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学案(共2份打包)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学案(共2份打包)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3 22:57:12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1.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工业革命的内涵及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和条件。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两次工业革命的各自进程、主要成就及显著特点。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完整展现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及重大影响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1.阅读教材第一目中的“历史纵横”,思考“圈地运动”与英国工业革命有何关系?
[提示]“圈地运动”的推行,促进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进而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较为充足的资本、国内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2.阅读教材导语中的“珍妮纺纱机”的图文材料和第一目中的“史料阅读”,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提示]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1.含义: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首先发生在英国[18世纪60年代,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开端,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2.背景
政治保障 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经济因素 国内 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国际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技术积累 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大多来自于工匠的经验积累]
科学基础 17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市场扩大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既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也是直接原因],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核心概念] 1.圈地运动:被称为“羊吃人的运动”,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在经济上,它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在社会层面上,它促进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推动17世纪英国政治革命、18世纪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
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
情境 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史料 1688年“光荣革命”后在英国确立起来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在18世纪逐渐完善。……在比较稳定的政治局势中,从过去那浸透了谋利欲望而又不以经商为耻的英国社会上层,到充满清教进取精神的中下层商人和手工业者,都积极致力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前夕,它已经在西欧的制造生产领域中取得了统治地位。而英国的手工工场是18世纪欧洲最先进、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企业,因此,英国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中率先迈开步伐,是不足为怪的。……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方面,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提示]政治: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市场: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使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技术: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及工匠经验的积累。
[深化拓展]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资金 圈地运动、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财富
市场 国内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海外殖民地广阔,市场扩大,需求增加
原料 国内资源丰富,海外殖民掠夺
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
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他们成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力量
政策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1.(2023·福建福州期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对棉织品需求量大,英国大量进口印度棉织品,这推动英国进行技术革命而生产大量棉织品满足市场需求,故选C项;因对棉织品的需求巨大而引发的工业革命,并非殖民掠夺的结果,排除A项;运销棉织品属于商品流动,而非资本流动,排除B项;材料中显示工业革命的前提是对棉织品的需求,而非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2.(2023·广东金太阳期中)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和蒸汽机的改良者瓦特以及其他重要发明的发明者多是工匠出身。这现象可以用于说明(  )
A.科学理论对工匠的影响
B.实践经验推动技术发展
C.英国有完善的工匠制度
D.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工匠,这说明工匠技术创新的主要依据是其实践经验,即实践经验推动了技术发展,故选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尚未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技术创新大多是依据实践经验进行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英国工匠制度的完备,排除C项;“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主要表现为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工业革命与工匠经验的关系,排除D项。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阅读教材第二目,列举两次工业革命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各自出现的重大成就。
[提示]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的重大成就有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蒸汽机、汽船、火车等;生产关系的重大成就有1771年近代工厂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的重大成就有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化学工业兴起,石油化工发展等;生产关系的重大成就有垄断组织产生。
2.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在科技和国家两方面的主要区别。
[提示]科技: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美国和德国的成就最为突出。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1)进程
棉纺织业 ①机器革新:通过“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②工厂出现: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动力革新 ①1782年,瓦特试制出“复动式蒸汽机” ②1785年,经过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又称“万能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成就]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交通革命 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结果: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3)扩展: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
(1)条件
①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②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2)成就
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 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
化学工业兴起 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合成新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化石能源]
旧产业部门改造 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3)特点
①科技作用突出。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受到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成果更多更重要。
②多国同时发生。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
③中心国家:美国与德国的重要发明创造最为突出。
④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
[核心概念] 1.蒸汽时代:起于19世纪初,止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机器大革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开始初步确立。一种新的动力机器: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以电力和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时代。电气时代的“气”是指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在这个时代里,电力、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
情境 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史料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科学家做出。相反,它们多半是由相应非凡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后,科学家开始了更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摘编自[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根据史料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各自“革命”的内涵予以简要说明。
[提示]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有才能的技工的实践经验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近代科学理论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内涵: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能源结构和动力机器变化(交通和通讯、材料、重工业占主导)。
[深化拓展] 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不同点 技术发明 来源于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来源于科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发明者 技师和工人 科学家、工程师
主要国家 英国(“一枝独秀”),而后扩展到欧美各国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百花齐放”),美德两国突出,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起始行业 棉纺织业等轻工业 能源等重工业
生产力 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 现代工厂制(自由资本主义) 垄断组织、公司制(垄断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基本形成 最终形成
相同点 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1.(2024·福建福州期中)1876年,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爱迪生发明工厂。该实验室招聘工程师,按照计划进行发明,然后将专利权出售给企业。爱迪生的实践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A.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
B.电力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
C.垄断组织已发展起来
D.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解析:选A。由“该实验室招聘工程师……出售给企业”可知,实验室中的发明属于科技成果,出售给企业进行生产,反映了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故选A项;题干未涉及电力技术改变人类生活的信息,所以不能得出“电力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结论,排除B项;垄断组织产生于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且与题目主旨也不一致,排除C项;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是由于电力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但是题干并未提到相关信息,排除D项。
2.(2023·广东清远期末)德意志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大部分地区完成工业革命前,以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为主的工业在德意志已异军突起。这反映了德意志(  )
A.仿照英国的工业化模式
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地
C.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D.国家统一加快工业革命进程
解析:选C。结合材料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前,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这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项目已经在德国出现,可见两次工业革命在德国交叉进行,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德两国工业化模式的对比,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开展,并非起源于德国,排除B项;1871年,德意志完成国家统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阅读教材第三目结合“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工业社会中的妇女从事文书工作的场景”,思考工业革命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
[提示]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2.阅读教材第三目和“历史纵横”,思考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有哪些?
