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 (含答案)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 (含答案)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3 20:50:54

文档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原始农业产生的地域性差异、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两个子目主要展示了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主要标志和多元特征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结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请在下图中的空白部分填上恰当的文字。
[提示]①农耕畜牧 ②阶级 ③国家
④文字 ⑤城市
2.奴隶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阶级压迫,但为何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步?
[提示]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化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人类历史的进步。阶级压迫不是衡量野蛮和文明的主要标准。
   
1.文明产生的原因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地区 农作物 家畜
西亚 大麦、小麦、豆类 羊、猪、牛
南亚 芋头
中国 水稻、粟
中南美洲 玉米、南瓜
(2)社会分工的发展
手工业 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商业 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脑力劳动者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2.文明产生的标志
城市的出现 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阶级的产生 社会分工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国家的形成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以强制机关为代表的公共权力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国家开始形成
文字的出现 出于记事和管理需要,文字产生
[核心概念] 1.社会大分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是私有制、阶级产生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到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1)第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形成了专门从事农业或畜牧业的劳动者。
(2)第二次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者。
(3)第三次是商业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
2.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之后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情境1 人类文明的产生
史料 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私有制逐渐产生……男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有了变更……原来的部落管理机关为一种新的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公共权力所代替。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根本动力及其所具备的条件。
[提示]根本动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条件:城市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公共权力的形成)、文字的产生。
情境2 国家形成的标志
史料 社会上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手中的货币和其他财富,维持他们的特权地位,镇压被剥削者的反抗,便设立了各种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从此,古老的氏族制度完全解体,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摘编自冯克诚《世界史话》
[探究]根据史料,指出国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说“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提示]标志: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的出现。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主为了剥削和压迫奴隶,设立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奴隶制国家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深化拓展] 国家形成的推动因素
经济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是国家出现的根本原因,农业的出现使产品出现了剩余,可以供养脱离生产的国家管理者和保卫者
政治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和阶级矛盾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协调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是国家的重要职能
兴修水利 在最早的亚非文明古国中,农业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兴修水利特别是兴修大型水利工程,需要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使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历史的必然
抵御外敌 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组建强大的部落联盟,在对外战争中获胜就成为国家出现的现实原因
1.(2024·江苏淮安期末)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新石器时代的村庄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进而产生了早期城市,形成了最早的阶级和等级社会,并出现了最早的国家组织,创造出各种文字、法律,造就了历史上第一批劳心者,结束了长达2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由此可见,人类文明(  )
A.产生以后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产生标志是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C.出现时间在各地区基本相同
D.出现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解析:选D。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出现的前提,故选D项;原始农业出现以后人类走向定居生活,排除A项;阶级、国家、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产生,排除B项;人类文明最早出现在大河流域,出现时间并不相同,排除C项。
2.陈明远在《质疑四大文明古国:颠覆历史常识》中提出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建设和文字、文献的形成,城市建设代表主要的物质财富,属于硬件;文字、文献代表主要的精神财富,属于软件。只有两者同时出现,才能说明文明已经产生。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必要条件是(  )
A.城市的兴起和文字的形成
B.国家制度的确立和文字的出现
C.农业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
D.城市建筑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
解析:选A。据材料“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建设和文字、文献的形成”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必要条件是城市的兴起和文字的形成,故选A项;国家制度的确立和文字的出现是判断人类文明出现标准中的两个条件,但材料并未明确国家制度的确立是必要条件,排除B项;材料内容未并涉及农业和阶级问题,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必要条件,排除D项。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阅读教材第二目的“古代文明示意图”,思考古代文明的地理位置和总体特点分别是什么。
[提示]地理位置:分布于沿河或者沿海地区,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总体特点:基本独立发展,文明多元。
2.阅读教材第二目的内容,列举出古代西亚、埃及和希腊在政治文明上的各自代表性成就。
[提示]古代西亚:《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埃及:法老政治;古代希腊:城邦政治。
1.诞生: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2.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3.概况
(1)古代西亚文明
自然环境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国家形成 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最初的文明产生。 ②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③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文明成就 ①政治: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原来的城市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力量、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 ②法律:《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两河流域君主专制和社会动荡的产物]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文化: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2)古代埃及文明
