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 1.了解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认识其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唯物史观) 2.概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改革存在的问题,认识其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历史解释) 3.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背景及基本史实,概括这些国家改革的特点,说明其失败的原因。(历史解释) 4.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成果,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经验。(家国情怀)
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
(1)取得的成就: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 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存在的问题:优先发展 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发展长期落后。
2.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内容 评价
政治 方面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①意义:改革注入了某些 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 。 ②局限:改革没有突破 ,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经济 方面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改革重点)。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思想 方面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①意义: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局限: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评价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内容 ①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领域:取消 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 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结果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最终造成苏联的分裂
3.解体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 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3)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社会主义建设
(1)成就: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 国家。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弊端:大多采取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社会主义改革
国家 概况
南斯拉夫 内容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 (2)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波兰 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和农业发展成果显著
匈牙利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较高,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3.东欧剧变
(1)原因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 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 ”战略的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 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2)时间: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概况
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 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 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建立 (1)政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经济: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2.改革开放: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 ,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 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进入新时代
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大发展。中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
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 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等。
思考:苏联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义务交售制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开始实行的苏联农产品收购的主要形式,是国家从农业取得资金和粮食的重要手段。其特点是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这种收购实际上带有课税性质,斯大林曾公开称之为农业“贡税”,即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这种
剥削农民、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的做法,在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同时,加重了农民负担,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等不良后果,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农民的不满。
(2)阅读教材P123“史料阅读”。
思考:指出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何历史局限性?
(1)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秘密报告正确评价了斯大林,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2)赫鲁晓夫改革虽然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但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3)阅读教材P123图片“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及其文字说明。
思考:图片及文字体现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4)阅读教材P125“历史纵横”。
思考:据史料概括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方式有哪几种?
(3)捷克斯洛伐克最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4)南斯拉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招致了苏联的出兵,改革被扼杀。(×)
(5)阅读教材P125图片“苏联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及其文字说明。
思考:苏联的这一军事行动说明了什么问题?
(6)阅读教材P126“学思之窗”。
思考: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5)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6)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变革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7)阅读教材P126图片“‘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
思考:从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主题一 苏联改革
材料一 赫鲁晓夫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农产品采购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把农产品平均收购价格提高了2倍;完善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制度,加强对集体农庄和庄员以及职工的经济刺激和物质鼓励;采用经济核算、成本、利润、工资等方法;集体农庄在制定计划方面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针对各家各户宅旁园地的税收大大减少,宅旁园地产品义务交售的制度被取消。这些措施激发了集体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为苏联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但改革并没有触动农庄的内部机制。
——摘编自李永全《苏联改革历史回顾》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
时期项目 1961-1966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4.4
农业总产值 2.2 3.9 2.5 1.7
材料三 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体现这一模式的体制问题,也就是说,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弊病太多,已经走不下去了,已走入了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对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些领袖人物。……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二战后还推行到东欧各国。在1933年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苏联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利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了经济高速发展,在其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
——陆南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
和中国应吸取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对集体农庄的改革。
(2)根据材料二,概括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苏联模式的两面性。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历史背景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局面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
具体内容 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 首先进行经济改革,随后转向政治领域
