最低点时的速度为v,小球经过圆弧对应的弦长为l,则由动能定理有
由数学知识可知
联立两式解得
若两小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则有
mv1 = mv2+Mv3
又有
,,
整理可得
ml1 = ml2+Ml3
7.(2024·甘肃·高考真题)用图1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1)以下操作正确的是______(单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使小车质量远小于槽码质量 B.调整垫块位置以补偿阻力
C.补偿阻力时移去打点计时器和纸带 D.释放小车后立即打开打点计时器
(2)保持槽码质量不变,改变小车上砝码的质量,得到一系列打点纸带。其中一条纸带的计数点如图2所示,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时间间隔均为T。下列加速度算式中,最优的是______(单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
B.
C.
D.
(3)以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为横坐标,加速度的倒数为纵坐标,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得到的图像如图3所示。
由图可知,在所受外力一定的条件下,a与M成 (填“正比”或“反比”);甲组所用的 (填“小车”、“砝码”或“槽码”)质量比乙组的更大。
【答案】(1)B
(2)D
(3) 反比 槽码
【解析】(1)A.为了使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大小近似等于槽码的总重力,故应使小车质量远大于槽码质量,故A错误;
B.为了保证小车所受细线拉力等于小车所受合力,则需要调整垫块位置以补偿阻力,也要保持细线和长木板平行,故B正确;
C.补偿阻力时不能移去打点计时器和纸带,需要通过纸带上点迹是否均匀来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故C错误;
D.根据操作要求,应先打开打点计时器再释放小车,故D错误。
故选B。
(2)根据逐差法可知
联立可得小车加速度表达式为
故选D。
(3)[1]根据图像可知与M成正比,故在所受外力一定的条件下,a与M成反比;
[2]设槽码的质量为m,则由牛顿第二定律
化简可得
故斜率越小,槽码的质量m越大,由图可知甲组所用的槽码质量比乙组的更大。
8.(2024·广东·高考真题)下列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列出的三个必做实验的部分步骤,请完成实验操作和计算。
(1)图甲是“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木板右端垫高的目的是 。图乙是实验得到纸带的一部分,每相邻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相邻计数点的间距已在图中给出。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则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2)在“长度的测量及其测量工具的选用”实验中,某同学用5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一例柱体的长度,示数如图丙所示,图丁为局部放大图,读数为 cm。
(3)在“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实验调节过程中,在光具座上安装光源、遮光筒和光屏。遮光筒不可调节。打开并调节 。使光束沿遮光筒的轴线把光屏照亮。取下光屏,装上单缝、双缝和测量头。调节测量头,并缓慢调节单缝的角度直到目镜中观察到 。
【答案】(1) 平衡摩擦力 2.86
(2)4.108
(3) 光源 干涉条纹
【解析】(1)[1]木板右端抬高的目的是平衡摩擦力;
[2]小车的加速度大小
(2)游标卡尺读数为
41mm+4×0.02mm=41.08mm=4.108cm
(3)[1][2]在“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实验调节过程中,在光具座上安装光源、遮光筒和光屏,遮光筒不可调节,打开并调节光源,使光束沿遮光筒的轴线把光屏照亮,取下光屏,装上、双缝和测量头,调节测量头,并缓慢调节单缝的角度直到目镜中观察到干涉条纹。
9.(2024·广西·高考真题)单摆可作为研究简谐运动的理想模型。
(1)制作单摆时,在图甲、图乙两种单摆的悬挂方式中,选择图甲方式的目的是要保持摆动中 不变;
(2)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测得读数如图丙,则摆球直径为 ;
(3)若将一个周期为T的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的角度释放,忽略空气阻力,摆球的振动可看为简谐运动。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以释放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则摆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 。
【答案】(1)摆长
(2)1.06
(3)
【解析】(1)选择图甲方式的目的是要保持摆动中摆长不变;
(2)摆球直径为
(3)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可得单摆的摆长为
从平衡位置拉开的角度处释放,可得振幅为
以该位置为计时起点,根据简谐运动规律可得摆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
10.(2024·江西·高考真题)某小组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水平轨道上安装两个光电门,小车上固定一遮光片,细线一端与小车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钩码。
(1)实验前调节轨道右端滑轮高度,使细线与轨道平行,再适当垫高轨道左端以平衡小车所受摩擦力。
(2)小车的质量为。利用光电门系统测出不同钩码质量m时小车加速度a。钩码所受重力记为F,作出图像,如图(b)中图线甲所示。
(3)由图线甲可知,F较小时,a与F成正比;F较大时,a与F不成正比。为了进一步探究,将小车的质量增加至,重复步骤(2)的测量过程,作出图像,如图(b)中图线乙所示。
(4)与图线甲相比,图线乙的线性区间 ,非线性区间 。再将小车的质量增加至,重复步骤(2)的测量过程,记录钩码所受重力F与小车加速度a,如表所示(表中第组数据未列出)。
序号 1 2 3 4 5
钩码所受重力 0.020 0.040 0.060 0.080 0.100
小车加速度 0.26 0.55 0.82 1.08 1.36
序号 6 7 8 15
钩码所受重力 0.120 0.140 0.160 …… 0.300
小车加速度 1.67 1.95 2.20 …… 3.92
(5)请在图(b)中补充描出第6至8三个数据点,并补充完成图线丙 。
(6)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猜想和推断:小车的质量 时,a与F成正比。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推断进行解释: 。
【答案】 较大 较小 远大于钩码质量 见解析
【解析】(4)[1][2]由题图(b)分析可知,与图线甲相比,图线之的线性区间较大,非线性区间较小;
(5)[3]在坐标系中进行描点,结合其他点用平滑的曲线拟合,使尽可能多的点在线上,不在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如下图所示
(6)[4][5]设绳子拉力为,对钩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对小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联立解得
变形得
当时,可认为

即a与F成正比。
11.(2024·河北·高考真题)图1为探究平抛运动特点的装置,其斜槽位置固定且末端水平,固定坐标纸的背板处于竖直面内,钢球在斜槽中从某一高度滚下,从末端飞出,落在倾斜的挡板上挤压复写纸,在坐标纸上留下印迹.某同学利用此装置通过多次释放钢球,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印迹,坐标纸的y轴对应竖直方向,坐标原点对应平抛起点.
①每次由静止释放钢球时,钢球在斜槽上的高度 (填“相同”或“不同”)。
②在坐标纸中描绘出钢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③根据轨迹,求得钢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为 (当地重力加速度g为,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相同 0.71
【解析】[1]为保证钢球每次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相同,必须让钢球在斜槽上同一位置静止释放,故高度相同;
[2]描点连线用平滑曲线连接,钢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
[3]因为抛出点在坐标原点,为方便计算,在图线上找到较远的点,在图线上找到坐标为19.6cm的点为研究位置,该点坐标为,根据平抛运动规律

解得
12.(2024·山东·高考真题)在第四次“天宫课堂”中,航天员演示了动量守恒实验。受此启发,某同学使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了碰撞实验,气垫导轨两端分别安装a、b两个位移传感器,a测量滑块A与它的距离xA,b测量滑块B与它的距离xB。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①测量两个滑块的质量,分别为200.0g和400.0g;
②接通气源,调整气垫导轨水平;
③拨动两滑块,使A、B均向右运动;
④导出传感器记录的数据,绘制xA、xB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
回答以下问题:
(1)从图像可知两滑块在t= s时发生碰撞;
(2)滑块B碰撞前的速度大小v= m/s (保留2位有效数字);
(3)通过分析,得出质量为200.0g的滑块是 (填“A”或“B”)。
【答案】(1)1.0
(2)0.20
(3)B
【解析】(1)由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两滑块的速度在时发生突变,即这个时候发生了碰撞;
(2)根据图像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大小可知碰撞前瞬间B的速度大小为
(3)由题图乙知,碰撞前A的速度大小,碰撞后A的速度大小约为,由题图丙可知,碰撞后B的速度大小为,A和B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则有
代入数据解得
所以质量为200.0g的滑块是B。
13.(2024·湖北·高考真题)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测量重力加速度大小g的实验方案,所用器材有:2g砝码若干、托盘1个、轻质弹簧1根、米尺1把、光电门1个、数字计时器1台等。
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弹簧竖直悬挂在固定支架上,弹簧下面挂上装有遮光片的托盘,在托盘内放入一个砝码,如图(a)所示。
②用米尺测量平衡时弹簧的长度l,并安装光电门。
③将弹簧在弹性限度内拉伸一定长度后释放,使其在竖直方向振动。
④用数字计时器记录3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t。
⑤逐次增加托盘内砝码的数量,重复②③④的操作。
该同学将振动系统理想化为弹簧振子。已知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M为振子的质量。
(1)由步骤④,可知振动周期 。
(2)设弹簧的原长为,则l与g、、T的关系式为 。
(3)由实验数据作出的图线如图(b)所示,可得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取9.87)。
(4)本实验的误差来源包括_____(双选,填标号)。
A.空气阻力
B.弹簧质量不为零
C.光电门的位置稍微偏离托盘的平衡位置
【答案】(1)
(2)
(3)
(4)AB
【解析】(1)3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t,则振动周期
(2)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
可得振子的质量
振子平衡时,根据平衡条件
可得
则l与g、、T的关系式为
(3)根据整理可得
则图像斜率
解得
(4)A.空气阻力的存在会影响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是实验的误差来源之一,故A正确;
B.根据弹簧振子周期公式可知,振子的质量影响振子的周期,通过光电门测量出的周期为振子考虑弹簧质量的真实周期,而根据(3)问求出的的关系是不考虑弹簧质量的关系式子,二者的中的是不相等的,所以弹簧质量不为零是误差来源之一,故B正确;
C.利用光电门与数字计时器的组合测量周期的原理:根据简谐运动的规律可知,只要从开始计时起,振子的速度第二次与开始计时的速度相等即为一个周期,与是否在平衡位置无关,故C错误。
故选AB。
14.(2024·新疆河南·高考真题)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将斜槽轨道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轨道末段水平,右侧端点在水平木板上的垂直投影为O,木板上叠放着白纸和复写纸。实验时先将小球a从斜槽轨道上Q处由静止释放,a从轨道右端水平飞出后落在木板上;重复多次,测出落点的平均位置P与O点的距离,将与a半径相等的小球b置于轨道右侧端点,再将小球a从Q处由静止释放,两球碰撞后均落在木板上;重复多次,分别测出a、b两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N与O点的距离、。
完成下列填空:
(1)记a、b两球的质量分别为、,实验中须满足条件 (填“>”或“<”);
(2)如果测得的、、、和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满足关系式 ,则验证了两小球在碰撞中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用小球落点与O点的距离来代替小球水平飞出时的速度,依据是 。
【答案】(1)>
(2) 小球离开斜槽末端后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高度相同故下落时间相同,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直线运动,小球水平飞出时的速度与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成正比。
【解析】(1)为了保证小球碰撞为对心正碰,且碰后不反弹,要求;
(2)[1]两球离开斜槽后做平抛运动,由于抛出点的高度相等,它们做平抛运动的时间t相等,碰撞前a球的速度大小
碰撞后a的速度大小
碰撞后b球的速度大小
如果碰撞过程系统动量守恒,则碰撞前后系统动量相等,则
整理得
[2]小球离开斜槽末端后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高度相同故下落时间相同,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直线运动,小球水平飞出时的速度与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成正比。
15.(2024·辽宁·高考真题)图(a)为一套半圆拱形七色彩虹积木示意图,不同颜色的积木直径不同。某同学通过实验探究这套积木小幅摆动时周期T与外径D之间的关系。
(1)用刻度尺测量不同颜色积木的外径D,其中对蓝色积木的某次测量如图(b)所示,从图中读出 。
(2)将一块积木静置于硬质水平桌面上,设置积木左端平衡位置的参考点O,将积木的右端按下后释放,如图(c)所示。当积木左端某次与O点等高时记为第0次并开始计时,第20次时停止计时,这一过程中积木摆动了 个周期。
(3)换用其他积木重复上述操作,测得多组数据。为了探究T与D之间的函数关系,可用它们的自然对数作为横、纵坐标绘制图像进行研究,数据如下表所示:
颜色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2.9392 2.7881 2.5953 2.4849 2.197 1.792
根据表中数据绘制出图像如图(d)所示,则T与D的近似关系为______。
A. B. C. D.
(4)请写出一条提高该实验精度的改进措施: 。
【答案】(1)7.54/7.55/7.56
(2)10
(3)A
(4)见解析
【解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需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读数为
(2)积木左端两次经过参考点O为一个周期,当积木左端某次与O点等高时记为第0次并开始计时,之后每计数一次,经历半个周期,可知,第20次时停止计时,这一过程中积木摆动了10个周期。
(3)由图(d)可知,与成线性关系,根据图像可知,直线经过与,则有
解得
则有
解得
可知
故选A。
(4)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提高该实验精度的改进措施:用游标卡尺测量外径D、通过测量40次或60次左端与O点等高所用时间来求周期、适当减小摆动的幅度。
16.(2024·浙江·高考真题)如图1所示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中同时研究三个物理量间关系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放大法 B.控制变量法 C.补偿法
(2)该实验过程中操作正确的是 ;
A.补偿阻力时小车未连接纸带
B.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后释放小车
C.调节滑轮高度使细绳与水平桌面平行
(3)在小车质量 (选填“远大于”或“远小于”)槽码质量时,可以认为细绳拉力近似等于槽码的重力。上述做法引起的误差为 (选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为减小此误差,下列可行的方案是 ;
A.用气垫导轨代替普通导轨,滑块代替小车
B.在小车上加装遮光条,用光电计时系统代替打点计时器
C.在小车与细绳之间加装力传感器,测出小车所受拉力大小
(4)经正确操作后获得一条如图2所示的纸带,建立以计数点0为坐标原点的x轴,各计数点的位置坐标分别为0、、、。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则打计数点5时小车速度的表达式 ;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是 。
A. B. C.
【答案】 B B 远大于 系统误差 C A
【解析】(1)[1]该实验中同时研究三个物理量间关系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控制其中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即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故选B。
(2)[2]A.补偿阻力时小车需要连接纸带,一方面是需要连同纸带所受的阻力一并平衡,另外一方面是通过纸带上的点间距判断小车是否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于小车速度较快,且运动距离有限,打出的纸带长度也有限,为了能在长度有限的纸带上尽可能多地获取间距适当的数据点,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后释放小车,故B正确;
C.为使小车所受拉力与速度同向,应调节滑轮高度使细绳与长木板平行,故C错误。
故选B。
(3)[3]设小车质量为M,槽码质量为m。对小车和槽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有
联立解得
由上式可知在小车质量远大于槽码质量时,可以认为细绳拉力近似等于槽码的重力。
[4]上述做法引起的误差是由于实验方法或原理不完善造成的,属于系统误差。
[5]该误差是将细绳拉力用槽码重力近似替代所引入的,不是由于车与木板间存在阻力(实验中已经补偿了阻力)或是速度测量精度低造成的,为减小此误差,可在小车与细绳之间加装力传感器,测出小车所受拉力大小。
故选C。
(4)[6]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打计数点5时小车速度的表达式为
[7]根据逐差法可得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是
故选A。
17.(2023·福建·高考真题)某小组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斜面倾角是否对动摩擦因数产生影响。所用器材有:绒布木板、滑块、挡光片、米尺、游标卡尺、光电门、倾角调节仪等。实验过程如下:
(1)将绒布平铺并固定在木板上,然后将光电门A、B固定在木板上。用米尺测量A、B间距离L;
(2)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宽度d,示数如图(b)所示。该挡光片宽度
(3)调节并记录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让装有挡光片的滑块从木板顶端下滑。记录挡光片依次经过光电门A和B的挡光时间和,求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滑块的速度大小和。某次测得,则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4)推导滑块与绒布间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可得 (用L、、、和重力加速度大小g表示),利用所得实验数据计算出值;
(5)改变进行多次实验,获得与对应的,并在坐标纸上作出关系图像,如图(c)所示;
(6)根据上述实验,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得到的结论为 。
【答案】 5.25 1.00 斜面倾角对动摩擦因数没有影响
【解析】(2)[1]该挡光片宽度
d=5mm+5×0.05mm=5.25mm
(3)[2]根据时间极短的平均速度近似等于瞬时速度,挡光片经过光电门A的速度
(4)[3]挡光片依次经过光电门A和B,由动能定理可得
解得
(5)[4]根据图像可知,动摩擦因数并不随角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可以得到的结论为斜面倾角对动摩擦因数没有影响。
18.(2023·河北·高考真题)某实验小组利用图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摆线上端固定在点,下端悬挂一小钢球,通过光电门传感器采集摆动周期。
(1)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小钢球摆动平面应与光电门形平面垂直 B.应在小钢球自然下垂时测量摆线长度
C.小钢球可以换成较轻的橡胶球 D.应无初速度、小摆角释放小钢球
(2)组装好装置,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摆线长度,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钢球直径。螺旋测微器示数如图,小钢球直径 ,记摆长。