自然环境 地处干旱地区;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国家形成 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②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文明成就 ①政治: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②文学与文字: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 ③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④建筑:金字塔[体现法老至上权威]。 ⑤特产:莎草纸[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纸,不能佐证造纸术的产生]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3)古代印度文明
自然环境 印度河流域大平原和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
国家形成 ①公元前3千纪诞生。 ②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种姓制度 ①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②内容: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③理论:婆罗门教的说教。 ④影响: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成就 ①宗教: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③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 “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4)古代希腊文明
自然环境 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
文明兴起 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城邦政体 兴起 公元前8—前6世纪,数量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代表 寡头政治:少数人掌握政权,代表:斯巴达
民主政治:多数公民掌权,代表:雅典。 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但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体现了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局限]
文化成就 ①文学:神话、悲剧、喜剧等,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②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核心概念] 1.城邦:“城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polis,又称城市国家,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2.古希腊公民与居民:古希腊公民是城邦居民中一种具有特殊身份的团体。一般来说,只有纯本邦血统的成年男子才能成为本邦公民。而居民的范围则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妇女、未成年人等。
情境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比较
史料一 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雅典陶器上的商业交易
[探究]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古代西亚和希腊经济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对文明形态的影响。
[提示]特点:古代西亚农耕经济占主导;古代希腊工商业经济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发达)。影响:使古代两河流域形成统一多元的大河文明;古代希腊形成以城邦小国为主的海洋文明。
[深化拓展] 古代大河与海洋文明的比较
文明类型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典型代表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发源地区 大河流域 地中海沿岸
文明基础 发达的农业 繁荣的工商业、航海业
对外交往 很少 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基本特征 经济上:农业文明 政治上:中央集权 经济上:商品经济、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民主政治
发展特点 封闭、保守 开放、扩张
1.(2024·福建福州期末)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古代文明,下列可以代表古代西亚文明成就的是(  )
A.雅典卫城遗址 B.《汉谟拉比法典》
C.释迦摩尼佛像 D.金字塔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法制文明的突出成就,故选B项;雅典卫城位于希腊,地理位置上属于欧洲的范围,排除A项;释迦摩尼佛像属于佛教,而佛教是南亚地区古代印度文明的成就,排除C项;金字塔是北非地区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排除D项。
2.希腊文明有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民主、开放意识;尼罗河文明、苏美尔文明等都建立了以小麦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这说明世界文明(  )
A.在对世界的认识上不同
B.具有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
C.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
D.以农业生产的出现为前提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经济基础是工商业和航海业,而尼罗河、苏美尔文明以农业为基础,这说明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地理环境,故选C项;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不等于对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排除B项;希腊文明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排除D项。
多元并存——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材料一 埃及的城市国家是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某些乡村的分散独立、各自为政的,狭小的城乡结合体。由于城市国家之间的领土、水源、资源等在占有和使用上的矛盾,特别是政治权力的争夺,常常引起城市国家之间的斗争……城市国家之间的争霸,伴随着某些城市国家之间的同盟或联盟的形成,是埃及早期国家由城市国家走向统一王国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埃及早期国家发展、演变的必然规律。
——摘编自徐建新《世界历史·古代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材料二 集权国家消失了,在希腊重新恢复的政治秩序中,地方组织成了领袖。最重要的组织是城邦,即polis,polis一词最初是指战时或非常时期能为人们提供保护的城堡或防御要塞。这些要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渐渐变成繁荣的商业中心,它们具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特征,并且向周围地区扩张势力……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起了殖民地,同这些地区进行贸易往来。最终,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与不断扩张的波斯帝国发生了冲突。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探究]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埃及和希腊国家演变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的差异。
[提示]过程:古代埃及最早出现的是城市国家,在城市国家的争霸过程中城市国家联盟出现,进而走向统一王国、帝国阶段。古代希腊在集权国家消失后兴起了一系列城邦,这些城邦积极进行殖民活动,人口不断增加,与其他地区不断进行贸易扩大城邦的影响力。差异:古代埃及较早出现国家,进入文明社会,而古代希腊城邦兴起的时间晚于古代埃及文明的兴盛期;古代希腊文明兴起较晚,但却在短时间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并在走向帝国阶段(亚历山大帝国)的过程中吞并了古代埃及,埃及文明逐渐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思维提升】 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
生产方式 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不同。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统一多元的大河文明;古代希腊以商业见长,海外贸易繁盛,形成了以城邦小国为主的海洋文明
地理环境 在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较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流域,人类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地区港湾众多,这对希腊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边环境 西亚地区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这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使得王朝更替频繁;古代中国、印度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宗教思想 宗教思想的多样性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其反过来也影响了文明的多样性。印度的婆罗门教、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2.城市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3.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诸文明陆续产生,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4.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处、优点,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原始农业产生的地域性差异、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两个子目主要展示了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主要标志和多元特征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结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请在下图中的空白部分填上恰当的文字。
[提示]①农耕畜牧 ②阶级 ③国家
④文字 ⑤城市
2.奴隶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阶级压迫,但为何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步?