历史结果 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改革造成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同点 背景 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
内容 都对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自主权等
结果 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苏联模式
主题二 东欧改革
材料 这些国家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编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
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根据材料,分析发生东欧剧变的原因,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
东欧剧变的原因
(1)内部原因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
②现实原因: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日益脱离群众。
(2)外部原因
①苏联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②西方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资金技术的援助引诱、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
主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 戈尔巴乔夫改革比中国改革起步晚,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吸取中国的经验,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其出发点是反对私有制,反对市场经济,仍在完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1987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仍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并没有超出当年改革的范畴,用国家订货代替国家计划,实质未变。
——摘编自左凤荣《对戈尔巴乔夫
改革失败主要原因的思考》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缺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可以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哪些中国方案。
苏联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启示
(1)经济体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创新。
(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与国情相结合。
(3)计划与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可以相互借鉴。
(4)尊重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5)关注民生。
(6)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1.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和配套措施而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突破原有体制、个人专断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失败。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3.东欧国家长期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改革失败导致社会制度剧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非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4.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1.(2024·云南昆明期末)从1963年起,耕地资源极为丰富的苏联,却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20世纪80年代,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美苏冷战的影响
2.(2024·广西百色月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苏联的工业领域中分期分批地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革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这些举措源自( )
A.苏联模式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2024·福建漳州期末)从1950年起,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下放权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行动纲领》,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由此可知,东欧国家改革(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力图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D.完全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4.下列关于东欧剧变原因的表述中错误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 )
A.经济陷入困境
B.政局剧烈动荡
C.改革遭到苏联扼杀
D.西方“和平演变”
5.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的挫折,但中国却走上了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制定了恰当的民族政策
B.中国较早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D.中国经济增长及国力不断提高
课时跟踪训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业状况 1958-1963年苏联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赫鲁晓夫对工业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 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达到最高水平的原因 苏联轻工业水平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问题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与苏联解体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 南斯拉夫改革措施 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认识 保加利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 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粮食产量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赫鲁晓夫时期的住房建设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广东潮州期末)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民的家庭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却提供了全国牛奶产量的五分之一和生肉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大量水果和蔬菜。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农业改革有明显成效
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C.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
D.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2.(2024·浙江宁波九校期末)1958年到1963年,一个集体农庄的农民在五年中工资只增长了20%。但是从更长的时间来看,这段时间正是集体农民从农庄获得的工资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上升的时期。其原因在于( )
A.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
B.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自主权
C.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3.(2024·山东烟台期末)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撤销了中央的工业管理部门,设立经济行政区,将权力下放给各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扩大地方对工业的管理权。这表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 )
A.意识到现有体制不足
B.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C.已经放弃“苏联模式”
D.忽视发展农业经济
4.(2024·福建宁德期末)赫鲁晓夫在关于1959-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提纲中谈道:“同1957年相比,石油开采量要增加3倍,煤气的开采和生产量要增加12-14倍,电力增加3.3倍。”这反映出苏联( )
A.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
B.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C.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如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苏联GDP增长率达到最高水平的原因在于( )
A.“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B.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调整
C.领导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D.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6.(2024·四川绵阳期末)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除获得政府颁发的勋章外,还获得物质奖励,包括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等。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日志中也记录“收到一件运动服,轻工制品”“阿根廷总书记寄来一件毛皮夹克上衣”。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苏联( )
A.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B.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
C.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D.调动社会资源保障军工
7.(2024·河南洛阳强基联盟月考)有学者在评价苏联某一时期时说:“这一时期,苏共领导人对苏联的改革设计既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又缺乏总体上的判断与把握……他的统治集团已基本上丧失了与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丧失了其应有的代表性和先进性,沦为一个老朽腐败的特权集团。”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是( )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C.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8.历史学家尤·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苏联解体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
