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提升了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洋海路贸易重要性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殖民扩张的主要表现及对亚非拉、非洲和世界的不同影响。 三个子目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对人口迁移、物种交换、海路贸易、殖民扩张及整体世界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世界人口迁移的原因及方向。
[提示]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方向:欧洲向美洲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黑奴贸易);欧洲向大洋洲、非洲等地的移民。
2.阅读下图并结合教材第一目内容,思考新旧世界的联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世界各地物种开始大交流、大传播,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结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伴随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各种疾病开始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1.人口迁移
原因 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欧洲殖民者移民到美洲属于自愿移民;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属于被迫移民]
表现 美洲 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 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其他 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2.物种交换
原因 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表现 引入美洲 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
美洲输出 美洲的特产 、玉米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3.疫病传播
原因 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
表现 欧洲人将 、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影响 传染病[印第安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造成的 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核心概念]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由此引发了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被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情境 哥伦布大交换
史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探究]据史料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提示]特点:欧洲主导;全球范围;内容丰富;两重影响(积极和消极);时间长。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深化拓展] 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
物种交换 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丝银贸易 印度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网络主要表现为丝银贸易
人口迁徙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疾病传播 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1.(2024·河南新未来联考)新航路开辟后,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从最初的官兵、探险家、神甫和罪犯,发展到他们的家属和一般劳苦大众,并且移民主要来源于西、葡、英、法、荷等国。这反映了当时( )
A.欧洲国家内部矛盾激化
B.殖民扩张助推美洲人口结构变化
C.国际移民途径呈多元化
D.美洲国家社会经济结构日益趋同
2.(2024·安徽滁州期中)下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
A.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B.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D.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特征。
[提示]全球航路的开辟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2.阅读教材第二目,将下图填写完整。
[提示]①果阿 ②澳门 ③马尼拉
1.条件: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
2.特点: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3.表现
(1)印度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 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2)大西洋贸易
欧美贸易 欧洲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出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 和烟草
三角贸易 原因 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 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
表现 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 卖为奴隶[黑人奴隶制产生]
(3)太平洋贸易[表现为不同区域和类型的丝银贸易]
表现 葡萄牙人在东亚的贸易 以 为主要中转站,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
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
西班牙人横跨太平洋的贸易 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 之间进行。西班牙武装商船“ ”,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
影响 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核心概念] 1.三角贸易:从16世纪开始,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依次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
2.马尼拉大帆船贸易: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马尼拉后,建立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中国与西属美洲的联系,开始了为时将近250年的大帆船贸易。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产品。这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贸易,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传入中国和亚洲,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工艺美术对美洲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情境 中—菲—墨大三角贸易
史料 16世纪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不久,便决定将中菲贸易扩大到新西班牙(墨西哥)。随着中-菲-墨贸易的开通,蕴含着中华文明意义的丝绸、瓷器和精美的工艺品进入墨西哥,并流传到拉丁美洲,在当地掀起了一阵“中国热”;随商品而来的中国商人、工匠也在美洲登陆,作为第一个登陆点的墨西哥也因此变成西方汉学研究中心;西班牙传教士们往往也取道墨西哥经马尼拉再到中国,返程亦然……中-菲-墨大三角贸易也非一帆风顺,由于菲律宾、墨西哥以及当时整个拉美都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这项贸易活动很难自然地发展。在1571—1815的两百多年间,它几经沉浮,但无论如何,大三角贸易在太平洋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两地在物质上互通有无,文化上促进了解。
——摘编自朱凯主编《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
[探究](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菲—墨大三角贸易沉浮的因素。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菲—墨大三角贸易开通的意义。
[提示](1)因素:全球航路的开辟;中国手工业技术发达;西方重商主义的推行;西班牙对殖民地的限制;明清时期闭关和海禁政策;拿破仑战争及西班牙的衰落。
(2)意义:促进了人口的迁移与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和物种的交换;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拓展了世界市场。
[深化拓展]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品贸易的特点
(1)范围——全球规模:新航路开辟前,商品流通主要是区域性的,跨洲的商品流通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形成了地中海贸易中心和东亚贸易中心,阿拉伯商人几乎垄断了两个贸易中心的商品贸易。新航路开辟后,跨洲的商品贸易形成全球规模,美洲、非洲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2)商品——亚洲优势:工业革命前,欧洲的手工业生产落后于中国,特别是丝绸、瓷器、漆器、茶叶等产品,欧洲商品主要销往非洲、美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欧洲人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
(3)主导——欧洲商人: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让出了主导世界贸易的机会。欧洲商人逐渐超越阿拉伯商人主导了世界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引领了世界变革的大潮。
(4)性质——血腥掠夺:欧洲商人在商品贸易中经常进行欺诈、抢劫、杀戮,甚至将非洲黑人作为商品,在非洲和美洲之间贩运。
1.(2024·河北邯郸期末)全球航路开辟后,形成了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下图反映的是( )
A.大西洋贸易 B.印度洋贸易
C.三角贸易 D.太平洋贸易
2.(2024·福建福州期末)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帆船运往南美以及欧洲市场。同时,产自拉丁美洲的白银则流入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 )
A.表明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
B.加速了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革新
C.为西班牙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D.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早期殖民扩张
1.阅读教材第三目中的“教皇子午线示意图”及文字解释,从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信息: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15世纪末,教皇还有一定权威;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教皇子午线的变更体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矛盾的加剧,及教皇权威的下降。
2.阅读教材第三目,从目的、方式、殖民国家、占据地区等方面思考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有何特点?
