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学案 (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学案 (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3 22:57:54

文档简介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观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能够运用列表的方法比较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历史背景、运动特点等,学会归纳、比较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对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秩序的重要影响,体会到各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一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2.概况
东亚 (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2)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东南亚 (1)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2)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代表性事件
(1)印尼的斗争
第一阶段(1926-1927年) ①成立政党: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 ②斗争: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遭到镇压
第二阶段(1927年) ①成立政党: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 ②斗争: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指导思想: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②特点:非暴力和不合作。
③过程
第一阶段(1920-1922年) a.起因:阿姆利则惨案。 b.措施: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
第二阶段(1930-1934年) a.斗争要求: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 b.结果:在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食盐进军”,引发了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第三阶段(1940-1942年) a.斗争: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b.结果: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二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但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2.表现
(1)埃及的斗争
第一阶段 ①领导: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 ②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 ③结果: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第二阶段 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第三阶段 以后,华夫脱党进行了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2)摩洛哥的斗争
①概况: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
②结果: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的斗争
①概况: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②结果: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三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1.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
2.表现
(1)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筑起街垒与警察战斗。
(2)智利:成立人民阵线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3)尼加拉瓜抗美斗争
①概况: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②结果: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背景 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后,进步势力为维护宪法作出不懈努力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措施 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四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1)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美国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的性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亚非拉爆发了一系列解放运动。当时不少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或联合或争夺,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本身也同时具有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内容在里面,呈现出反对列强侵略追求民族解放和反对专制压迫追求民主的双重特性。
(2)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人苏加诺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1)阅读教材P98“史料阅读”。
思考:印度国大党斗争的主要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实现?
答案参考:主要目标:实现民族自治或者脱离英国,民族独立。
方式:主要通过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实现。
(3)“非暴力不合作”的核心思想是用正义的方式赢得斗争的胜利,实质是依靠精神力量和爱来面对暴力。(√)
(4)“食盐进军”运动是阿姆利则惨案发生的主要原因。(×)
(2)阅读教材P98图片“甘地和泰戈尔”。
思考:甘地和泰戈尔在印度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答案参考:甘地称泰戈尔为“诗圣”,泰戈尔称甘地为“圣雄”,他们对祖国的深切爱意,使他们成为20世纪初印度独立运动中最杰出的两大人物。
(3)阅读教材P99图片“扎格鲁尔(1857-1927)”及文字说明。
思考:扎格鲁尔的主要事迹是什么?在埃及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答案参考:主要事迹:领导了埃及华夫脱运动。
地位:被称为“现代埃及之父”。
(5)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领导民族革命争取了埃及的完全独立。(×)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作用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打击了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牵制了法西斯国家对其他地区的侵略,延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4)阅读教材P100“思考点”。
思考: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100多年后,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答案参考:拉美各国独立战争后,没有彻底改变旧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殖民主义势力依然存在,帝国主义的干涉尤其是美国扶植的独裁政府,严重阻碍拉美各国的社会发展。
(6)玻利瓦尔坚持武装斗争,成为拉丁美洲反帝、反独裁运动的一面旗帜。(×)