A.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耕地面积,种植玉米
C.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D.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
9.(2024·山西长治期末)1951年,南斯拉夫开始改变国家计划,实行社会计划。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指标,只规定生产、投资和分配的基本比例,企业可按国家计划的要求自订计划、自由经营、自负盈亏。这一做法( )
A.受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B.改变了社会主义公有性质
C.为南斯拉夫解体埋下隐患
D.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10.(2024·河北邢台邢襄联盟月考)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五六十年代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73-1987年的年经济增长
率从3.9%下滑到1.9%,到1988年几乎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苏联模式的正面效应有限
B.东欧实现民族解放的进程曲折
C.政治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任重道远
11.(2024·安徽安庆期末)1990年1-2月,保加利亚共产党召开十四大,决定把保加利亚共产党建成“新型的政党——保加利亚民主社会主义党”,并在保加利亚实行多党制和市场经济。由此可知,保加利亚( )
A.解决了国家经济困难问题
B.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C.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提高了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12.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判断,下列分析说明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B.20世纪50年代末,政策失误使中国的粮食产量有所减少
C.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
D.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土地所有制改革带来粮食大幅增产
13.(2024·广东清远期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2022年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18%左右,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这说明我国( )
A.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B.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C.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D.完成民族伟大复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14.(2024·四川成都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结束后,苏联一直为自己的住房匮乏而犯愁,无房户数量惊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1953年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认为,放在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
在赫鲁晓夫的竭力倡导下,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的“赫鲁晓夫楼”。这种楼广泛采用组合式钢筋混凝土部件与结构,预制件都是在工厂里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然后采取统一的工业化建造,装配式房屋建造速度极快。“赫鲁晓夫楼”后来之所以成为低端、简陋的代名词,原因之一是其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1958年,首个实验住宅区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村开工,厨房、厕所、过道的面积都被压缩得小得不能再小,稍微胖一点的人进去就会很困难。赫鲁晓夫下台时,近1/4(约5400万)的苏联人住进了新居。1961年苏联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1.27亿。
如今,“赫鲁晓夫楼”已经成了贫民区的代称,变成俄罗斯各城市市政规划的一大沉重负担。不过在建造当初,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圆了很多人的住房梦。
——摘编自黄金生《让苏联人情感
复杂的“赫鲁晓夫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赫鲁晓夫楼”建设的背景及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赫鲁晓夫楼”的影响。(5分)
1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 1.了解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认识其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唯物史观) 2.概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改革存在的问题,认识其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历史解释) 3.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背景及基本史实,概括这些国家改革的特点,说明其失败的原因。(历史解释) 4.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成果,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经验。(家国情怀)
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
(1)取得的成就: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存在的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发展长期落后。
2.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内容 评价
政治 方面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①意义: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局限: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经济 方面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重点)。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思想 方面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①意义: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局限: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评价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内容 ①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结果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最终造成苏联的分裂
3.解体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3)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社会主义建设
(1)成就: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社会主义改革
国家 概况
南斯拉夫 内容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 (2)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波兰 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和农业发展成果显著
匈牙利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较高,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3.东欧剧变
(1)原因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2)时间: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概况
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建立 (1)政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经济: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2.改革开放: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进入新时代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大发展。中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
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等。
思考:苏联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参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义务交售制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开始实行的苏联农产品收购的主要形式,是国家从农业取得资金和粮食的重要手段。其特点是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这种收购实际上带有课税性质,斯大林曾公开称之为农业“贡税”,即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这种
剥削农民、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的做法,在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同时,加重了农民负担,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等不良后果,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农民的不满。
(2)阅读教材P123“史料阅读”。
思考:指出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何历史局限性?
答案参考:原因: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
局限性:忽视了农业生产,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秘密报告正确评价了斯大林,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2)赫鲁晓夫改革虽然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但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3)阅读教材P123图片“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及其文字说明。
思考:图片及文字体现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答案参考: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发展更加畸形。
(4)阅读教材P125“历史纵横”。
思考:据史料概括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方式有哪几种?