(3)多次改变摆线长度,在小摆角下测得不同摆长对应的小钢球摆动周期,并作出图像,如图。
根据图线斜率可计算重力加速度 (保留3位有效数字,取9.87)。
(4)若将摆线长度误认为摆长,仍用上述图像法处理数据,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ABD 20.035/20.036/20.034 9.87 不变
【解析】(1)[1]A.使用光电门测量时,光电门形平面与被测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是光电门使用的基本要求,故A正确;
B.测量摆线长度时,要保证绳子处于伸直状态,故B正确;
C.单摆是一个理想化模型,若采用质量较轻的橡胶球,空气阻力对摆球运动的影响较大,故C错误;
D.无初速度、小摆角释放的目的是保持摆球在竖直平面内运动,不形成圆锥摆,且单摆只有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才可视为简谐运动,使用计算单摆的周期,故D正确。
故选ABD。
(2)[2]小钢球直径为
(3)[3]单摆周期公式
整理得
由图像知图线的斜率
解得
(4)[4]若将摆线长度误认为摆长,有
则得到的图线为
仍用上述图像法处理数据,图线斜率不变,仍为,故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不变。
19.(2023·重庆·高考真题)某实验小组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所用实验器材有摆球、长度可调的轻质摆线、刻度尺、50分度的游标卡尺、摄像装置等。

(1)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d。当量爪并拢时,游标尺和主尺的零刻度线对齐。放置摆球后游标卡尺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摆球的直径d为 mm。
(2)用摆线和摆球组成单摆,如图乙所示。当摆线长度l=990.1mm时,记录并分析单摆的振动视频,得到单摆的振动周期T=2.00 s,由此算得重力加速度g为 m/s2(保留3位有效数字)。
(3)改变摆线长度l,记录并分析单摆的振动视频,得到相应的振动周期。他们发现,分别用l和作为摆长,这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重力加速度数值的差异大小Δg随摆线长度l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该实验中,随着摆线长度l的增加,Δg的变化特点是 ,原因是 。

【答案】 19.20 9.86 随着摆线长度l的增加,Δg逐渐减小 随着摆线长度l的增加,则越接近于l,此时计算得到的g的差值越小
【解析】(1)[1]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d=19mm+0.02mm×10=19.20mm
(2)[2]单摆的摆长为
L=990.1mm+×19.20mm=999.7mm
根据
可得
带入数据
(3)[3][4]由图可知,随着摆线长度l的增加,Δg逐渐减小,原因是随着摆线长度l的增加,则越接近于l,此时计算得到的g的差值越小。
20.(2023·天津·高考真题)某同学利用图示的气垫导轨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将桌面上的气垫导轨调至水平;
B.测出遮光条的宽度d
C.将滑块移至图示位置,测出遮光条到光电门的距离l
D.由静止释放滑块,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
E.秤出托盘和砝码总质量,滑块(含遮光条)的质量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回答以下问题(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1)遮光条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为 ;
(2)遮光条由静止运动至光电门的过程,系统重力势能减少了 ,遮光条经过光电门时,滑块、托盘和砝码的总动能为 ;
(3)通过改变滑块的释放位置,测出多组、数据﹐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如图。若图中直线的斜率近似等于 ,可认为该系统机械能守恒。
【答案】
【解析】(1)[1]小车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为
(2)[2]从释放到小车经过光电门,这一过程中,系统重力势能减少量为
[3]从释放到小车经过光电门,这一过程中,系统动能增加量为
(3)[4]改变l,做多组实验,做出如图以l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的图像,若机械能守恒成立有
整理有
可知,若图中直线的斜率近似等于,可认为该系统机械能守恒。
21.(2023·北京·高考真题)用频闪照相记录平抛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1)关于实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
A.选择体积小、质量大的小球 B.借助重垂线确定竖直方向
C.先抛出小球,再打开频闪仪 D.水平抛出小球
(2)图1所示的实验中,A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同时B球自由落下,借助频闪仪拍摄上述运动过程。图2为某次实验的频闪照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根据任意时刻A、B两球的竖直高度相同,可判断A球竖直方向做 运动;根据 ,可判断A球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3)某同学使小球从高度为的桌面水平飞出,用频闪照相拍摄小球的平抛运动(每秒频闪25次),最多可以得到小球在空中运动的 个位置。
(4)某同学实验时忘了标记重垂线方向,为解决此问题,他在频闪照片中,以某位置为坐标原点,沿任意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作为x轴和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测量出另外两个位置的坐标值、,如图3所示。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可得重垂线方向与y轴间夹角的正切值为 。

【答案】 ABD 自由落体运动 A球相邻两位置水平距离相等 10
【解析】(1)[1]A.用频闪照相记录平抛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选择体积小质量大的小球可以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A正确;
B.本实验需要借助重垂线确定竖直方向,B正确;
CD.实验过程先打开频闪仪,再水平抛出小球,C错误,D正确。
故选ABD。
(2)[2][3]根据任意时刻A、B两球的竖直高度相同,可以判断出A球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A球相邻两位置水平距离相等,可以判断A球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3)[4]小球从高度为0.8m的桌面水平抛出,根据运动学公式,解得
频闪仪每秒频闪25次,频闪周期
故最多可以得到小球在空中运动个数为
(4)[5]如图、分别表示水平和竖直方向,设重垂线方向与y轴间的夹角为,建立坐标系存在两种情况,如图所示

当建立的坐标系为、时,则x轴方向做匀减速运动,根据逐差法计算加速度有
y轴方向在
联立解得
当建立的坐标系为、时,则x轴方向做匀加速运动,根据逐差法计算加速度有
y轴方向在
联立解得
综上所述,重垂线方向与y轴间夹角的正切值为
22.(2023·浙江·高考真题)如图所示,某同学把A、B两根不同的弹簧串接竖直悬挂,探究A、B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在B弹簧下端依次挂上质量为m的钩码,静止时指针所指刻度、的数据如表。
钩码个数 0 1 2 …
xA/cm 7.75 8.53 9.30 …
xB/cm 16.45 18.52 20.60 …
钩码个数为1时,弹簧A的伸长量= cm,弹簧B的伸长量= cm,两根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 mg(+)(选填“=”、“<”或“>”)。
【答案】 0.78 1.29 <
【解析】[1]钩码个数为1时,弹簧A的伸长量
[2]弹簧B的伸长量
[3]在B弹簧下端挂上钩码到系统在无外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的过程,需要有外力迫使系统最终处于静止状态,外力对系统做负功,系统机械能是减少的,所以两根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小于钩码减小的重力势能,即
23.(2023·浙江·高考真题)在“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中

(1)用图1装置进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探究平抛运动水平分运动的特点
B.需改变小锤击打的力度,多次重复实验
C. 能同时探究平抛运动水平、竖直分运动的特点
(2)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槽轨道M必须光滑且其末端水平
B.上下调节挡板N时必须每次等间距移动
C. 小钢球从斜槽M上同一位置静止滚下
(3)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竖直挡板上附有复写纸和白纸,可以记下钢球撞击挡板时的点迹。实验时竖直挡板初始位置紧靠斜槽末端,钢球从斜槽上P点静止滚下,撞击挡板留下点迹0,将挡板依次水平向右移动x,重复实验,挡板上留下点迹1、2、3、4。以点迹0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下建立坐标轴y,各点迹坐标值分别为y1、y2、y3、y4。测得钢球直径为d,则钢球平抛初速度v0为 。
A. B. C. D.
【答案】 B C D
【解析】(1)[1]AC.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只能探究平抛运动竖直分运动的特点,不能研究水平分运动的特点,故AC错误;
B.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改变小锤击打的力度,多次重复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故B正确。
故选B。
(2)[2]AC.为了保证小球做平抛运动,需要斜槽末端水平,为了保证小球抛出时速度相等,每一次小球需要静止从同一位置释放,斜槽不需要光滑,故A错误,C正确;
B.上下调节挡板N时不必每次等间距移动,故B错误。
故选C。
(3)[3]A.竖直方向,根据
水平方向
联立可得
故A错误;
B.竖直方向,根据
水平方向
联立可得
故B错误;
CD.竖直方向根据
水平方向
联立可得
故D正确,C错误。
故选D。
24.(2023·湖北·高考真题)某同学利用测质量的小型家用电子秤,设计了测量木块和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
如图(a)所示,木板和木块A放在水平桌面上,电子秤放在水平地面上,木块A和放在电子秤上的重物B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调节滑轮,使其与木块A间的轻绳水平,与重物B间的轻绳竖直。在木块A上放置n()个砝码(电子秤称得每个砝码的质量为),向左拉动木板的同时,记录电子秤的对应示数m。

(1)实验中,拉动木板时 (填“必须”或“不必”)保持匀速。
(2)用和分别表示木块A和重物B的质量,则m和所满足的关系式为 。
(3)根据测量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出图像,如图(b)所示,可得木块A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不必 0.40
【解析】(1)[1]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与两者之间的相对速度无关,则实验拉动木板时不必保持匀速;
(2)[2]对木块、砝码以及重物B分析可知
解得
(3)[3]根据
结合图像可知

μ=0.40
25.(2023·辽宁·高考真题)某同学为了验证对心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如下实验:用纸板搭建如图所示的滑道,使硬币可以平滑地从斜面滑到水平面上,其中OA为水平段。选择相同材质的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进行实验。

测量硬币的质量,得到一元和一角硬币的质量分别为和()。将硬币甲放置在斜面一某一位置,标记此位置为B。由静止释放甲,当甲停在水平面上某处时,测量甲从O点到停止处的滑行距离OP。将硬币乙放置在O处,左侧与O点重合,将甲放置于B点由静止释放。当两枚硬币发生碰撞后,分别测量甲乙从O点到停止处的滑行距离OM和ON。保持释放位置不变,重复实验若干次,得到OP、OM、ON的平均值分别为、、。
(1)在本实验中,甲选用的是 (填“一元”或“一角”)硬币;
(2)碰撞前,甲到O点时速度的大小可表示为 (设硬币与纸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3)若甲、乙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则 (用和表示),然后通过测得的具体数据验证硬币对心碰撞过程中动量是否守恒;
(4)由于存在某种系统或偶然误差,计算得到碰撞前后甲动量变化量大小与乙动量变化量大小的比值不是1,写出一条产生这种误差可能的原因 。
【答案】 一元 见解析
【解析】(1)[1]根据题意可知,甲与乙碰撞后没有反弹,可知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甲选用的是一元硬币;
(2)[2]甲从点到点,根据动能定理
解得碰撞前,甲到O点时速度的大小
(3)[3]同理可得,碰撞后甲的速度和乙的速度分别为
若动量守恒,则满足
整理可得
(4)[4]由于存在某种系统或偶然误差,计算得到碰撞前后甲动量变化量大小与乙动量变化量大小的比值不是1,写出一条产生这种误差可能的原因有:
1.测量误差,因为无论是再精良的仪器总是会有误差的,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
2.碰撞过程中,我们认为内力远大于外力,动量守恒,实际上碰撞过程中,两个硬币组成的系统合外力不为零。
26.(2023·全国·高考真题)一学生小组做“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实验。

