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原因、特征及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的演变历程。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的历程、主要内容、维护机构及评价。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进程和影响及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的构成和评价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阅读教材第一目中的“史料阅读”,简述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及兴起的原因。
[提示]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称霸世界。原因:一战带来的社会动乱、造成的巨大破坏和引发的危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一些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及对“红色”革命的恐惧;德、意、日三国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2.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各自主要标志。
[提示]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亚洲: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1.法西斯主义
形成 意大利 (1)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2)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特点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法西斯主义的终极目的]
实质 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2.战争策源地形成
项目 背景 过程
亚洲 (1)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2)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1)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2)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二二六兵变”后建立广田弘毅内阁],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欧洲 (1)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对政府失去信任。 (2)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广泛支持 (1)1933年,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3)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绥靖政策
背景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概况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核心概念] 1.极端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政治学术语,是对民族主义偏激情绪和极端表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概括。它往往以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排他意识为特征,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其实质是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以各种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其主要表现有:以独裁和武断的姿态减少和反对外来移民,驱逐国内或区域内的非世居人口;情绪化地夸大来自现实或潜在敌人的危险,煽动自己的追随者歧视、敌视乃至攻击“他者”。极端民族主义通常会引发国内和国家之间的冲突。
2.法西斯主义: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式的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的政治哲学。其特色是以极权主义的方式由国家控制所有层面的生活,法西斯国家管理并控制生产工具,并将民族、国家、种族的地位置于个人、制度、组织之上。
3.绥靖政策: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情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史料 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用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的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弱点奇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宰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条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摘编自基辛格《大外交》
[探究]基辛格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的打破归结于希特勒个人。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同意。
一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只是战胜国间暂时相互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重新瓜分殖民地等规定导致国际矛盾不断激化;大国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德国打破“和平秩序”的野心;经济大危机的出现加速了“和平秩序”的崩溃,并加剧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和平秩序”的打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希特勒正是借助上述因素,进行欺骗性宣传,最终打破这种“和平秩序”。因此,将一战后和平秩序的打破仅归结为希特勒个人显然是片面的。
[深化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 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局势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起了催化作用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 法西斯势力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以遏制法西斯势力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 德国一直担心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祸水西纵”,也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937年10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内阁会议上谈及远东问题时说道:“经济制裁、经济压力和武力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是在这里缔造和平,而不是扩大冲突”。张伯伦意在( )
A.申明英国反法西斯立场
B.调节中日矛盾
C.通过绥靖达成对日妥协
D.维护远东和平
解析:选C。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张伯伦的言论中,明确反对使用经济制裁、经济压力和武力来应对远东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避免直接冲突、寻求妥协的态度。他强调的是“缔造和平”而非“扩大冲突”,这与绥靖政策的核心理念相吻合,故选C项;虽然英国在二战中是反法西斯国家,但张伯伦的这番话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反法西斯的立场,而是更多地关注于如何避免远东地区冲突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张伯伦在调节中日矛盾方面的意图或行动,且“调节中日矛盾”并非其言论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虽然张伯伦的话中提到了“缔造和平”,但他的主要意图并非单纯地维护远东和平,而是为了避免英国直接卷入冲突,通过妥协来达成这一目标,排除D项。
2.(2024·山西太原4月测试)1935年5月,希特勒设立一个名为“战争经济全权总办”的法西斯经济组织,委任法西斯分子、银行家沙赫特为总头目,授予他“指导战争经济工作的全权”,让他“在和平时期就开始他的工作”。希特勒此举意在( )
A.克服经济危机的困扰
B.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C.建立法西斯专政政权
D.扩大商品的销售市场
解析:选B。据材料“战争经济全权总办”“指导战争经济工作的全权”可知,希特勒在和平时期就开始为战争做准备,发展战争经济,此举意在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故选B项;“指导战争经济工作的全权”说明希特勒为法西斯战争做准备,而非克服经济危机的困扰,排除A项;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标志德国法西斯专制政权的建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希特勒要发展战争经济,“扩大商品的销售市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阅读教材第二目,将下图填写完整。
[提示]①九一八事变 ②波兰 ③苏德战争 ④太平洋战争 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阅读教材第二目中的“历史纵横”,阐述斯大林格勒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地位。
[提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历程
阶段 主要事件
局部战争 (1)1931年,日本制造侵华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发展到全球阶段 (1)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3)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大战结束 (1)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影响
(1)消极: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
(2)积极: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和一切非正义力量,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彰显了人类正义。
[核心概念] 1.《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表示支持《大西洋宪章》,并首次使用“联合国”一词作为同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作战的各国的总称。《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2.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纳粹德国与苏联为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而进行的战役。它既是纳粹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内最严重的失败,也是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中最主要的标志性事件。
情境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史料 1939年11月3日,美国修改《中立法》,允许英国以“现款自运”原则购买美国军火。其后,由于英国财政困难,美国于1941年3月11日通过《租借法案》,使英国得到70亿美元贷款购买军火。美英两国领导人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立即发表声明,表示援助苏联抗德。7月12日,英国同苏联签订了《关于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决定》。1942年1月1日,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严峻时刻,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26个国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份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从签字国来看,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是单独排在一起,其余国家是按照英文大写字母的顺序签字。