答案参考:一是利用苏军挺进东欧的有利条件建立;二是主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国;三是在柏林危机发生、德国分裂的情况下,在苏占区成立。
(3)捷克斯洛伐克最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4)南斯拉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招致了苏联的出兵,改革被扼杀。(×)
(5)阅读教材P125图片“苏联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及其文字说明。
思考:苏联的这一军事行动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参考: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改革不能容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这说明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可视为东欧剧变的前奏和导火索。
(6)阅读教材P126“学思之窗”。
思考: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答案参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但过程是曲折的、反复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的暂时挫折,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供深刻的经验教训。
(5)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6)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变革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7)阅读教材P126图片“‘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
思考:从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答案参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取得巨大成就,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名片”。
主题一 苏联改革
材料一 赫鲁晓夫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农产品采购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把农产品平均收购价格提高了2倍;完善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制度,加强对集体农庄和庄员以及职工的经济刺激和物质鼓励;采用经济核算、成本、利润、工资等方法;集体农庄在制定计划方面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针对各家各户宅旁园地的税收大大减少,宅旁园地产品义务交售的制度被取消。这些措施激发了集体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为苏联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但改革并没有触动农庄的内部机制。
——摘编自李永全《苏联改革历史回顾》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
时期项目 1961-1966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4.4
农业总产值 2.2 3.9 2.5 1.7
材料三 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体现这一模式的体制问题,也就是说,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弊病太多,已经走不下去了,已走入了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对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些领袖人物。……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二战后还推行到东欧各国。在1933年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苏联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利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了经济高速发展,在其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
——陆南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
和中国应吸取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对集体农庄的改革。
答案参考:扩大了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答案参考:特点:前期经济增长较快,后期增长缓慢。
评价: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使国民经济一度取得明显效果,增强了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但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国策,后期改革步伐逐渐缓慢,导致苏联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苏联模式的两面性。
答案参考:(示例)一方面,苏联模式使苏联经济发展,军事国防实力大为增强。如第一个五年计划使苏联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令其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苏联模式使得苏联经济体制僵化,且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如苏联高度集中的权力使得工作效率低下,经济体制使人民生产积极性较低,影响国家运转和国民生活。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历史背景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局面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
具体内容 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 首先进行经济改革,随后转向政治领域
历史结果 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改革造成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同点 背景 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
内容 都对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自主权等
结果 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苏联模式
主题二 东欧改革
材料 这些国家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编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
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根据材料,分析发生东欧剧变的原因,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
答案参考: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苏联的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本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剧变的原因
(1)内部原因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
②现实原因: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日益脱离群众。
(2)外部原因
①苏联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②西方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资金技术的援助引诱、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
主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 戈尔巴乔夫改革比中国改革起步晚,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吸取中国的经验,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其出发点是反对私有制,反对市场经济,仍在完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1987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仍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并没有超出当年改革的范畴,用国家订货代替国家计划,实质未变。
——摘编自左凤荣《对戈尔巴乔夫
改革失败主要原因的思考》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缺陷。
答案参考:排斥私有制;排斥市场经济;固守计划经济体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答案参考: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更广泛、更切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按劳分配为主体;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公平公正、和谐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机蓬勃,前途无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可以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哪些中国方案。
答案参考:建设与发展要立足本国国情;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理论;要勇于学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切优秀事物。
苏联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启示
(1)经济体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创新。
(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与国情相结合。
(3)计划与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可以相互借鉴。
(4)尊重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5)关注民生。
(6)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1.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和配套措施而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突破原有体制、个人专断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失败。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3.东欧国家长期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改革失败导致社会制度剧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非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4.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1.(2024·云南昆明期末)从1963年起,耕地资源极为丰富的苏联,却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20世纪80年代,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美苏冷战的影响