(1)用实验室提供的螺旋测微器测量摆球直径。首先,调节螺旋测微器,拧动微调旋钮使测微螺杆和测砧相触时,发现固定刻度的横线与可动刻度上的零刻度线未对齐,如图(a)所示,该示数为 mm;螺旋测微器在夹有摆球时示数如图(b)所示,该示数为 mm,则摆球的直径为 mm。
(2)单摆实验的装置示意图如图(c)所示,其中角度盘需要固定在杆上的确定点O处,摆线在角度盘上所指的示数为摆角的大小。若将角度盘固定在O点上方,则摆线在角度盘上所指的示数为5°时,实际摆角 5°(填“大于”或“小于”)。
(3)某次实验所用单摆的摆线长度为81.50cm,则摆长为 cm。实验中观测到从摆球第1次经过最低点到第61次经过最低点的时间间隔为54.60s,则此单摆周期为 s,该小组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m/s2.(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π2取9.870)
【答案】 0.006/0.007/0.008 20.034/20.033/20.035/20.032 20.027/20.028/20.029 大于 82.5 1.82 9.83
【解析】(1)[1]测量前测微螺杆与和测砧相触时,图(a)的示数为
[2]螺旋测微器读数是固定刻度读数(0.5mm的整数倍)加可动刻度(0.5mm以下的小数)读数,图中读数为
[3]则摆球的直径为
(2)[4]角度盘的大小一定,即在规定的位置安装角度盘,测量的摆角准确,但将角度盘固定在规定位置上方,即角度盘到悬挂点的距离变短,同样的角度,摆线在刻度盘上扫过的弧长变短,故摆线在角度盘上所指的示数为5°时,实际摆角大于5°;
(3)[5]单摆的摆线长度为81.50 cm,则摆长为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得摆长为82.5cm;
[6]一次全振动单摆经过最低点两次,故此单摆的周期为
[7]由单摆的周期表达式得,重力加速度
27.(2023·全国·高考真题)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使用的器材有:木板、白纸、两个标准弹簧测力计、橡皮条、轻质小圆环、刻度尺、铅笔、细线和图钉若干。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用图钉将白纸固定在水平木板上。
②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系在轻质小圆环上。将两细线也系在小圆环上,它们的另一端均挂上测力计。用互成一定角度、方向平行于木板、大小适当的力拉动两个测力计,小圆环停止时由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得到两拉力和的大小,并 。(多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用刻度尺量出橡皮条的长度
B.用刻度尺量出两细线的长度
C.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出小圆环的位置
D.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出两细线的方向
③撤掉一个测力计,用另一个测力计把小圆环拉到 ,由测力计的示数得到拉力的大小,沿细线标记此时的方向。
④选择合适标度,由步骤②的结果在白纸上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和的合成图,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按同一标度在白纸上画出力的图示。
⑤比较和的 ,从而判断本次实验是否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 CD/DC 相同位置 大小和方向
【解析】②[1]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系在轻质小圆环上。将两细线也系在小圆环上,它们的另一端均挂上测力计。用互成一定角度、方向平行于木板、大小适当的力拉动两个测力计,小圆环停止时由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得到两拉力和的大小,还需要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出小圆环的位置以及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出两细线的方向。
故选CD。
③[2]撤掉一个测力计,用另一个测力计把小圆环拉到相同位置,由测力计的示数得到拉力的大小,沿细线标记此时的方向;
⑤[3]比较和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判断本次实验是否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8.(2023·全国·高考真题)某同学利用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让小车左端和纸带相连。右端用细绳跨过定滑轮和钩码相连。钩码下落,带动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和相关数据如图(b)所示。

(1)已知打出图(b)中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均为0.1s.以打出A点时小车位置为初始位置,将打出B、C、D、E、F各点时小车的位移填到表中,小车发生对应位移和平均速度分别为和,表中 cm, 。

位移区间 AB AC AD AE AF
6.60 14.60 34.90 47.30
66.0 73.0 87.3 94.6
(2)根据表中数据得到小车平均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c)所示。在答题卡上的图中补全实验点 。

(3)从实验结果可知,小车运动的图线可视为一条直线,此直线用方程表示,其中 , cm/s。(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4)根据(3)中的直线方程可以判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得到打出A点时小车速度大小 ,小车的加速度大小 。(结果用字母k、b表示)
【答案】 24.00 80.0 71.5 58.7 b 2k
【解析】(1)[1]根据纸带的数据可得
[2]平均速度为
(2)[3]根据第(1)小题结果补充表格和补全实验点图像得

(3)[4][5]从实验结果可知,小车运动的图线可视为一条直线,图像为

此直线用方程表示,由图像可知其中

(4)[6][7]小球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由位移公式,整理得

故根据图像斜率和截距可得

29.(2023·浙江·高考真题)“探究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A.控制变量法  B.等效法  C.模拟法
②在小球质量和转动半径相同的情况下,逐渐加速转动手柄到一定速度后保持匀速转动。此时左右标尺露出的红白相间等分标记的比值等于两小球的 之比(选填“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平方”或“周期平方”);在加速转动手柄过程中,左右标尺露出红白相间等分标记的比值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答案】 A 角速度平方 不变
【解析】①[1]本实验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故选A。
②[2]标尺上露出的红白相间的等分格数之比为两个小球所受向心力的比值,根据
在小球质量和转动半径相同的情况下,可知左右标尺露出的红白相间等分标记的比值等于两小球的角速度平方之比。
[3]设皮带两塔轮的半径为R1、R2,塔轮的线速度为v;则有

小球质量和转动半径相同的情况下,可知
由于两变速盘的半径之比不变,则两小球的角速度平方之比不变,左、右标尺露出红白相间等分标记的比值不变。
30.(2023·浙江·高考真题)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①需要的实验操作有 (多选);
A.调节滑轮使细线与轨道平行
B.倾斜轨道以补偿阻力
C.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静止释放
D.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②经正确操作后打出一条纸带,截取其中一段如图2所示。选取连续打出的点0、1、2、3、4为计数点,则计数点1的读数为 。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则打计数点2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ACD 2.75 1.48
【解析】①[1]A.实验需要调节滑轮使细线与轨道平行,选项A正确;
B.该实验只要使得小车加速运动即可,不需要倾斜轨道补偿阻力,选项B错误;
C.为了充分利用纸带,则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静止释放,选项C正确;
D.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选项D正确。
故选ACD。
②[2][3]计数点1的读数为2.75。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则打点周期T=0.02s,则打计数点2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
31.(2022·天津·高考真题)某同学验证两个小球在斜槽末端碰撞时的动量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直径相同的小球。实验时,不放B,让A从固定的斜槽上E点自由滚下,在水平面上得到一个落点位置;将B放置在斜槽末端,让A再次从斜槽上E点自由滚下,与B发生正碰,在水平面上又得到两个落点位置。三个落点位置标记为M、N、P。
(1)为了确认两个小球的直径相同,该同学用10分度的游标卡尺对它们的直径进行了测量,某次测量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其读数为 。
(2)下列关于实验的要求哪个是正确的 。
A.斜槽的末端必须是水平的 B.斜槽的轨道必须是光滑的
C.必须测出斜槽末端的高度 D.A、B的质量必须相同
(3)如果该同学实验操作正确且碰撞可视为弹性碰撞,A、B碰后在水平面上的落点位置分别为 、 。(填落点位置的标记字母)
【答案】 10.5 A M P
【解析】(1)[1]观察主尺的单位为,读出主尺的读数是,游标尺上的第五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刻度线对齐,其读数为,结合主尺及游标尺的读数得到被测直径为
(2)[2]ABC.首先考查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小球A两次沿斜槽滚到末端时的速度都水平且大小相同。实验时应使小球A每次都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并不需要斜槽的轨道光滑的条件,也不需要测出斜槽末端的高度,但是必须保证斜槽末端水平,故A正确,BC错误;
D.小球A与B发生正碰时,为使小球A在碰后不反弹,要求小球A的质量大于小球B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A。
(3)[3][4]设A、B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A和mB,由(2)中分析知mA>mB;碰前A的速度v0;因为两个金属小球的碰撞视为弹性碰撞,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解得

可见碰后小球A的速度小于小球B的速度,也小于碰前A的速度v0;所以小球A单独滚下落到水平面上的位置为N,A、B碰后在水平面上的落点位置分别为M、P。
32.(2022·福建·高考真题)某实验小组利用图(a)所示装置验证小球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时,先将斜槽固定在贴有复写纸和白纸的木板边缘,调节槽口水平并使木板竖直;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建立坐标系.然后从斜槽上固定的位置释放小球,小球落到挡板上并在白纸上留下印迹.上下调节挡板进行多次实验.实验结束后,测量各印迹中心点、、的坐标,并填入表格中,计算对应的值。
2.95 6.52 9.27 13.20 16.61 19.90
5.95 8.81 10.74 12.49 14.05 15.28
35.4 77.6 115.3 156.0 197.4 233.5
(1)根据上表数据,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补上数据点,并绘制“”图线 。
(2)由图线可知,小球下落的高度y,与水平距离的平方成 (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由此判断小球下落的轨迹是抛物线。
(3)由图线求得斜率k,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表达式为 (用斜率k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
(4)该实验得到的图线常不经过原点,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 见解析 线性 水平射出点未与O点重合
【解析】(1)[1]根据上表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数据点,并绘制“”图线如图所示
(2)[2]由图线为一条倾斜的直线可知,小球下落的高度y,与水平距离的平方成线性关系。
(3)[3]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可得
联立可得
可知图像的斜率为
解得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4)[4]图线是一条直线,但常不经过原点,说明实验中测量的y值偏大或偏小一个定值,这是小球的水平射出点未与O点重合,位于坐标原点O上方或下方所造成的。
33.(2022·重庆·高考真题)如图为某小组探究两滑块碰撞前后的动量变化规律所用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带刻度尺的气垫导轨右支点固定,左支点高度可调,装置上方固定一具有计时功能的摄像机。
(1)要测量滑块的动量,除了前述实验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 。
(2)为减小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开动气泵后,调节气垫导轨的左支点,使轻推后的滑块能在气垫导轨上近似做 运动。
(3)测得滑块B的质量为,两滑块碰撞前后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其中①为滑块B碰前的图线。取滑块A碰前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由图中数据可得滑块B碰前的动量为 (保留2位有效数字),滑块A碰后的图线为 (选填“②”“③”“④”)。
【答案】 天平 匀速直线 -0.011 ③
【解析】(1)[1]要测量滑块的动量还需要测量滑块的质量,故还需要的器材是天平;
(2)[2]为了减小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应该让气垫导轨处于水平位置,故调节气垫导轨后要使滑块能在气垫导轨上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
(3)[3]取滑块A碰前运动方向为正方向,根据x-t图可知滑块B碰前的速度为
则滑块B碰前的动量为
[4]由题意可知两物块相碰要符合碰撞制约关系则④图线为碰前A物块的图线,由图可知碰后③图线的速度大于②图线的速度,根据“后不超前”的原则可知③为碰后A物块的图线。
34.(2022·海南·高考真题)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击打弹片时,A做平抛运动,B做自由落体。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两个小球总是同时落地,则得到的结论是: 。
以A的抛出点做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从,从,从的时间分别是、、,则这三个时间是否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物体平抛的初速度是多少 (用x、h、g表示)
【答案】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 相等
【解析】[1]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两个小球总是同时落地,则得到的结论是: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
[2]在水平方向是匀速运动,由图可知,从、、水平方向位移相等,运动相同的距离所用时间相等;
[3]设相邻两点间时间为t,则
在竖直方向上,相邻两点间距离差为,有

