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答案)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答案)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3 21:51:20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阿拉伯帝国的兴起、统治特征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奥斯曼帝国的兴起、统治特征及在对东西方商路的影响。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东亚的日本和朝鲜的兴衰和统治特征。 三个子目之间从地理和时间顺序反映了亚洲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的独立发展和相互联系
一、阿拉伯帝国
                
1.阅读教材第一目中的“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分析阿拉伯帝国为何能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提示]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形成了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世界贸易网络,大大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阅读教材第一目,分析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及繁荣成因。
[提示]特点: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成因:地处传统商路的中心;所征服地区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阿拉伯人的好学精神;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建立
背景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建立 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政治稳定 (1)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下设各部大臣,分掌行政、财政[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经济繁荣 (1)部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贸易: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3)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灿烂 (1)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沟通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核心概念] 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人”。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和法律,作为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情境 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史料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提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并使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深化拓展] 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1)贸易交流:阿拉伯帝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扼三洲要冲,控制连接亚欧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的商路。
(2)文化交流: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又将它们贡献给了人类,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东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技术交流:阿拉伯人将许多中国的发明,如指南针、火药等传到西方,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转型。
1.(2023·山东德州期末)有学者认为:“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化,基本上是希腊化的阿拉马文化和伊朗文化,在哈里发政府的保护下发展起来,而且是借阿拉伯语表达出来的……西亚的地中海文化的统一性,在这种新文化里,已登峰造极了。”该学者强调阿拉伯文化(   )
A.具有独立发展的特点
B.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C.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成为文明传播的媒介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化基本上是由希腊化的阿拉马文化和伊朗文化(波斯文化)汇合而成,即阿拉伯文化保留了希腊文化和伊朗文化,成为了文明传播的媒介,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文化吸收了希腊文化和伊朗文化,并不是独立发展出来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保留了其他文化,传播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而不是“载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述及阿拉伯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排除C项。
2.(2024·广东汕头期末)公元9世纪,一位阿拉伯学者写道:“印度的文献被翻译,希腊人的智慧也被译了出来,还有波斯的文学,也翻译了”“这让一些作品增色不少”。由此可知,当时(   )
A.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广大
B.阿拉伯文化源自于希腊文化
C.西亚地区是世界文化中心
D.阿拉伯人成为文化交流桥梁
解析:选D。据材料“印度”“希腊”“波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翻译了印度、希腊、波斯的作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阿拉伯人成为文化交流桥梁,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与统治范围无关,排除A项;阿拉伯文化只是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并非源自于希腊文化,排除B项;阿拉伯人只是翻译了不同地区的作品,并不是创作者,无法体现出西亚地区是世界文化中心,排除C项。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阅读教材第二目中的“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示意图”和“史料阅读”,分析奥斯曼帝国建立的主要途径及重大影响。
[提示]主要途径:武力扩张。重大影响: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西亚和北非等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但长期的战争及劫掠也摧残了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2.阅读教材第二目,分析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经济贸易中的作用。
[提示]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一度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传统东西方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一定程度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但也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
1.帝国的兴起
兴起 (1)13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奥斯曼人灭亡拜占庭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建立 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帝国的统治
政治 (1)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 (1)经济繁荣:15—16世纪,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垄断商路: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核心概念] 1.苏丹:最早是地方行政首脑和军队指挥官,在伊斯兰教世界分裂以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王,遂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2.政教合一: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为同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
1.(2024·河南驻马店测试)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该材料实质上说明(   )
A.君士坦丁堡相当富有
B.苏丹有意纵容士兵抢劫和屠杀
C.苏丹拥有绝对权威
D.战争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
解析:选C。材料“苏丹穆罕默德……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体现了苏丹拥有绝对权威,故选C项;其他三项都不是材料说明的实质,排除。
2.(2023·湖南永州期末)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及叙利亚等地后,基本上控制了东西方之间几条主要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而来自东方的香料早已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此可知,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   )
A.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
B.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
C.成为了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
D.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之间的主要商路并对过往商品征收高额商税,这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故选A项;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增强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是传播天主教,排除C项;“阻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统治的主要差异。
[提示]政治统治:笈多帝国地方藩王权力大;德里苏丹国中央对地方控制严格。宗教统治:笈多帝国以印度教为主;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阅读教材第三目,归纳日本和朝鲜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主要表现。
[提示]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朝鲜:7世纪末的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1.印度
(1)孔雀帝国:崛起于公元前4世纪,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后衰落,印度再次分裂。
(2)笈多帝国[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①兴起:4世纪初,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统治: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③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3)德里苏丹国[突厥人建立]
建立 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统治 宗教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中央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2.日本
(1)初步发展: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社会发展。
(2)大化改新
背景 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概况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
结果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3)幕府政治
背景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形成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
特点 对内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对外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导致日本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3.朝鲜
(1)新罗: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高丽
建立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统治 政治 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文化 学习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3)朝鲜
建立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抗击侵略 16世纪末,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核心概念] 1.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一种宗教,兴起于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和信仰,融合了印度各地的诸多原始信仰,因而广泛流行。它的兴起严重冲击了婆罗门教和佛教,逐渐发展为中古时期及以后印度的主要宗教。
2.幕府政治: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将军名义上由天皇封任,实际上是将军擅权。
情境 日本大化改新
史料一 六七世纪之交,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东亚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征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史料二 事实证明,大化改新没有让日本变成中国,明治维新没有让日本变成欧洲,该学的一样也不少,该保留的一样也没少保留,日本还是日本,日本还因此跳了龙门。
——摘编自《涅槃与文化进步》
[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2)结合史料二,分析为什么说“大化改新”使日本“跳了龙门”?