答案:B
解析:由于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即苏联模式,该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发展程度不足,从而影响了粮食生产,导致苏联不得不进口大量粮食,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在50年代,并不是材料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也是苏联模式弊端的表现,排除C项;美苏冷战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形成,但苏联是在1963年后才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因此美苏冷战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2.(2024·广西百色月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苏联的工业领域中分期分批地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革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这些举措源自( )
A.苏联模式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C
3.(2024·福建漳州期末)从1950年起,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下放权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行动纲领》,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由此可知,东欧国家改革(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力图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D.完全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欧国家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以探索本国独立发展的道路,C项正确。东欧国家的改革,并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A项;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的改革内容,其他国家没有,排除B项;D项“完全放弃”表述错误,排除。
4.下列关于东欧剧变原因的表述中错误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 )
A.经济陷入困境
B.政局剧烈动荡
C.改革遭到苏联扼杀
D.西方“和平演变”
答案:C
5.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的挫折,但中国却走上了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制定了恰当的民族政策
B.中国较早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D.中国经济增长及国力不断提高
答案:C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走上了一条健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是中国取得成就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
课时跟踪训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业状况 1958-1963年苏联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赫鲁晓夫对工业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 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达到最高水平的原因 苏联轻工业水平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问题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与苏联解体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 南斯拉夫改革措施 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认识 保加利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 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粮食产量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赫鲁晓夫时期的住房建设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广东潮州期末)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民的家庭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却提供了全国牛奶产量的五分之一和生肉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大量水果和蔬菜。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农业改革有明显成效
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C.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
D.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即赫鲁晓夫改革前夕,苏联农民在家庭自留地的生产效率远高于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表明当时苏联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的农业改革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农民只在家庭自留地上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苏联的农业技术取得了突破,排除D项。
2.(2024·浙江宁波九校期末)1958年到1963年,一个集体农庄的农民在五年中工资只增长了20%。但是从更长的时间来看,这段时间正是集体农民从农庄获得的工资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上升的时期。其原因在于( )
A.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
B.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自主权
C.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对集体农庄进行帮助,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以工业为经济工作重心,不是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排除A项;“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措施,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除C项。
3.(2024·山东烟台期末)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撤销了中央的工业管理部门,设立经济行政区,将权力下放给各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扩大地方对工业的管理权。这表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 )
A.意识到现有体制不足
B.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C.已经放弃“苏联模式”
D.忽视发展农业经济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上台后,将工业管理权下放,力图改变高度集中管理体制,这表明意识到现有体制不足,A项正确。B项是勃列日涅夫时期,排除;赫鲁晓夫改革并未放弃“苏联模式”,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该时期苏联农业发展状况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
4.(2024·福建宁德期末)赫鲁晓夫在关于1959-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提纲中谈道:“同1957年相比,石油开采量要增加3倍,煤气的开采和生产量要增加12-14倍,电力增加3.3倍。”这反映出苏联( )
A.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
B.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C.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与1957年相比,苏联的经济发展依然集中于石油、煤气开采和电力等重工业方面,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A项正确。苏联的经济发展集中于重工业方面说明苏联经济发展畸形,但不能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没有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排除C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排除D项。
5.(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如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苏联GDP增长率达到最高水平的原因在于( )
A.“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B.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调整
C.领导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D.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达到最高水平,这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因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使经济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没有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排除C项;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排除D项。
6.(2024·四川绵阳期末)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除获得政府颁发的勋章外,还获得物质奖励,包括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等。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日志中也记录“收到一件运动服,轻工制品”“阿根廷总书记寄来一件毛皮夹克上衣”。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苏联( )