[提示]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化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人类历史的进步。阶级压迫不是衡量野蛮和文明的主要标准。
   
1.文明产生的原因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地区 农作物 家畜
西亚 大麦、 、豆类 羊、猪、牛
南亚 芋头
中国 、粟
中南美洲 、南瓜
(2)社会分工的发展
手工业 一些人从 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商业 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脑力劳动者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2.文明产生的标志
城市的出现 农耕生产需要人们 ,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阶级的产生 社会分工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有了剩余产品→ 产生→贫富分化出现→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国家的形成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 和监狱等强制机关[以强制机关为代表的公共权力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国家开始形成
文字的出现 出于 和管理需要,文字产生
[核心概念] 1.社会大分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是私有制、阶级产生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到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1)第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形成了专门从事农业或畜牧业的劳动者。
(2)第二次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者。
(3)第三次是商业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
2.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之后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情境1 人类文明的产生
史料 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私有制逐渐产生……男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有了变更……原来的部落管理机关为一种新的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公共权力所代替。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根本动力及其所具备的条件。
[提示]根本动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条件:城市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公共权力的形成)、文字的产生。
情境2 国家形成的标志
史料 社会上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手中的货币和其他财富,维持他们的特权地位,镇压被剥削者的反抗,便设立了各种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从此,古老的氏族制度完全解体,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摘编自冯克诚《世界史话》
[探究]根据史料,指出国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说“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提示]标志: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的出现。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主为了剥削和压迫奴隶,设立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奴隶制国家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深化拓展] 国家形成的推动因素
经济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是国家出现的根本原因,农业的出现使产品出现了剩余,可以供养脱离生产的国家管理者和保卫者
政治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和阶级矛盾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协调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是国家的重要职能
兴修水利 在最早的亚非文明古国中,农业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兴修水利特别是兴修大型水利工程,需要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使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历史的必然
抵御外敌 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组建强大的部落联盟,在对外战争中获胜就成为国家出现的现实原因
1.(2024·江苏淮安期末)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新石器时代的村庄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进而产生了早期城市,形成了最早的阶级和等级社会,并出现了最早的国家组织,创造出各种文字、法律,造就了历史上第一批劳心者,结束了长达2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由此可见,人类文明(  )
A.产生以后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产生标志是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C.出现时间在各地区基本相同
D.出现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2.陈明远在《质疑四大文明古国:颠覆历史常识》中提出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建设和文字、文献的形成,城市建设代表主要的物质财富,属于硬件;文字、文献代表主要的精神财富,属于软件。只有两者同时出现,才能说明文明已经产生。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必要条件是(  )
A.城市的兴起和文字的形成
B.国家制度的确立和文字的出现
C.农业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
D.城市建筑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阅读教材第二目的“古代文明示意图”,思考古代文明的地理位置和总体特点分别是什么。
[提示]地理位置:分布于沿河或者沿海地区,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总体特点:基本独立发展,文明多元。
2.阅读教材第二目的内容,列举出古代西亚、埃及和希腊在政治文明上的各自代表性成就。
[提示]古代西亚:《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埃及:法老政治;古代希腊:城邦政治。
1.诞生: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 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 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2.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 特征。
3.概况
(1)古代西亚文明
自然环境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国家形成 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最初的文明产生。 ②约公元前2900年, 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③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文明成就 ①政治:建立了 制度;原来的城市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力量、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 ②法律:《 》[古代两河流域君主专制和社会动荡的产物]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文化: 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2)古代埃及文明
自然环境 地处干旱地区;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国家形成 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②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文明成就 ①政治: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②文学与文字:神话和文学故事、 文字。 ③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 。 ④建筑: [体现法老至上权威]。 ⑤特产:莎草纸[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纸,不能佐证造纸术的产生]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3)古代印度文明