(5)桑地诺领导尼加拉瓜抗美斗争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参考: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
卡德纳斯改革的意义
卡德纳斯改革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改革基本上摧毁了大庄园制,并使民族资本取代外国资本掌握了全国最主要的经济命脉,基本上完成了1910-1917年革命以来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任务。
主题一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材料一 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这些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作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军队一起,抗击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带领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
答案参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不同的方式,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新觉醒;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答案参考:更为广泛、激烈和彻底;斗争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出现了新生的领导力量;斗争的内容和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1)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部分国家和地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斗争。
(3)一战后欧洲列强势力受到极大削弱,为民族民主运动提供了契机。
(4)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使宗主国与殖民地矛盾尖锐,直接导致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1)广泛性:地域广,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参与阶层广,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等社会各阶层。
(2)多样性
①领导力量的多样性:有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王公贵族、部落酋长等。
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例如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等。
③斗争方式的多样性:有革命运动、改革运动、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士兵起义等。
(3)持续性:从1918年至1939年,民族解放运动从未间断,持续高涨。如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长达20年。
(4)目标更高更明确:民族自决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府成为普遍诉求。
(5)影响更加深远: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6)一战与二战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特点,例如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主题二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材料 一战接近尾声时,希望通过支持英国取得战争胜利以换取其对印度自治地位承认的印度人民发现,“和平并没有带给我们救济和进步”。广大印度人民斗争的呼声高涨,甘地提出了适应当时斗争形势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主张在非暴力的原则下通过与政府的不合作“使政府瘫痪,迫使它实施正义”,把人们的民族意识与宗教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将民族斗争上升到对人性真理追求的层面上。他认为对待邪恶要采取非暴力的手段,通过自我牺牲和爱的行为去感化或唤醒他们内在的善性,使其改邪归正。这使民众从自卑的心理中解脱出来,为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一策略受到广大人民的普遍欢迎。1920年国大党年会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策略得到确认。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从此走上了非暴力斗争的道路。
——摘编自余涛《分析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走“非暴力”斗争道路的原因》
根据材料,概括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答案参考:特点:斗争的非暴力原则,不与英印殖民政府当局合作;民族意识与宗教观念相结合;参与群体的广泛。
意义:极大地打击削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促进印度人民的团结,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指导了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斗争。
全面认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指导思想:“非暴力”思想
①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消极抵抗)
②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坚持真理——核心)
(2)背景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3)特点
非暴力不合作——采取和平与合法的手段,取得民族独立。
(4)形式
土布运动、食盐进军、不合作和绝食祈祷。
(5)评价
①积极作用
a.对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民族解放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b.为国大党提供了斗争武器,使国大党转化为具有群众基础的政党。
c.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巨大的政治压力,推动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
②消极作用
a.甘地常以违背“非暴力”的原则为由停止运动,挫伤群众斗争的积极性。
b.“非暴力”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并且在反革命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无谓的牺牲。
c.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3.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4.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主要历史条件有(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 ②十月革命后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③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2.(2024·北京通州区期中)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因历史条件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斗争方式,其中印度的独特方式是(  )
A.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颁布宪法建立君主立宪
C.通过改革走向现代化之路
D.进行资产阶级武装革命
答案:A
3.(2024·湖南怀化期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斗争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摩洛哥里夫地区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一度建立里夫共和国;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抗意游击战争,最终于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这一系列事件表明(  )