所以
35.(2022·湖北·高考真题)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拉力传感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一根轻绳一端连接固定的拉力传感器,另一端连接小钢球,如图甲所示。拉起小钢球至某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使小钢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记录钢球摆动过程中拉力传感器示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改变小钢球的初始释放位置,重复上述过程。根据测量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如图乙所示。
(1)若小钢球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图乙中直线斜率的理论值为 。
(2)由图乙得:直线的斜率为 ,小钢球的重力为 N。(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3)该实验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是 (单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小钢球摆动角度偏大
B.小钢球初始释放位置不同
C.小钢球摆动过程中有空气阻力
【答案】 0.59 C
【解析】(1)[1]设初始位置时,细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则细线拉力最小值为
到最低点时细线拉力最大,则
联立可得
即若小钢球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图乙中直线斜率的理论值为;
(2)[2][3]由图乙得直线的斜率为
则小钢球的重力为
(3)[4]该实验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小钢球摆动过程中有空气阻力,使得机械能减小,故选C。
36.(2022·浙江·高考真题)(1)①“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长木板水平放置,细绳与长木板平行。图2是打出纸带的一部分,以计数点O为位移测量起点和计时起点,则打计数点B时小车位移大小为 cm。由图3中小车运动的数据点,求得加速度为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利用图1装置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需调整的是 。
A.换成质量更小的小车 B.调整长木板的倾斜程度
C.把钩码更换成砝码盘和砝码 D.改变连接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的夹角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在该实验中,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拉着细绳套的两只弹簧秤,稳定后读数应相同
B.在已记录结点位置的情况下,确定一个拉力的方向需要再选择相距较远的两点
C.测量时弹簧秤外壳与木板之间不能存在摩擦
D.测量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应贴近并平行于木板
②若只有一只弹簧秤,为了完成该实验至少需要 (选填“2”、“3”或“4”)次把橡皮条结点拉到O点。
【答案】 6.15~6.25 1.7 ~2.1 BC/CB D 3
【解析】(1)[1]依题意,打计数点B时小车位移大小为6.20cm,考虑到偶然误差,6.15cm~6.25cm也可;
[2] 由图3中小车运动的数据点,有
考虑到偶然误差,1.7m/s2~2.1 m/s2也可;
[3] A.利用图1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需要满足小车质量远远大于钩码质量,所以不需要换质量更小的车,故A错误;
B.利用图1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需要利用小车斜向下的分力以平衡其摩擦阻力,所以需要将长木板安打点计时器一端较滑轮一端适当的高一些,故B正确;
C.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依题意“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时有
考虑到实际情况,即,有
则可知
而利用图1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要保证所悬挂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即;可知目前实验条件不满足,所以利用当前装置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需将钩码更换成砝码盘和砝码,以满足小车质量远远大于所悬挂物体的质量,故C正确;
D.实验过程中,需将连接砝码盘和小车的细绳应跟长木板始终保持平行,与之前的相同,故D错误。
故选BC。
(2)[4] A.在不超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橡皮条形变限度的条件下,使拉力适当大些,不必使两只测力计的示数相同,故A错误;
B.在已记录结点位置的情况下,确定一个拉力的方向需要再选择相距较远的一个点就可以了,故B错误;
C.实验中拉弹簧秤时,只需让弹簧与外壳间没有摩擦,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弹簧对细绳的拉力相等,与弹簧秤外壳与木板之间是否存在摩擦无关,故C错误;
D.为了减小实验中摩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应贴近并平行于木板,故D正确。
故选D。
[5] 若只有一只弹簧秤,为了完成该实验,用手拉住一条细绳,用弹簧称拉住另一条细绳,互成角度的拉橡皮条,使其结点达到某一点O,记下位置O和弹簧称示数F1和两个拉力的方向;交换弹簧称和手所拉细绳的位置,再次将结点拉至O点,使两力的方向与原来两力方向相同,并记下此时弹簧称的示数F2;只有一个弹簧称将结点拉至O点,并记下此时弹簧称的示数F的大小及方向;所以若只有一只弹簧秤,为了完成该实验至少需要3次把橡皮条结点拉到O。
37.(2022·广东·高考真题)某实验小组为测量小球从某一高度释放,与某种橡胶材料碰撞导致的机械能损失,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装置,实验过程如下:
(1)让小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与水平放置的橡胶材料碰撞后竖直反弹。调节光电门位置,使小球从光电门正上方释放后,在下落和反弹过程中均可通过光电门。
(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球的直径,示数如图(b)所示,小球直径 。
(3)测量时,应 (选填“A”或“B”,其中A为“先释放小球,后接通数字计时器”,B为“先接通数字计时器,后释放小球”)。记录小球第一次和第二次通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和。
(4)计算小球通过光电门的速度,已知小球的质量为m,可得小球与橡胶材料碰撞导致的机械能损失 (用字母m、d、和表示)。
(5)若适当调高光电门的高度,将会 (选填“增大”或“减小”)因空气阻力引起的测量误差。
【答案】 7.884/7.882/7.883/7.885/7.886 B 增大
【解析】(2)[1]依题意,小球的直径为
(3)[2]在测量时,因小球下落时间很短,如果先释放小球,有可能会出现时间记录不完整,所以应先接通数字计时器,再释放小球,故选B。
(4)[3]依题意,小球向下、向上先后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有
则小球与硅胶材料碰撞过程中机械能的损失量为
(5)[4]若调高光电门的高度,较调整之前小球会经历较大的空中距离,所以将会增大因空气阻力引起的测量误差。
38.(2022·河北·高考真题)某实验小组利用铁架台、弹簧、钩码、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等器材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原长为L0,钩码的质量为m。已知弹簧的弹性势能表达式为,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1)在弹性限度内将钩码缓慢下拉至某一位置,测得此时弹簧的长度为L。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从静止释放钩码,弹簧收缩,得到了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钩码加速上升阶段的部分纸带如图2所示,纸带上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均为T(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认为释放钩码的同时打出A点)。从打出A点到打出F点时间内,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量为 ,钩码的动能增加量为 ,钩码的重力势能增加量为 。
(2)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弹簧弹性势能减少量、钩码的机械能增加量分别与钩码上升高度h的关系,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随着h增加,两条曲线在纵向的间隔逐渐变大,主要原因是 。
【答案】 mgh5 见解析
【解析】(1)[1]从打出A点到打出F点时间内,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量为
整理有
[2]打F点时钩码的速度为
由于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认为释放钩码的同时打出A点,则钩码动能的增加量为
[3]钩码的重力势能增加量为
Ep重 = mgh5
(2)[4]钩码机械能的增加量,即钩码动能和重力势能增加量的总和,若无阻力做功则弹簧弹性势能的减少量等于钩码机械能的增加量。现在随着h增加,两条曲线在纵向的间隔逐渐变大,而两条曲线在纵向的间隔即阻力做的功,则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纸带与限位孔的摩擦力做功变多导致两曲线间隔变大。
39.(2022·湖南·高考真题)小圆同学用橡皮筋、同种一元硬币、刻度尺、塑料袋、支架等,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冰墩墩玩具的质量。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查找资料,得知每枚硬币的质量为;
(2)将硬币以5枚为一组逐次加入塑料袋,测量每次稳定后橡皮筋的长度,记录数据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5
硬币数量/枚 5 10 15 20 25
长度 10.51 12.02 13.54 15.05 16.56
(3)根据表中数据在图(b)上描点,绘制图线;
(4)取出全部硬币,把冰墩墩玩具放入塑料袋中,稳定后橡皮筋长度的示数如图(c)所示,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为 ;
(5)由上述数据计算得冰墩墩玩具的质量为 (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见解析 15.35 127
【解析】(3)[1]根据表格标点连线如图
(4)[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读数;
(5)[3]设橡皮筋的劲度系数为k,原长为x0,则
则橡皮筋的劲度系数为k
从作的l-n图线读取数据则可得

设冰墩墩的质量为m1,则有
可得
40.(2022·山东·高考真题)在天宫课堂中、我国航天员演示了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受此启发。某同学利用气垫导轨、力传感器、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轻弹簧和待测物体等器材设计了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如图甲所示。主要步骤如下:
①将力传感器固定在气垫导轨左端支架上,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滑块上;
②接通气源。放上滑块。调平气垫导轨;
③将弹簧左端连接力传感器,右端连接滑块。弹簧处于原长时滑块左端位于O点。A点到O点的距离为5.00cm,拉动滑块使其左端处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
④计算机采集获取数据,得到滑块所受弹力F、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部分图像如图乙所示。
回答以下问题(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
(2)该同学从图乙中提取某些时刻F与a的数据,画出a—F图像如图丙中I所示,由此可得滑块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为 kg。
(3)该同学在滑块上增加待测物体,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在图丙中画出新的a—F图像Ⅱ,则待测物体的质量为 kg。
【答案】 12 0.20 0.13
【解析】(1)[1]由题知,弹簧处于原长时滑块左端位于O点,A点到O点的距离为5.00cm。拉动滑块使其左端处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结合图乙的F—t图有
Δx = 5.00cm,F = 0.610N
根据胡克定律
计算出
k ≈ 12N/m
(2)[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 ma
则a—F图像的斜率为滑块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的倒数,根据图丙中I,则有
则滑块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为
m = 0.20kg
(3)[3]滑块上增加待测物体,同理,根据图丙中II,则有
则滑块、待测物体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为
m′ ≈0.33kg
则待测物体的质量为
Δm = m′ - m = 0.13kg
41.(2022·全国·高考真题)利用图示的实验装置对碰撞过程进行研究。让质量为的滑块A与质量为的静止滑块B在水平气垫导轨上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比较碰撞后A和B的速度大小和,进而分析碰撞过程是否为弹性碰撞。完成下列填空:
(1)调节导轨水平;
(2)测得两滑块的质量分别为和。要使碰撞后两滑块运动方向相反,应选取质量为 kg的滑块作为A;
(3)调节B的位置,使得A与B接触时,A的左端到左边挡板的距离与B的右端到右边挡板的距离相等;
(4)使A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气垫导轨运动,并与B碰撞,分别用传感器记录A和B从碰撞时刻开始到各自撞到挡板所用的时间和;
(5)将B放回到碰撞前的位置,改变A的初速度大小,重复步骤(4)。多次测量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1 2 3 4 5
0.49 0.67 1.01 1.22 1.39
0.15 0.21 0.33 0.40 0.46
0.31 0.33 0.33 0.33
(6)表中的 (保留2位有效数字);
(7)的平均值为 ;(保留2位有效数字)
(8)理论研究表明,对本实验的碰撞过程,是否为弹性碰撞可由判断。若两滑块的碰撞为弹性碰撞,则的理论表达式为 (用和表示),本实验中其值为 (保留2位有效数字),若该值与(7)中结果间的差别在允许范围内,则可认为滑块A与滑块B在导轨上的碰撞为弹性碰撞。
【答案】 0.304 0.31 0.32 0.34
【解析】(2)[1]应该用质量较小的滑块碰撞质量较大的滑块,碰后运动方向相反,故选0.304kg的滑块作为A。
(6)[2]由于两段位移大小相等,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得
(7)[3]平均值为
