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冷战的内涵、美苏冷战的原因、表现及两极格局的特点。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美苏冷战发展演变的特征及表现、世界多极力量增长的内涵及依据。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美苏两极格局走向瓦解的历程及原因。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体现了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代表的两极格局形成、发展和最终走向瓦解的演变以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冷战的主要原因,并将美苏两国在欧洲冷战表现的图片填写完整。
[提示]主要原因: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国家利益的严重冲突。冷战表现:①杜鲁门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 ③“华约”
2.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美苏冷战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和特点。
[提示]形成标志:1955年,华约的建立。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不对称是指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不完全是指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以外。
1.冷战
含义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除直接交战以外的所有对抗方式]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原因 制度差异 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
同盟破裂 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根本原因 美国和苏联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表现 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同年9月,苏联、波兰等欧洲九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应对美国的挑战
经济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
地缘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2.两极格局
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特点 不对称性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不完全性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核心概念] 1.冷战: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冷”——手段、方式,除战争以外一切手段;“战”——实质是对抗。
2.两极格局: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存在于1955年“华约”成立至1991年苏联解体。
情境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史料一 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
史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到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探究]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提示]共同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
[深化拓展]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地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1.(2023·云南大理期末)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为“杜鲁门主义”。这标志着( )
A.美国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B.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
C.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雅尔塔体系已瓦解
解析:选B。据材料“遏制共产主义”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演说发表,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故选B项;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排除A项;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瓦解,排除D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衰弱的西欧各国无法抵挡苏联,只有美国援助西欧,才能牵制住苏联。1948年4月美国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算是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 )
A.缘于西欧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面
B.对所有欧洲国家展开经济类援助
C.直接针对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D.目的是遏制苏联不断西扩的势力
解析:选D。二战后,美国为称霸世界推出了一系列举措,1948年美国为援助西欧,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阻止苏联向西欧扩张,出台了“马歇尔计划”的法律文件,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非西欧国家,且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计划,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开始于1948年,属于经济措施,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属于军事措施,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阅读教材第二目中的“第二次柏林危机时美苏坦克对峙的情景”及“古巴导弹危机”的图片和文字说明,说明这两次危机的最终化解有何相同之处?这体现了冷战怎样的基本特点?
[提示]相同之处:美苏双方都在激烈对抗的同时极力避免直接冲突,通过让步化解危机。基本特点:在激烈对抗中存在自我监控机制,避免直接发生军事冲突。
2.阅读教材第二目,将下图填写完整。
[提示]①欧洲共同体 ②不结盟运动 ③日本经济 ④国际地位
1.冷战的发展[美苏冷战进入争霸阶段]
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表现 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战略优势在美国]
影响 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多极力量的增长
(1)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追求“政治大国”地位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原因 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表现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的发展 标志 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意义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兴起 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标志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2)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核心概念] 1.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10月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2.不结盟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起的重要里程碑。
情境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史料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一股股新的力量”分别指代什么?
[提示]新格局:多极化趋势。新的力量: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的腾飞。
[深化拓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具体表现为: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了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尤其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1.二战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慷慨的条款向欧洲提供大笔贷款,帮助它们重建被严重破坏的经济。作为回报,它们必须推进自由贸易,并排斥共产主义。一位参与此计划的经济学家解释道,其想法是“巩固斯大林仍然没有控制到的地区”。这表明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是( )
A.恢复欧洲经济
B.推行和平演变
C.控制中间地带
D.遏制苏联势力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美国加强了与西欧国家的经济联系和依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即马歇尔计划的“想法是‘巩固斯大林仍然没有控制到的地区’”,这明确指出了其遏制苏联势力的战略意图,故选D项;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固然有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但真实目的在于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政治和战略目标,排除A项;和平演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通常涉及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渗透和变革,马歇尔计划虽然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主要目的并非直接推行和平演变,排除B项;冷战期间的“中间地带”指那些既不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也不加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而是保持相对独立或中立地位的国家、地区或组织,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西欧,而非所谓的“中间地带”,排除C项。
2.1970年9月,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卢萨卡宣言》,宣称“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全”,并指责两个超级大国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甚至采取武力颠覆别国政府等手段。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一极
C.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
D.导致了两极格局解体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世界的国际秩序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这有利于推动和引领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故选A项;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运动还未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一极,排除B项;虽然不结盟运动批评了超级大国的霸权行为,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排除C项;两极格局的解体是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的结果,不结盟运动并非导致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排除D项。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苏联入侵阿富汗和美国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对苏联的共性影响。
[提示]耗费了苏联大量的国力,成为苏联经济被拖垮的重要因素。
2.阅读教材第三目,将下图填写完整。
[提示]①戈尔巴乔夫 ②苏联模式 ③和平演变
1.美苏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日趋紧张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 对话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裁军 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战略收缩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放弃争霸];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两极格局瓦解