A.非洲是民族独立运动的中心
B.北非东非民族独立意识觉醒
C.民族独立呈现相互支援局面
D.无产阶级开始领导民族独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非东非三国均在追求民族独立,说明北非东非民族独立意识觉醒,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无法得到A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相互支援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的斗争都不是无产阶级领导,排除D项。
4.(2024·吉林名校联考)1938年3月18日,墨西哥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颁布征用外国石油公司法令,将美、英、荷等国垄断资本所有的17家石油企业收归国有,分10年偿清。此举旨在(  )
A.推动墨西哥民族经济的发展
B.瓦解拉丁美洲殖民体系
C.加快墨西哥民族独立的步伐
D.维护墨西哥与西方关系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举措推动了外资企业国有化,打击了外国垄断资本对墨西哥经济的控制,推动了墨西哥民族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5.(2024·河南南阳六校联考)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
A.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
B.标志着亚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C.终结欧美列强的侵略
D.导致世界殖民主义体系解体
答案:A
解析:一战之后,印度、中国、埃及、土耳其均爆发了反对殖民侵略的暴动或革命运动,这些运动极大的冲击了列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动摇了殖民体系的秩序,A项正确。亚洲民族意识觉醒是在一战之前,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殖民主义体系最终解体是在二战之后,排除D项。
课时跟踪训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民主运动影响的史实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在印尼的传播情况 中国与印度选择不同道路的原因  甘地倡导手工纺织的意义  甘地进行“食盐进军”的影响 甘地非暴力主义的局限 埃及独立的局限性 摩洛哥《国家宪章》的意义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特征 桑地诺的经济主张 卡德纳斯改革的特点 一战后亚非国家民族运动的斗争水平提高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埃及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广东佛山期末)19世纪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下列史实最符合上述叙述的是(  )
A.埃及华夫脱党护宪运动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答案:B
解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
2.(2024·广西钦州期末)1925年,印尼传播和阅读得比较广泛的是苏根达尔作的题为《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情况以及组织工作和策略的报告提纲》的报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但成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领导和干部的读物。由此可推知(  )
A.印尼反对荷兰大起义必然失败
B.印尼人民排斥马列主义革命理论
C.印尼共产党推动革命发展困难
D.荷兰殖民者对印尼进行高压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在印尼传播范围有限,仅是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领导和干部的读物,说明印尼共产党推动革命发展困难,C项正确。1926年印尼反荷大起义爆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印尼人民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排除D项。
3.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中,中国选择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印度却选择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两国选择不同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
A.领导力量不同 B.两国国情不同
C.理论基础不同 D.斗争对象不同
答案:B
解析:中国和印度选择不同的道路主要与两国的国情有关,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统治压迫强,而且印度是一个宗教传统浓厚的国家,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
4.(2024·河南青桐鸣联考)在1922年第一次不合作运动中,甘地大力提倡农民开展手纺运动,抵制英货,结果使英国纺织品的进口下降了28%,而印度自产的纺织品却猛增27%。这一运动(  )
A.促进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严重动摇了英国殖民统治
C.彰显印度民众的民族主义精神
D.标志着亚洲民族意识觉醒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不合作运动效果显著,这离不开印度人民的广泛支持,因此彰显了印度民众抵抗侵略的民族主义精神,C项正确。据材料,甘地提倡“手纺运动”,从根本上来说,这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A项;B项“严重动摇”材料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意识觉醒,排除D项。
5.(2024·江西抚州金溪一中月考)1930年3月,甘地在向食盐领域发起进军时特地挑选了79名同行者,步行完成了240英里的行程,从海水里提取食盐并抗议缴纳盐税。甘地每到一个村庄,都会谈及对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愿景,并举行记者招待会,在此过程中,追随甘地的人数不断增加。甘地的这些举措(  )
A.改变了国家食盐专卖的制度
B.壮大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力量
C.引发了世界各地的抗税斗争
D.明确了反英斗争的政治目标
答案:B
解析:甘地通过向食盐领域发起进军,并宣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追随的百姓增多,壮大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力量,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抗议盐税,排除A项;食盐进军引发了印度各地的抗税斗争,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目标,排除D项。
6.(2024·河南郑州中牟期末)学者乔治·奥威尔在《政治与文学》中说:“严格说来,甘地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是英国人的敌人,但因为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所以,他被英国人认为是‘自己人’。”该学者认为甘地的非暴力斗争方式(  )
A.导致英国对印度的反抗毫无办法
B.促成了英国人与印度人民的和解
C.客观上有利于英国殖民者的统治
D.是实现印度民族独立的不二良方
答案:C
解析:材料认为甘地在每次危机中,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所以从英国的角度看导致印度人无法采取任何有效行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所以客观上有利于英国殖民者的统治,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人与印度人民的和解,只是在表达对印度反抗方式的看法,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印度的斗争方式的弊端,排除D项。
7.(2024·山西阳泉期末)1922年埃及宣告独立,并同英国签署《英埃关系宣言》,规定:“(埃及)保护英国在埃及的交通安全,包括由英军防守的苏伊士运河;保护埃及境内的外国侨民及其财产;(英国)保护埃及,防止并抵御外来侵略。”该宣言表明当时的埃及(  )
A.与英国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
B.近代化建设取得明显的成就
C.国家安全得到英国有效保护
D.未能彻底摆脱英国殖民压迫