(8)[4][5]弹性碰撞时满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可得
联立解得
代入数据可得
42.(2022·浙江·高考真题)“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阻力很小的滑轨上有两辆小车A、B,给小车A一定速度去碰撞静止的小车B,小车A、B碰撞前后的速度大小可由速度传感器测得。
①实验应进行的操作有 。
A.测量滑轨的长度
B.测量小车的长度和高度
C.碰撞前将滑轨调成水平
②下表是某次实验时测得的数据:
A的质量/kg B的质量/kg 碰撞前A的速度大小/() 碰撞后A的速度大小/() 碰撞后B的速度大小/()
0.200 0.300 1.010 0.200 0.800
由表中数据可知,碰撞后小车A、B所构成系统的总动量大小是 kg·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C
【解析】①[1]碰撞前将滑轨调成水平,保证碰撞前后A、B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可,没有必要测量滑轨的长度和小车的长度、高度。
故选C。
②[2]由表中数据可知小车A的质量小于B的质量,则碰后小车A反向运动,设碰前小车A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可知碰后系统的总动量大小为
解得
43.(2022·全国·高考真题)用雷达探测一高速飞行器的位置。从某时刻()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该飞行器可视为沿直线运动,每隔测量一次其位置,坐标为x,结果如下表所示:
0 1 2 3 4 5 6
0 507 1094 1759 2505 3329 4233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判断该飞行器在这段时间内近似做匀加速运动,判断的理由是: ;
(2)当时,该飞行器速度的大小 ;
(3)这段时间内该飞行器加速度的大小 (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相邻1s内的位移之差接近 x=80m 547 79
【解析】(1)[1]第1s内的位移507m,第2s内的位移587m,第3s内的位移665m,第4s内的位移746m,第5s内的位移824m,第6s内的位移904m,则相邻1s内的位移之差接近 x=80m,可知判断飞行器在这段时间内做匀加速运动;
(2)[2]当x=507m时飞行器的速度等于0-2s内的平均速度,则
(3)[3]根据
44.(2022·浙江·高考真题)在“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以小钢球离开轨道末端时球心位置为坐标原点O,建立水平与竖直坐标轴。让小球从斜槽上离水平桌面高为h处静止释放,使其水平抛出,通过多次描点可绘出小球做平抛运动时球心的轨迹,如图所示。在轨迹上取一点A,读取其坐标(x0,y0)。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所用斜槽应尽量光滑
B.画轨迹时应把所有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C.求平抛运动初速度时应读取轨迹上离原点较远的点的数据
②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v0= 。
A.  B.  C.  D.
③在本实验中要求小球多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的理由是 。
【答案】 C D 确保多次运动的轨迹相同
【解析】①[1]A.只要保证小球每次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到达斜槽末端的速度大小都相同,与实验所用斜槽是否光滑无关,故A错误;
B.画轨迹时应应舍去误差较大的点,把误差小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故B错误;
C.求平抛运动初速度时应读取轨迹上离远点较远的点的数据,便于减小读数产生的偶然误差,故C正确;
故选C。
②[2] 坐标原点O为抛出点,由平抛规律有
联立解得平抛的初速度为
故选D。
③[3] 小球多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是为了保证到达斜槽末端的速度大小都相同,从而能确保多次运动的轨迹相同。
2年模拟
45.(2024·新疆喀什·模拟预测)某同学利用重物自由下落来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请指出实验装置甲中存在的一处明显错误: ;
(2)进行实验时,为保证测量的重物下落时初速度为零,应(  )
A.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
B.先释放纸带,再接通电源
(3)根据打出的纸带,选取纸带上连续打出的1、2、3、4四个点如图乙所示。已测出点1、2、3、4到打出的第一个点O的距离分别为,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理论上,若代入所测数据能满足表达式 ,则可验证重物下落过程机械能守恒(用题目中已测出的物理量表示);
(4)实际数据分析,重物动能的增加量 (选填“稍小于”、“等于”或“稍大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5)某同学作出了图像(图丙),则由图线得到的重力加速度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1)见解析
(2)A
(3)
(4)稍小于
(5)9.67
【解析】(1)实验装置甲中存在的一处明显错误是把打点计时器接“直流电源”。
(2)进行实验时,为保证测量的重物下落时初速度为零,应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再释放纸带。
故选A。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得
从点0之点3的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
联立解得
只要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该等式成立,就可验证重物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4)实际数据分析,重物动能的增加量稍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5)根据
可得
可知图线的斜率为
解得
46.(2024·广东广州·模拟预测)弹力带是一种常见的健身器材。某同学为了探究弹力带所受拉力与其伸长量的关系,进行如下实验:
(1)如图(a),将弹力带甲竖直挂在固定的钉子O上,其下端P连接一托盘,卷尺竖直固定在旁边,卷尺的零刻度线与钉子平齐;
(2)逐步增加托盘上杠铃片的数量,分别记录杠铃片与托盘的总质量m、P对应卷尺等高处的刻度值x,并在图(b)中描点:
(3)当杠铃片与托盘总质量为3.0 kg时,弹力带甲下端P对应的刻度值如图(a),其读数为 cm,请在图(b)中把此坐标点描出,并作出弹力带甲的m x图像 :由此可知,在弹力带甲的弹性限度内,每增加1 kg的杠铃片,稳定后P下降 c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弹力带乙的m x图像如图(b)。若要增大力量训练强度,应选用弹力带 (选填“甲”或“乙”)。
【答案】 124.15/124.14/124.16 8.7/8.4/8.5/8.6/8.8/8.9/9.0 甲
【解析】(3)[1]弹力带甲下端P对应的刻度值读数为
[2]弹力带甲的m x图像如图所示
[3]由此可知,在弹力带甲的弹性限度内,每增加1 kg的杠铃片,稳定后P下降
(4)[4]设弹簧的原长为x0,则
整理得
可知m x图像斜率越大,弹簧带的劲度系数越大,由图可知弹簧带甲图像的斜率较大,弹簧带甲的劲度系数较大,相同拉力下,形变量小,若要增大力量训练强度,应选用弹力带甲。
47.(2024·河南·模拟预测)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A、B是两个光电门,均与数字计时器相连接。两光电门间的距离为L且保持不变。
(1)实验前先用螺旋测微器测小球的直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球直径 mm;
(2)给电磁铁断电,让小球自由下落,数字计时器记录小球分别通过光电门A、B时遮光的时间分别为、,则小球通过光电门A时的速度大小为 ,测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用L、d、、来表示)
(3)为了尽可能地减小测量误差,该同学通过改变电磁铁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测得多组、,作图像,得到图像的斜率为k,图像与纵轴的截距为b,则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用b、d、L来表示);多次实验并采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是为了减小实验的 (填“系统”或“偶然”)误差。
【答案】(1)3.858/3.859/3.860/3.861/3.862
(2)
(3) 1 偶然
【解析】(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
(2)[1]小球通过光电门A时的速度大小
[2]由匀变速公式
可得
(3)[1][2]根据
整理得
由一次函数的特点可知
解得
[3]多次实验并采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可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
48.(2024·四川内江·一模)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图中小车两端各有一个宽度为的遮光板1和2,两遮光板的中心距离为,小车和遮光板的总质量为,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将光电门固定在一端装有定滑轮的长木板中间位置,用活动支柱将木板装有定滑轮的一端垫高,平行于木板的细绳一端系在小车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后挂一个小砝码盘;
B.在盘中放入质量为的砝码,调整木板倾角,使小车恰好能沿长木板匀速下滑;
C.保持木板倾角不变,取下砝码盘,记录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然后,将小车由靠近定滑轮的位置释放,记下遮光板1和2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
D.改变盘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进行实验;
E.将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力,作出与的图像,该图像为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如图乙所示,即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中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步骤B中,调整木板倾角使小车匀速下滑,如果遮光板1和2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分别为、。那么,遮光板1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为 ,当满足 条件时,说明小车匀速下滑(用题中已知字母表示);
(2)本实验中小车的质量 (选填“是”或“不”)需要远远大于砝码的质量;
(3)图乙所示图像的斜率为 (用题中已知字母表示);
(4)在上述步骤C及后面改变砝码后的重复实验中,如果只记录砝码的质量,其他步骤与计算都正确的情况下,请在丙图坐标系中,作出大致的图像 。
【答案】(1)
(2)不
(3)
(4)
【解析】(1)[1]根据题意可知,遮光板1经过光电传感器时的速度为
[2]若气垫导轨水平,则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
(2)根据题意可知,合力的测量值为
无需满足小车的质量远远大于砝码的质量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根据运动学规律有
联立可得
图像的斜率为
(4)应该记录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m+m0,如果只记录砝码的质量,则不加砝码时也存在合外力,即在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不为零,即图像的斜率不变,与横轴有交点,如图
49.(2024·福建·二模)某同学借助如图甲所示的DIS向心力实验器探究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电动机带动旋臂绕竖直转轴转动,水平直杆一端固定在过竖直转轴上的传动装置上,竖直直杆(与竖直转轴在同一竖直线上)连接传动装置和力传感器,力传感器可以记录水平直杆上的拉力在水平直杆上固定质量为m的砝码,在旋臂―端固定一圆柱状挡光条。当电机转动时,旋臂带动挡光条、砝码一起绕竖直转轴转动,挡光条经过光电门时,光电门可以记录挡光条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
(1)本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  )
A.微元法 B.控制变量法
C.类比法 D.等效替代法
(2)该同学测出挡光条的直径d、挡光条中心到竖直转轴的距离L,若挡光条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为 t,则砝码转动的角速度ω= (用题中物理量符号表示);
(3)在实验中,保持砝码质量不变,测出砝码到竖直转轴的距离r,改变砝码转动的速度,记录对应的力传感器示数F及挡光条的挡光时间 t,作出对应F-ω图像;改变砝码到竖直转轴的距离r重复上述步骤,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得到图乙中的①②③④⑤五条图线。对5条图线进行分析研究可知图线 (填①②③④或⑤)对应的半径r最大;
(4)对图线②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F-ω2图像,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得实验结论: 。
【答案】(1)B
(2)
(3)①
(4)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当m、r一定时,F与ω2成正比
【解析】(1)本实验中,通过控制质量、半径、角速度中两个物理量相同,探究向心力与另外一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故选B。
(2)由题意得
解得
(3)根据
由F-ω图像可知,当m,ω相同时,r大的对应的F大,故而图线①对应的半径r最大。
(4)根据控制变量法以及数据处理可得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当m、r一定时,F与ω2成正比。
50.(2024·上海奉贤·一模)某小组利用图示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前,两小车A、B静置于光滑水平轨道上,车上固定的两弹性圈正对且处于同一高度,两挡光片等宽。调整光电门的高度,使小车能顺利通过并实现挡光片挡光;再调整光电门在轨道上的位置,使小车A上的挡光片刚向右经过光电门1,小车A就能立即与小车B相撞,小车B静置于两个光电门之间的适当位置,其被A碰撞分离后,其上的挡光片能立即开始挡光电门2的光。
某次实验,用手推小车A使其瞬间获得一个向右的初速度,小车A与B碰撞后向左弹回,B向右弹出。测得A上挡光片两次经过光电门1的挡光时间t1、t2和B上挡光片经过光电门2的挡光时间t3。
(1)(多选)为完成该实验,还必需测量的物理量有( )
A.挡光片的宽度d
B.小车A的总质量m1
C.小车B的总质量m2
D.光电门1到光电门2的间距L
(2)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以上数据若满足表达式 ,则表明两小车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若还满足表达式 ,则表明两小车的碰撞为弹性碰撞。
(3)实验中,小车A碰撞B后向左弹回,可判断出m1 m2(选涂:A.大于 B.等于 C.小于)。
【答案】 BC C
【解析】(1)[2]设挡光片的宽度为,小车A包含挡光片、小车B包含挡光片的质量分别为、,则小车A先后经过光电门1的速度大小为

