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的原因,以及加强国内宏观调控和国际协调的主要措施及表现。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中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及“新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第四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设“福利国家”的内涵、历程及影响;以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和反战和平运动的概况。 四个子目之间的逻辑体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人口、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阅读教材第一目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
[提示]背景: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借鉴;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2.阅读教材第一目,将下图填写完整。
[提示]①政府公共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国家干预
背景 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应加强国家干预]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货币贬值和关税大战恶化了国际关系]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特点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措施 (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2)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3)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
效果 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调整 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凯恩斯主义失灵]
措施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国际协调
建立组织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大国协商 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核心概念] “滞胀”: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在这种情况下,刺激经济增长有通货膨胀的危险;抑制通货膨胀有加剧经济衰退的危险。
情境 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史料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表(%)
项目 1950—1973年 1974—1978年
日本 14.1 1.1
联邦德国 7.6 0.9
法国 6.1 1.3
美国 4.3 2.5
——以上史料摘编自《世界当代史》
[探究]根据史料,指出1950—1973年和1974—197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前一阶段经济状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为走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状况,各国的措施又是什么?
[提示]特点: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黄金时期”;1974-1978年,经济增长缓慢,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原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国际协调;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建设“福利”国家等。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深化拓展] 发达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主要表现及作用
(1)主要表现
①国家企业的发展。
②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
③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进行干预和调节。
④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2)作用
①积极方面: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从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减轻经济危机的危害,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矛盾进一步加剧。
1.1958年,日本通过出台《农机化促进法》,长期提供农机购置补贴;建立“农业机械银行”,解决农机化资金不足问题;鼓励农户联合购买,独立经营管理,统一集中协调。该法案( )
A.强调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
B.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的干预
C.旨在应对经济“滞胀”现象
D.引导农业走集体化的道路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日本通过各种手段帮扶农业,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的干预,故选B项;产业化经营是由分散的生产形成规模化生产,是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指把农业所有权由私人改为集体,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不符,排除D项。
2.欧洲人把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称之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这一时期欧洲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B.国际形势的缓和
C.“福利国家”的建设
D.经济政策的调整
解析:选D。据材料“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纪大战后,欧洲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故选D项;欧共体成立是在1967年,与材料“白银的50年代”不符,排除A项;这一时期美苏冷战,国际形势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排除B项;“福利国家”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不是这一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二战后科技发展出现的新成果及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提示]新成果: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重大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阅读教材第三目和表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结构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提示]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1.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生产力的大发展]
背景 (1)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 (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内容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影响 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生产关系的大调整]
原因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表现 就业结构 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阶级结构 “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
[核心概念] 1.信息时代:二战后,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
2.三种阶层的划分
(1)“白领工人”:工人阶级中从事脑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较好。
(2)“蓝领工人”:工人阶级中从事体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一般。
(3)“中间阶层”: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
1.(2024·江西八所重点高中联考)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主导技术不是一项技术,而是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加工(制造)、激光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组成的一种技术综合。这主要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
A.促使科学转化为技术的速度加快
B.高新技术呈现日益群体化的趋势
C.要求各国加强联系形成世界市场
D.推动科学和技术的界限日益明确
解析:选B。通过材料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并形成多层次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这些技术的横向关联性、综合性、交叉性极为突出,从而使这些技术又呈现出极强的群体性,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科学转化为技术的速度加快,排除A项;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到了技术,没有科学的概念,排除D项。
2.二战后,西方社会中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中产阶级标准改变
C.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D.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解析:选D。二战后西方社会中“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并逐渐取代“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这一发展推动了产业升级、服务业的崛起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为“新中产阶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职业地位,故选D项;虽然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它并不是推动“新中产阶级”崛起的主要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关注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干预程度,与“新中产阶级”的兴起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中产阶级标准的改变可能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它本身并不是“新中产阶级”崛起的原因,而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或结果,排除B项;虽然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富差距,但贫富差距的缩小并不是“新中产阶级”崛起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贫富差距缩小可能反而限制了“新中产阶级”的崛起,排除C项。
三、“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阅读教材第四目,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建设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提示]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建设并完善福利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缩减社会福利开支。
2.阅读教材第四目,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三大社会运动的名称及反映的本质。
[提示]名称: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反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贫困。
1.福利国家[体现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
含义 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评价 积极 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消极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调整 (1)20世纪70年代: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 (2)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2.社会运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映]
(1)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没能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表现