答案:D
解析:1922年埃及宣告独立,但英国仍然保留了在埃及的经济、军事特权,说明埃及并未彻底摆脱英国的殖民压迫,D项正确。此时双方并未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埃及近代化建设的成就,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埃及的国家安全仍然面临着英国的威胁,排除C项。
8.(2024·山西长治期末)1921年,摩洛哥里夫地区的12个部落首领举行代表会议,通过的《国家宪章》规定:不承认任何损害摩洛哥权利的条约;承认里夫共和国的完全独立;同所有大国建立友好关系,缔结条约,其条件是这些国家不享有特权。这反映出摩洛哥(  )
A.实现民族独立的决心
B.赢得反殖斗争的胜利
C.实现外交平等的愿望
D.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A
解析:材料表达了摩洛哥反对殖民压迫,实现民族独立的决心,A项正确。摩洛哥的斗争失败了,排除B、D两项;实现外交平等只是部分信息,排除C项。
9.“这里的”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是非洲独立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并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这里的”斗争指的是(  )
A.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B.埃及的护宪运动
C.摩洛哥里夫地区的抗西、抗法斗争
D.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答案:D
10.1918年,阿根廷第一个在拉美组建了共产党;随后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到1934年,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有了共产党组织,并积极领导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这体现出拉美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特征是(  )
A.群众基础薄弱 B.出现新的领导力量
C.南北联合斗争 D.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B
11.(2024·河北邢台期中)20世纪20年代,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桑地诺主张“完全拒绝外国人对尼加拉瓜的财政干涉”。他说:“只有收回运河区主权,尼加拉瓜才有可能在运河开凿之后,取得理应属于自己的经济权益。”桑地诺的主张(  )
A.沉重打击了美国的“金元外交”
B.凸显了拉丁美洲民族解放的艰难
C.拉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
D.体现了追求民族经济自立的诉求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桑地诺拒绝外国人对尼加拉瓜的财政干涉,主张收回运河区主权,体现了追求民族经济自立的诉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该主张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拉美民族解放的艰难,排除B项;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是从海地独立开始的,排除C项。
12.(2024·贵州遵义月考)1934年,卡德纳斯就任墨西哥总统后,在六年内颁布了一系列暴风骤雨式的措施,如允许共产党和工会公开活动;征收外国公司和大庄园主的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实行农民免费医疗政策。这体现出卡德纳斯的改革(  )
A.模仿苏联模式 B.既全面又彻底
C.效果非常显著 D.具有激进色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卡德纳斯在较短的时间内颁布的这些改革措施,力度很大,较为激进,D项正确。这些改革措施与苏联模式不相同,排除A项;B项“全面”“彻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说明改革的效果,排除C项。
13.(2024·四川内江期末)一战后,亚洲出现了“东亚同盟”等地区性的革命联盟组织,约定“一国爆发革命,其他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与此同时,北非摩洛哥里夫起义的领导人也呼吁“让我们同东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决胜的打击”。这说明(  )
A.世界性革命洪流已经形成
B.民族运动斗争水平提高
C.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
D.亚洲引领世界反殖浪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亚非国家的民族革命出现了联合的趋势,说明民族运动的斗争水平得到提高,B项正确。材料信息仅涉及亚非国家,无法得出世界性革命洪流已经形成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亚洲引领世界反殖浪潮的结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世纪(20世纪)影响印度政治和道德发展的一件最大事情,恐怕还是俄国革命。无产阶级不但在莫斯科,而且在帕米尔疆界以外掌握了政权,这对印度的青年发生了深刻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印度几乎没有任何工人组织和农民组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的时代里,工人运动和农民(吉山)运动有了非常巨大的发展,共产党也建立起来了。虽然中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兴起是由于本国原因的鼓动而为外来影响所加强,劳工的组织却主要反映了一个世界性的运动。这一运动的革命理论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会组织是以英国的同类组织为榜样。
——摘自[印度]K·M·潘尼迦
《印度简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殖民统治削弱了奥斯曼和埃及内部的封建势力,埃及出现有利于民主化发展的新变化。大战一举切断了埃及与奥斯曼宗主的关系,进一步摧毁了束缚埃及民主化的封建桎梏。大战期间,埃及的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竞争压力大大缓解。英国忙于战争,海上交通线阻塞,对埃及的商品输出大幅减少,确实起到了“近似关税保护的作用”。同时,埃及的新兴的民主力量进一步壮大,1916年3月,成立了全国性的贸易和工业委员会。大战期间,埃及增加10万工人,“到1917年,工人总数已达64万人”。大战结束时,全埃及已有90多个工会。西方民主自由以及社会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在埃及广泛传播,引发深刻的社会反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世界大战间印度政治运动的新发展。(9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埃及政治经济文化重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6分)
答案:(1)印度青年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投身革命;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共产党建立;民族主义运动得到国际支持并不断加强;仿效英国建立了工会组织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一部分;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理论。
(2)打击了埃及的封建主义;促进了埃及民主化进程;促进埃及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的力量;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的传播。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俄国革命……对印度的青年发生了深刻影响”可知,印度青年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投身革命;根据材料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的时代里,工人运动和农民(吉山)运动有了非常巨大的发展,共产党也建立起来了”可知,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共产党建立;根据材料一“虽然中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兴起是由于本国原因的鼓动而为外来影响所加强,劳工的组织却主要反映了一个世界性的运动”“工会组织是以英国的同类组织为榜样”可知,民族主义运动得到国际支持并不断加强,仿效英国建立了工会组织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一部分;根据材料一“这一运动的革命理论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可知,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理论。第(2)问,根据材料二“进一步摧毁了束缚埃及民主化的封建桎梏”得出,打击了埃及的封建主义,促进了埃及民主化进程;根据材料二“大战期间,埃及的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得出,促进埃及民族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同时,埃及的新兴的民主力量进一步壮大,1916年3月,成立了全国性的贸易和工业委员会。大战期间,埃及增加10万工人”得出,壮大了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的力量;根据材料二“西方民主自由以及社会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在埃及广泛传播”得出,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的传播。