[提示]目的:掠夺财富。方式: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殖民国家: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占据地区:亚洲、非洲、美洲等。
1.表现
时间 国家 殖民方向
16世纪 葡萄牙 将 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
16世纪 西班牙 以 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17世纪 荷兰、 英国、法国 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荷英法三国打破教皇子午线的限制,参与殖民扩张,反映了宗教改革后教皇地位的下降]
2.影响
对亚非美 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美洲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亚洲古老帝国受到冲击
对欧洲 商业格局 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 纷纷出现;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 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价格革命 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 、物价上涨、投机活跃。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资本原始积累 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 的发展
对世界 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变了 [西欧成为世界中心]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核心概念] 1.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由此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2.“商业危机”“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1)商业危机:是指旧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造成欧洲市场上的亚洲商品奇缺,物价上涨。
(2)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出现全球性的商业联系,原本相对隔绝的地区联系起来,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各国商业地位变化。
(3)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它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而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情境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史料一 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世界经济史》
史料二 非洲到处在流血……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脱的人们……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摘编自艾周昌《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分析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的影响。
[提示](1)主要因素: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大量的黄金和白银涌入欧洲,导致欧洲贵金属大量增加,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导致封建地主势力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2)使非洲丧失大批精壮劳动力,家园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倒退,更加贫困落后。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加速了原始资本积累,同时开拓海外市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发展进步。
(4)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16世纪,西、葡两国掌握着世界殖民的霸权;17世纪,荷兰后来居上;18世纪,英国通过多次殖民战争,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1.(2024·河南新未来联考)16世纪的西欧上层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贵族往往以来自海外的金银珠宝、茶叶香料等奢侈品的多寡作为显示社会身份高低的重要标志,为此他们不惜挥金如土甚至借高利贷,却又因为经营不善而经常无法偿还。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
A.促进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
B.根源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表明封建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2.(2024·河北邯郸期中)17世纪的英国,不仅购茶价格昂贵,而且茶叶供应量极小。后来,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逐渐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1690年输入茶叶41 471磅,1712年时已增长到约16万磅,1717年时“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这一变化得益于( )
A.工业革命提升了民众消费能力
B.全球商品贸易的逐步发展
C.英国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中心
D.英国民众普遍接纳了茶叶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一 及明之季、荷兰入处,布政施教,始以其法颁之台湾,所谓属地之法也……荷人以此法颁之爪哇,且以行之台湾。土番睍睍伈伈,受其约束,莫敢支吾。
泉、漳二郡商民贩东西两洋,以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自红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严,民生憔悴。
——连横《台湾通史》上册
材料二 美国学者弗兰克所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在综合各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全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流入了中国……大流入必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就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和丝绸而言,其产地主要为太湖周边的江南地区。因海外市场的刺激而迅速崛起的“外向型”经济,促进了这一步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徽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坤與万国全图》《远西奇器图说》等),清代顺康两朝,皇室爱好西学。与此同时,数以百计的来华耶稣会士又向西方译介中国经典及社情,此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种精神借鉴。
——冯天瑜《明清之变何以改变中国》
[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的海防危机并结合所学指出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获取的美洲物资及中国的外销商品,指出这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写出明末清初“译介西方文化成就”的西欧耶稣会士(一例)和徐光启的科技著作(一例),概括指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
