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附城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1.(2024八上·海丰期中)默写古诗文
(1)晓雾将歇, ; ,沉鳞竞跃。(郦道元《三峡》)
(2)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庭中有奇树, 。攀条折其荣, 。(《庭中有奇树》)
(4) ,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5)何夜无月?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诗人常在诗词中描写四季自然美景。如王绩在《野望》中写金秋悄至,“ , ”,看似恬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刘祯在《赠从弟(其二)》中写“ , ”,寒冬腊月里松柏还能保持如此挺拔之姿,令人敬佩。
2.(2024八上·海丰期中)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wèi miǎn 。
②那一棵棵银杏树透着一股灵动的美,修长的枝干,茂密的叶子,都 zhāng xiǎn 出银杏树的魅力。
③这条山路qí qū 不平,旁边又是悬崖,让人望而生畏。
④在那个年代,他的思想无疑是zhèn lónɡ fā kuì 的,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3.(2024八上·海丰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钦文的奥运之旅可谓抑扬顿挫,十分不易,但最终她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赢得了金牌!
B.奥运会女子跳水决赛现场,观众们屏息敛声,生怕一眨眼就错过全红婵入水的精彩瞬间。
C.鲁迅笔下的呐喊,道出了无数人心中的无奈和苦闷。他以文字为武器,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警醒之声。
D.无数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处心积虑,无怨无悔,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4.(2024八上·海丰期中) 下面一段话中没有语病且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长沙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②长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③自秦朝设立长沙郡以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④长沙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马王堆汉墓、宁乡炭河里遗址的青铜器、长沙走马楼简牍、以及春秋战国楚墓和铜官窑等。
A.① B.② C.③ D.④
(2024八上·海丰期中)八年级开展以“人无信而不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本报讯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图,体现公平公正的考试原则,10月25日上10点,A学校八年级召集各班学生代表于二楼报告厅举行诚信考试空誓活动。出席此次活动的主要嘉宾有八年级年级主任李老师,副主任王老师以及名班班主任。李主任热情洋溢的讲话拉开了活动序幕,她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为自己的人生勾画出最美的线条;随后,由年级学生会主席带领全体同学庄严宣誓,现场气氛庄重严肃,充分体现了同学们践行诚信考试的决心;最后,各嘉宾、同学在横幅上签名并留影纪念。
5.围绕“诚信”的主题,同学们已设计出活动项目一,请你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2分)
①活动项目一:举行“无信不立”情景剧表演
②活动项目二:
③活动项目三:
6.请以“诚信”为主题写一段激励自己的话,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60字以内。(2分)
7.情景剧排练前,需要整理出《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的形象或事迹。下列匹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但是外表上仍没有脱离孩子气。
②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人。他有一件背心,是用敌人飞机上的一把降落伞做成的。
③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没够。
A.周恩来;彭德怀;朱德 B.毛泽东;朱德;彭德怀
C.彭德怀;周恩来;朱德 D.朱德;毛泽东;彭德怀
8.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请从下列人物(《红星照耀中国》)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他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红色精神”。(4分)
①毛泽东 ②彭德怀 ③朱德 ④徐海东
(2024八上·海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乙】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释】①临皋:亭名,在黄风南长江边上。
9.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③盖竹柏影也
10.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实是欲界之仙都
B.步自雪堂/自三峡七百里中
C.今者薄暮/日薄西山
D.顾安所得酒乎/顾野有麦场
1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 客 无 酒 有 酒 无 肴 月 白 风 清 如 此 良 夜 何
13.苏轼被贬黄州,却写出了若干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就有《记承天寺夜游》和《后赤壁赋》,【甲】文中“闲人”这一复杂情感,在【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024八上·海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藤野先生(节选)
①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②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③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④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 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⑤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央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⑥“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⑦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⑧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⑨“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⑩“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述:“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 )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全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B.《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绘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了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出当时紧张的氛围,表现出人们面对胜利的喜悦之情。
C.《“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选取的角度很独特。作者没有详尽地去记录运动员们平时训练的刻苦与努力,没有记录参赛过程的紧张与激烈,也没有记录五星红旗如何在运动场上高高飘扬,而是选取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
D.《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校证》,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写了三峡的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再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然后写“林寒涧肃”的秋季景色,最后引用渔歌收尾。
15.“正人君子”这个短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的是哪些人?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16.从“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2024八上·海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慢慢告别
① “照看”这个词,并不是母亲第一次说起。就在几天前,父亲吃饭时忽然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走后,你自家要保重……”母亲打断道:“庆儿我是一点儿都不需要担心,他照看自家照看得几好哩!”