自然环境 印度河流域大平原和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
国家形成 ①公元前3千纪诞生。 ②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种姓制度 ①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②内容: 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③理论:婆罗门教的说教。 ④影响: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成就 ①宗教: 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②史诗:《 》和《罗摩衍那》。 ③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 “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4)古代希腊文明
自然环境 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
文明兴起 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城邦政体 兴起 公元前8—前6世纪,数量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代表 寡头政治:少数人掌握政权,代表:斯巴达
民主政治:多数公民掌权,代表: 。 公民都有出席 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但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 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体现了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局限]
文化成就 ①文学:神话、悲剧、喜剧等,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②历史: 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核心概念] 1.城邦:“城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polis,又称城市国家,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2.古希腊公民与居民:古希腊公民是城邦居民中一种具有特殊身份的团体。一般来说,只有纯本邦血统的成年男子才能成为本邦公民。而居民的范围则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妇女、未成年人等。
情境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比较
史料一 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雅典陶器上的商业交易
[探究]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古代西亚和希腊经济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对文明形态的影响。
[提示]特点:古代西亚农耕经济占主导;古代希腊工商业经济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发达)。影响:使古代两河流域形成统一多元的大河文明;古代希腊形成以城邦小国为主的海洋文明。
[深化拓展] 古代大河与海洋文明的比较
文明类型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典型代表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发源地区 大河流域 地中海沿岸
文明基础 发达的农业 繁荣的工商业、航海业
对外交往 很少 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基本特征 经济上:农业文明 政治上:中央集权 经济上:商品经济、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民主政治
发展特点 封闭、保守 开放、扩张
1.(2024·福建福州期末)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古代文明,下列可以代表古代西亚文明成就的是(  )
A.雅典卫城遗址 B.《汉谟拉比法典》
C.释迦摩尼佛像 D.金字塔
2.希腊文明有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民主、开放意识;尼罗河文明、苏美尔文明等都建立了以小麦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这说明世界文明(  )
A.在对世界的认识上不同
B.具有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
C.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
D.以农业生产的出现为前提
多元并存——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材料一 埃及的城市国家是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某些乡村的分散独立、各自为政的,狭小的城乡结合体。由于城市国家之间的领土、水源、资源等在占有和使用上的矛盾,特别是政治权力的争夺,常常引起城市国家之间的斗争……城市国家之间的争霸,伴随着某些城市国家之间的同盟或联盟的形成,是埃及早期国家由城市国家走向统一王国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埃及早期国家发展、演变的必然规律。
——摘编自徐建新《世界历史·古代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材料二 集权国家消失了,在希腊重新恢复的政治秩序中,地方组织成了领袖。最重要的组织是城邦,即polis,polis一词最初是指战时或非常时期能为人们提供保护的城堡或防御要塞。这些要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渐渐变成繁荣的商业中心,它们具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特征,并且向周围地区扩张势力……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起了殖民地,同这些地区进行贸易往来。最终,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与不断扩张的波斯帝国发生了冲突。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探究]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埃及和希腊国家演变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的差异。
[提示]过程:古代埃及最早出现的是城市国家,在城市国家的争霸过程中城市国家联盟出现,进而走向统一王国、帝国阶段。古代希腊在集权国家消失后兴起了一系列城邦,这些城邦积极进行殖民活动,人口不断增加,与其他地区不断进行贸易扩大城邦的影响力。差异:古代埃及较早出现国家,进入文明社会,而古代希腊城邦兴起的时间晚于古代埃及文明的兴盛期;古代希腊文明兴起较晚,但却在短时间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并在走向帝国阶段(亚历山大帝国)的过程中吞并了古代埃及,埃及文明逐渐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思维提升】 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
生产方式 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不同。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统一多元的大河文明;古代希腊以商业见长,海外贸易繁盛,形成了以城邦小国为主的海洋文明
地理环境 在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较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流域,人类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地区港湾众多,这对希腊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边环境 西亚地区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这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使得王朝更替频繁;古代中国、印度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宗教思想 宗教思想的多样性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其反过来也影响了文明的多样性。印度的婆罗门教、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2.城市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3.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诸文明陆续产生,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4.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处、优点,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