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成就与问题、苏联三位领导人的改革内容及评价、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程。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原因、概况及剧变的最终结果。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历程及重大成就。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体现了二战后不同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并指出其原因。
[提示]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原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第一目,分别指出苏联三位领导人改革的重点及失败的根本原因。
[提示]重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前期在经济、后期在政治。原因: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发展
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问题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 (1)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2)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4)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评价 进步性 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局限性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增加市场因素,但计划仍占主导]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结果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局限性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1)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2)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3)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结果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3.解体
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过程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3)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核心概念] 1.义务交售制: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的一种农业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这种剥夺农民、积累资金以发展工业的做法,在工业化初期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加重了农民负担,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等不良后果,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体制:苏联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的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全称“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它是柯西金于1965年提出并实施。新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情境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他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史料二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顺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全国工业总产值从2 294亿卢布上升到5 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也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 128亿卢布。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史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的言论
[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点。
(2)据史料三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1)相同点:目的相同,都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内容相同,在政治、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相同,都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点在工业。
(2)原因: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未突破原有旧体制。
[深化拓展] 苏联三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
具体内容 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 首先进行经济改革,随后转向政治领域
历史结果 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造成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同点 背景 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
内容 都对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
结果 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苏联模式
1.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这意在( )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冲破苏联模式束缚
C.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
D.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降低义务交售定额和税率,实际上减少了农民和工人需要向国家交付的部分,这有助于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生产活动的积极性,故选C项;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经济体制变革,尤其是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完全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B项;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2024·河北省级联测)1958年,苏联工程师库普里扬诺维奇发明了更轻便的移动电话,到1965年,该移动电话已经可以在200千米内有效工作。苏联政府对这项研究没有兴趣,官员们认为“人民守着线路打电话就可以了”。于是,它被叫停了。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对人民需求的重视
B.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C.计划经济弊端初显
D.深受官僚化管理影响
解析:选D。苏联工程师在轻便移动电话研究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受制于苏联模式中官僚化管理弊端的影响,这一发明并没有得到认可和推广,故选D项;从“人民守着线路打电话就可以了”可知,苏联不重视人民的需求,排除A项;苏联并没有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而是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显现早于材料时间,排除C项。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阅读教材第二目,概括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问题: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主要原因:没有找到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的干涉。
2.阅读教材第二目,分析导致东欧剧变的主要类型及因素。
[提示]主要类型:平稳过渡、流血冲突、国家合并、民族分裂等。因素: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困难、政治动荡的局面;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
1.社会主义建设
成就 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问题 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社会主义改革
背景 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表现 南斯拉夫改革 措施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东欧最早摆脱苏联模式的尝试],权力下放
影响 (1)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2)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其他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如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3.东欧剧变
原因 (1)东欧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2)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3)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含义 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类型 (1)平稳过渡:波兰等国变化相对平稳; (2)流血冲突: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 (3)国家合并: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4)民族分裂: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内战最终解体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核心概念] 1.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南斯拉夫在特殊的国际环境、复杂的民族问题和自治传统的条件下探索出的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先后经历了工人自治、社会自治和联合劳动自治三个阶段。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这一制度在发展中也存在民族分裂、权力过于分散等问题。
2.“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政府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模式”,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响应,史称“布拉格之春”。其实质是彻底摒弃苏联模式和摆脱苏联控制,维护自身的主权和独立。结果由于苏联出动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而使改革失败。
情境 东欧剧变
史料 这些国家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探究]据史料,概括东欧剧变的原因。
[提示]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明显;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东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深化拓展] 东欧剧变的原因
(1)内因
①历史: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
②现实: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日益脱离群众。
(2)外部原因
①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②西方: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资金技术的援助引诱、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
1.(2023·河北沧州期末)据统计,1950—1980年南斯拉夫整个社会产值增加5倍,按人口平均增加3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6.30%,工业产值增长11倍,农业平均每年增长3.8%。这些成就的取得( )
A.表明南斯拉夫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B.深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C.借鉴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得益于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建立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1950—1980年,南斯拉夫产值显著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提升地方、企业的积极性,故选D项;南斯拉夫取得成就得益于自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此时早已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A项;南斯拉夫成就取得与西方“和平演变”无关,排除B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是在1992年,排除C项。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过去排斥市场经济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少国家外债负担沉重。有的国家试图通过改革摆脱这种境地,但措施不当,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有的没有进行改革,经济困难日益严重。这一状况( )
A.适应了体制改革浪潮
B.减轻了国家的经济困难
C.与苏联社会完全相同
D.加剧了政治剧变的风险
解析:选D。据材料“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的经济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政治剧变的风险,故选D项;据材料“但措施不当”可知,这一状况没有得到缓解,说明并未适应体制改革,排除A项;据材料“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可知,并未减轻国家的经济困难,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因此社会发展问题类似,但“完全相同”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时期及探索出的独特道路。
[提示]三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独特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课后“学习拓展”,结合两位领导人的论述,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提示]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全面的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成就 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意义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 决策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内容 (1)新时期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新时代,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意义 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核心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具体地说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1.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有公司通过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在通信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还有公司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实施全球化战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有公司专注于无人机技术研发,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据此可知,这些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强创新能力 B.利用数字技术
C.开展国际合作 D.强化风险管理
解析:选A。材料中明确提到“有公司通过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在通信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还有公司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实施全球化战略”“也有公司专注于无人机技术研发,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这些描述都凸显了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方面的努力,并因此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这直接体现了企业加强创新能力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故选A项。
2.20世纪后二十年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时期,但是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失败,在挫折中,社会主义事业开辟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条道路是指( )
A.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B.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普京的民族主义国家道路
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20世纪后二十年”可知大致在1980年之后,这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期,也是取得重大成绩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属于伟大成绩,故C项正确;挫折指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而挫折不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新开辟的道路,排除A、B两项;D项不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排除。
守正创新——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材料 苏联模式的形成在历史上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苏联经济向效益型和质量型的纵深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更高要求时,它就以其僵化、专制的一面,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
——向文化《世纪末的思考》
[探究]材料是如何评价苏联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何启示?
