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1.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列强矛盾激化的原因,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必然会爆发战争。(唯物史观) 2.能够运用列表等方法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等,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加强对学生热爱和平、避免战争的教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能够通过史料认识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实质和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一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一战的背景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列强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3)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4)列强间矛盾重重
主要矛盾 形成与表现
英德矛盾 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 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目的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表现 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影响 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2.一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2.战争方式:阵地战。
3.进程
阶段 主要事件
1914年 (1)德军进攻法国。 (2)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3)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1915-1916年 (1)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2)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伤亡惨重。 (3)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
1917-1918年 (1)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2)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4.结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三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
地位 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性质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评价 (1)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2)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一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1)阅读教材P85“史料阅读”(上):英国杂志在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思考:史料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舆论怎样的导向?
答案参考:英国舆论界要求用战争手段防止德国竞争。
(2)阅读教材P85“史料阅读”(上)。
思考:哪次战争印证了“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的预言?从史料中可知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目的:争夺市场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战争
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和反对。
(3)阅读教材P87“历史纵横”:一战中的华工。
思考: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兵”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的参战意图是什么?
答案参考: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4)阅读教材P87图片“一战墓地”。
思考:从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答案参考: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杀戮为主要特点,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
(1)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门户开放
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5)阅读教材P89“学思之窗”:《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
思考: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参考: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但实质上还是殖民统治。
(6)国际联盟在实际上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参考: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2)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解决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世界长期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题一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材料一 下表是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材料二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899年德国外长皮洛夫的议会演说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参考:现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和资本主义起步早晚和程度不同。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的什么要求?“一个邻国”和“另一个邻国”分别指的是谁?德国为什么会与这两个国家产生矛盾?
答案参考: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一个邻国”和“另一个邻国”分别指:英国和法国。
原因:新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必然会与老牌殖民霸权国家产生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②军事上:列强相互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④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2)条件
①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③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主题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该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引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摘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国联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建立的。近代国际组织出现,特别是19世纪欧洲协调、万国联盟和海牙体系的运行实践,为更大的国际组织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针对连绵不断的征战,尤其是一战期间交战双方的嗜血厮杀,欧美各国有影响的和平团体和个人纷纷提出各种维护和平、避免战争的方案,这些和平思潮有力地推动了国联的建立。大战结束后,为了打破战前欧洲的旧均势并建立起战后欧洲新秩序,战胜国需要建立一个钳制战败国服从凡尔赛和约裁决和协调战胜国之间矛盾的国际机构。
——摘编自李铁城、邓秀杰《联合国简明教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后法国和美国对德政策的区别,并分别指出原因。
答案参考:法国: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
原因:法德之间宿敌;法国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独霸欧洲大陆。
美国:主张吸收德国加入国际联盟。
原因:在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通过控制国际联盟进而称霸世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和平的原因。
答案参考: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国联缺乏权威性,存在制度缺陷;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历史背景。
答案参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近代国际组织出现为国际联盟出现创造了条件;一战后和平思潮推动了国际联盟建立;一战后需要成立维护国际秩序的国际机构。