3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观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能够运用列表的方法比较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历史背景、运动特点等,学会归纳、比较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对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秩序的重要影响,体会到各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一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的胜利,削弱了 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2.概况
东亚 (1)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 、 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2)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东南亚 (1) 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 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2) 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人民在 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 ”运动
3.代表性事件
(1)印尼的斗争
第一阶段(1926-1927年) ①成立政党:1920年, 成立。 ②斗争: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遭到镇压
第二阶段(1927年) ①成立政党:1927年, 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 。 ②斗争:采取与殖民当局 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指导思想: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 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②特点:非暴力和 。
③过程
第一阶段(1920-1922年) a.起因: 惨案。 b.措施:放弃英国人授予的 、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 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
第二阶段(1930-1934年) a.斗争要求:降低地税、废除 、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 b.结果:在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 ”,引发了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第三阶段(1940-1942年) a.斗争: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b.结果: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二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但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 意识已经觉醒。
2.表现
(1)埃及的斗争
第一阶段 ①领导: 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 。 ②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 等。 ③结果: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 、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第二阶段 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 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第三阶段 以后,华夫脱党进行了 ,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2)摩洛哥的斗争
①概况: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 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 。
②结果: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的斗争
①概况:1935年, 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 流亡英国,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②结果: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三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1.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
2.表现
(1)阿根廷:工人在 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筑起街垒与警察战斗。
(2)智利:成立 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3)尼加拉瓜抗美斗争
①概况:1926年, 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以“把 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②结果:迫使美军于 年撤出尼加拉瓜。
(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背景 1917年 颁布后,进步势力为维护宪法作出不懈努力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措施 ①对内:推行 ,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四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 ,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1)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美国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的性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亚非拉爆发了一系列解放运动。当时不少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或联合或争夺,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本身也同时具有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内容在里面,呈现出反对列强侵略追求民族解放和反对专制压迫追求民主的双重特性。
(2)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人苏加诺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1)阅读教材P98“史料阅读”。
思考:印度国大党斗争的主要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实现?