[提示]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国际上加剧殖民扩张。
1.积极影响
生产力 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商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农业变革在欧美全面展开]
生产组织 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技术的日益复杂、投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阶级结构 (1)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2)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如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 (3)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 (4)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社会生活 (1)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近代城市化展开]; (2)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生活有所改善; (3)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4)女性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5)人口增加明显
世界市场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2.消极影响
(1)国内: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国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
[核心概念] 1.手工工场、工厂与垄断组织:手工工场、工厂和垄断组织同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都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本质区别在于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工厂和垄断组织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垄断组织还是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控制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通过兼并或相互联合而结成的经济联盟。三者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情境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社会转型
史料 15—17世纪,英国传统的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取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工商业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的政治转型表现为君主主权逐渐转移到议会主权,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英国原有的议会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起了重要作用。但促使英国完成社会转型的则是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的生产组织形式、蒸汽机车的发明、铁路的修建等改变了英国社会面貌;更为主要的是工业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靠农业生存。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摘编自陈二力《英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现社会转型的条件及影响。
[提示]条件: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工业革命的开展。影响: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开创了当今世界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为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经济的成功模式。
[深化拓展] 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转型的表现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工业革命下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产业结构转型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城市化转型 工业革命改变了各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经济理论转型 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成为工业革命时期主要的经济思想
生产组织形式转型 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先后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文明形态转型 人类社会逐渐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1.(2024·福建福州期中)下表是英国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导致下表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500年 1800年 1890年
3.1% 20% 61.9%
A.殖民扩张的加剧 B.工业化的推动
C.“光荣革命”的成功 D.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选B。由表格可知,从1500年到1800年再到1890年,英国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这是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即工业化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殖民扩张是对外的,与英国国内城市人口比例增加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光荣革命”的成功发生在1688年,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发生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D项。
2.(2024·山东威海期末)下表为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这一现象(  )
时间/年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3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90 284 402 60 20 24
A.有利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B.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得益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表明铁路里程与国家实力成正比
解析:选A。从表中可以看出,1870年至1900年间,全球铁路里程增长,从210千公里增加到790千公里。这一增长有利于加强世界经济联系,促进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故选A项;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推动了铁路里程的增加,而非铁路里程增加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此项因果倒置,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能解释此前铁路里程增加的原因,排除C项;铁路修建需要国家具有经济、科技实力,因此铁路里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实力,但铁路里程还与国土面积等因素有关,因此铁路里程不一定与国家实力成正比,排除D项。
光影交错——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17—18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纷纷建立海外殖民地。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他们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财富。为了抢夺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以及投资场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过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7—18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影响:使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列强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亚非拉地区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世界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思维提升】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18世纪中期,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即市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因此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 2.两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 3.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社会演进到工业社会的转折点。它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 4.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1.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工业革命的内涵及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和条件。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两次工业革命的各自进程、主要成就及显著特点。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完整展现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及重大影响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1.阅读教材第一目中的“历史纵横”,思考“圈地运动”与英国工业革命有何关系?