——摘编自陈海宏、宋敏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纲领〈联合国家宣言〉》
[探究](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过程。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影响。
[提示](1)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美英逐渐结盟;美英加强和苏联的关系;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确立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原因 (1)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 (2)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特点 (1)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是特殊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 (3)联盟内部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合作始终是主流
影响 (1)改变了法西斯国家与受侵略国家的力量对比。 (2)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胜利的信心。 (3)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1.(2024·重庆缙云教育检测)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资源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团结合作,绝不与敌人单独停战或媾和。这标志着(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故选C项;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排除A项;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是在1945年,排除D项。
2.(2023·浙江温州新力量期中)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美国提出,签字方式要打破按字母编排的次序,把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提到同美国和英国并列的地位,区别的办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土上积极作战的为一类,另外则是被轴心国征服了的国家。这说明( )
A.美国试图将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
B.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影响国际地位
C.各国在反法西斯大局下紧密团结
D.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国际格局的基础
解析:选B。据材料“在自己的国土上积极作战的为一类”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签字时,打破按字母排序的传统,把中国、苏联等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的国家放到与美英并列位置,说明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影响国际地位,故选B项;此时中美都属于同盟国阵营,排除A项;材料强调《联合国家宣言》签字时的国家排序情况,此时反法西斯同盟刚刚形成,体现不出各国紧密团结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突出的国家赢得更高的国际地位,与“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国际格局的基础”无关,排除D项。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阅读教材第三目中的“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和“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图,从中你分别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二战后期,苏、美、英三大国为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划分战后世界秩序在雅尔塔会晤,奠定了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参与制定《联合国宪章》,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2.阅读教材第三目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异同。
[提示]同: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而建立,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并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分赃并主宰世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主宰,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国际秩序相对民主化。
1.雅尔塔体系
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内容 重定版图 (1)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2)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在战后回归祖国]。 (3)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审判战犯 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委任统治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势力范围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国际组织 成立联合国
评价 积极 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消极 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
时间 1945年10月24日
性质 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 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国际格局的变化
(1)背景
欧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苏联 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2)形成: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核心概念] 1.强权政治:大国和强国凭借实力施加军事、政治和经济压力,谋求控制、支配和统治弱小国家的政策与行为。
2.“大国一致”原则:吸取了国联因大国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而导致崩溃的教训,该原则克服了英法专制国联的局面,五大国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它比国联的“全体一致”有明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保障联合国的权威性,解决一些国际争端与地区冲突,但也因为不利于中小国家的利益而多受批评。
情境 雅尔塔体系
史料 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1)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分区占领管制德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2)东亚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秘密协定》《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3)“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对于殖民地的安排,除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其他地区的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4)联合国。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摘编自杨鹏飞、李积顺《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平与世界发展》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
[提示]倡导和平、民主原则;建立了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由大国主导;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深化拓展] 雅尔塔体系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民主性 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它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客观上对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阵营起到了促进作用
大国争霸性 雅尔塔体系的构成,主要靠美苏两个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这为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这种格局下出现的冷战提供了条件
影响 积极 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消极 体现大国强权政治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1.二战结束前后,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但是却唯独用“雅尔塔”来命名战后的国际体系。这表明,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该体系( )
A.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B.体现了苏中美英法五大国的意志
C.确立了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D.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解析:选D。由材料“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尔塔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美苏空前强大,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故选D项;雅尔塔体系符合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主要体现了美、苏的意志,排除B项;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排除C项。
2.(2024·河南调研)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就巴尔干问题提出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它强调“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建立他们自己选择的民主制度”。美国意在( )
A.推动欧洲民主进程
B.促进巴尔干地区的重建
C.主导战后欧洲秩序
D.排除苏联在西欧的影响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针对二战后巴尔干地区的政治问题,美国主张在此地区建立“民主制度”,实际上是推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有利于美国主导战后欧洲秩序,故选C项;美国的目的是通过在巴尔干地区扩展资本主义制度进而加强自身对欧洲的控制,“推动欧洲民主进程”并非其目的,排除A项;美国强调的是巴尔干地区在战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否与地区重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巴尔干地区属于东南欧,并非西欧,排除D项。
国际秩序的重塑——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材料 所谓雅尔塔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苏、英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政治格局……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又是“冷战”。
——摘编自《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
