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二战结束后,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的具体表现及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当今世界人类在经济发展与和平安全两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新时代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内涵及影响。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的表现和特点。
[提示]表现:没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特点: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阅读教材第一目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提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参与联合国事务,加强国际间协作;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表现 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发展 由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发展中国家崛起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展趋势 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嬴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1.(2024·浙江杭州期末)1984年10月,邓小平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说道:“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和平问题的根源是恐怖主义
B.南北问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C.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南北差距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问题和南北(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全球的稳定与安全,也是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关键因素,这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故选D项;恐怖主义会威胁世界和平,但威胁世界和平和稳定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A项;南北问题不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更是经济差异(发展)问题,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南北差距,排除C项。
2.(2024·吉林五校联合模拟)下表是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前期的世界大事年表,从表中可以得出( )
时间 大事
1945年 联合国成立
1952年 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召开
1956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1961年 不结盟运动形成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001年 美国打着“反恐”旗号入侵阿富汗
2023年 巴以冲突爆发
A.联合国维护了世界和平
B.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安宁
C.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D.各国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以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
解析:选B。由“联合国成立”“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召开”“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等大事可知,世界各国人民关注发展、极力维护和平,即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据“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反恐’旗号入侵阿富汗”“巴以冲突爆发”事件可知,世界并不安宁,故选B项。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当今世界人类发展、和平与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分别有哪些?
[提示]发展问题: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和平与安全问题: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2.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面对全球性难题,中国扮演了什么角色,提出了什么方案?
[提示]角色: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发展方面 经济增长 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南北问题 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根源在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和平与安全方面 表现 (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导致世界局势动荡; (3)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4)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启示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挑战和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需要合作、共同面对]
2.加强全球治理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2)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
表现 全球层面 二十国集团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地区层面 (1)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 (2)2009年首次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和2015年成立的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争取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
中国方案 原因 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表现 (1)中国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因 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嬴的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实质 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措施 (1)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2)2014年11月,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 (3)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亚投行”]
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核心概念] 1.东西问题与南北问题:前者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和战问题,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也是和平问题;后者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系不平等的问题,主要是发展问题。
2.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世界观,反映了中国对当今世界的看法。核心理念是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不同文明、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国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融合包容。该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意识,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世界”的问题,为世界更好地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指明了前进道路。
情境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史料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内容涉及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走私贩毒等……两极对抗格局的终结,一方面使国际社会遭受全面军事对抗的可能性大大下降,另一方面使过去不太引人注目的新安全威胁受到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突出,还直接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有关……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如新的全球性贸易和人员往来、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改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也使得这些对人类正常活动和国际社会正常交往的威胁变得日益严重。
——摘编自孟祥青《释韬举略》等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年来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的原因。针对这些现象,请你提出应采取的对策。
[提示]原因:两极对峙格局终结,新安全威胁凸显;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人口大规模流动与融合,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对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深化拓展] 21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1)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上仍然具有巨大的优势,奉行单边主义的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干涉别国内政,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与正常的经济秩序。
(2)恐怖主义势力猖獗:恐怖主义由来已久,冷战结束后呈上升趋势,并成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各国安全的直接威胁,“9·11”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的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
(3)经济难题:西方发达国家使金融风险越积越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并未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源,给世界经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基本生活资料不足的问题,有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世界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4)生态危机: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1.(2024·江苏百校联考)当今时代问题丛生,战争与和平本应被人铭记,但事实却是最近一段时间总能看见一些国家对其他国家动武,不断炫耀自己的武力,而炫耀武力的国家往往是西方国家,被打击的往往是非西方国家。这说明( )
A.联合国和国际法没有强制力
B.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
C.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逆全球化趋势成为主趋势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以武力方式打击非西方国家,说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建立,故选B项;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国际法是指若干国家参与制定,或者国际公认的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法律,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仍是“一超多强”,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排除D项。
2.(2024·九省联考贵州)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2018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建立了一系列指导和帮助各方落实协定的机制和规则。这( )
A.反映出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B.说明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
D.体现出各国携手解决全球问题
解析:选D。据材料“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及所学可知,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重视的全球性问题,这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并且建立了一系列指导和帮助各方落实协定的机制和规则,其目的是促进各国携手解决全球问题,故选D项。
合作共赢——全球治理下的中国方案合理性
材料一 对全球治理至今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定义,类似的概念还有“世界政治的治理”“国际治理”“世界范围的治理”“国际秩序的治理”和“全球秩序的治理”等。大体上说,所谓全球治理,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则、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效果。
——摘编自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
材料二 “一带一路”开启了全球化的新愿景,资本主义世界化在狂飙数百年后第一次迎来决定性的转向。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性世界经济。“一带一路”意味着“多中心崛起、全方位合作、全人类共赢”的包容性全球化的开启。
——摘编自陈曙光《“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
[探究](1)从材料中关于“全球治理”类似的概念来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设想可行性的条件,并简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国际意义。
[提示](1)共同特点:都强调一种全球视野,并指向“治理”。价值取向: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2)条件: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意义:开启全球化的新时代;有利于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化模式,优化全球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思维提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义
(1)汲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理论的坚持和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的思想,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
(2)提取人类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倡导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秉持“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倡导多种文明和谐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是各国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公约数。
(3)超越“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倡导全球新型文明观。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牢固纽带。
(4)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塑造大国形象持续提供议题设置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把握世界未来发展趋势,主动设置“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议题,易理解、可接受,是融通中外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由于二战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各国人民应携手努力,逐步解决这些难题。已经出现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峰会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 3.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二战结束后,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的具体表现及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当今世界人类在经济发展与和平安全两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新时代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内涵及影响。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的表现和特点。
[提示]表现:没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特点: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阅读教材第一目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提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参与联合国事务,加强国际间协作;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表现 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发展 由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发展中国家崛起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展趋势 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嬴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1.(2024·浙江杭州期末)1984年10月,邓小平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说道:“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和平问题的根源是恐怖主义
B.南北问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C.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南北差距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问题和南北(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全球的稳定与安全,也是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关键因素,这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故选D项;恐怖主义会威胁世界和平,但威胁世界和平和稳定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A项;南北问题不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更是经济差异(发展)问题,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南北差距,排除C项。
2.(2024·吉林五校联合模拟)下表是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前期的世界大事年表,从表中可以得出( )
时间 大事
1945年 联合国成立
1952年 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召开
1956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1961年 不结盟运动形成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001年 美国打着“反恐”旗号入侵阿富汗
2023年 巴以冲突爆发
A.联合国维护了世界和平
B.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安宁
C.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D.各国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以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
解析:选B。由“联合国成立”“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召开”“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等大事可知,世界各国人民关注发展、极力维护和平,即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据“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反恐’旗号入侵阿富汗”“巴以冲突爆发”事件可知,世界并不安宁,故选B项。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当今世界人类发展、和平与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分别有哪些?