(3)“非暴力不合作”的核心思想是用正义的方式赢得斗争的胜利,实质是依靠精神力量和爱来面对暴力。(√)
(4)“食盐进军”运动是阿姆利则惨案发生的主要原因。(×)
(2)阅读教材P98图片“甘地和泰戈尔”。
思考:甘地和泰戈尔在印度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3)阅读教材P99图片“扎格鲁尔(1857-1927)”及文字说明。
思考:扎格鲁尔的主要事迹是什么?在埃及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5)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领导民族革命争取了埃及的完全独立。(×)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作用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打击了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牵制了法西斯国家对其他地区的侵略,延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4)阅读教材P100“思考点”。
思考: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100多年后,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6)玻利瓦尔坚持武装斗争,成为拉丁美洲反帝、反独裁运动的一面旗帜。(×)
(5)桑地诺领导尼加拉瓜抗美斗争的目标是什么?
卡德纳斯改革的意义
卡德纳斯改革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改革基本上摧毁了大庄园制,并使民族资本取代外国资本掌握了全国最主要的经济命脉,基本上完成了1910-1917年革命以来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任务。
主题一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材料一 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这些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作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军队一起,抗击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带领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1)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部分国家和地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斗争。
(3)一战后欧洲列强势力受到极大削弱,为民族民主运动提供了契机。
(4)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使宗主国与殖民地矛盾尖锐,直接导致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1)广泛性:地域广,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参与阶层广,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等社会各阶层。
(2)多样性
①领导力量的多样性:有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王公贵族、部落酋长等。
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例如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等。
③斗争方式的多样性:有革命运动、改革运动、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士兵起义等。
(3)持续性:从1918年至1939年,民族解放运动从未间断,持续高涨。如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长达20年。
(4)目标更高更明确:民族自决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府成为普遍诉求。
(5)影响更加深远: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6)一战与二战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特点,例如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主题二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材料 一战接近尾声时,希望通过支持英国取得战争胜利以换取其对印度自治地位承认的印度人民发现,“和平并没有带给我们救济和进步”。广大印度人民斗争的呼声高涨,甘地提出了适应当时斗争形势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主张在非暴力的原则下通过与政府的不合作“使政府瘫痪,迫使它实施正义”,把人们的民族意识与宗教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将民族斗争上升到对人性真理追求的层面上。他认为对待邪恶要采取非暴力的手段,通过自我牺牲和爱的行为去感化或唤醒他们内在的善性,使其改邪归正。这使民众从自卑的心理中解脱出来,为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一策略受到广大人民的普遍欢迎。1920年国大党年会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策略得到确认。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从此走上了非暴力斗争的道路。
——摘编自余涛《分析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走“非暴力”斗争道路的原因》
根据材料,概括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全面认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指导思想:“非暴力”思想
①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消极抵抗)
②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坚持真理——核心)
(2)背景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3)特点
非暴力不合作——采取和平与合法的手段,取得民族独立。
(4)形式
土布运动、食盐进军、不合作和绝食祈祷。