黑人民权运动 原因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目的 争取黑人的平等权利
成果 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妇女运动 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
目的 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成果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学生运动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3.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核心概念]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又称为“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是美国民权运动的一部分,于1950年兴起,直至1970年,乃是经由非暴力的抗议行动,争取非裔美国人民权的群众斗争。在民权运动的巨大压力下,美国国会于1964年通过《公民权利法案》,1965年通过《选举权利法》,正式以立法形式结束美国黑人受到的在选举权方面的限制和各种公共设施方面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马丁·路德·金是最著名的领袖。
2.反越战运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爆发了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越战运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战浪潮中,青年学生与亚裔族群“并肩战斗”,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种族歧视、反对帝国主义。
情境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建设
史料一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史料二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其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摘编自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2)根据史料二,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指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提示](1)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权益。
(2)原因: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深化拓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1)特点
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社会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②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影响
①积极: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更多福利。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减少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了普遍的社会关怀。
②弊端:它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
③做法:政府在试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时,一定要从社会公正角度出发、在建立有效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才能趋利避害。
1.(2023·云南昆明期末)下图所示为某小组研究梳理出的发展主线,最合理的研究主题是( )
A.西方福利制度演变
B.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C.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D.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解析:选A。由图示可知,该研究主题是二战后逐步兴起的,60年代日渐完善,但受到1973年经济危机和之后经济“滞胀”的影响而陷入困境,80年代后逐步缩小规模,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经济领域里的变化,特别是由“缩小规模”可知,研究主题应该是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选A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在二战后期已经出现,而不是二战后逐渐兴起,且其发展是不断加快速度的,与“陷入困境”和“缩小规模”不符合,排除B项;由图示可以看出,研究主题应该与经济相关,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形成的,但并不属于经济领域,且并未缩小规模,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二战后才逐渐兴起的,且一直处于发展中,排除D项。
2.(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一位荷兰人在回忆录中写道,1976年前后的荷兰,没有多少荷兰人会非常努力地工作,在富裕的社会,人们不会因为变得更加富有而感到更幸福。而今,我们都成了职业至上者。生活被重新定义为一场赛跑,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他经历的变化主要由于荷兰( )
A.失去商业殖民霸权
B.福利规模不断扩大
C.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D.经济运行机制调整
解析:选D。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成福利国家,但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助长了懒惰行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后,各国再次调整经济政策,缩小社会福利规模,因此出现“没有多少荷兰人会非常努力地工作”到“我们都成了职业至上者”的转变,故选D项;18世纪荷兰就已经失去商业殖民霸权,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福利政策,缩小福利规模,排除B项;新中间阶层与福利政策的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自我完善——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并波及全球的大萧条彻底粉碎了古典经济学“市场自动均衡自我修复”的神话,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彻底破产,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时而生。二战后,发达国家政府普遍实施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支撑了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经济增长。进入20世纪7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滞胀”困局,凯恩斯经济学束手无策,渐失主流经济学尊严与地位。
——摘编自刘儒《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发展》
材料二 1979年,撒切尔夫人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进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付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以“滞胀”经济为特征的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职能,缩小工会组织对经济事务的影响,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
——摘编自黄安年《评撤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
[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原因,分析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夫人开出的“药方”的内容。
[提示](1)原因: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变化: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内容: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化;减少国家干预;调整国家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削减政府开支;减税。
【思维提升】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生产关系 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阶级关系 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使劳动方式发生新变化,“中间阶层”人数大量增加
财富分配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社会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典型的有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美国学生反越战运动等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现代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引起了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4.为了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国家制度,这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存在政府负担重的弊端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的原因,以及加强国内宏观调控和国际协调的主要措施及表现。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中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及“新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第四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设“福利国家”的内涵、历程及影响;以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和反战和平运动的概况。 四个子目之间的逻辑体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人口、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阅读教材第一目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
[提示]背景: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借鉴;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2.阅读教材第一目,将下图填写完整。
[提示]①政府公共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国家干预
背景 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 的资本主义的弊病[应加强国家干预]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货币贬值和关税大战恶化了国际关系]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特点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措施 (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2)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3)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
效果 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调整 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 ”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凯恩斯主义失灵]
措施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国际协调
建立组织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大国协商 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核心概念] “滞胀”: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在这种情况下,刺激经济增长有通货膨胀的危险;抑制通货膨胀有加剧经济衰退的危险。
情境 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史料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表(%)
项目 1950—1973年 1974—1978年
日本 14.1 1.1
联邦德国 7.6 0.9
法国 6.1 1.3
美国 4.3 2.5
——以上史料摘编自《世界当代史》
[探究]根据史料,指出1950—1973年和1974—197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前一阶段经济状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为走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状况,各国的措施又是什么?