[提示](1)隋唐先进的文化和强盛的国力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统治阶级争权夺利,政局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原因: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深化拓展] 大化改新的影响
(1)社会性质上:大化改新是一次社会政治变革,通过班田收授法,将奴隶主私有的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增加了国有土地。将土地授给农民,征收租庸调,从而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2)阶级关系上:大化改新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班田农民有了生产资料,虽然人身仍然不自由,但有了人格,已是封建农民。
(3)生产关系上:大化改新后在封建土地国有制下,生产者主要是班田农民,奴隶只起辅助作用,数目大减。豪族对部民的奴役解除后,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生产积极性提高。但班田制实施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1.(2024·福建福州六校联考)公元7世纪,某国家掀起了“中国化运动”,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是(   )
A.日本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解析:选A。据材料“公元7世纪”“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可知,公元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大新”,史称“大化改新”,历经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唐朝制度建立起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符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故选A项;阿拉伯帝国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制度,与中国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差异巨大,排除B项;7世纪时罗马帝国已经灭亡,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的制度与中国唐朝相差较大,排除D项。
2.高丽建国之初,太祖王建下诏曰:“朕闻,昔汉高祖收项氏之乱后……减征赋之数,审户口之虚耗。又周武王黜殷纣之虐,乃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以给贫民者。”由此推知,高丽王朝(  )
A.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长期推崇汉唐制度和文化
C.治国思想受到中华文化影响
D.强调以儒家学说训诫后世
解析:选C。材料表明,高丽太祖王建推崇周武王与汉高祖的治国之策,反映了高丽王朝的治国思想受到中华文化影响,故选C项;高丽王朝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但材料描述的是高丽王朝治国思想受中化文化影响,二者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表明高丽王朝治国思想受到中华文化影响,无法得出高丽王朝“对汉唐制度和文化长期推崇”,排除B项;高丽王朝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但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高丽王朝治国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传播中的吸引——隋唐文化对东亚地区的辐射
材料一 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
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探究](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对朝鲜和越南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提示](1)朝鲜仿效中国的土地制度;越南仿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
(2)变化: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影响:进一步密切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扩展了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有利于日本的改革和社会的封建化。
【思维提升】 古代中国对东亚的影响
政治 仿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实行科举制
经济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土地国有制,加强国家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以此扩大国家税源
文化 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各民族国家文字
教育 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
习俗 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中,衣食住行都受唐朝风格的影响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奥斯曼人灭亡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 3.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主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实现了本土化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阿拉伯帝国的兴起、统治特征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奥斯曼帝国的兴起、统治特征及在对东西方商路的影响。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东亚的日本和朝鲜的兴衰和统治特征。 三个子目之间从地理和时间顺序反映了亚洲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的独立发展和相互联系
一、阿拉伯帝国
                
1.阅读教材第一目中的“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分析阿拉伯帝国为何能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提示]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形成了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世界贸易网络,大大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阅读教材第一目,分析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及繁荣成因。
[提示]特点: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成因:地处传统商路的中心;所征服地区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阿拉伯人的好学精神;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建立
背景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建立 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政治稳定 (1)最高统治者 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下设各部大臣,分掌行政、财政[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经济繁荣 (1)部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贸易: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3)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灿烂 (1)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沟通东西方文化:阿拉伯 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核心概念] 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人”。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和法律,作为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情境 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史料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提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并使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深化拓展] 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1)贸易交流:阿拉伯帝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扼三洲要冲,控制连接亚欧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的商路。
(2)文化交流: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又将它们贡献给了人类,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东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技术交流:阿拉伯人将许多中国的发明,如指南针、火药等传到西方,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转型。
1.(2023·山东德州期末)有学者认为:“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化,基本上是希腊化的阿拉马文化和伊朗文化,在哈里发政府的保护下发展起来,而且是借阿拉伯语表达出来的……西亚的地中海文化的统一性,在这种新文化里,已登峰造极了。”该学者强调阿拉伯文化(   )
A.具有独立发展的特点
B.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C.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成为文明传播的媒介
2.(2024·广东汕头期末)公元9世纪,一位阿拉伯学者写道:“印度的文献被翻译,希腊人的智慧也被译了出来,还有波斯的文学,也翻译了”“这让一些作品增色不少”。由此可知,当时(   )
A.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广大
B.阿拉伯文化源自于希腊文化
C.西亚地区是世界文化中心
D.阿拉伯人成为文化交流桥梁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阅读教材第二目中的“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示意图”和“史料阅读”,分析奥斯曼帝国建立的主要途径及重大影响。
[提示]主要途径:武力扩张。重大影响: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西亚和北非等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但长期的战争及劫掠也摧残了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2.阅读教材第二目,分析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经济贸易中的作用。