(5)评价
①积极作用
a.对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民族解放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b.为国大党提供了斗争武器,使国大党转化为具有群众基础的政党。
c.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巨大的政治压力,推动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
②消极作用
a.甘地常以违背“非暴力”的原则为由停止运动,挫伤群众斗争的积极性。
b.“非暴力”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并且在反革命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无谓的牺牲。
c.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3.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4.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主要历史条件有(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 ②十月革命后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③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24·北京通州区期中)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因历史条件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斗争方式,其中印度的独特方式是(  )
A.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颁布宪法建立君主立宪
C.通过改革走向现代化之路
D.进行资产阶级武装革命
3.(2024·湖南怀化期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斗争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摩洛哥里夫地区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一度建立里夫共和国;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抗意游击战争,最终于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这一系列事件表明(  )
A.非洲是民族独立运动的中心
B.北非东非民族独立意识觉醒
C.民族独立呈现相互支援局面
D.无产阶级开始领导民族独立
4.(2024·吉林名校联考)1938年3月18日,墨西哥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颁布征用外国石油公司法令,将美、英、荷等国垄断资本所有的17家石油企业收归国有,分10年偿清。此举旨在(  )
A.推动墨西哥民族经济的发展
B.瓦解拉丁美洲殖民体系
C.加快墨西哥民族独立的步伐
D.维护墨西哥与西方关系
5.(2024·河南南阳六校联考)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
A.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
B.标志着亚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C.终结欧美列强的侵略
D.导致世界殖民主义体系解体
课时跟踪训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民主运动影响的史实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在印尼的传播情况 中国与印度选择不同道路的原因  甘地倡导手工纺织的意义  甘地进行“食盐进军”的影响 甘地非暴力主义的局限 埃及独立的局限性 摩洛哥《国家宪章》的意义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特征 桑地诺的经济主张 卡德纳斯改革的特点 一战后亚非国家民族运动的斗争水平提高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埃及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广东佛山期末)19世纪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下列史实最符合上述叙述的是(  )
A.埃及华夫脱党护宪运动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2.(2024·广西钦州期末)1925年,印尼传播和阅读得比较广泛的是苏根达尔作的题为《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情况以及组织工作和策略的报告提纲》的报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但成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领导和干部的读物。由此可推知(  )
A.印尼反对荷兰大起义必然失败
B.印尼人民排斥马列主义革命理论
C.印尼共产党推动革命发展困难
D.荷兰殖民者对印尼进行高压统治
3.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中,中国选择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印度却选择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两国选择不同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
A.领导力量不同 B.两国国情不同
C.理论基础不同 D.斗争对象不同
4.(2024·河南青桐鸣联考)在1922年第一次不合作运动中,甘地大力提倡农民开展手纺运动,抵制英货,结果使英国纺织品的进口下降了28%,而印度自产的纺织品却猛增27%。这一运动(  )
A.促进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严重动摇了英国殖民统治
C.彰显印度民众的民族主义精神
D.标志着亚洲民族意识觉醒
5.(2024·江西抚州金溪一中月考)1930年3月,甘地在向食盐领域发起进军时特地挑选了79名同行者,步行完成了240英里的行程,从海水里提取食盐并抗议缴纳盐税。甘地每到一个村庄,都会谈及对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愿景,并举行记者招待会,在此过程中,追随甘地的人数不断增加。甘地的这些举措(  )
A.改变了国家食盐专卖的制度
