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下册 7.1 力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教科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下册 7.1 力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1-15 17:1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 力 教学设计
课题 7.1 力 单元 第七章 力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在物理学领域,力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是物理学的根基,亦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领域研究的范式。本章节作为八年级力学教学的起始,主要阐述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表征以及三种不同性质的力,为后续更为复杂的力学概念和现象奠定了基础,从而凸显了其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本节课作为初中力学教学的开端,旨在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力的定义,掌握力的性质及其作用效果,为后续学习重力和弹力等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本章教学内容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
2022新课标要求 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4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2.科学思维(1)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和施力物体;(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1)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力的概念既感到“熟悉”又觉得“陌生”。他们对力的日常理解似乎很熟悉,但对力的科学定义和相互作用却感到陌生。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归纳,逐步理解力的科学概念。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正在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也在提升。他们已有生活体验,但缺乏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因此,课堂上应通过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感悟并归纳出力的原理。
重点 力的概念, 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材料准备 塑料尺、磁铁(两个)、弹簧、微小形变演示仪(玻璃瓶、红色水、细玻璃管、橡皮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播放视频“攀岩”现象: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思考:什么是力?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和特点呢?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 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认识力【观察】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力,提炼力的概念。图片展示“人推车”、“压路机压路面”、“地球吸引苹果”等情景。【分析】力现象的共同特点。力就是物体作用在物体上【总结】1.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日常所见的推、拉、提、压、摩擦、吸引和排斥等现象,都属于力的作用。二、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操作1】用力拉弹簧【现象1】弹簧变长【操作2】用力弯钢片【现象2】钢片变弯物理学中,把物体形状的变化叫做物体的形变。【结论】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使物体伸长、缩短、弯曲、扭转。【观察】分析踢、顶、接的动作分别使足球的运动发生了什么变化?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顶球:改变球运动的方向接球:球由运动变为静止【总结】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动静的变化、快慢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做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运动状态包含两个要素:①速度的大小 ②运动的方向。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思考1】没有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是否可以产生力的作用?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2.只要有力发生必然涉及两个物体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思考2】请判断下列情景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人推车”、“地球吸引苹果”等情景。在“球与球拍碰撞”的情境中,不易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思考3】当甲物体给乙物体一个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有力吗?【思考】体会施力和受力的感觉,力的作用特点是什么?3.力的作用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观察力现象,总结力现象的共性,提炼力的概念。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现象,认识到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分析踢足球的情景,从情境中认识到不同的动作所产生的效果,归纳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桩体通过思考认识到力是由物体产生的,且只要有力发生就必然涉及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生针对“球与球拍碰撞”情境中的施受力物体进行讨论,同时通过体验认识力相互作用的特点 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建构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理现象,表述物理现象,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够判断在不同力学情境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素养,在质疑和体验中中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堂练习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可以脱离物体单独存在B.空中飞行的鸽子对地球没有力的作用C.马拉车前进时,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D.“以卵击石”卵壳破裂,说明石块没有受到力的作用2.人推墙的过程中下列叙述的几对力中,属于相互作用的力是( )A.人推墙的力,鞋受到的阻力 B.墙对人的力与人受到向后的力C.人推墙的力和墙受到的推力 D.人推墙的力与墙对人的力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4.在“天宫一号”中进行太空授课时,聂海胜表演悬空打坐,王亚平用手推他一下,他便向后退去,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做拉面的师傅将面团拉成一根根细长的面条,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c 5.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使小树发生了________,使落叶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课堂小结
板书 7.1 力一、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物体接触时可以产生力,不接触时也可以产生力。二、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①物体形变包括物体的形状和体积;②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包括: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三、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说明:①力产生离不开物体,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②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它也是受力物体。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力无处不在,它是一种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作用。物理学中,力通常被定义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当你推桌子时,你的手对桌子施加了一个力,而桌子也对你的手施加了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力的种类很多,比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使物体具有重量,并且当物体自由下落时,重力会使物体加速下落。摩擦力则是两个接触面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阻碍作用力,它在我们行走、刹车时都起着重要作用。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比如弹簧被拉伸或压缩后,会试图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力的作用。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例如,通过学习力的知识,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足球在空中会划出弧线,为什么汽车需要刹车才能停下来,以及为什么建筑物需要设计得足够坚固来抵抗风力和地震力等。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力在科学、工程、运动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1.互动实验演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力的实验,如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滑轮组的使用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理解力的概念。2.微课视频:制作关于力的微课视频,讲解力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应用,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3.智能教学系统:利用智能教学系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推荐。
教学反思 本节旨在引导学生初次理解力的概念,鉴于其抽象性,教学目标应适度,避免过急。力的概念及其示意图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感性材料,有助于突破难点。教学过程始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激发学生的斗志,确保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新课程的学习。课堂设计理念坚持“学生能自学的教师不讲,学生能通过合作交流掌握的坚决不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最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应具有引导性且易于完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生活中力的实例,进行分析和举例,以避免重复和枯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