小车B经过光电门2的速度大小为
根据动量守恒可得
联立可得
可知为完成该实验,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有小车A的总质量,小车B的总质量。
故选BC。
(2)[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以上数据若满足表达式
[3]若两小车的碰撞为弹性碰撞,根据机械能守恒可得
联立可得满足表达式
则表明两小车的碰撞为弹性碰撞。
(3)[4]实验中,小车A碰撞B后向左弹回,根据
可判断出小于。
故涂C。
52.(2024·吉林长春·一模)某同学做“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
(1)如图(a),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后,A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做平抛运动;同时B球由静止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
A.本实验探究A球竖直分运动的特点
B.本实验探究A球水平分运动的特点
C.分别改变两球距地面的高度和小锤击打力度,多次重复实验
(2)如图(b),小球从斜槽上滚下,离开斜槽后做平抛运动。在装置中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可上下调节的倾斜挡板,小球飞出后,分别记录小球落到挡板时球心在方格纸上对应的位置。以小球在斜槽末端时的球心位置为坐标原点O,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得到小球运动轨迹如图(c)所示。已知小方格边长为l,重力加速度为g。
①下列实验条件必须满足的有 。
A.斜槽轨道光滑
B.斜槽轨道末端水平
C. 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无初速度释放小球
D.调节挡板时,挡板高度等间距变化
②小球平抛的初速度 ,图(c)中的轨迹方程为: 。(用题中所给已知量表示)
【答案】(1)AC
(2) BC
【解析】(1)AB.本实验中两球同时落地,说明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完全相同,则是为验证A球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故A正确,B错误;
C.为保证一般性,则需要分别改变两球距地面的高度和击打力度,多次重复实验,故C正确;
故选AC。
(2)①[1] A.斜槽轨道不一定光滑,只需到达底端时速度相同即可,故A错误;
B.斜槽轨道末端水平,以保证小球做平抛运动,故B正确;
C.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无初速度释放小球,以保证到达底端时的速度相同,故C正确;
D.移动挡板时,挡板高度不一定等间距变化,故D错误。
故选BC。
②[2] 由图可知,竖直方向有
水平方向
解得
[3]小球平抛的初速度根据
可得小球竖直下落距离y与水平距离x的关系式为
53.(2023·湖北武汉·模拟预测)如图所示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质量为m1和m2的滑块与质量为m0的动滑轮用不可伸长的轻质绳按图示方式连接(绳竖直)。m2的右侧有宽度为d、质量忽略不计的遮光条。现让m2从距离光电门高度为h处由静止释放,发现光电计时器显示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且d远小于h。
(1)m2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为 ;
(2)若将m0、m1和m2看做一个系统,则m2下落h过程中,系统减少的重力势能为 ,系统增加的动能为 。
(3)经过多次实验发现m0、m1和m2组成的系统减少的重力势能与系统增加的动能并不相等,请从系统误差的角度分析二者不相等的可能原因是(写出一条即可): 。
【答案】(1)
(2)
(3)定滑轮有质量或旋转增加了动能或存在摩擦或存在阻力
【解析】(1)m2经过光电门时,遮光条宽度很小,可以看做匀速通过,其速度大小为
(2)[1]m2下落h过程中,m0下落h,m1上升2h系统减少的重力势能为
[2]m2、m0下落速度相同,m1上升速度为2v,系统增加的动能为
(3)从系统误差的角度分析二者不相等的可能原因是,定滑轮有质量或旋转增加了动能或存在摩擦或存在阻力。
54.(2023·天津西青·模拟预测)用如图1所示装置研究平抛运动,将白纸和复写纸对齐重叠并固定在竖直的硬板上。钢球沿斜槽轨道PQ滑下后从Q点飞出,落在水平挡板MN上。由于挡板靠近硬板一侧较低,钢球落在挡板上时,钢球侧面会在白纸上挤压出一个痕迹点。移动挡板,重新释放钢球,如此重复,白纸上将留下一系列痕迹点。
(1)为定量研究,建立以水平方向为x轴、竖直方向为y轴的坐标系。取平抛运动的起始点为坐标原点,将钢球静置于Q点,钢球的 (选填“最上端”、“最下端”或者“球心”)对应白纸上的位置即为原点;在确定y轴时需要y轴与重锤线平行。
(2)若遗漏记录平抛轨迹的起始点,也可按下述方法处理数据:如图2所示,在轨迹上取A、B、C三点,AB和BC的水平间距相等且均为x,测得AB和BC的竖直间距分别是y1和y2,则可求得钢球平抛的初速度大小为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结果用上述字母表示)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4年)3年高考2年模拟汇编专题一力学实验
3年真题
1.(2024·天津·高考真题)某同学用图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1)为补偿打点计时器对小车的阻力及其他阻力,调节木板倾角,使小车在不挂槽码时运动,并打出纸带进行检验,下图中能表明补偿阻力恰当的是_________;
A. B.
C. D.
(2)某次实验得到一条纸带,部分计数点如下图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测得。已知打点计时器所接交流电源频率为,则小车的加速度 (要求充分利用测量数据,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该同学将一个可以直接测出绳子拉力的传感器安装在小车上,小车和传感器总质量为。按要求补偿阻力后,该同学共进行了四次实验,悬挂的槽码质量依次为处理数据时,用两种方式得到小车(含传感器)受到的合力,一种将槽码所受重力当作合力、另一种将传感器示数当作合力,则这两种方式得到的合力差异最大时,槽码质量为 g。
2.(2024·福建·高考真题)某小组基于动量守恒定律测量玩具枪子弹离开枪口的速度大小,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所用器材有:玩具枪、玩具子弹、装有挡光片的小车、轨道、光电门、光电计时器、十分度游标卡尺、电子秤等。实验步骤如下:
(1)用电子秤分别测量小车的质量M和子弹的质量m;
(2)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宽度d,示数如图(b)所示,宽度d= cm;
(3)平衡小车沿轨道滑行过程中的阻力。在轨道上安装光电门A和B,让装有挡光片的小车以一定初速度由右向左运动,若测得挡光片经过A、B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3.56ms、17.90ms,则应适当调高轨道的 (填“左”或“右”)端。经过多次调整,直至挡光时间相等;
(4)让小车处于A的右侧,枪口靠近小车,发射子弹,使子弹沿轨道方向射出并粘在小车上,小车向左运动经过光电门A,测得挡光片经过A的挡光时间;
(5)根据上述测量数据,利用公式v= (用d、m、M、表示)即可得到子弹离开枪口的速度大小v;
(6)重复步骤(4)五次,并计算出每次的v值,填入下表;
次数 1 2 3 4 5
速度v() 59.1 60.9 60.3 58.7 59.5
(7)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子弹速度大小v的平均值为 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3.(2024·贵州·高考真题)智能手机内置很多传感器,磁传感器是其中一种。现用智能手机内的磁传感器结合某应用软件,利用长直木条的自由落体运动测量重力加速度。主要步骤如下:
(1)在长直木条内嵌入7片小磁铁,最下端小磁铁与其他小磁铁间的距离如图(a)所示。
(2)开启磁传感器,让木条最下端的小磁铁靠近该磁传感器,然后让木条从静止开始沿竖直方向自由下落。
(3)以木条释放瞬间为计时起点,记录下各小磁铁经过传感器的时刻,数据如下表所示:
0.00 0.05 0.15 0.30 0.50 0.75 1.05
0.000 0.101 0.175 0.247 0.319 0.391 0.462
(4)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卡上补全图(b)中的数据点,并用平滑曲线绘制下落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 。
(5)由绘制的图线可知,下落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是 (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6)将表中数据利用计算机拟合出下落高度h与时间的平方的函数关系式为。据此函数可得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4.(2024·浙江·高考真题)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
(1)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2)实验获得一条纸带,截取点迹清晰的一段并测得数据如图所示已知打点的频率为 50Hz,则打点“13”时,重锤下落的速度大小为 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某同学用纸带的数据求出重力加速度g=9.77m/s2,并用此g值计算得出打点“1”到“13”过程重锤的重力势能减小值为5.09m,另计算得动能增加值为5.08m(m为重锤质量)则该结果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由是( )
A.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B.没有用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5.(2024·海南·高考真题)为验证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某组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橡皮条、轻质小圆环、木板、刻度尺、白纸、铅笔、细线和图钉等器材,按照如下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Ⅰ)用图钉将白纸固定在水平木板上;
(Ⅱ)如图(d)(e)所示,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G点,另一端连接轻质小圆环,将两细线系在小圆环上,细线另一端系在弹簧测力计上,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共同拉动小圆环到某位置,并标记圆环的圆心位置为O点,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大小分别为F1 = 3.60N、F2 = 2.90N;拉力F1和F2,改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动小圆环,使其圆心到O点,在拉力F的方向上标记P3点,拉力的大小为F = 5.60N请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e)中按照给定的标度画出F1、F2和F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F1、F2的合力F′。
(2)比较F和F′,写出可能产生误差的两点原因
6.(2024·北京·高考真题)如图甲所示,让两个小球在斜槽末端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关于本实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实验前,调节装置,使斜槽末端水平
B.选用两个半径不同的小球进行实验
C.用质量大的小球碰撞质量小的小球
(2)图甲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首先,将质量为m1的小球从斜槽上的S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落到复写纸上,重复多次。然后,把质量为m2的被碰小球置于斜槽末端,再将质量为m1的小球从S位置由静止释放,两球相碰,重复多次。分别确定平均落点,记为M、N和P(P为m1单独滑落时的平均落点)。
a.图乙为实验的落点记录,简要说明如何确定平均落点 ;
b.分别测出O点到平均落点的距离,记为OP、OM和ON。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若关系式 成立,即可验证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3)受上述实验的启发,某同学设计了另一种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案。如图丙所示,用两根不可伸长的等长轻绳将两个半径相同、质量不等的匀质小球悬挂于等高的O点和O′点,两点间距等于小球的直径。将质量较小的小球1向左拉起至A点由静止释放,在最低点B与静止于C点的小球2发生正碰。碰后小球1向左反弹至最高点A′,小球2向右摆动至最高点D。测得小球1,2的质量分别为m和M,弦长AB = l1、A′B = l2、CD = l3。
推导说明,m、M、l1、l2、l3满足 关系即可验证碰撞前后动量守恒。
7.(2024·甘肃·高考真题)用图1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1)以下操作正确的是______(单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使小车质量远小于槽码质量 B.调整垫块位置以补偿阻力
C.补偿阻力时移去打点计时器和纸带 D.释放小车后立即打开打点计时器
(2)保持槽码质量不变,改变小车上砝码的质量,得到一系列打点纸带。其中一条纸带的计数点如图2所示,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时间间隔均为T。下列加速度算式中,最优的是______(单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
B.
C.
D.
(3)以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为横坐标,加速度的倒数为纵坐标,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得到的图像如图3所示。
由图可知,在所受外力一定的条件下,a与M成 (填“正比”或“反比”);甲组所用的 (填“小车”、“砝码”或“槽码”)质量比乙组的更大。
8.(2024·广东·高考真题)下列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列出的三个必做实验的部分步骤,请完成实验操作和计算。
(1)图甲是“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木板右端垫高的目的是 。图乙是实验得到纸带的一部分,每相邻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相邻计数点的间距已在图中给出。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则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2)在“长度的测量及其测量工具的选用”实验中,某同学用5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一例柱体的长度,示数如图丙所示,图丁为局部放大图,读数为 cm。
(3)在“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实验调节过程中,在光具座上安装光源、遮光筒和光屏。遮光筒不可调节。打开并调节 。使光束沿遮光筒的轴线把光屏照亮。取下光屏,装上单缝、双缝和测量头。调节测量头,并缓慢调节单缝的角度直到目镜中观察到 。
9.(2024·广西·高考真题)单摆可作为研究简谐运动的理想模型。
(1)制作单摆时,在图甲、图乙两种单摆的悬挂方式中,选择图甲方式的目的是要保持摆动中 不变;
(2)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测得读数如图丙,则摆球直径为 ;
(3)若将一个周期为T的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的角度释放,忽略空气阻力,摆球的振动可看为简谐运动。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以释放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则摆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 。
10.(2024·江西·高考真题)某小组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水平轨道上安装两个光电门,小车上固定一遮光片,细线一端与小车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钩码。
(1)实验前调节轨道右端滑轮高度,使细线与轨道平行,再适当垫高轨道左端以平衡小车所受摩擦力。
(2)小车的质量为。利用光电门系统测出不同钩码质量m时小车加速度a。钩码所受重力记为F,作出图像,如图(b)中图线甲所示。
(3)由图线甲可知,F较小时,a与F成正比;F较大时,a与F不成正比。为了进一步探究,将小车的质量增加至,重复步骤(2)的测量过程,作出图像,如图(b)中图线乙所示。
(4)与图线甲相比,图线乙的线性区间 ,非线性区间 。再将小车的质量增加至,重复步骤(2)的测量过程,记录钩码所受重力F与小车加速度a,如表所示(表中第组数据未列出)。
序号 1 2 3 4 5
钩码所受重力 0.020 0.040 0.060 0.080 0.100
小车加速度 0.26 0.55 0.82 1.08 1.36
序号 6 7 8 15
钩码所受重力 0.120 0.140 0.160 …… 0.300
小车加速度 1.67 1.95 2.20 …… 3.92
(5)请在图(b)中补充描出第6至8三个数据点,并补充完成图线丙 。
(6)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猜想和推断:小车的质量 时,a与F成正比。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推断进行解释: 。
11.(2024·河北·高考真题)图1为探究平抛运动特点的装置,其斜槽位置固定且末端水平,固定坐标纸的背板处于竖直面内,钢球在斜槽中从某一高度滚下,从末端飞出,落在倾斜的挡板上挤压复写纸,在坐标纸上留下印迹.某同学利用此装置通过多次释放钢球,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印迹,坐标纸的y轴对应竖直方向,坐标原点对应平抛起点.
①每次由静止释放钢球时,钢球在斜槽上的高度 (填“相同”或“不同”)。
②在坐标纸中描绘出钢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③根据轨迹,求得钢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为 (当地重力加速度g为,保留2位有效数字)。
12.(2024·山东·高考真题)在第四次“天宫课堂”中,航天员演示了动量守恒实验。受此启发,某同学使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了碰撞实验,气垫导轨两端分别安装a、b两个位移传感器,a测量滑块A与它的距离xA,b测量滑块B与它的距离xB。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①测量两个滑块的质量,分别为200.0g和400.0g;
②接通气源,调整气垫导轨水平;
③拨动两滑块,使A、B均向右运动;
④导出传感器记录的数据,绘制xA、xB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
回答以下问题:
(1)从图像可知两滑块在t= s时发生碰撞;
(2)滑块B碰撞前的速度大小v= m/s (保留2位有效数字);
(3)通过分析,得出质量为200.0g的滑块是 (填“A”或“B”)。
13.(2024·湖北·高考真题)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测量重力加速度大小g的实验方案,所用器材有:2g砝码若干、托盘1个、轻质弹簧1根、米尺1把、光电门1个、数字计时器1台等。
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弹簧竖直悬挂在固定支架上,弹簧下面挂上装有遮光片的托盘,在托盘内放入一个砝码,如图(a)所示。
②用米尺测量平衡时弹簧的长度l,并安装光电门。
③将弹簧在弹性限度内拉伸一定长度后释放,使其在竖直方向振动。
④用数字计时器记录3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t。
⑤逐次增加托盘内砝码的数量,重复②③④的操作。
该同学将振动系统理想化为弹簧振子。已知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M为振子的质量。
(1)由步骤④,可知振动周期 。
(2)设弹簧的原长为,则l与g、、T的关系式为 。
(3)由实验数据作出的图线如图(b)所示,可得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取9.87)。
(4)本实验的误差来源包括_____(双选,填标号)。
A.空气阻力
B.弹簧质量不为零
C.光电门的位置稍微偏离托盘的平衡位置
14.(2024·新疆河南·高考真题)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将斜槽轨道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轨道末段水平,右侧端点在水平木板上的垂直投影为O,木板上叠放着白纸和复写纸。实验时先将小球a从斜槽轨道上Q处由静止释放,a从轨道右端水平飞出后落在木板上;重复多次,测出落点的平均位置P与O点的距离,将与a半径相等的小球b置于轨道右侧端点,再将小球a从Q处由静止释放,两球碰撞后均落在木板上;重复多次,分别测出a、b两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N与O点的距离、。
完成下列填空:
(1)记a、b两球的质量分别为、,实验中须满足条件 (填“>”或“<”);
(2)如果测得的、、、和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满足关系式 ,则验证了两小球在碰撞中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用小球落点与O点的距离来代替小球水平飞出时的速度,依据是 。
15.(2024·辽宁·高考真题)图(a)为一套半圆拱形七色彩虹积木示意图,不同颜色的积木直径不同。某同学通过实验探究这套积木小幅摆动时周期T与外径D之间的关系。
(1)用刻度尺测量不同颜色积木的外径D,其中对蓝色积木的某次测量如图(b)所示,从图中读出 。
(2)将一块积木静置于硬质水平桌面上,设置积木左端平衡位置的参考点O,将积木的右端按下后释放,如图(c)所示。当积木左端某次与O点等高时记为第0次并开始计时,第20次时停止计时,这一过程中积木摆动了 个周期。
(3)换用其他积木重复上述操作,测得多组数据。为了探究T与D之间的函数关系,可用它们的自然对数作为横、纵坐标绘制图像进行研究,数据如下表所示:
颜色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2.9392 2.7881 2.5953 2.4849 2.197 1.792
根据表中数据绘制出图像如图(d)所示,则T与D的近似关系为______。
A. B. C. D.
(4)请写出一条提高该实验精度的改进措施: 。
16.(2024·浙江·高考真题)如图1所示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中同时研究三个物理量间关系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放大法 B.控制变量法 C.补偿法
(2)该实验过程中操作正确的是 ;
A.补偿阻力时小车未连接纸带
B.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后释放小车
C.调节滑轮高度使细绳与水平桌面平行
(3)在小车质量 (选填“远大于”或“远小于”)槽码质量时,可以认为细绳拉力近似等于槽码的重力。上述做法引起的误差为 (选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为减小此误差,下列可行的方案是 ;
A.用气垫导轨代替普通导轨,滑块代替小车
B.在小车上加装遮光条,用光电计时系统代替打点计时器
C.在小车与细绳之间加装力传感器,测出小车所受拉力大小
(4)经正确操作后获得一条如图2所示的纸带,建立以计数点0为坐标原点的x轴,各计数点的位置坐标分别为0、、、。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则打计数点5时小车速度的表达式 ;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是 。
A. B. C.
17.(2023·福建·高考真题)某小组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斜面倾角是否对动摩擦因数产生影响。所用器材有:绒布木板、滑块、挡光片、米尺、游标卡尺、光电门、倾角调节仪等。实验过程如下:
(1)将绒布平铺并固定在木板上,然后将光电门A、B固定在木板上。用米尺测量A、B间距离L;
(2)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宽度d,示数如图(b)所示。该挡光片宽度
(3)调节并记录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让装有挡光片的滑块从木板顶端下滑。记录挡光片依次经过光电门A和B的挡光时间和,求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滑块的速度大小和。某次测得,则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4)推导滑块与绒布间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可得 (用L、、、和重力加速度大小g表示),利用所得实验数据计算出值;
(5)改变进行多次实验,获得与对应的,并在坐标纸上作出关系图像,如图(c)所示;
(6)根据上述实验,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得到的结论为 。
18.(2023·河北·高考真题)某实验小组利用图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摆线上端固定在点,下端悬挂一小钢球,通过光电门传感器采集摆动周期。
(1)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小钢球摆动平面应与光电门形平面垂直 B.应在小钢球自然下垂时测量摆线长度
C.小钢球可以换成较轻的橡胶球 D.应无初速度、小摆角释放小钢球
(2)组装好装置,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摆线长度,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钢球直径。螺旋测微器示数如图,小钢球直径 ,记摆长。