1.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进步性
①和平局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国际局势缓和,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繁荣局面提供前提。
②国际关系:通过国际会议达成国际条约调整国际关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局限性
①关于战争的罪责问题,激起整个德意志民族强烈的复仇心理。
②对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以所谓民族自决为原则的领土安排,引发新的民族矛盾,实际上加强了德国地缘政治的潜在战略优势。中欧的矛盾复杂化,为日后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提供借口。
③美国退出欧洲政治并拒绝参加国际联盟,对欧洲采取孤立主义,是二战中反法西斯战线未能及时建立的原因。
④该体系对苏联的根本排斥与敌对,使二战初期失去了在东方钳制德国的最重要力量。
⑤该体系加强了日本在远东的潜在军事战略优势。
⑥国联实际上被英法操纵,规定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
2.全面认识国际联盟的建立
(1)从出发点看
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2)从进步性看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
(3)从局限性看
一方面,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没有参加,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国联沦为英法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最终未能制止侵略,局部战争终于走向了世界大战。
主题三 一战的影响
材料 某学校开展了“新航路开辟与世界格局”的研究性学习,下表为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
依据上述材料卡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答案参考:一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的经济力量,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社会主义的建设,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斗争高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和解放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1.辩证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对欧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①经济上:给欧洲带来经济危机,欧洲的世界财政金融地位下降。 ②政治上:给欧洲带来政治危机,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
催生出一个新世界 ①欧洲衰落,美日崛起,四国摧毁,两国衰落。美国大发横财,日本乘机扩张,获得发展。 ②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给人类社会提供了进步的契机 ①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进社会发展。 ②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 ③政府机构职能改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④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盛行
2.一战的启示
(1)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进自身的发展。
(2)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3)要正确应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4)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等。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矛盾日益尖锐,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协约国主要是在三条战线展开激烈的战斗。战争后期,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3.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下各国仍矛盾重重;国联建立,但是并不能有效地遏制侵略。
1.(2023·山东枣庄月考)下图为1870-1914年欧洲四大国的国防费用概算(单位:百万英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①英德两国的国防费用持续大幅增加 ②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改变 ④大国矛盾使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A.①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通过图片可以看出,英国国防预算先大幅增加后又下降,法国增长缓慢,而德国和俄国增长迅速,这说明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改变,①错误,③正确;从国防费用的变化得不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局势日益紧张,欧洲逐渐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他们进行军备竞赛,④正确。故选C项。
2.(2024·浙江培优联盟期中)20世纪初,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下列属于“协约国”集团的是( )
A.德国、奥匈帝国、法国
B.英国、俄国、奥匈帝国
C.德国、英国、意大利
D.英国、法国、俄国
答案:D
3.(2024·山东烟台期末)一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僵局。下列战役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的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答案:A
4.(2024·山东淄博中学期中)一战后,战胜国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其中《凡尔赛和约》规定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材料反映出( )
A.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B.一战极大削弱了殖民主义力量
C.新秩序的建立保证了国际环境的和平
D.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彻底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德国被过分削弱,使德国复仇主义兴起,新的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保证和平与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彻底改变,排除C、D两项。
5.在一战爆发后的十多年中,西欧文学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如索利的十四行诗《当你看到千百万无言的死者》、乔治·杜阿梅尔的小说《受难者》、雷马克的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等。这些作品反映出当时( )
A.民族独立意识增强 B.民众呼唤世界和平
C.战争引发精神危机 D.和平主义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一战爆发后的十多年中,西欧社会出现大量反思战争的文学作品,因此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呼唤世界和平,B项正确。一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意识增强,而不是西欧,排除A项;材料反映战争引发社会反思战争呼吁和平,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民众呼吁和平,但没有体现出和平主义成为主流思潮,排除D项。
课时跟踪训练
题号 1 2 3 4 5 6
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19世纪晚期世界被瓜分殆尽 一战前的英德矛盾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 罗素对一战持续发展因素的论述 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美国参战的主要意图
题号 7 8 9 10 11 12 13 14
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1915年法国招募华工的原因 英德在战争中使用新技术 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矛盾 一战后催生新的民族问题 美国与国际盟的关系 国联解决了部分国际争端 一战的影响 中日参加一战及一战对远东的影响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才有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当它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了”。这种现象导致(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答案:B
2.(2024·山东威海一中月考)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是民族主义泛滥而造成,而主流的观点认为是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的结果。1914年以前,这种“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最激烈的国家是( )