[提示](1)危机:荷兰人占据台湾(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后果:海禁日严(海禁加剧)、阻断商贸(阻碍外贸、海外贸易)、妨碍民生。
(2)物资:白银、番薯、玉米等。外销商品:生丝、茶叶、瓷器。意义:提供了资本与海外市场。
(3)耶稣会士:利玛窦。著作:《农政全书》。特征:西学东渐、中学西渐(中西文化双向互动)。
【思维提升】 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明朝中后期从菲律宾等地大规模引种西班牙人从美洲带来的玉米、红薯、马铃薯、烟草、南瓜、向日葵、辣椒、番茄等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红薯、马铃薯和玉米,为清朝人口急速增长提供了粮食保障,同时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商人对中国商品的大量购买、运输,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外交上:明朝时葡萄牙骗居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中国开始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最为典型的事件。另一方面,为抵御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3.文化上: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基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传教士为了顺利传教,带来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书籍和知识,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学者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西方著作的成果,徐光启和宋应星就是突出的代表。“西学东渐”即是新航路开辟在文化上的影响。
4.社会生活上:物种交换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3.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造成亚、非、拉美地区的长期落后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提升了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洋海路贸易重要性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殖民扩张的主要表现及对亚非拉、非洲和世界的不同影响。 三个子目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对人口迁移、物种交换、海路贸易、殖民扩张及整体世界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世界人口迁移的原因及方向。
[提示]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方向:欧洲向美洲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黑奴贸易);欧洲向大洋洲、非洲等地的移民。
2.阅读下图并结合教材第一目内容,思考新旧世界的联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世界各地物种开始大交流、大传播,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结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伴随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各种疾病开始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1.人口迁移
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欧洲殖民者移民到美洲属于自愿移民;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属于被迫移民]
表现 美洲 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其他 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2.物种交换
原因 人口迁徙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表现 引入美洲 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
美洲输出 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3.疫病传播
原因 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
表现 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影响 传染病[印第安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核心概念]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由此引发了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被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情境 哥伦布大交换
史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探究]据史料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提示]特点:欧洲主导;全球范围;内容丰富;两重影响(积极和消极);时间长。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深化拓展] 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
物种交换 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丝银贸易 印度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网络主要表现为丝银贸易
人口迁徙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疾病传播 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1.(2024·河南新未来联考)新航路开辟后,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从最初的官兵、探险家、神甫和罪犯,发展到他们的家属和一般劳苦大众,并且移民主要来源于西、葡、英、法、荷等国。这反映了当时( )
A.欧洲国家内部矛盾激化
B.殖民扩张助推美洲人口结构变化
C.国际移民途径呈多元化
D.美洲国家社会经济结构日益趋同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新航路开辟后”“从最初的官兵、探险家、神甫和罪犯,发展到他们的家属和一般劳苦大众”“主要集中在西、葡、英、法、荷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扩张使得大量白种人定居到了美洲,改变了美洲原有的以印第安人为主的种族结构,故选B项;“欧洲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的表述与材料所述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国际移民途径多元,排除C项;“美洲社会经济结构趋同”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D项。
2.(2024·安徽滁州期中)下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
A.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B.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D.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解析:选D。此书涉及“细菌”“梅毒”,以“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结尾,说明学者立足于生态环境视角看待新航路开辟,故选D项;A项只强调了新航路开辟的进步性,解读过于片面,排除;材料从正反两方面看待新航路开辟,B项概括不全面,排除;书中不仅涉及疫病的危害,还涉及其他内容,C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特征。