(3)多次改变摆线长度,在小摆角下测得不同摆长对应的小钢球摆动周期,并作出图像,如图。
根据图线斜率可计算重力加速度 (保留3位有效数字,取9.87)。
(4)若将摆线长度误认为摆长,仍用上述图像法处理数据,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9.(2023·重庆·高考真题)某实验小组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所用实验器材有摆球、长度可调的轻质摆线、刻度尺、50分度的游标卡尺、摄像装置等。

(1)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d。当量爪并拢时,游标尺和主尺的零刻度线对齐。放置摆球后游标卡尺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摆球的直径d为 mm。
(2)用摆线和摆球组成单摆,如图乙所示。当摆线长度l=990.1mm时,记录并分析单摆的振动视频,得到单摆的振动周期T=2.00 s,由此算得重力加速度g为 m/s2(保留3位有效数字)。
(3)改变摆线长度l,记录并分析单摆的振动视频,得到相应的振动周期。他们发现,分别用l和作为摆长,这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重力加速度数值的差异大小Δg随摆线长度l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该实验中,随着摆线长度l的增加,Δg的变化特点是 ,原因是 。

20.(2023·天津·高考真题)某同学利用图示的气垫导轨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将桌面上的气垫导轨调至水平;
B.测出遮光条的宽度d
C.将滑块移至图示位置,测出遮光条到光电门的距离l
D.由静止释放滑块,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
E.秤出托盘和砝码总质量,滑块(含遮光条)的质量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回答以下问题(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1)遮光条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为 ;
(2)遮光条由静止运动至光电门的过程,系统重力势能减少了 ,遮光条经过光电门时,滑块、托盘和砝码的总动能为 ;
(3)通过改变滑块的释放位置,测出多组、数据﹐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如图。若图中直线的斜率近似等于 ,可认为该系统机械能守恒。
21.(2023·北京·高考真题)用频闪照相记录平抛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1)关于实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
A.选择体积小、质量大的小球 B.借助重垂线确定竖直方向
C.先抛出小球,再打开频闪仪 D.水平抛出小球
(2)图1所示的实验中,A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同时B球自由落下,借助频闪仪拍摄上述运动过程。图2为某次实验的频闪照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根据任意时刻A、B两球的竖直高度相同,可判断A球竖直方向做 运动;根据 ,可判断A球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3)某同学使小球从高度为的桌面水平飞出,用频闪照相拍摄小球的平抛运动(每秒频闪25次),最多可以得到小球在空中运动的 个位置。
(4)某同学实验时忘了标记重垂线方向,为解决此问题,他在频闪照片中,以某位置为坐标原点,沿任意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作为x轴和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测量出另外两个位置的坐标值、,如图3所示。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可得重垂线方向与y轴间夹角的正切值为 。

22.(2023·浙江·高考真题)如图所示,某同学把A、B两根不同的弹簧串接竖直悬挂,探究A、B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在B弹簧下端依次挂上质量为m的钩码,静止时指针所指刻度、的数据如表。
钩码个数 0 1 2 …
xA/cm 7.75 8.53 9.30 …
xB/cm 16.45 18.52 20.60 …
钩码个数为1时,弹簧A的伸长量= cm,弹簧B的伸长量= cm,两根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 mg(+)(选填“=”、“<”或“>”)。
23.(2023·浙江·高考真题)在“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中

(1)用图1装置进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探究平抛运动水平分运动的特点
B.需改变小锤击打的力度,多次重复实验
C. 能同时探究平抛运动水平、竖直分运动的特点
(2)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槽轨道M必须光滑且其末端水平
B.上下调节挡板N时必须每次等间距移动
C. 小钢球从斜槽M上同一位置静止滚下
(3)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竖直挡板上附有复写纸和白纸,可以记下钢球撞击挡板时的点迹。实验时竖直挡板初始位置紧靠斜槽末端,钢球从斜槽上P点静止滚下,撞击挡板留下点迹0,将挡板依次水平向右移动x,重复实验,挡板上留下点迹1、2、3、4。以点迹0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下建立坐标轴y,各点迹坐标值分别为y1、y2、y3、y4。测得钢球直径为d,则钢球平抛初速度v0为 。
A. B. C. D.
24.(2023·湖北·高考真题)某同学利用测质量的小型家用电子秤,设计了测量木块和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
如图(a)所示,木板和木块A放在水平桌面上,电子秤放在水平地面上,木块A和放在电子秤上的重物B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调节滑轮,使其与木块A间的轻绳水平,与重物B间的轻绳竖直。在木块A上放置n()个砝码(电子秤称得每个砝码的质量为),向左拉动木板的同时,记录电子秤的对应示数m。

(1)实验中,拉动木板时 (填“必须”或“不必”)保持匀速。
(2)用和分别表示木块A和重物B的质量,则m和所满足的关系式为 。
(3)根据测量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出图像,如图(b)所示,可得木块A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保留2位有效数字)。
25.(2023·辽宁·高考真题)某同学为了验证对心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如下实验:用纸板搭建如图所示的滑道,使硬币可以平滑地从斜面滑到水平面上,其中OA为水平段。选择相同材质的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进行实验。

测量硬币的质量,得到一元和一角硬币的质量分别为和()。将硬币甲放置在斜面一某一位置,标记此位置为B。由静止释放甲,当甲停在水平面上某处时,测量甲从O点到停止处的滑行距离OP。将硬币乙放置在O处,左侧与O点重合,将甲放置于B点由静止释放。当两枚硬币发生碰撞后,分别测量甲乙从O点到停止处的滑行距离OM和ON。保持释放位置不变,重复实验若干次,得到OP、OM、ON的平均值分别为、、。
(1)在本实验中,甲选用的是 (填“一元”或“一角”)硬币;
(2)碰撞前,甲到O点时速度的大小可表示为 (设硬币与纸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3)若甲、乙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则 (用和表示),然后通过测得的具体数据验证硬币对心碰撞过程中动量是否守恒;
(4)由于存在某种系统或偶然误差,计算得到碰撞前后甲动量变化量大小与乙动量变化量大小的比值不是1,写出一条产生这种误差可能的原因 。
26.(2023·全国·高考真题)一学生小组做“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实验。

(1)用实验室提供的螺旋测微器测量摆球直径。首先,调节螺旋测微器,拧动微调旋钮使测微螺杆和测砧相触时,发现固定刻度的横线与可动刻度上的零刻度线未对齐,如图(a)所示,该示数为 mm;螺旋测微器在夹有摆球时示数如图(b)所示,该示数为 mm,则摆球的直径为 mm。
(2)单摆实验的装置示意图如图(c)所示,其中角度盘需要固定在杆上的确定点O处,摆线在角度盘上所指的示数为摆角的大小。若将角度盘固定在O点上方,则摆线在角度盘上所指的示数为5°时,实际摆角 5°(填“大于”或“小于”)。
(3)某次实验所用单摆的摆线长度为81.50cm,则摆长为 cm。实验中观测到从摆球第1次经过最低点到第61次经过最低点的时间间隔为54.60s,则此单摆周期为 s,该小组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m/s2.(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π2取9.870)
27.(2023·全国·高考真题)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使用的器材有:木板、白纸、两个标准弹簧测力计、橡皮条、轻质小圆环、刻度尺、铅笔、细线和图钉若干。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用图钉将白纸固定在水平木板上。
②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系在轻质小圆环上。将两细线也系在小圆环上,它们的另一端均挂上测力计。用互成一定角度、方向平行于木板、大小适当的力拉动两个测力计,小圆环停止时由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得到两拉力和的大小,并 。(多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用刻度尺量出橡皮条的长度
B.用刻度尺量出两细线的长度
C.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出小圆环的位置
D.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出两细线的方向
③撤掉一个测力计,用另一个测力计把小圆环拉到 ,由测力计的示数得到拉力的大小,沿细线标记此时的方向。
④选择合适标度,由步骤②的结果在白纸上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和的合成图,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按同一标度在白纸上画出力的图示。
⑤比较和的 ,从而判断本次实验是否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8.(2023·全国·高考真题)某同学利用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让小车左端和纸带相连。右端用细绳跨过定滑轮和钩码相连。钩码下落,带动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和相关数据如图(b)所示。

(1)已知打出图(b)中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均为0.1s.以打出A点时小车位置为初始位置,将打出B、C、D、E、F各点时小车的位移填到表中,小车发生对应位移和平均速度分别为和,表中 cm, 。

位移区间 AB AC AD AE AF
6.60 14.60 34.90 47.30
66.0 73.0 87.3 94.6
(2)根据表中数据得到小车平均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c)所示。在答题卡上的图中补全实验点 。