[提示]评价: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随着时间发展,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启示:要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社会主义改革充满了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思维提升】 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应以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6)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配套措施而失败。 2.东欧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改革失败导致社会制度剧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3.中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成就与问题、苏联三位领导人的改革内容及评价、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程。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原因、概况及剧变的最终结果。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历程及重大成就。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体现了二战后不同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并指出其原因。
[提示]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原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第一目,分别指出苏联三位领导人改革的重点及失败的根本原因。
[提示]重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前期在经济、后期在政治。原因: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发展
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相继爆炸了 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问题 苏联优先发展 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 (1)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2)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4)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评价 进步性 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局限性 没有突破 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增加市场因素,但计划仍占主导]改革,扩大企业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结果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局限性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1)经济: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2)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3)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结果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3.解体
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 方向
过程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3) 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核心概念] 1.义务交售制: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的一种农业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这种剥夺农民、积累资金以发展工业的做法,在工业化初期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加重了农民负担,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等不良后果,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体制:苏联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的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全称“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它是柯西金于1965年提出并实施。新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情境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他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史料二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顺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全国工业总产值从2 294亿卢布上升到5 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也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 128亿卢布。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史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的言论
[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点。
(2)据史料三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1)相同点:目的相同,都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内容相同,在政治、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相同,都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点在工业。
(2)原因: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未突破原有旧体制。
[深化拓展] 苏联三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
具体内容 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 首先进行经济改革,随后转向政治领域
历史结果 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造成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同点 背景 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
内容 都对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
结果 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苏联模式
1.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这意在( )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冲破苏联模式束缚
C.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
D.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2024·河北省级联测)1958年,苏联工程师库普里扬诺维奇发明了更轻便的移动电话,到1965年,该移动电话已经可以在200千米内有效工作。苏联政府对这项研究没有兴趣,官员们认为“人民守着线路打电话就可以了”。于是,它被叫停了。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对人民需求的重视
B.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C.计划经济弊端初显
D.深受官僚化管理影响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阅读教材第二目,概括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问题: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主要原因:没有找到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的干涉。
2.阅读教材第二目,分析导致东欧剧变的主要类型及因素。
[提示]主要类型:平稳过渡、流血冲突、国家合并、民族分裂等。因素: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困难、政治动荡的局面;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
1.社会主义建设
成就 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问题 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社会主义改革
背景 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 的道路
表现 南斯拉夫改革 措施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东欧最早摆脱苏联模式的尝试],权力下放
影响 (1)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2)导致 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其他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如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3.东欧剧变
原因 (1)东欧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 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2)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3)西方“ ”战略的影响
含义 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 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类型 (1)平稳过渡:波兰等国变化相对平稳; (2)流血冲突: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 (3)国家合并: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4)民族分裂: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内战最终解体
实质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核心概念] 1.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南斯拉夫在特殊的国际环境、复杂的民族问题和自治传统的条件下探索出的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先后经历了工人自治、社会自治和联合劳动自治三个阶段。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这一制度在发展中也存在民族分裂、权力过于分散等问题。
2.“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政府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模式”,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响应,史称“布拉格之春”。其实质是彻底摒弃苏联模式和摆脱苏联控制,维护自身的主权和独立。结果由于苏联出动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而使改革失败。
情境 东欧剧变
史料 这些国家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探究]据史料,概括东欧剧变的原因。
[提示]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明显;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东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深化拓展] 东欧剧变的原因
(1)内因
①历史: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
②现实: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日益脱离群众。
(2)外部原因
①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②西方: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资金技术的援助引诱、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
1.(2023·河北沧州期末)据统计,1950—1980年南斯拉夫整个社会产值增加5倍,按人口平均增加3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6.30%,工业产值增长11倍,农业平均每年增长3.8%。这些成就的取得( )
A.表明南斯拉夫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B.深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C.借鉴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得益于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建立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过去排斥市场经济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少国家外债负担沉重。有的国家试图通过改革摆脱这种境地,但措施不当,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有的没有进行改革,经济困难日益严重。这一状况( )
A.适应了体制改革浪潮
B.减轻了国家的经济困难
C.与苏联社会完全相同
D.加剧了政治剧变的风险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时期及探索出的独特道路。
[提示]三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独特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课后“学习拓展”,结合两位领导人的论述,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提示]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全面的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成就 取得了包括“ ”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意义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 决策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 的伟大决策
内容 (1)新时期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 体制; (2)在新时代,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意义 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核心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具体地说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1.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有公司通过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在通信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还有公司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实施全球化战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有公司专注于无人机技术研发,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据此可知,这些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强创新能力 B.利用数字技术
C.开展国际合作 D.强化风险管理
2.20世纪后二十年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时期,但是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失败,在挫折中,社会主义事业开辟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条道路是指( )
A.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B.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普京的民族主义国家道路
守正创新——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材料 苏联模式的形成在历史上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苏联经济向效益型和质量型的纵深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更高要求时,它就以其僵化、专制的一面,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
——向文化《世纪末的思考》
[探究]材料是如何评价苏联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何启示?
[提示]评价: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随着时间发展,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启示:要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社会主义改革充满了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思维提升】 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应以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6)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配套措施而失败。 2.东欧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改革失败导致社会制度剧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3.中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