②有几天我因为工作的缘故住在上海,回来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只剩下一个西红柿,两根黄瓜,连剩菜都没有,我忽然意识到父母亲没带多少现金过来,我不在的这几天,他们吃得肯定很节省,这让我极为内疚。
③趁着晚上跟母亲出去散步,我把事先去银行取出的一千块钱递过去,母亲连连推让,“不要不要!你过年给了三千,莫再给咯。”我硬塞到她手里,“都是小钱,你拿着就是了。”
④母亲这才接过来。我又拿出银行卡,“这里面有几千块。我父亲要是急用钱时,你去取出来。”母亲也默默接了。我继续说:“你们过年时一定要再来。”
⑤离开的前一天,我拿出笔和本子,请父母亲在纸上留下他们的笔迹。
⑥母亲笑问:“我们写字太丑咯,写它做么事?”我说:“你们就写嘛,我就想留下来作纪念。”
⑦父亲念过小学,会写一些字;母亲一天学都没有上过,只念过扫盲班,不过自己的名字还是会写的。他们像小学生一样,乖乖地坐在一起,笨拙地拿笔在本子上写自己的名字。
⑧我又提议他们各自写下“父亲”“母亲”两个词,他们一笔一划地写下来。写好后,父亲说:“你也来写嘛。”我又在“父亲”“母亲”下面写了“孩子”一词。
⑨最后,我请父亲写下“慢慢告别”四个字,父亲写完后,感慨道:“我会好好的,下次再来。你也要好好的,等我们过来。”
⑩回武穴的高铁出发时间是下午两点多。当天上午十一点,母亲就开始做午饭,其他菜都端上桌了,唯独一盘土豆炒肉片还放在灶台边。
我本来要端走的,母亲拦住说:“这个留着你晚上吃。”我说好。母亲又说:“猪油我熬好了,在冰箱里。平常时下面条你放点,会很香的。”我又说好。
母亲接着想说点什么,看看我,扭头去洗锅,声音小小地说:“你快去吃,菜要冷了。”我没敢看母亲,说了一声好,转身出去到客厅,见父亲正在费力地穿裤子,我上前帮他。
父亲说:“你买的这个裤子很暖和。”我回:“那就好啊。”父亲又说:“你买的鞋子也暖和。”我又回:“春天要来咯,你莫感冒了。”父亲说:“要得要得,我争取不感冒。”我说:“不是确定,是一定!”父亲笑笑:“听你的话,一定一定。”
为了能方便地送父母亲上车,我特意买了同一班次的车票,只不过我要到下一站无锡站下。坐地铁,到苏州火车站,这是我每次上班的路线。
父亲问:“你平时上班就是这样赶来赶去的?”我点头说是。他们一时间没有说话,我忙说:“这太正常了,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的。”
母亲看着那些排队的人群,回头跟父亲说:“咱们第一次坐火车,庆儿那时候才多大?”父亲说:“五六岁。”
母亲“嗯”地一声,双手比划了一下,“就那么大,睡在我们腿上……”说着又看向我,“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么大了。真是不敢细想。”父亲点头,“是啊,不敢想。”
短短十来分钟,无锡站就到了,下来后隔着车窗跟父母亲挥别。母亲一直看着我,说了些什么,我听不见。
车子启动了,母亲挥着手,很快就远离了我的视野,往家乡的方向而去。那一刻,其实我并没有多不舍,甚至说是麻木的。
可等我转身往出站口走去,惆怅的心情陡然升起。等我再次返回苏州的家中,推开门,是触目惊心的空旷。
母亲炒好的那一盘土豆炒肉片还在灶台上,父亲穿的布拖鞋靠在墙边,沙发上平日看电视时盖的毯子叠得整整齐齐……
家里的每一处都有他们的痕迹,而我的心就像是怕痛的小动物一般,紧紧地缩成一团,每动一下都是戳心的难过。
没什么好收拾的,地板上没有一点污渍,衣柜里衣服都一件件挂好,书架上纤尘不染……
母亲给我留下了一个过分干净的空间,我待在里面,如同漂浮无根的粒子,不知在何处停留。我又一次一个人了,可跟他们到来前的一个人,心态绝然不同。
天一点点暗下来,对面的楼群亮起了灯,能影影绰绰地看到有人在他们自家的厨房做饭。
我强迫自己起身去厨房,焖好了饭,土豆炒肉片也热好了,端到饭桌上,习惯性地喊了一声:“妈,筷子拿一下。”没有人回应。
他们,真的不在这里了。
(选自《读者》2023年第12期,有改动)
17.本文叙述了“我”与父母的几个瞬间,请完成以下表格。
时间 父母与“我”的故事 “我”的心情
出差回来 “我”发现冰箱食物很少。
离开前一天 不舍
离开当天上午 感动
离开当天下午 “我”送父母坐车
回家以后 “我”看不到父母 难过
18.分析下列句子加点词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没敢看母亲,说了一声好,转身出去到客厅。(揣摩“我”的心理)
②我点头说是。他们一时间没有说话。(揣摩“他们”的心理)
19.请结合全文,分析父母的形象。
20.结合本文,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生活中,孩子所反馈给父母的爱由“单项输入”“拒绝输入、输出”到“双向输出”。也就是说:对于父母的爱,孩子会经历从一开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反抗,到最后的接受并回报的阶段。当父母的情感与孩子的情感达到交汇的时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21.(2024八上·海丰期中)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课堂上得到老师一声真诚的赞许,当赛场上有了朋友一句热情的鼓励,当餐桌上出现父母为我们准备好的一盘盘温暖的饭菜……只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其实,你就会发现,生活会有很多温情的时刻,让我们突然感到很幸福。
请以《突然好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不得套作、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绿叶发华滋;将以遗所思
(4)柴门何萧条
(5)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颓、历、华、遗、萧、唯、晖”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1)猿鸟乱鸣;夕日欲颓;(2)晴川历历汉阳树;(3)绿叶发华滋;将以遗所思;(4)柴门何萧条;(5)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2.【答案】慰勉;彰显;崎岖;振聋发聩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慰勉:wèi miǎn,慰劳勉励。
彰显:zhāng xiǎn,是显赫,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的意思。
崎岖:qí qū,形容山路坎坷。也比喻处境十分困难。
振聋发聩: zhèn lóng fā kuì,形容清醒、高明的言论能唤醒麻木糊涂、是非不明的人。