B.壮大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力量
C.引发了世界各地的抗税斗争
D.明确了反英斗争的政治目标
6.(2024·河南郑州中牟期末)学者乔治·奥威尔在《政治与文学》中说:“严格说来,甘地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是英国人的敌人,但因为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所以,他被英国人认为是‘自己人’。”该学者认为甘地的非暴力斗争方式(  )
A.导致英国对印度的反抗毫无办法
B.促成了英国人与印度人民的和解
C.客观上有利于英国殖民者的统治
D.是实现印度民族独立的不二良方
7.(2024·山西阳泉期末)1922年埃及宣告独立,并同英国签署《英埃关系宣言》,规定:“(埃及)保护英国在埃及的交通安全,包括由英军防守的苏伊士运河;保护埃及境内的外国侨民及其财产;(英国)保护埃及,防止并抵御外来侵略。”该宣言表明当时的埃及(  )
A.与英国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
B.近代化建设取得明显的成就
C.国家安全得到英国有效保护
D.未能彻底摆脱英国殖民压迫
8.(2024·山西长治期末)1921年,摩洛哥里夫地区的12个部落首领举行代表会议,通过的《国家宪章》规定:不承认任何损害摩洛哥权利的条约;承认里夫共和国的完全独立;同所有大国建立友好关系,缔结条约,其条件是这些国家不享有特权。这反映出摩洛哥(  )
A.实现民族独立的决心
B.赢得反殖斗争的胜利
C.实现外交平等的愿望
D.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9.“这里的”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是非洲独立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并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这里的”斗争指的是(  )
A.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B.埃及的护宪运动
C.摩洛哥里夫地区的抗西、抗法斗争
D.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10.1918年,阿根廷第一个在拉美组建了共产党;随后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到1934年,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有了共产党组织,并积极领导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这体现出拉美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特征是(  )
A.群众基础薄弱 B.出现新的领导力量
C.南北联合斗争 D.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11.(2024·河北邢台期中)20世纪20年代,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桑地诺主张“完全拒绝外国人对尼加拉瓜的财政干涉”。他说:“只有收回运河区主权,尼加拉瓜才有可能在运河开凿之后,取得理应属于自己的经济权益。”桑地诺的主张(  )
A.沉重打击了美国的“金元外交”
B.凸显了拉丁美洲民族解放的艰难
C.拉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
D.体现了追求民族经济自立的诉求
12.(2024·贵州遵义月考)1934年,卡德纳斯就任墨西哥总统后,在六年内颁布了一系列暴风骤雨式的措施,如允许共产党和工会公开活动;征收外国公司和大庄园主的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实行农民免费医疗政策。这体现出卡德纳斯的改革(  )
A.模仿苏联模式 B.既全面又彻底
C.效果非常显著 D.具有激进色彩
13.(2024·四川内江期末)一战后,亚洲出现了“东亚同盟”等地区性的革命联盟组织,约定“一国爆发革命,其他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与此同时,北非摩洛哥里夫起义的领导人也呼吁“让我们同东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决胜的打击”。这说明(  )
A.世界性革命洪流已经形成
B.民族运动斗争水平提高
C.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
D.亚洲引领世界反殖浪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世纪(20世纪)影响印度政治和道德发展的一件最大事情,恐怕还是俄国革命。无产阶级不但在莫斯科,而且在帕米尔疆界以外掌握了政权,这对印度的青年发生了深刻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印度几乎没有任何工人组织和农民组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的时代里,工人运动和农民(吉山)运动有了非常巨大的发展,共产党也建立起来了。虽然中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兴起是由于本国原因的鼓动而为外来影响所加强,劳工的组织却主要反映了一个世界性的运动。这一运动的革命理论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会组织是以英国的同类组织为榜样。
——摘自[印度]K·M·潘尼迦
《印度简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殖民统治削弱了奥斯曼和埃及内部的封建势力,埃及出现有利于民主化发展的新变化。大战一举切断了埃及与奥斯曼宗主的关系,进一步摧毁了束缚埃及民主化的封建桎梏。大战期间,埃及的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竞争压力大大缓解。英国忙于战争,海上交通线阻塞,对埃及的商品输出大幅减少,确实起到了“近似关税保护的作用”。同时,埃及的新兴的民主力量进一步壮大,1916年3月,成立了全国性的贸易和工业委员会。大战期间,埃及增加10万工人,“到1917年,工人总数已达64万人”。大战结束时,全埃及已有90多个工会。西方民主自由以及社会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在埃及广泛传播,引发深刻的社会反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世界大战间印度政治运动的新发展。(9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埃及政治经济文化重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6分)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