[提示]全球航路的开辟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2.阅读教材第二目,将下图填写完整。
[提示]①果阿 ②澳门 ③马尼拉
1.条件: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
2.特点: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3.表现
(1)印度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2)大西洋贸易
欧美贸易 欧洲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出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三角贸易 原因 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
表现 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黑人奴隶制产生]
(3)太平洋贸易[表现为不同区域和类型的丝银贸易]
表现 葡萄牙人在东亚的贸易 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
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
西班牙人横跨太平洋的贸易 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
影响 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核心概念] 1.三角贸易:从16世纪开始,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依次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
2.马尼拉大帆船贸易: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马尼拉后,建立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中国与西属美洲的联系,开始了为时将近250年的大帆船贸易。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产品。这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贸易,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传入中国和亚洲,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工艺美术对美洲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情境 中—菲—墨大三角贸易
史料 16世纪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不久,便决定将中菲贸易扩大到新西班牙(墨西哥)。随着中-菲-墨贸易的开通,蕴含着中华文明意义的丝绸、瓷器和精美的工艺品进入墨西哥,并流传到拉丁美洲,在当地掀起了一阵“中国热”;随商品而来的中国商人、工匠也在美洲登陆,作为第一个登陆点的墨西哥也因此变成西方汉学研究中心;西班牙传教士们往往也取道墨西哥经马尼拉再到中国,返程亦然……中-菲-墨大三角贸易也非一帆风顺,由于菲律宾、墨西哥以及当时整个拉美都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这项贸易活动很难自然地发展。在1571—1815的两百多年间,它几经沉浮,但无论如何,大三角贸易在太平洋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两地在物质上互通有无,文化上促进了解。
——摘编自朱凯主编《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
[探究](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菲—墨大三角贸易沉浮的因素。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菲—墨大三角贸易开通的意义。
[提示](1)因素:全球航路的开辟;中国手工业技术发达;西方重商主义的推行;西班牙对殖民地的限制;明清时期闭关和海禁政策;拿破仑战争及西班牙的衰落。
(2)意义:促进了人口的迁移与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和物种的交换;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拓展了世界市场。
[深化拓展]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品贸易的特点
(1)范围——全球规模:新航路开辟前,商品流通主要是区域性的,跨洲的商品流通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形成了地中海贸易中心和东亚贸易中心,阿拉伯商人几乎垄断了两个贸易中心的商品贸易。新航路开辟后,跨洲的商品贸易形成全球规模,美洲、非洲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2)商品——亚洲优势:工业革命前,欧洲的手工业生产落后于中国,特别是丝绸、瓷器、漆器、茶叶等产品,欧洲商品主要销往非洲、美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欧洲人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
(3)主导——欧洲商人: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让出了主导世界贸易的机会。欧洲商人逐渐超越阿拉伯商人主导了世界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引领了世界变革的大潮。
(4)性质——血腥掠夺:欧洲商人在商品贸易中经常进行欺诈、抢劫、杀戮,甚至将非洲黑人作为商品,在非洲和美洲之间贩运。
1.(2024·河北邯郸期末)全球航路开辟后,形成了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下图反映的是( )
A.大西洋贸易 B.印度洋贸易
C.三角贸易 D.太平洋贸易
解析:选D。据材料“墨西哥”“马尼拉”“中国大陆”并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丝、棉布、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故选D项;大西洋贸易主要在欧洲和美洲之间开展,排除A项;印度洋贸易并不到达墨西哥,排除B项;三角贸易属于大西洋贸易,且图中并无奴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2.(2024·福建福州期末)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帆船运往南美以及欧洲市场。同时,产自拉丁美洲的白银则流入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 )
A.表明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
B.加速了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革新
C.为西班牙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D.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呈现齐头并进的态势,排除A项;拉丁美洲白银大量流出不利于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不会加速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革新,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西班牙通过殖民扩张掠夺的财富没有在西班牙转化成原始资本促进本国发展,排除C项。
三、早期殖民扩张
1.阅读教材第三目中的“教皇子午线示意图”及文字解释,从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信息: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15世纪末,教皇还有一定权威;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教皇子午线的变更体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矛盾的加剧,及教皇权威的下降。
2.阅读教材第三目,从目的、方式、殖民国家、占据地区等方面思考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有何特点?