[提示]“圈地运动”的推行,促进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进而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较为充足的资本、国内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2.阅读教材导语中的“珍妮纺纱机”的图文材料和第一目中的“史料阅读”,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提示]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1.含义: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 的重大飞跃,首先发生在英国[18世纪60年代,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开端,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2.背景
政治保障 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经济因素 国内 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
国际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技术积累 英国的 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大多来自于工匠的经验积累]
科学基础 17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欧洲的 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市场扩大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既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也是直接原因],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 成为当务之急
[核心概念] 1.圈地运动:被称为“羊吃人的运动”,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在经济上,它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在社会层面上,它促进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推动17世纪英国政治革命、18世纪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
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
情境 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史料 1688年“光荣革命”后在英国确立起来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在18世纪逐渐完善。……在比较稳定的政治局势中,从过去那浸透了谋利欲望而又不以经商为耻的英国社会上层,到充满清教进取精神的中下层商人和手工业者,都积极致力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前夕,它已经在西欧的制造生产领域中取得了统治地位。而英国的手工工场是18世纪欧洲最先进、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企业,因此,英国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中率先迈开步伐,是不足为怪的。……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方面,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提示]政治: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市场: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使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技术: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及工匠经验的积累。
[深化拓展]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资金 圈地运动、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财富
市场 国内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海外殖民地广阔,市场扩大,需求增加
原料 国内资源丰富,海外殖民掠夺
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
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他们成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力量
政策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1.(2023·福建福州期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2.(2023·广东金太阳期中)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和蒸汽机的改良者瓦特以及其他重要发明的发明者多是工匠出身。这现象可以用于说明(  )
A.科学理论对工匠的影响
B.实践经验推动技术发展
C.英国有完善的工匠制度
D.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阅读教材第二目,列举两次工业革命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各自出现的重大成就。
[提示]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的重大成就有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蒸汽机、汽船、火车等;生产关系的重大成就有1771年近代工厂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的重大成就有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化学工业兴起,石油化工发展等;生产关系的重大成就有垄断组织产生。
2.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在科技和国家两方面的主要区别。
[提示]科技: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美国和德国的成就最为突出。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1)进程
棉纺织业 ①机器革新:通过“飞梭”、 、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②工厂出现: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动力革新 ①1782年, 试制出“复动式蒸汽机” ②1785年,经过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又称“万能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成就]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交通革命 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人类进入“ ”
(2)结果: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3)扩展: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
(1)条件
①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② 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2)成就
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 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 ”
的创制和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
化学工业兴起 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合成新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化石能源]
旧产业部门改造 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3)特点
①科技作用突出。 与生产紧密结合,受到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成果更多更重要。
②多国同时发生。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
③中心国家: 与德国的重要发明创造最为突出。
④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
[核心概念] 1.蒸汽时代:起于19世纪初,止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机器大革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开始初步确立。一种新的动力机器: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以电力和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时代。电气时代的“气”是指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在这个时代里,电力、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
情境 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史料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科学家做出。相反,它们多半是由相应非凡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后,科学家开始了更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摘编自[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根据史料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各自“革命”的内涵予以简要说明。
[提示]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有才能的技工的实践经验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近代科学理论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内涵: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能源结构和动力机器变化(交通和通讯、材料、重工业占主导)。
[深化拓展] 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不同点 技术发明 来源于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来源于科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发明者 技师和工人 科学家、工程师
主要国家 英国(“一枝独秀”),而后扩展到欧美各国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百花齐放”),美德两国突出,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起始行业 棉纺织业等轻工业 能源等重工业
生产力 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 现代工厂制(自由资本主义) 垄断组织、公司制(垄断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基本形成 最终形成
相同点 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1.(2024·福建福州期中)1876年,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爱迪生发明工厂。该实验室招聘工程师,按照计划进行发明,然后将专利权出售给企业。爱迪生的实践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A.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
B.电力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
C.垄断组织已发展起来
D.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2.(2023·广东清远期末)德意志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大部分地区完成工业革命前,以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为主的工业在德意志已异军突起。这反映了德意志(  )
A.仿照英国的工业化模式
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地
C.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D.国家统一加快工业革命进程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阅读教材第三目结合“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工业社会中的妇女从事文书工作的场景”,思考工业革命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
[提示]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2.阅读教材第三目和“历史纵横”,思考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有哪些?
[提示]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国际上加剧殖民扩张。
1.积极影响
生产力 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商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农业变革在欧美全面展开]
生产组织 建立了资本主义 制度;技术的日益复杂、投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阶级结构 (1)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2)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如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 (3) 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 (4)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 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社会生活 (1)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近代城市化展开]; (2)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生活有所改善; (3)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4) 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5)人口增加明显
世界市场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 最终形成
2.消极影响
(1)国内:导致了社会 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国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
[核心概念] 1.手工工场、工厂与垄断组织:手工工场、工厂和垄断组织同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都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本质区别在于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工厂和垄断组织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垄断组织还是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控制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通过兼并或相互联合而结成的经济联盟。三者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情境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社会转型
史料 15—17世纪,英国传统的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取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工商业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的政治转型表现为君主主权逐渐转移到议会主权,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英国原有的议会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起了重要作用。但促使英国完成社会转型的则是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的生产组织形式、蒸汽机车的发明、铁路的修建等改变了英国社会面貌;更为主要的是工业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靠农业生存。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摘编自陈二力《英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现社会转型的条件及影响。
[提示]条件: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工业革命的开展。影响: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开创了当今世界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为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经济的成功模式。
[深化拓展] 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转型的表现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工业革命下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产业结构转型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城市化转型 工业革命改变了各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经济理论转型 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成为工业革命时期主要的经济思想
生产组织形式转型 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先后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文明形态转型 人类社会逐渐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1.(2024·福建福州期中)下表是英国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导致下表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500年 1800年 1890年
3.1% 20% 61.9%
A.殖民扩张的加剧 B.工业化的推动
C.“光荣革命”的成功 D.新航路的开辟
2.(2024·山东威海期末)下表为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这一现象(  )
时间/年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3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90 284 402 60 20 24
A.有利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B.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得益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表明铁路里程与国家实力成正比
光影交错——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17—18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纷纷建立海外殖民地。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他们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财富。为了抢夺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以及投资场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过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7—18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影响:使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列强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亚非拉地区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世界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思维提升】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总结 必备术语
1.18世纪中期,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即市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因此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 2.两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 3.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社会演进到工业社会的转折点。它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 4.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