[提示]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一度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传统东西方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一定程度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但也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
1.帝国的兴起
兴起 (1)13世纪, 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奥斯曼人灭亡拜占庭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建立 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帝国的统治
政治 (1)最高统治者 ,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 (1)经济繁荣:15—16世纪,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垄断商路:帝国控制连接 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核心概念] 1.苏丹:最早是地方行政首脑和军队指挥官,在伊斯兰教世界分裂以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王,遂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2.政教合一: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为同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
1.(2024·河南驻马店测试)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该材料实质上说明(   )
A.君士坦丁堡相当富有
B.苏丹有意纵容士兵抢劫和屠杀
C.苏丹拥有绝对权威
D.战争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
2.(2023·湖南永州期末)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及叙利亚等地后,基本上控制了东西方之间几条主要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而来自东方的香料早已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此可知,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   )
A.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
B.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
C.成为了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
D.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统治的主要差异。
[提示]政治统治:笈多帝国地方藩王权力大;德里苏丹国中央对地方控制严格。宗教统治:笈多帝国以印度教为主;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阅读教材第三目,归纳日本和朝鲜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主要表现。
[提示]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朝鲜:7世纪末的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1.印度
(1)孔雀帝国:崛起于公元前4世纪,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后衰落,印度再次分裂。
(2)笈多帝国[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①兴起:4世纪初,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统治: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 ,政令不够统一。
③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 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3)德里苏丹国[突厥人建立]
建立 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统治 宗教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中央 最高统治者称 ,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 担任
2.日本
(1)初步发展: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社会发展。
(2)大化改新
背景 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
概况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
结果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 国家
(3)幕府政治
背景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形成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
特点 对内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 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对外 17世纪建立的 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导致日本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3.朝鲜
(1)新罗: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高丽
建立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统治 政治 中央设 ;地方划分为十道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选官 引入 选拔官员
文化 学习 和辞章之学
(3)朝鲜
建立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抗击侵略 16世纪末,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核心概念] 1.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一种宗教,兴起于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和信仰,融合了印度各地的诸多原始信仰,因而广泛流行。它的兴起严重冲击了婆罗门教和佛教,逐渐发展为中古时期及以后印度的主要宗教。
2.幕府政治: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将军名义上由天皇封任,实际上是将军擅权。
情境 日本大化改新
史料一 六七世纪之交,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东亚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征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史料二 事实证明,大化改新没有让日本变成中国,明治维新没有让日本变成欧洲,该学的一样也不少,该保留的一样也没少保留,日本还是日本,日本还因此跳了龙门。
——摘编自《涅槃与文化进步》
[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2)结合史料二,分析为什么说“大化改新”使日本“跳了龙门”?
[提示](1)隋唐先进的文化和强盛的国力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统治阶级争权夺利,政局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原因: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深化拓展] 大化改新的影响
(1)社会性质上:大化改新是一次社会政治变革,通过班田收授法,将奴隶主私有的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增加了国有土地。将土地授给农民,征收租庸调,从而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2)阶级关系上:大化改新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班田农民有了生产资料,虽然人身仍然不自由,但有了人格,已是封建农民。
(3)生产关系上:大化改新后在封建土地国有制下,生产者主要是班田农民,奴隶只起辅助作用,数目大减。豪族对部民的奴役解除后,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生产积极性提高。但班田制实施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1.(2024·福建福州六校联考)公元7世纪,某国家掀起了“中国化运动”,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是(   )
A.日本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2.高丽建国之初,太祖王建下诏曰:“朕闻,昔汉高祖收项氏之乱后……减征赋之数,审户口之虚耗。又周武王黜殷纣之虐,乃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以给贫民者。”由此推知,高丽王朝(  )
A.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长期推崇汉唐制度和文化
C.治国思想受到中华文化影响
D.强调以儒家学说训诫后世
传播中的吸引——隋唐文化对东亚地区的辐射
材料一 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
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探究](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对朝鲜和越南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提示](1)朝鲜仿效中国的土地制度;越南仿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
(2)变化: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影响:进一步密切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扩展了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有利于日本的改革和社会的封建化。
【思维提升】 古代中国对东亚的影响
政治 仿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实行科举制
经济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土地国有制,加强国家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以此扩大国家税源
文化 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各民族国家文字
教育 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
习俗 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中,衣食住行都受唐朝风格的影响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奥斯曼人灭亡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 3.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主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实现了本土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