原因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苏联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标志 苏联解体
影响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核心概念] 1.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是冷战后期美国通过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同时,美国也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
2.和平演变: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由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称之为“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情境 苏联解体
史料 1991年12月25日晚上19时,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克里姆林宫顶上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近来美国出版的《胜利——美国政府对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透露了美国政府曾采取攻心为上的软战争策略,动摇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成功地诱导了苏联的制度解体。
——《苏联解体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原因:原有的苏联模式积弊太深;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影响: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使美国霸权地位得到加强;使苏联和东欧国家出现政局动荡。
[深化拓展]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历史根源: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2)影响
①国际格局的改变:从两极格局演变为暂时的“一超多强”局面,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②经济全球化加速:苏联解体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国家力量对比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④各种矛盾凸显:原先掩盖着的各种矛盾,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凸显。
1.(2024·九省联考江西)1982年11月22日,里根说:“美国希望大规模削减世界的武器库。但是,苏联人因为在军事实力方面已经大大超过我们,除非我们展示重建实力与恢复军事力量平衡的决心,否则,他们就不会有与我们谈判的意愿。”这反映出当时( )
A.美国与苏联冷战局势的急剧恶化
B.世界多极力量的分化重组与成长
C.美国以实力拖垮对手的冷战思维
D.苏联军事力量壮大迫使美国妥协
解析:选C。材料“重建实力”反映了美国以实力拖垮对手的冷战思维,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美国与苏联冷战局势的恶化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看不出世界多极力量的分化重组与成长,排除B项;里根总统在位时期,热衷军备竞赛,且美国1983年经济逐渐回升,“妥协”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20世纪90年代初,古巴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糖、镍、水果等失去了主要的出口地,燃料供应大幅减少,开始出现频繁停电的情况,近一半的工业处于瘫痪或减少生产的状态。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挤压
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
C.美国长期的封锁与制裁
D.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解析:选B。由于古巴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经济上长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保持较多的联系和交流,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严重影响了古巴的经济发展,使其遭受严重的困难,所以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故选B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94年,在上述现象出现后才建立,排除A项;美国自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以来,长期保持对古巴的封锁与制裁,所以C项不是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经济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客观上能为古巴提供更多的国际市场,不是导致古巴经济困难的原因,排除D项。
明争暗斗——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演进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探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应如何评价冷战?
[提示](1)表现:冷战双方队伍扩大,形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冷战突破了欧洲的范围,扩大到亚洲等地区;冷战背景下出现了局部“热战”;冷战意识渗透国内。
(2)坚持辩证的观点。消极:军备竞赛使美苏付出高昂代价;冷战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积极: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发展。
【思维提升】 美苏两极格局的特征及影响
(1)特征
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分明、稳定
主导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矛盾体现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两大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带
整体实力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影响
积极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美苏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推动了国际力量的重组,如西欧走向联合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 ④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消极 ①超级大国无视弱小国家利益,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政策。 ②美苏两强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导致了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战时同盟变为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 2.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的经济援助来控制西欧,进而对抗苏联;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在两极格局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 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冷战的内涵、美苏冷战的原因、表现及两极格局的特点。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美苏冷战发展演变的特征及表现、世界多极力量增长的内涵及依据。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美苏两极格局走向瓦解的历程及原因。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体现了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代表的两极格局形成、发展和最终走向瓦解的演变以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冷战的主要原因,并将美苏两国在欧洲冷战表现的图片填写完整。
[提示]主要原因: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国家利益的严重冲突。冷战表现:①杜鲁门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 ③“华约”
2.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美苏冷战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和特点。
[提示]形成标志:1955年,华约的建立。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不对称是指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不完全是指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以外。
1.冷战
含义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 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除直接交战以外的所有对抗方式]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原因 制度差异 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
同盟破裂 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根本原因 美国和苏联的 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表现 政治 1947年3月,“ ”出台,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同年9月,苏联、波兰等欧洲九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应对美国的挑战
经济 美国实施 ,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 ”;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
地缘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2.两极格局
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特点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不完全性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核心概念] 1.冷战: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冷”——手段、方式,除战争以外一切手段;“战”——实质是对抗。
2.两极格局: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存在于1955年“华约”成立至1991年苏联解体。
情境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史料一 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
史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到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探究]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提示]共同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
[深化拓展]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地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1.(2023·云南大理期末)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为“杜鲁门主义”。这标志着( )
A.美国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B.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
C.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雅尔塔体系已瓦解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衰弱的西欧各国无法抵挡苏联,只有美国援助西欧,才能牵制住苏联。1948年4月美国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算是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 )
A.缘于西欧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面
B.对所有欧洲国家展开经济类援助
C.直接针对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D.目的是遏制苏联不断西扩的势力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阅读教材第二目中的“第二次柏林危机时美苏坦克对峙的情景”及“古巴导弹危机”的图片和文字说明,说明这两次危机的最终化解有何相同之处?这体现了冷战怎样的基本特点?