A.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B.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
C.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D.调动社会资源保障军工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因此一些生活用品反而在某些领域受到重视,如宇航员的奖品、国家领导人的礼物等,这体现了当时苏联轻工业较为落后,民生问题较为突出,C项正确。二战后苏联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但经济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国民经济停滞不前”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阿根廷总书记送来礼物反映了苏联与阿根廷有一定往来,但不能就此得出苏联“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军工,而且领导人礼物也非社会资源,排除D项。
7.(2024·河南洛阳强基联盟月考)有学者在评价苏联某一时期时说:“这一时期,苏共领导人对苏联的改革设计既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又缺乏总体上的判断与把握……他的统治集团已基本上丧失了与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丧失了其应有的代表性和先进性,沦为一个老朽腐败的特权集团。”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是( )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C.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苏共的领导地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不仅导致国内思想的混乱,还加速了苏联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D项正确。
8.历史学家尤·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苏联解体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
A.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耕地面积,种植玉米
C.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D.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
答案:D
9.(2024·山西长治期末)1951年,南斯拉夫开始改变国家计划,实行社会计划。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指标,只规定生产、投资和分配的基本比例,企业可按国家计划的要求自订计划、自由经营、自负盈亏。这一做法( )
A.受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B.改变了社会主义公有性质
C.为南斯拉夫解体埋下隐患
D.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南斯拉夫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企图摆脱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影响,企业按国家计划的要求自订计划、自由经营、自负盈亏能够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苏俄新经济政策没有使用计划手段,排除A项;南斯拉夫的上述做法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B项;南斯拉夫解体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与这一做法无关,排除C项。
10.(2024·河北邢台邢襄联盟月考)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五六十年代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73-1987年的年经济增长
率从3.9%下滑到1.9%,到1988年几乎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苏联模式的正面效应有限
B.东欧实现民族解放的进程曲折
C.政治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任重道远
答案:A
解析: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在五六十年代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但到了七八十年代,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这说明苏联模式的正面效应有限,A项正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东欧国家已经实现民族解放,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政治独立问题,排除C项;东欧国家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
11.(2024·安徽安庆期末)1990年1-2月,保加利亚共产党召开十四大,决定把保加利亚共产党建成“新型的政党——保加利亚民主社会主义党”,并在保加利亚实行多党制和市场经济。由此可知,保加利亚( )
A.解决了国家经济困难问题
B.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C.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提高了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保加利亚的做法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C项正确。保加利亚的改革没有解决国家经济困难问题,排除A项;保加利亚给中国改革提供的是教训,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12.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判断,下列分析说明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B.20世纪50年代末,政策失误使中国的粮食产量有所减少
C.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
D.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土地所有制改革带来粮食大幅增产
答案:B
解析: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时期已经开始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使中国的粮食产量有所减少,故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故C项错误;1978年后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仍然是集体所有制,故D项错误。
13.(2024·广东清远期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2022年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18%左右,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这说明我国( )
A.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B.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C.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D.完成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14.(2024·四川成都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结束后,苏联一直为自己的住房匮乏而犯愁,无房户数量惊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1953年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认为,放在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
在赫鲁晓夫的竭力倡导下,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的“赫鲁晓夫楼”。这种楼广泛采用组合式钢筋混凝土部件与结构,预制件都是在工厂里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然后采取统一的工业化建造,装配式房屋建造速度极快。“赫鲁晓夫楼”后来之所以成为低端、简陋的代名词,原因之一是其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1958年,首个实验住宅区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村开工,厨房、厕所、过道的面积都被压缩得小得不能再小,稍微胖一点的人进去就会很困难。赫鲁晓夫下台时,近1/4(约5400万)的苏联人住进了新居。1961年苏联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1.27亿。
如今,“赫鲁晓夫楼”已经成了贫民区的代称,变成俄罗斯各城市市政规划的一大沉重负担。不过在建造当初,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圆了很多人的住房梦。
——摘编自黄金生《让苏联人情感
复杂的“赫鲁晓夫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赫鲁晓夫楼”建设的背景及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赫鲁晓夫楼”的影响。(5分)
答案:(1)背景:二战对经济的破坏;住房短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实施改革;服务于美苏争霸需要。(任答三点)
特点:政府主导;建造成本低,速度快,体现极简主义;统一装配式建造(统一的工业化建造);规模大;水平低。(任答两点)
(2)积极:建设之初解决了大部分苏联人民的住房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水平;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推动了苏联城市化进程;为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任答两点)
弊端:苏联解体后,低端、简陋的“赫鲁晓夫楼”,成为当今俄罗斯城市发展的沉重负担。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战结束后,苏联一直为自己的住房匮乏而犯愁,无房户数量惊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在赫鲁晓夫的竭力倡导下”并结合所学,从二战的影响、社会矛盾、苏联模式弊端、赫鲁晓夫改革以及美苏争霸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赫鲁晓夫的竭力倡导下”“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的‘赫鲁晓夫楼’”“然后采取统一的工业化建造,装配式房屋建造速度极快”“‘赫鲁晓夫楼’后来之所以成为低端、简陋的代名词,原因之一是其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厨房、厕所、过道的面积都被压缩得小得不能再小,稍微胖一点的人进去就会很困难”“赫鲁晓夫下台时,近1/4(约5400万)的苏联人住进了新居”,从主导者、建造成本、速度、质量和规模等角度作答。第(2)问,可从积极和弊端两方面作答。根据材料“但它毕竟圆了很多人的住房梦”“1961年苏联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1.27亿”概括积极性。弊端:根据材料“‘赫鲁晓夫楼’已经成了贫民区的代称,变成俄罗斯各城市市政规划的一大沉重负担”概括弊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