[提示]发展问题: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和平与安全问题: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2.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面对全球性难题,中国扮演了什么角色,提出了什么方案?
[提示]角色: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发展方面 经济增长 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南北问题 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根源在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和平与安全方面 表现 (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导致世界局势动荡; (3)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4)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启示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挑战和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需要合作、共同面对]
2.加强全球治理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2)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
表现 全球层面 二十国集团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地区层面 (1)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 (2)2009年首次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和2015年成立的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争取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
中国方案 原因 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表现 (1)中国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因 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嬴的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实质 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措施 (1)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2)2014年11月,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 (3)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亚投行”]
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核心概念] 1.东西问题与南北问题:前者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和战问题,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也是和平问题;后者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系不平等的问题,主要是发展问题。
2.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世界观,反映了中国对当今世界的看法。核心理念是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不同文明、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国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融合包容。该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意识,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世界”的问题,为世界更好地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指明了前进道路。
情境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史料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内容涉及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走私贩毒等……两极对抗格局的终结,一方面使国际社会遭受全面军事对抗的可能性大大下降,另一方面使过去不太引人注目的新安全威胁受到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突出,还直接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有关……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如新的全球性贸易和人员往来、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改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也使得这些对人类正常活动和国际社会正常交往的威胁变得日益严重。
——摘编自孟祥青《释韬举略》等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年来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的原因。针对这些现象,请你提出应采取的对策。
[提示]原因:两极对峙格局终结,新安全威胁凸显;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人口大规模流动与融合,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对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深化拓展] 21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1)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上仍然具有巨大的优势,奉行单边主义的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干涉别国内政,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与正常的经济秩序。
(2)恐怖主义势力猖獗:恐怖主义由来已久,冷战结束后呈上升趋势,并成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各国安全的直接威胁,“9·11”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的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
(3)经济难题:西方发达国家使金融风险越积越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并未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源,给世界经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基本生活资料不足的问题,有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世界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4)生态危机: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1.(2024·江苏百校联考)当今时代问题丛生,战争与和平本应被人铭记,但事实却是最近一段时间总能看见一些国家对其他国家动武,不断炫耀自己的武力,而炫耀武力的国家往往是西方国家,被打击的往往是非西方国家。这说明( )
A.联合国和国际法没有强制力
B.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
C.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逆全球化趋势成为主趋势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以武力方式打击非西方国家,说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建立,故选B项;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国际法是指若干国家参与制定,或者国际公认的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法律,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仍是“一超多强”,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排除D项。
2.(2024·九省联考贵州)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2018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建立了一系列指导和帮助各方落实协定的机制和规则。这( )
A.反映出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B.说明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
D.体现出各国携手解决全球问题
解析:选D。据材料“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及所学可知,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重视的全球性问题,这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并且建立了一系列指导和帮助各方落实协定的机制和规则,其目的是促进各国携手解决全球问题,故选D项。
合作共赢——全球治理下的中国方案合理性
材料一 对全球治理至今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定义,类似的概念还有“世界政治的治理”“国际治理”“世界范围的治理”“国际秩序的治理”和“全球秩序的治理”等。大体上说,所谓全球治理,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则、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效果。
——摘编自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
材料二 “一带一路”开启了全球化的新愿景,资本主义世界化在狂飙数百年后第一次迎来决定性的转向。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性世界经济。“一带一路”意味着“多中心崛起、全方位合作、全人类共赢”的包容性全球化的开启。
——摘编自陈曙光《“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
[探究](1)从材料中关于“全球治理”类似的概念来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设想可行性的条件,并简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国际意义。
[提示](1)共同特点:都强调一种全球视野,并指向“治理”。价值取向: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2)条件: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意义:开启全球化的新时代;有利于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化模式,优化全球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思维提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义
(1)汲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理论的坚持和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的思想,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
(2)提取人类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倡导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秉持“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倡导多种文明和谐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是各国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公约数。
(3)超越“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倡导全球新型文明观。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牢固纽带。
(4)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塑造大国形象持续提供议题设置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把握世界未来发展趋势,主动设置“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议题,易理解、可接受,是融通中外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由于二战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各国人民应携手努力,逐步解决这些难题。已经出现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峰会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 3.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