[提示]相同之处:美苏双方都在激烈对抗的同时极力避免直接冲突,通过让步化解危机。基本特点:在激烈对抗中存在自我监控机制,避免直接发生军事冲突。
2.阅读教材第二目,将下图填写完整。
[提示]①欧洲共同体 ②不结盟运动 ③日本经济 ④国际地位
1.冷战的发展[美苏冷战进入争霸阶段]
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表现 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 危机[战略优势在美国]
影响 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多极力量的增长
(1)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追求“政治大国”地位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原因 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表现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的发展 标志 拥有“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意义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兴起 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标志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2)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核心概念] 1.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10月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2.不结盟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起的重要里程碑。
情境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史料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一股股新的力量”分别指代什么?
[提示]新格局:多极化趋势。新的力量: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的腾飞。
[深化拓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具体表现为: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了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尤其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1.二战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慷慨的条款向欧洲提供大笔贷款,帮助它们重建被严重破坏的经济。作为回报,它们必须推进自由贸易,并排斥共产主义。一位参与此计划的经济学家解释道,其想法是“巩固斯大林仍然没有控制到的地区”。这表明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是( )
A.恢复欧洲经济
B.推行和平演变
C.控制中间地带
D.遏制苏联势力
2.1970年9月,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卢萨卡宣言》,宣称“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全”,并指责两个超级大国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甚至采取武力颠覆别国政府等手段。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一极
C.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
D.导致了两极格局解体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苏联入侵阿富汗和美国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对苏联的共性影响。
[提示]耗费了苏联大量的国力,成为苏联经济被拖垮的重要因素。
2.阅读教材第三目,将下图填写完整。
[提示]①戈尔巴乔夫 ②苏联模式 ③和平演变
1.美苏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日趋紧张 1979年,苏联入侵 ,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 对话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裁军 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战略收缩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放弃争霸];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两极格局瓦解
原因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 ”攻势;苏联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标志 苏联解体
影响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世界 趋势不可逆转
[核心概念] 1.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是冷战后期美国通过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同时,美国也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
2.和平演变: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由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称之为“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情境 苏联解体
史料 1991年12月25日晚上19时,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克里姆林宫顶上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近来美国出版的《胜利——美国政府对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透露了美国政府曾采取攻心为上的软战争策略,动摇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成功地诱导了苏联的制度解体。
——《苏联解体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原因:原有的苏联模式积弊太深;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影响: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使美国霸权地位得到加强;使苏联和东欧国家出现政局动荡。
[深化拓展]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历史根源: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2)影响
①国际格局的改变:从两极格局演变为暂时的“一超多强”局面,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②经济全球化加速:苏联解体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国家力量对比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④各种矛盾凸显:原先掩盖着的各种矛盾,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凸显。
1.(2024·九省联考江西)1982年11月22日,里根说:“美国希望大规模削减世界的武器库。但是,苏联人因为在军事实力方面已经大大超过我们,除非我们展示重建实力与恢复军事力量平衡的决心,否则,他们就不会有与我们谈判的意愿。”这反映出当时( )
A.美国与苏联冷战局势的急剧恶化
B.世界多极力量的分化重组与成长
C.美国以实力拖垮对手的冷战思维
D.苏联军事力量壮大迫使美国妥协
2.20世纪90年代初,古巴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糖、镍、水果等失去了主要的出口地,燃料供应大幅减少,开始出现频繁停电的情况,近一半的工业处于瘫痪或减少生产的状态。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挤压
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
C.美国长期的封锁与制裁
D.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明争暗斗——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演进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探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应如何评价冷战?
[提示](1)表现:冷战双方队伍扩大,形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冷战突破了欧洲的范围,扩大到亚洲等地区;冷战背景下出现了局部“热战”;冷战意识渗透国内。
(2)坚持辩证的观点。消极:军备竞赛使美苏付出高昂代价;冷战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积极: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发展。
【思维提升】 美苏两极格局的特征及影响
(1)特征
阵线分明 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分明、稳定
主导力量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矛盾体现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两大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对峙地区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带
整体实力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影响
积极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美苏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推动了国际力量的重组,如西欧走向联合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 ④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消极 ①超级大国无视弱小国家利益,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政策。 ②美苏两强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导致了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战时同盟变为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 2.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的经济援助来控制西欧,进而对抗苏联;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在两极格局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 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