A.英国和美国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德国 D.英国和德国
答案:D
3.(2024·河南新乡封丘一中月考)1882年,德、奥、意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这个军事同盟集团以德国为主,意大利则是一个随时待价而沽的动摇的盟友。1902年,英国和日本主要为对抗俄国而结成军事同盟。1907年,英俄缔结协约,最终与此前签订的法俄、英法协约一起构成了三国协约。这些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两大军事同盟集团积极扩军备战
C.帝国主义国家权衡利弊选择伙伴
D.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完全无法协调
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了一战前两大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过程,列强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从而推动了不同利益的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的说法绝对,排除。
4.英国学者罗素曾指出一战持续发展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奥斯曼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关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的这一言论( )
A.体现了民族主义是一战持续的重要诱因
B.反映了一战的帝国主义性质
C.表明德国和俄国矛盾是一战的主要矛盾
D.旨在强调列强矛盾难以调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素认为一战的持续发展是由于俄、德等国在海外势力划分冲突导致的,这体现了一战的帝国主义性质,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只体现了德俄矛盾,但没有体现是一战主要矛盾,排除C项;罗素并非强调列强矛盾难以调和,排除D项。
5.(2024·浙江台州海协作体期中)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向德国皇帝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英法军队战斗力强大
B.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C.中国和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D.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答案:D
6.(2024·山东济宁一中期中)在参加一战的三个月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写道:“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迫使它们(英法)同意我们的意见,因为,顺便说说,那时它们在财政方面将由我们支配。”“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这表明,美国参战的主要意图是( )
A.摧毁德国的专制政权
B.主导建立并操纵国联
C.将民主理想推向全球
D.角逐欧洲和世界霸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及战后要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支配并管理财政经济霸权。由此可见,美国参战的意图是角逐欧洲和世界霸权,D项正确。
7.(2024·福建宁德期末)1915年12月,法国军方任命退役中校陶履德率领募工团来中国招募华工。法国的这一举措是由于( )
A.奴隶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
B.争夺亚洲市场的需要
C.战争引发人力资源的紧张
D.中法两国的友好关系
答案:C
解析:1915年是一大期间,由于战争的影响,法国伤亡惨重,人力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到中国来招募华工以缓解人力资源的紧张,C项正确。这一举措与奴隶贸易、亚洲市场无关,排除A、B两项;近代法国是侵略中国的列强之一,一战期间中法并不友好,排除D项。
8.1914年,德军利用无线电技术获取情报,重创俄军;1916年,英国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坦克,但却未迎来期盼中的“短暂的胜利”。这表明( )
A.德国的军事技术领先英国
B.厌战情绪影响战争进程
C.技术进步加剧战争残酷性
D.科技成果改变战争方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和英国在战争中使用新技术,在提升战斗力的同时,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国军事技术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厌战情绪对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战争方式改变,排除D项。
9.(2024·四川眉山期末)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中的大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面临着一个困境:既不像法国人希望的那样严厉得足以把德国人永远踩在脚下,也不是宽大得足以使被征服的人安于自己新的处境。该“困境”( )
A.导致德国民族主义的产生
B.缘于大国霸权战略的不同
C.体现凡尔赛体系的虚伪性
D.引发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战胜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矛盾重重,法国的目的是削弱乃至肢解自己的宿敌德国,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法国独霸的局面,因此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反映大国霸权战略的不同,B项正确。一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严厉制裁激发了战后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而材料所述为严厉制裁德国和不过分削弱德国两种意见的冲突,排除A项;材料体现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未体现凡尔赛体系的虚伪性,排除C项;D项与材料所述对德国的处置关系不大,排除。
10.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沙俄、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瓦解,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新兴国家纷纷出现;战胜国列强表面上依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来解决边界问题,但实际上却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来划分。这些现象客观上( )
A.催生了许多新的民族问题
B.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C.推动了世界市场正式确立
D.促进了世界新国际格局的出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使四大帝国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出现,战胜国根据自身的利益划定新兴国家边界,催生了许多新的民族问题,A项正确。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并未瓦解,排除B项;一战前世界市场就已形成,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1.(2024·四川眉山期末)漫画家把国际联盟比喻为一架大桥,大桥最关键的一块砖头——美国却空缺了。大桥的左边树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际联盟大桥,由美国总统负责设计。”大桥的右边,山姆大叔正跷着二郎腿悠闲地抽烟,头枕着的正是那块最关键的砖头。该漫画想要表明( )
A.国际联盟是联络各国的重要桥梁
B.美国是国际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
C.缺少了美国的国际联盟非常脆弱
D.国际联盟是美国精心设计的陷阱
答案:C
解析:材料漫画把国际联盟比喻为缺少了最关键的一块砖头的大桥,想要表明美国提议建立国联,却没有加入国联,而缺少了美国的国际联盟非常脆弱,C项正确。
12.(2024·四川南充期末)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1月,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1921年,国联迫使希腊、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军队退出阿尔巴尼亚;1925年,希腊、保加利亚两国边境冲突,国联及时干预平息了战争。这说明国联( )
A.被大国利用制造局部冲突
B.保障了国际局势的稳定发展
C.维护了英、法两国的利益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国联制止了部分国家的冲突,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D项正确。材料中是国联制止冲突,排除A项;B项结论以偏概全,排除;材料未涉及国联维护英、法两国利益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13.(2024·江苏苏州期中)全新的历史正在徐徐展开,中东欧国家相继独立,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英国女性获得了普选权,福利国家逐渐出现。该学者意在说明,一战( )
A.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改善了现代国际治理体系
C.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路径