(3)从实验结果可知,小车运动的图线可视为一条直线,此直线用方程表示,其中 , cm/s。(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4)根据(3)中的直线方程可以判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得到打出A点时小车速度大小 ,小车的加速度大小 。(结果用字母k、b表示)
29.(2023·浙江·高考真题)“探究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A.控制变量法  B.等效法  C.模拟法
②在小球质量和转动半径相同的情况下,逐渐加速转动手柄到一定速度后保持匀速转动。此时左右标尺露出的红白相间等分标记的比值等于两小球的 之比(选填“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平方”或“周期平方”);在加速转动手柄过程中,左右标尺露出红白相间等分标记的比值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30.(2023·浙江·高考真题)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①需要的实验操作有 (多选);
A.调节滑轮使细线与轨道平行
B.倾斜轨道以补偿阻力
C.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静止释放
D.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②经正确操作后打出一条纸带,截取其中一段如图2所示。选取连续打出的点0、1、2、3、4为计数点,则计数点1的读数为 。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则打计数点2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31.(2022·天津·高考真题)某同学验证两个小球在斜槽末端碰撞时的动量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直径相同的小球。实验时,不放B,让A从固定的斜槽上E点自由滚下,在水平面上得到一个落点位置;将B放置在斜槽末端,让A再次从斜槽上E点自由滚下,与B发生正碰,在水平面上又得到两个落点位置。三个落点位置标记为M、N、P。
(1)为了确认两个小球的直径相同,该同学用10分度的游标卡尺对它们的直径进行了测量,某次测量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其读数为 。
(2)下列关于实验的要求哪个是正确的 。
A.斜槽的末端必须是水平的 B.斜槽的轨道必须是光滑的
C.必须测出斜槽末端的高度 D.A、B的质量必须相同
(3)如果该同学实验操作正确且碰撞可视为弹性碰撞,A、B碰后在水平面上的落点位置分别为 、 。(填落点位置的标记字母)
32.(2022·福建·高考真题)某实验小组利用图(a)所示装置验证小球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时,先将斜槽固定在贴有复写纸和白纸的木板边缘,调节槽口水平并使木板竖直;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建立坐标系.然后从斜槽上固定的位置释放小球,小球落到挡板上并在白纸上留下印迹.上下调节挡板进行多次实验.实验结束后,测量各印迹中心点、、的坐标,并填入表格中,计算对应的值。
2.95 6.52 9.27 13.20 16.61 19.90
5.95 8.81 10.74 12.49 14.05 15.28
35.4 77.6 115.3 156.0 197.4 233.5
(1)根据上表数据,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补上数据点,并绘制“”图线 。
(2)由图线可知,小球下落的高度y,与水平距离的平方成 (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由此判断小球下落的轨迹是抛物线。
(3)由图线求得斜率k,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表达式为 (用斜率k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
(4)该实验得到的图线常不经过原点,可能的原因是 。
33.(2022·重庆·高考真题)如图为某小组探究两滑块碰撞前后的动量变化规律所用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带刻度尺的气垫导轨右支点固定,左支点高度可调,装置上方固定一具有计时功能的摄像机。
(1)要测量滑块的动量,除了前述实验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 。
(2)为减小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开动气泵后,调节气垫导轨的左支点,使轻推后的滑块能在气垫导轨上近似做 运动。
(3)测得滑块B的质量为,两滑块碰撞前后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其中①为滑块B碰前的图线。取滑块A碰前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由图中数据可得滑块B碰前的动量为 (保留2位有效数字),滑块A碰后的图线为 (选填“②”“③”“④”)。
34.(2022·海南·高考真题)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击打弹片时,A做平抛运动,B做自由落体。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两个小球总是同时落地,则得到的结论是: 。
以A的抛出点做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从,从,从的时间分别是、、,则这三个时间是否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物体平抛的初速度是多少 (用x、h、g表示)
35.(2022·湖北·高考真题)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拉力传感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一根轻绳一端连接固定的拉力传感器,另一端连接小钢球,如图甲所示。拉起小钢球至某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使小钢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记录钢球摆动过程中拉力传感器示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改变小钢球的初始释放位置,重复上述过程。根据测量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如图乙所示。
(1)若小钢球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图乙中直线斜率的理论值为 。
(2)由图乙得:直线的斜率为 ,小钢球的重力为 N。(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3)该实验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是 (单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小钢球摆动角度偏大
B.小钢球初始释放位置不同
C.小钢球摆动过程中有空气阻力
36.(2022·浙江·高考真题)(1)①“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长木板水平放置,细绳与长木板平行。图2是打出纸带的一部分,以计数点O为位移测量起点和计时起点,则打计数点B时小车位移大小为 cm。由图3中小车运动的数据点,求得加速度为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利用图1装置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需调整的是 。
A.换成质量更小的小车 B.调整长木板的倾斜程度
C.把钩码更换成砝码盘和砝码 D.改变连接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的夹角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在该实验中,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拉着细绳套的两只弹簧秤,稳定后读数应相同
B.在已记录结点位置的情况下,确定一个拉力的方向需要再选择相距较远的两点
C.测量时弹簧秤外壳与木板之间不能存在摩擦
D.测量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应贴近并平行于木板
②若只有一只弹簧秤,为了完成该实验至少需要 (选填“2”、“3”或“4”)次把橡皮条结点拉到O点。
37.(2022·广东·高考真题)某实验小组为测量小球从某一高度释放,与某种橡胶材料碰撞导致的机械能损失,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装置,实验过程如下:
(1)让小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与水平放置的橡胶材料碰撞后竖直反弹。调节光电门位置,使小球从光电门正上方释放后,在下落和反弹过程中均可通过光电门。
(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球的直径,示数如图(b)所示,小球直径 。
(3)测量时,应 (选填“A”或“B”,其中A为“先释放小球,后接通数字计时器”,B为“先接通数字计时器,后释放小球”)。记录小球第一次和第二次通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和。
(4)计算小球通过光电门的速度,已知小球的质量为m,可得小球与橡胶材料碰撞导致的机械能损失 (用字母m、d、和表示)。
(5)若适当调高光电门的高度,将会 (选填“增大”或“减小”)因空气阻力引起的测量误差。
38.(2022·河北·高考真题)某实验小组利用铁架台、弹簧、钩码、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等器材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原长为L0,钩码的质量为m。已知弹簧的弹性势能表达式为,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1)在弹性限度内将钩码缓慢下拉至某一位置,测得此时弹簧的长度为L。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从静止释放钩码,弹簧收缩,得到了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钩码加速上升阶段的部分纸带如图2所示,纸带上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均为T(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认为释放钩码的同时打出A点)。从打出A点到打出F点时间内,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量为 ,钩码的动能增加量为 ,钩码的重力势能增加量为 。
(2)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弹簧弹性势能减少量、钩码的机械能增加量分别与钩码上升高度h的关系,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随着h增加,两条曲线在纵向的间隔逐渐变大,主要原因是 。
39.(2022·湖南·高考真题)小圆同学用橡皮筋、同种一元硬币、刻度尺、塑料袋、支架等,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冰墩墩玩具的质量。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查找资料,得知每枚硬币的质量为;
(2)将硬币以5枚为一组逐次加入塑料袋,测量每次稳定后橡皮筋的长度,记录数据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5
硬币数量/枚 5 10 15 20 25
长度 10.51 12.02 13.54 15.05 16.56
(3)根据表中数据在图(b)上描点,绘制图线;
(4)取出全部硬币,把冰墩墩玩具放入塑料袋中,稳定后橡皮筋长度的示数如图(c)所示,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为 ;
(5)由上述数据计算得冰墩墩玩具的质量为 (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40.(2022·山东·高考真题)在天宫课堂中、我国航天员演示了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受此启发。某同学利用气垫导轨、力传感器、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轻弹簧和待测物体等器材设计了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如图甲所示。主要步骤如下:
①将力传感器固定在气垫导轨左端支架上,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滑块上;
②接通气源。放上滑块。调平气垫导轨;
③将弹簧左端连接力传感器,右端连接滑块。弹簧处于原长时滑块左端位于O点。A点到O点的距离为5.00cm,拉动滑块使其左端处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
④计算机采集获取数据,得到滑块所受弹力F、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部分图像如图乙所示。
回答以下问题(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
(2)该同学从图乙中提取某些时刻F与a的数据,画出a—F图像如图丙中I所示,由此可得滑块与加速度传感器的总质量为 kg。
(3)该同学在滑块上增加待测物体,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在图丙中画出新的a—F图像Ⅱ,则待测物体的质量为 kg。
41.(2022·全国·高考真题)利用图示的实验装置对碰撞过程进行研究。让质量为的滑块A与质量为的静止滑块B在水平气垫导轨上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比较碰撞后A和B的速度大小和,进而分析碰撞过程是否为弹性碰撞。完成下列填空:
(1)调节导轨水平;
(2)测得两滑块的质量分别为和。要使碰撞后两滑块运动方向相反,应选取质量为 kg的滑块作为A;
(3)调节B的位置,使得A与B接触时,A的左端到左边挡板的距离与B的右端到右边挡板的距离相等;
(4)使A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气垫导轨运动,并与B碰撞,分别用传感器记录A和B从碰撞时刻开始到各自撞到挡板所用的时间和;
(5)将B放回到碰撞前的位置,改变A的初速度大小,重复步骤(4)。多次测量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1 2 3 4 5
0.49 0.67 1.01 1.22 1.39
0.15 0.21 0.33 0.40 0.46
0.31 0.33 0.33 0.33
(6)表中的 (保留2位有效数字);
(7)的平均值为 ;(保留2位有效数字)
(8)理论研究表明,对本实验的碰撞过程,是否为弹性碰撞可由判断。若两滑块的碰撞为弹性碰撞,则的理论表达式为 (用和表示),本实验中其值为 (保留2位有效数字),若该值与(7)中结果间的差别在允许范围内,则可认为滑块A与滑块B在导轨上的碰撞为弹性碰撞。
42.(2022·浙江·高考真题)“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阻力很小的滑轨上有两辆小车A、B,给小车A一定速度去碰撞静止的小车B,小车A、B碰撞前后的速度大小可由速度传感器测得。
①实验应进行的操作有 。
A.测量滑轨的长度
B.测量小车的长度和高度
C.碰撞前将滑轨调成水平
②下表是某次实验时测得的数据:
A的质量/kg B的质量/kg 碰撞前A的速度大小/() 碰撞后A的速度大小/() 碰撞后B的速度大小/()
0.200 0.300 1.010 0.200 0.800
由表中数据可知,碰撞后小车A、B所构成系统的总动量大小是 kg·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43.(2022·全国·高考真题)用雷达探测一高速飞行器的位置。从某时刻()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该飞行器可视为沿直线运动,每隔测量一次其位置,坐标为x,结果如下表所示:
0 1 2 3 4 5 6
0 507 1094 1759 2505 3329 4233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判断该飞行器在这段时间内近似做匀加速运动,判断的理由是: ;
(2)当时,该飞行器速度的大小 ;
(3)这段时间内该飞行器加速度的大小 (保留2位有效数字)。
44.(2022·浙江·高考真题)在“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以小钢球离开轨道末端时球心位置为坐标原点O,建立水平与竖直坐标轴。让小球从斜槽上离水平桌面高为h处静止释放,使其水平抛出,通过多次描点可绘出小球做平抛运动时球心的轨迹,如图所示。在轨迹上取一点A,读取其坐标(x0,y0)。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所用斜槽应尽量光滑
B.画轨迹时应把所有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C.求平抛运动初速度时应读取轨迹上离原点较远的点的数据
②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v0= 。
A.  B.  C.  D.
③在本实验中要求小球多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的理由是 。
2年模拟
45.(2024·新疆喀什·模拟预测)某同学利用重物自由下落来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请指出实验装置甲中存在的一处明显错误: ;
(2)进行实验时,为保证测量的重物下落时初速度为零,应(  )
A.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
B.先释放纸带,再接通电源
(3)根据打出的纸带,选取纸带上连续打出的1、2、3、4四个点如图乙所示。已测出点1、2、3、4到打出的第一个点O的距离分别为,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理论上,若代入所测数据能满足表达式 ,则可验证重物下落过程机械能守恒(用题目中已测出的物理量表示);
(4)实际数据分析,重物动能的增加量 (选填“稍小于”、“等于”或“稍大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5)某同学作出了图像(图丙),则由图线得到的重力加速度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46.(2024·广东广州·模拟预测)弹力带是一种常见的健身器材。某同学为了探究弹力带所受拉力与其伸长量的关系,进行如下实验:
(1)如图(a),将弹力带甲竖直挂在固定的钉子O上,其下端P连接一托盘,卷尺竖直固定在旁边,卷尺的零刻度线与钉子平齐;
(2)逐步增加托盘上杠铃片的数量,分别记录杠铃片与托盘的总质量m、P对应卷尺等高处的刻度值x,并在图(b)中描点:
(3)当杠铃片与托盘总质量为3.0 kg时,弹力带甲下端P对应的刻度值如图(a),其读数为 cm,请在图(b)中把此坐标点描出,并作出弹力带甲的m x图像 :由此可知,在弹力带甲的弹性限度内,每增加1 kg的杠铃片,稳定后P下降 c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弹力带乙的m x图像如图(b)。若要增大力量训练强度,应选用弹力带 (选填“甲”或“乙”)。
47.(2024·河南·模拟预测)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A、B是两个光电门,均与数字计时器相连接。两光电门间的距离为L且保持不变。
(1)实验前先用螺旋测微器测小球的直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球直径 mm;
(2)给电磁铁断电,让小球自由下落,数字计时器记录小球分别通过光电门A、B时遮光的时间分别为、,则小球通过光电门A时的速度大小为 ,测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用L、d、、来表示)
(3)为了尽可能地减小测量误差,该同学通过改变电磁铁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测得多组、,作图像,得到图像的斜率为k,图像与纵轴的截距为b,则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用b、d、L来表示);多次实验并采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是为了减小实验的 (填“系统”或“偶然”)误差。
48.(2024·四川内江·一模)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图中小车两端各有一个宽度为的遮光板1和2,两遮光板的中心距离为,小车和遮光板的总质量为,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将光电门固定在一端装有定滑轮的长木板中间位置,用活动支柱将木板装有定滑轮的一端垫高,平行于木板的细绳一端系在小车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后挂一个小砝码盘;
B.在盘中放入质量为的砝码,调整木板倾角,使小车恰好能沿长木板匀速下滑;
C.保持木板倾角不变,取下砝码盘,记录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然后,将小车由靠近定滑轮的位置释放,记下遮光板1和2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
D.改变盘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进行实验;
E.将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力,作出与的图像,该图像为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如图乙所示,即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中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步骤B中,调整木板倾角使小车匀速下滑,如果遮光板1和2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分别为、。那么,遮光板1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为 ,当满足 条件时,说明小车匀速下滑(用题中已知字母表示);
(2)本实验中小车的质量 (选填“是”或“不”)需要远远大于砝码的质量;
(3)图乙所示图像的斜率为 (用题中已知字母表示);
(4)在上述步骤C及后面改变砝码后的重复实验中,如果只记录砝码的质量,其他步骤与计算都正确的情况下,请在丙图坐标系中,作出大致的图像 。
49.(2024·福建·二模)某同学借助如图甲所示的DIS向心力实验器探究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电动机带动旋臂绕竖直转轴转动,水平直杆一端固定在过竖直转轴上的传动装置上,竖直直杆(与竖直转轴在同一竖直线上)连接传动装置和力传感器,力传感器可以记录水平直杆上的拉力在水平直杆上固定质量为m的砝码,在旋臂―端固定一圆柱状挡光条。当电机转动时,旋臂带动挡光条、砝码一起绕竖直转轴转动,挡光条经过光电门时,光电门可以记录挡光条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
(1)本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  )
A.微元法 B.控制变量法
C.类比法 D.等效替代法
(2)该同学测出挡光条的直径d、挡光条中心到竖直转轴的距离L,若挡光条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为 t,则砝码转动的角速度ω= (用题中物理量符号表示);
(3)在实验中,保持砝码质量不变,测出砝码到竖直转轴的距离r,改变砝码转动的速度,记录对应的力传感器示数F及挡光条的挡光时间 t,作出对应F-ω图像;改变砝码到竖直转轴的距离r重复上述步骤,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得到图乙中的①②③④⑤五条图线。对5条图线进行分析研究可知图线 (填①②③④或⑤)对应的半径r最大;
(4)对图线②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F-ω2图像,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得实验结论: 。
50.(2024·上海奉贤·一模)某小组利用图示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前,两小车A、B静置于光滑水平轨道上,车上固定的两弹性圈正对且处于同一高度,两挡光片等宽。调整光电门的高度,使小车能顺利通过并实现挡光片挡光;再调整光电门在轨道上的位置,使小车A上的挡光片刚向右经过光电门1,小车A就能立即与小车B相撞,小车B静置于两个光电门之间的适当位置,其被A碰撞分离后,其上的挡光片能立即开始挡光电门2的光。
某次实验,用手推小车A使其瞬间获得一个向右的初速度,小车A与B碰撞后向左弹回,B向右弹出。测得A上挡光片两次经过光电门1的挡光时间t1、t2和B上挡光片经过光电门2的挡光时间t3。
(1)(多选)为完成该实验,还必需测量的物理量有( )
A.挡光片的宽度d
B.小车A的总质量m1
C.小车B的总质量m2
D.光电门1到光电门2的间距L
(2)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以上数据若满足表达式 ,则表明两小车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若还满足表达式 ,则表明两小车的碰撞为弹性碰撞。
(3)实验中,小车A碰撞B后向左弹回,可判断出m1 m2(选涂:A.大于 B.等于 C.小于)。
52.(2024·吉林长春·一模)某同学做“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
(1)如图(a),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后,A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做平抛运动;同时B球由静止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
A.本实验探究A球竖直分运动的特点
B.本实验探究A球水平分运动的特点
C.分别改变两球距地面的高度和小锤击打力度,多次重复实验
(2)如图(b),小球从斜槽上滚下,离开斜槽后做平抛运动。在装置中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可上下调节的倾斜挡板,小球飞出后,分别记录小球落到挡板时球心在方格纸上对应的位置。以小球在斜槽末端时的球心位置为坐标原点O,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得到小球运动轨迹如图(c)所示。已知小方格边长为l,重力加速度为g。
①下列实验条件必须满足的有 。
A.斜槽轨道光滑
B.斜槽轨道末端水平
C. 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无初速度释放小球
D.调节挡板时,挡板高度等间距变化
②小球平抛的初速度 ,图(c)中的轨迹方程为: 。(用题中所给已知量表示)
53.(2023·湖北武汉·模拟预测)如图所示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质量为m1和m2的滑块与质量为m0的动滑轮用不可伸长的轻质绳按图示方式连接(绳竖直)。m2的右侧有宽度为d、质量忽略不计的遮光条。现让m2从距离光电门高度为h处由静止释放,发现光电计时器显示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且d远小于h。
(1)m2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大小为 ;
(2)若将m0、m1和m2看做一个系统,则m2下落h过程中,系统减少的重力势能为 ,系统增加的动能为 。
(3)经过多次实验发现m0、m1和m2组成的系统减少的重力势能与系统增加的动能并不相等,请从系统误差的角度分析二者不相等的可能原因是(写出一条即可): 。
54.(2023·天津西青·模拟预测)用如图1所示装置研究平抛运动,将白纸和复写纸对齐重叠并固定在竖直的硬板上。钢球沿斜槽轨道PQ滑下后从Q点飞出,落在水平挡板MN上。由于挡板靠近硬板一侧较低,钢球落在挡板上时,钢球侧面会在白纸上挤压出一个痕迹点。移动挡板,重新释放钢球,如此重复,白纸上将留下一系列痕迹点。
(1)为定量研究,建立以水平方向为x轴、竖直方向为y轴的坐标系。取平抛运动的起始点为坐标原点,将钢球静置于Q点,钢球的 (选填“最上端”、“最下端”或者“球心”)对应白纸上的位置即为原点;在确定y轴时需要y轴与重锤线平行。
(2)若遗漏记录平抛轨迹的起始点,也可按下述方法处理数据:如图2所示,在轨迹上取A、B、C三点,AB和BC的水平间距相等且均为x,测得AB和BC的竖直间距分别是y1和y2,则可求得钢球平抛的初速度大小为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结果用上述字母表示)。
(3)伽利略曾研究过平抛运动,他推断:从同一炮台水平发射的炮弹,如果不受空气阻力,不论它们能射多远,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都一样。这实际上揭示了平抛物体(  )
A.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
C.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55.(2024·全国·模拟)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块、运动方向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
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a),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
②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
③用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b)所示],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
④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①中的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骤②③;
⑤多次重复步骤④;
⑥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图,如图(c)所示。
完成下列填空:
(1)用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与和的关系式为 。
(2)由图(c)可得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56.(2024·黑龙江哈尔滨·模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上拖着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如图乙所示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O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已标注,打点计时器所接电源频率为50Hz.已知,则(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 。
(2)在打下第“0”点到打下第“5”点的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加量 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 J(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取)
(3)若某同学作出图像如图丙所示,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