[提示]特点: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黄金时期”;1974-1978年,经济增长缓慢,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原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国际协调;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建设“福利”国家等。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深化拓展] 发达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主要表现及作用
(1)主要表现
①国家企业的发展。
②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
③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进行干预和调节。
④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2)作用
①积极方面: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从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减轻经济危机的危害,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矛盾进一步加剧。
1.1958年,日本通过出台《农机化促进法》,长期提供农机购置补贴;建立“农业机械银行”,解决农机化资金不足问题;鼓励农户联合购买,独立经营管理,统一集中协调。该法案( )
A.强调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
B.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的干预
C.旨在应对经济“滞胀”现象
D.引导农业走集体化的道路
2.欧洲人把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称之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这一时期欧洲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B.国际形势的缓和
C.“福利国家”的建设
D.经济政策的调整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二战后科技发展出现的新成果及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提示]新成果: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重大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阅读教材第三目和表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结构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提示]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1.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生产力的大发展]
背景 (1)相对论的提出和 的发展。 (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内容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影响 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 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生产关系的大调整]
原因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表现 就业结构 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 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阶级结构 “ ”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
[核心概念] 1.信息时代:二战后,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
2.三种阶层的划分
(1)“白领工人”:工人阶级中从事脑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较好。
(2)“蓝领工人”:工人阶级中从事体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一般。
(3)“中间阶层”: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
1.(2024·江西八所重点高中联考)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主导技术不是一项技术,而是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加工(制造)、激光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组成的一种技术综合。这主要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
A.促使科学转化为技术的速度加快
B.高新技术呈现日益群体化的趋势
C.要求各国加强联系形成世界市场
D.推动科学和技术的界限日益明确
2.二战后,西方社会中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中产阶级标准改变
C.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D.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三、“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阅读教材第四目,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建设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提示]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建设并完善福利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缩减社会福利开支。
2.阅读教材第四目,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三大社会运动的名称及反映的本质。
[提示]名称: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反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贫困。
1.福利国家[体现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
含义 国家通过构建 ,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评价 积极 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消极 加重了国家的 负担
调整 (1)20世纪70年代: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 (2)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2.社会运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映]
(1)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没能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表现
黑人民权运动 原因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目的 争取黑人的 权利
成果 迫使美国国会通过 ,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妇女运动 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
目的 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成果 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 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学生运动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3.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核心概念]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又称为“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是美国民权运动的一部分,于1950年兴起,直至1970年,乃是经由非暴力的抗议行动,争取非裔美国人民权的群众斗争。在民权运动的巨大压力下,美国国会于1964年通过《公民权利法案》,1965年通过《选举权利法》,正式以立法形式结束美国黑人受到的在选举权方面的限制和各种公共设施方面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马丁·路德·金是最著名的领袖。
2.反越战运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爆发了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越战运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战浪潮中,青年学生与亚裔族群“并肩战斗”,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种族歧视、反对帝国主义。
情境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建设
史料一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史料二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其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摘编自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2)根据史料二,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指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提示](1)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权益。
(2)原因: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深化拓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1)特点
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社会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②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影响
①积极: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更多福利。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减少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了普遍的社会关怀。
②弊端:它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
③做法:政府在试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时,一定要从社会公正角度出发、在建立有效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才能趋利避害。
1.(2023·云南昆明期末)下图所示为某小组研究梳理出的发展主线,最合理的研究主题是( )
A.西方福利制度演变
B.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C.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D.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2.(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一位荷兰人在回忆录中写道,1976年前后的荷兰,没有多少荷兰人会非常努力地工作,在富裕的社会,人们不会因为变得更加富有而感到更幸福。而今,我们都成了职业至上者。生活被重新定义为一场赛跑,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他经历的变化主要由于荷兰( )
A.失去商业殖民霸权
B.福利规模不断扩大
C.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D.经济运行机制调整
自我完善——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并波及全球的大萧条彻底粉碎了古典经济学“市场自动均衡自我修复”的神话,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彻底破产,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时而生。二战后,发达国家政府普遍实施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支撑了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经济增长。进入20世纪7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滞胀”困局,凯恩斯经济学束手无策,渐失主流经济学尊严与地位。
——摘编自刘儒《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发展》
材料二 1979年,撒切尔夫人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进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付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以“滞胀”经济为特征的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职能,缩小工会组织对经济事务的影响,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
——摘编自黄安年《评撤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
[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原因,分析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夫人开出的“药方”的内容。
[提示](1)原因: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变化: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内容: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化;减少国家干预;调整国家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削减政府开支;减税。
【思维提升】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生产关系 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阶级关系 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使劳动方式发生新变化,“中间阶层”人数大量增加
财富分配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社会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典型的有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美国学生反越战运动等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现代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引起了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4.为了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国家制度,这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存在政府负担重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