D.促进了社会福利国家建立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一战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路径,C项正确。A项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完整,排除;新兴民族国家出现、苏联建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现代国际治理体系,但与英国妇女获得普选权和福利国家的出现无关,排除B项;福利国家建立只与材料部分信息相关,与苏联建立、新兴民族国家出现等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14.(2024·河南濮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7年2月,德国施行潜水艇封锁政策,引起国际愤慨。美国先与德国断交,继而邀请中国与之一致行动。德国的潜水艇封锁政策,不断击沉击伤各国船只,其中法国船上所载赴法华工遇难者多至543人,中国政府响应美国,先于2月对德发出严重抗议,继而于3月14日宣布与德绝交。
中国政府对德断交之前,日本加紧活动,要求英法俄意诸国“承认其非法取得之山东及领有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以为允许中国对德绝交之交还条件”。英国当即允诺,驻日大使葛林于1917年2月26日照会日本外务大臣本野一郎:英国帝国政府欣然允许日本政府之请求,保证将来在媾和会议中,援助日本要求割让德国在山东及在赤道以北各岛屿之领土权利,并经谅解,日本政府亦以同样精神,援助英国要求在赤道以南之德国岛屿。
——摘编自张华腾《从中立
到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日本参加一战不同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对远东太平洋地区局势所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1)中国:德国潜水艇封锁政策引起国际公愤;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华工在德政策实施过程中受到侵害;北洋军阀内部纷争激烈。
日本:攫取德国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加紧对中国及太平洋地区的侵略;试图主导并重建东亚秩序。
(2)日本实力膨胀,加快侵略步伐;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争夺加剧;华盛顿会议对日本的制约为二战爆发埋下了隐患。
解析:第(1)问,中国方面:根据材料“德国施行潜水艇封锁政策,引起国际愤慨”“美国先与德国断交,继而邀请中国与之一致行动”“其中法国船上所载赴法华工遇难者多至543人”并结合所学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从德国政策引起公愤、美国对华施压、华工受害、北洋军阀内部纷争等角度作答。日本方面:根据材料“承认其非法取得之山东及领有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并结合所学,从攫取德国势力范围、加紧侵略中国及太平洋地区和试图主导并重建东亚秩序等角度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日本加紧活动,要求英法俄意诸国‘承认其非法取得之山东及领有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以为允许中国对德绝交之交还条件’”“英国帝国政府欣然允许日本政府之请求……援助英国要求在赤道以南之德国岛屿”,从日本加快侵略、列强争夺加剧的角度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华盛顿会议对日本的制约为二战爆发埋下了隐患。
19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1.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列强矛盾激化的原因,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必然会爆发战争。(唯物史观) 2.能够运用列表等方法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等,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加强对学生热爱和平、避免战争的教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能够通过史料认识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实质和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一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一战的背景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 阶段。
(2)列强竞相奉行 、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3)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4)列强间矛盾重重
主要矛盾 形成与表现
矛盾 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 因 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 而关系恶化
矛盾 矛盾集中在 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 ”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目的 重新瓜分 ,争夺世界霸权
表现 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 ”,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
影响 竞相 ,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2.一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 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 支持奥匈帝国对 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 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 是决定性战场。
2.战争方式:阵地战。
3.进程
阶段 主要事件
1914年 (1)德军进攻法国。 (2)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 ”破产。 (3)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1915-1916年 (1)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2) 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伤亡惨重。 (3)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
1917-1918年 (1)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2)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4.结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三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 》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 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 ”“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
地位 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性质 第一个由 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 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评价 (1)国联形成决议的“ ”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2)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一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 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 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1)阅读教材P85“史料阅读”(上):英国杂志在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思考:史料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舆论怎样的导向?
(2)阅读教材P85“史料阅读”(上)。
思考:哪次战争印证了“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的预言?从史料中可知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帝国主义战争
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和反对。
(3)阅读教材P87“历史纵横”:一战中的华工。
思考: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兵”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的参战意图是什么?
(4)阅读教材P87图片“一战墓地”。
思考:从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1)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门户开放
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5)阅读教材P89“学思之窗”:《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
思考: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6)国际联盟在实际上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主要原因是什么?