[提示]目的:掠夺财富。方式: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殖民国家: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占据地区:亚洲、非洲、美洲等。
1.表现
时间 国家 殖民方向
16世纪 葡萄牙 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
16世纪 西班牙 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17世纪 荷兰、 英国、法国 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荷英法三国打破教皇子午线的限制,参与殖民扩张,反映了宗教改革后教皇地位的下降]
2.影响
对亚非美 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美洲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亚洲古老帝国受到冲击
对欧洲 商业格局 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价格革命 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资本原始积累 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世界 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变了世界格局[西欧成为世界中心]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核心概念] 1.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由此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2.“商业危机”“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1)商业危机:是指旧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造成欧洲市场上的亚洲商品奇缺,物价上涨。
(2)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出现全球性的商业联系,原本相对隔绝的地区联系起来,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各国商业地位变化。
(3)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它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而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情境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史料一 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世界经济史》
史料二 非洲到处在流血……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脱的人们……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摘编自艾周昌《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分析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的影响。
[提示](1)主要因素: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大量的黄金和白银涌入欧洲,导致欧洲贵金属大量增加,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导致封建地主势力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2)使非洲丧失大批精壮劳动力,家园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倒退,更加贫困落后。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加速了原始资本积累,同时开拓海外市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发展进步。
(4)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16世纪,西、葡两国掌握着世界殖民的霸权;17世纪,荷兰后来居上;18世纪,英国通过多次殖民战争,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1.(2024·河南新未来联考)16世纪的西欧上层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贵族往往以来自海外的金银珠宝、茶叶香料等奢侈品的多寡作为显示社会身份高低的重要标志,为此他们不惜挥金如土甚至借高利贷,却又因为经营不善而经常无法偿还。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
A.促进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
B.根源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表明封建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解析:选A。根据题干的时间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材料中贵族的行为导致贵族势力的衰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故选A项;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B项;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海外殖民扩张,材料与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封建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
2.(2024·河北邯郸期中)17世纪的英国,不仅购茶价格昂贵,而且茶叶供应量极小。后来,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逐渐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1690年输入茶叶41 471磅,1712年时已增长到约16万磅,1717年时“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这一变化得益于( )
A.工业革命提升了民众消费能力
B.全球商品贸易的逐步发展
C.英国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中心
D.英国民众普遍接纳了茶叶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17世纪以来,英国的茶叶供给量大增,这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商品贸易的逐步发展,故选B项;工业革命此时还未发生,排除A项;只凭材料无法得出英国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中心,排除C项;“普遍接纳”用词绝对,排除D项。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一 及明之季、荷兰入处,布政施教,始以其法颁之台湾,所谓属地之法也……荷人以此法颁之爪哇,且以行之台湾。土番睍睍伈伈,受其约束,莫敢支吾。
泉、漳二郡商民贩东西两洋,以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自红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严,民生憔悴。
——连横《台湾通史》上册
材料二 美国学者弗兰克所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在综合各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全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流入了中国……大流入必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就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和丝绸而言,其产地主要为太湖周边的江南地区。因海外市场的刺激而迅速崛起的“外向型”经济,促进了这一步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徽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坤與万国全图》《远西奇器图说》等),清代顺康两朝,皇室爱好西学。与此同时,数以百计的来华耶稣会士又向西方译介中国经典及社情,此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种精神借鉴。
——冯天瑜《明清之变何以改变中国》
[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的海防危机并结合所学指出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获取的美洲物资及中国的外销商品,指出这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写出明末清初“译介西方文化成就”的西欧耶稣会士(一例)和徐光启的科技著作(一例),概括指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
[提示](1)危机:荷兰人占据台湾(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后果:海禁日严(海禁加剧)、阻断商贸(阻碍外贸、海外贸易)、妨碍民生。
(2)物资:白银、番薯、玉米等。外销商品:生丝、茶叶、瓷器。意义:提供了资本与海外市场。
(3)耶稣会士:利玛窦。著作:《农政全书》。特征:西学东渐、中学西渐(中西文化双向互动)。
【思维提升】 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明朝中后期从菲律宾等地大规模引种西班牙人从美洲带来的玉米、红薯、马铃薯、烟草、南瓜、向日葵、辣椒、番茄等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红薯、马铃薯和玉米,为清朝人口急速增长提供了粮食保障,同时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商人对中国商品的大量购买、运输,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外交上:明朝时葡萄牙骗居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中国开始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最为典型的事件。另一方面,为抵御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3.文化上: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基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传教士为了顺利传教,带来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书籍和知识,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学者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西方著作的成果,徐光启和宋应星就是突出的代表。“西学东渐”即是新航路开辟在文化上的影响。
4.社会生活上:物种交换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3.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造成亚、非、拉美地区的长期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