[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和积极作用,说明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提示]实质:美、苏等大国按照自己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积极作用: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关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并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思维提升】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1)从内容上看,雅尔塔体系主要是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而两极格局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
(2)从起始时间上看,雅尔塔体系确立有一个过程,大体上以1945年联合国成立作为其确立的标志;而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则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走向全面对抗。
(3)从阶段上看,雅尔塔体系是战后世界政治和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大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世界。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发展过程。美、苏、英、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3.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4.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原因、特征及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的演变历程。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的历程、主要内容、维护机构及评价。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进程和影响及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的构成和评价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阅读教材第一目中的“史料阅读”,简述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及兴起的原因。
[提示]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称霸世界。原因:一战带来的社会动乱、造成的巨大破坏和引发的危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一些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及对“红色”革命的恐惧;德、意、日三国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2.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各自主要标志。
[提示]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亚洲: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1.法西斯主义
形成 意大利 (1)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2)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 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特点 以 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法西斯主义的终极目的]
实质 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2.战争策源地形成
项目 背景 过程
亚洲 (1)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2)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1)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 ,侵占中国东北。 (2)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二二六兵变”后建立广田弘毅内阁],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欧洲 (1)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对政府失去信任。 (2)纳粹党利用民众对《 》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广泛支持 (1)1933年,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3)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绥靖政策
背景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概况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核心概念] 1.极端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政治学术语,是对民族主义偏激情绪和极端表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概括。它往往以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排他意识为特征,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其实质是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以各种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其主要表现有:以独裁和武断的姿态减少和反对外来移民,驱逐国内或区域内的非世居人口;情绪化地夸大来自现实或潜在敌人的危险,煽动自己的追随者歧视、敌视乃至攻击“他者”。极端民族主义通常会引发国内和国家之间的冲突。
2.法西斯主义: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式的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的政治哲学。其特色是以极权主义的方式由国家控制所有层面的生活,法西斯国家管理并控制生产工具,并将民族、国家、种族的地位置于个人、制度、组织之上。
3.绥靖政策: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情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史料 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用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的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弱点奇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宰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条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摘编自基辛格《大外交》
[探究]基辛格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的打破归结于希特勒个人。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同意。
一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只是战胜国间暂时相互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重新瓜分殖民地等规定导致国际矛盾不断激化;大国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德国打破“和平秩序”的野心;经济大危机的出现加速了“和平秩序”的崩溃,并加剧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和平秩序”的打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希特勒正是借助上述因素,进行欺骗性宣传,最终打破这种“和平秩序”。因此,将一战后和平秩序的打破仅归结为希特勒个人显然是片面的。
[深化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 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局势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起了催化作用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 法西斯势力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以遏制法西斯势力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 德国一直担心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祸水西纵”,也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937年10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内阁会议上谈及远东问题时说道:“经济制裁、经济压力和武力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是在这里缔造和平,而不是扩大冲突”。张伯伦意在( )
A.申明英国反法西斯立场
B.调节中日矛盾
C.通过绥靖达成对日妥协
D.维护远东和平
2.(2024·山西太原4月测试)1935年5月,希特勒设立一个名为“战争经济全权总办”的法西斯经济组织,委任法西斯分子、银行家沙赫特为总头目,授予他“指导战争经济工作的全权”,让他“在和平时期就开始他的工作”。希特勒此举意在( )
A.克服经济危机的困扰
B.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C.建立法西斯专政政权
D.扩大商品的销售市场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阅读教材第二目,将下图填写完整。
[提示]①九一八事变 ②波兰 ③苏德战争 ④太平洋战争 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阅读教材第二目中的“历史纵横”,阐述斯大林格勒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地位。
[提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历程
阶段 主要事件
局部战争 (1)1931年,日本制造侵华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 ,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发展到全球阶段 (1)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 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3)1942年1月,《 》签署,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大战结束 (1)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2) 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影响
(1)消极: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
(2)积极: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和一切非正义力量,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彰显了人类正义。
[核心概念] 1.《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表示支持《大西洋宪章》,并首次使用“联合国”一词作为同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作战的各国的总称。《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2.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纳粹德国与苏联为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而进行的战役。它既是纳粹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内最严重的失败,也是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中最主要的标志性事件。
情境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史料 1939年11月3日,美国修改《中立法》,允许英国以“现款自运”原则购买美国军火。其后,由于英国财政困难,美国于1941年3月11日通过《租借法案》,使英国得到70亿美元贷款购买军火。美英两国领导人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立即发表声明,表示援助苏联抗德。7月12日,英国同苏联签订了《关于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决定》。1942年1月1日,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严峻时刻,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26个国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份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从签字国来看,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是单独排在一起,其余国家是按照英文大写字母的顺序签字。