(2)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解决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世界长期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题一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材料一 下表是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材料二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899年德国外长皮洛夫的议会演说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的什么要求?“一个邻国”和“另一个邻国”分别指的是谁?德国为什么会与这两个国家产生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②军事上:列强相互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④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2)条件
①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③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主题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该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引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摘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国联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建立的。近代国际组织出现,特别是19世纪欧洲协调、万国联盟和海牙体系的运行实践,为更大的国际组织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针对连绵不断的征战,尤其是一战期间交战双方的嗜血厮杀,欧美各国有影响的和平团体和个人纷纷提出各种维护和平、避免战争的方案,这些和平思潮有力地推动了国联的建立。大战结束后,为了打破战前欧洲的旧均势并建立起战后欧洲新秩序,战胜国需要建立一个钳制战败国服从凡尔赛和约裁决和协调战胜国之间矛盾的国际机构。
——摘编自李铁城、邓秀杰《联合国简明教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后法国和美国对德政策的区别,并分别指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和平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历史背景。
1.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进步性
①和平局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国际局势缓和,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繁荣局面提供前提。
②国际关系:通过国际会议达成国际条约调整国际关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局限性
①关于战争的罪责问题,激起整个德意志民族强烈的复仇心理。
②对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以所谓民族自决为原则的领土安排,引发新的民族矛盾,实际上加强了德国地缘政治的潜在战略优势。中欧的矛盾复杂化,为日后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提供借口。
③美国退出欧洲政治并拒绝参加国际联盟,对欧洲采取孤立主义,是二战中反法西斯战线未能及时建立的原因。
④该体系对苏联的根本排斥与敌对,使二战初期失去了在东方钳制德国的最重要力量。
⑤该体系加强了日本在远东的潜在军事战略优势。
⑥国联实际上被英法操纵,规定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
2.全面认识国际联盟的建立
(1)从出发点看
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2)从进步性看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
(3)从局限性看
一方面,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没有参加,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国联沦为英法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最终未能制止侵略,局部战争终于走向了世界大战。
主题三 一战的影响
材料 某学校开展了“新航路开辟与世界格局”的研究性学习,下表为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
依据上述材料卡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1.辩证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对欧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①经济上:给欧洲带来经济危机,欧洲的世界财政金融地位下降。 ②政治上:给欧洲带来政治危机,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
催生出一个新世界 ①欧洲衰落,美日崛起,四国摧毁,两国衰落。美国大发横财,日本乘机扩张,获得发展。 ②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给人类社会提供了进步的契机 ①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进社会发展。 ②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 ③政府机构职能改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④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盛行
2.一战的启示
(1)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进自身的发展。
(2)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3)要正确应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4)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等。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矛盾日益尖锐,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协约国主要是在三条战线展开激烈的战斗。战争后期,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3.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下各国仍矛盾重重;国联建立,但是并不能有效地遏制侵略。
1.(2023·山东枣庄月考)下图为1870-1914年欧洲四大国的国防费用概算(单位:百万英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①英德两国的国防费用持续大幅增加 ②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改变 ④大国矛盾使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A.①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2.(2024·浙江培优联盟期中)20世纪初,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下列属于“协约国”集团的是( )
A.德国、奥匈帝国、法国
B.英国、俄国、奥匈帝国
C.德国、英国、意大利
D.英国、法国、俄国
3.(2024·山东烟台期末)一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僵局。下列战役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的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4.(2024·山东淄博中学期中)一战后,战胜国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其中《凡尔赛和约》规定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材料反映出( )
A.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B.一战极大削弱了殖民主义力量
C.新秩序的建立保证了国际环境的和平
D.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彻底发生改变
5.在一战爆发后的十多年中,西欧文学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如索利的十四行诗《当你看到千百万无言的死者》、乔治·杜阿梅尔的小说《受难者》、雷马克的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等。这些作品反映出当时( )
A.民族独立意识增强 B.民众呼唤世界和平