——摘编自陈海宏、宋敏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纲领〈联合国家宣言〉》
[探究](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过程。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影响。
[提示](1)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美英逐渐结盟;美英加强和苏联的关系;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确立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原因 (1)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 (2)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特点 (1)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是特殊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 (3)联盟内部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合作始终是主流
影响 (1)改变了法西斯国家与受侵略国家的力量对比。 (2)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胜利的信心。 (3)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1.(2024·重庆缙云教育检测)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资源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团结合作,绝不与敌人单独停战或媾和。这标志着(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2.(2023·浙江温州新力量期中)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美国提出,签字方式要打破按字母编排的次序,把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提到同美国和英国并列的地位,区别的办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土上积极作战的为一类,另外则是被轴心国征服了的国家。这说明( )
A.美国试图将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
B.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影响国际地位
C.各国在反法西斯大局下紧密团结
D.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国际格局的基础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阅读教材第三目中的“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和“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图,从中你分别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二战后期,苏、美、英三大国为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划分战后世界秩序在雅尔塔会晤,奠定了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参与制定《联合国宪章》,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2.阅读教材第三目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异同。
[提示]同: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而建立,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并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分赃并主宰世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主宰,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国际秩序相对民主化。
1.雅尔塔体系
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内容 重定版图 (1)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 单独占领。 (2)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在战后回归祖国]。 (3)承认 最终独立
审判战犯 肃清法西斯主义和 主义
委任统治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势力范围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国际组织 成立联合国
评价 积极 以建立和维护 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消极 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 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
时间 1945年10月24日
性质 由 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 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 ”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国际格局的变化
(1)背景
欧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苏联 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2)形成:从欧洲中心走向 的两极格局。
[核心概念] 1.强权政治:大国和强国凭借实力施加军事、政治和经济压力,谋求控制、支配和统治弱小国家的政策与行为。
2.“大国一致”原则:吸取了国联因大国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而导致崩溃的教训,该原则克服了英法专制国联的局面,五大国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它比国联的“全体一致”有明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保障联合国的权威性,解决一些国际争端与地区冲突,但也因为不利于中小国家的利益而多受批评。
情境 雅尔塔体系
史料 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1)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分区占领管制德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2)东亚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秘密协定》《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3)“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对于殖民地的安排,除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其他地区的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4)联合国。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摘编自杨鹏飞、李积顺《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平与世界发展》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
[提示]倡导和平、民主原则;建立了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由大国主导;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深化拓展] 雅尔塔体系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民主性 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它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客观上对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阵营起到了促进作用
大国争霸性 雅尔塔体系的构成,主要靠美苏两个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这为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这种格局下出现的冷战提供了条件
影响 积极 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消极 体现大国强权政治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1.二战结束前后,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但是却唯独用“雅尔塔”来命名战后的国际体系。这表明,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该体系( )
A.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B.体现了苏中美英法五大国的意志
C.确立了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D.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2.(2024·河南调研)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就巴尔干问题提出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它强调“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建立他们自己选择的民主制度”。美国意在( )
A.推动欧洲民主进程
B.促进巴尔干地区的重建
C.主导战后欧洲秩序
D.排除苏联在西欧的影响
国际秩序的重塑——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材料 所谓雅尔塔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苏、英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政治格局……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又是“冷战”。
——摘编自《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
[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和积极作用,说明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提示]实质:美、苏等大国按照自己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积极作用: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关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并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思维提升】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1)从内容上看,雅尔塔体系主要是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而两极格局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
(2)从起始时间上看,雅尔塔体系确立有一个过程,大体上以1945年联合国成立作为其确立的标志;而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则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走向全面对抗。
(3)从阶段上看,雅尔塔体系是战后世界政治和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大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世界。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发展过程。美、苏、英、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3.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4.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