C.战争引发精神危机 D.和平主义成为主流
课时跟踪训练
题号 1 2 3 4 5 6
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19世纪晚期世界被瓜分殆尽 一战前的英德矛盾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 罗素对一战持续发展因素的论述 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美国参战的主要意图
题号 7 8 9 10 11 12 13 14
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1915年法国招募华工的原因 英德在战争中使用新技术 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矛盾 一战后催生新的民族问题 美国与国际盟的关系 国联解决了部分国际争端 一战的影响 中日参加一战及一战对远东的影响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才有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当它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了”。这种现象导致(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2024·山东威海一中月考)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是民族主义泛滥而造成,而主流的观点认为是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的结果。1914年以前,这种“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最激烈的国家是( )
A.英国和美国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德国 D.英国和德国
3.(2024·河南新乡封丘一中月考)1882年,德、奥、意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这个军事同盟集团以德国为主,意大利则是一个随时待价而沽的动摇的盟友。1902年,英国和日本主要为对抗俄国而结成军事同盟。1907年,英俄缔结协约,最终与此前签订的法俄、英法协约一起构成了三国协约。这些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两大军事同盟集团积极扩军备战
C.帝国主义国家权衡利弊选择伙伴
D.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完全无法协调
4.英国学者罗素曾指出一战持续发展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奥斯曼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关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的这一言论( )
A.体现了民族主义是一战持续的重要诱因
B.反映了一战的帝国主义性质
C.表明德国和俄国矛盾是一战的主要矛盾
D.旨在强调列强矛盾难以调和
5.(2024·浙江台州海协作体期中)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向德国皇帝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英法军队战斗力强大
B.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C.中国和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D.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6.(2024·山东济宁一中期中)在参加一战的三个月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写道:“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迫使它们(英法)同意我们的意见,因为,顺便说说,那时它们在财政方面将由我们支配。”“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这表明,美国参战的主要意图是( )
A.摧毁德国的专制政权
B.主导建立并操纵国联
C.将民主理想推向全球
D.角逐欧洲和世界霸权
7.(2024·福建宁德期末)1915年12月,法国军方任命退役中校陶履德率领募工团来中国招募华工。法国的这一举措是由于( )
A.奴隶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
B.争夺亚洲市场的需要
C.战争引发人力资源的紧张
D.中法两国的友好关系
8.1914年,德军利用无线电技术获取情报,重创俄军;1916年,英国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坦克,但却未迎来期盼中的“短暂的胜利”。这表明( )
A.德国的军事技术领先英国
B.厌战情绪影响战争进程
C.技术进步加剧战争残酷性
D.科技成果改变战争方式
9.(2024·四川眉山期末)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中的大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面临着一个困境:既不像法国人希望的那样严厉得足以把德国人永远踩在脚下,也不是宽大得足以使被征服的人安于自己新的处境。该“困境”( )
A.导致德国民族主义的产生
B.缘于大国霸权战略的不同
C.体现凡尔赛体系的虚伪性
D.引发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10.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沙俄、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瓦解,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新兴国家纷纷出现;战胜国列强表面上依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来解决边界问题,但实际上却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来划分。这些现象客观上( )
A.催生了许多新的民族问题
B.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C.推动了世界市场正式确立
D.促进了世界新国际格局的出现
11.(2024·四川眉山期末)漫画家把国际联盟比喻为一架大桥,大桥最关键的一块砖头——美国却空缺了。大桥的左边树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际联盟大桥,由美国总统负责设计。”大桥的右边,山姆大叔正跷着二郎腿悠闲地抽烟,头枕着的正是那块最关键的砖头。该漫画想要表明( )
A.国际联盟是联络各国的重要桥梁
B.美国是国际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
C.缺少了美国的国际联盟非常脆弱
D.国际联盟是美国精心设计的陷阱
12.(2024·四川南充期末)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1月,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1921年,国联迫使希腊、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军队退出阿尔巴尼亚;1925年,希腊、保加利亚两国边境冲突,国联及时干预平息了战争。这说明国联( )
A.被大国利用制造局部冲突
B.保障了国际局势的稳定发展
C.维护了英、法两国的利益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13.(2024·江苏苏州期中)全新的历史正在徐徐展开,中东欧国家相继独立,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英国女性获得了普选权,福利国家逐渐出现。该学者意在说明,一战( )
A.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改善了现代国际治理体系
C.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路径
D.促进了社会福利国家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14.(2024·河南濮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7年2月,德国施行潜水艇封锁政策,引起国际愤慨。美国先与德国断交,继而邀请中国与之一致行动。德国的潜水艇封锁政策,不断击沉击伤各国船只,其中法国船上所载赴法华工遇难者多至543人,中国政府响应美国,先于2月对德发出严重抗议,继而于3月14日宣布与德绝交。
中国政府对德断交之前,日本加紧活动,要求英法俄意诸国“承认其非法取得之山东及领有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以为允许中国对德绝交之交还条件”。英国当即允诺,驻日大使葛林于1917年2月26日照会日本外务大臣本野一郎:英国帝国政府欣然允许日本政府之请求,保证将来在媾和会议中,援助日本要求割让德国在山东及在赤道以北各岛屿之领土权利,并经谅解,日本政府亦以同样精神,援助英国要求在赤道以南之德国岛屿。
——摘编自张华腾《从中立
到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日本参加一战不同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对远东太平洋地区局势所产生的影响。(6分)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