故答案为:第1空、慰勉
第2空、彰显
第3空、崎岖
第4空、振聋发聩
【点评】本题考查积累汉字字形。根据拼音写汉字,要读准拼音,结合语境来选择汉字,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3.【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此处形容“奥运之旅”,对象不当,使用错误;B.屏息敛声: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此处形容观众们静静等待跳水决赛,使用正确;C.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此处用来形容“警醒之声”,望文生义,使用错误;D.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多含贬义。此处用来形容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褒贬误用,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成语的感彩;③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同义成语;⑥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4.【答案】A
【知识点】顿号;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②语义重复,“大约”和“多”重复使用,应删去一个;③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在“形成”前面加上“这里”;④“长沙走马楼简牍、以及春秋战国楚墓和铜官窑等”中顿号使用不正确,应删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标点符号使用。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答案】5.举办 “诚信之美” 演讲比赛。;开展 “诚信故事” 手抄报制作活动。
6.诚信是心灵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诚信是成功的基石,支撑我们事业的大厦。让我们坚守诚信,永不迷失。
7.A
8.示例:选择毛泽东。他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在艰难的革命历程中,始终坚信革命能够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他深入了解农民,关心农民利益,把农民运动作为革命的重要力量。他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能结合中国实际,这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体现了红色精神的内涵,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拟定标语、宣传语等;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设计活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如果题目中给出某些活动,还要注意所补充活动的格式要与之相同。
(2)此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又因为受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宣传语一定要易懂易记,大多会采用对偶的修辞。
(3)本道题考查对文学名著重要人物的掌握程度。平时阅读名著时,要运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对名著中的重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要把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积累下来。
(4)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5.围绕活动主题“诚信”设计活动项目,注意要与所给的活动项目句式一致。比如:举办 “诚信之美” 演讲比赛。
开展 “诚信故事” 手抄报制作活动。
故答案为:举办 “诚信之美” 演讲比赛。
开展 “诚信故事” 手抄报制作活动。
6.本题要求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这样的题虽然没有统一答案,但也要注意所拟写的宣传标语:①要能吸引人;②要易于传播;③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④语言要精炼,最好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⑤要符合字数要求。如: 诚信是心灵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故答案为: 诚信是心灵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诚信是成功的基石,支撑我们事业的大厦。让我们坚守诚信,永不迷失。
7.①“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但是外表上仍没有脱离孩子气”是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②“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人。他有一件 背心,是用敌人飞机上的一把降落伞做成的”的 “他”指的是彭德怀;③”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没够”的 “他”指的是朱德。
故答案为:A
8.红色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如“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还有红船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从所给的四个人中选择一个,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他身上的“红色精神”即可。
示例一:毛泽东的“红色精神”体现在生活简朴、坚忍不拔。毛泽东所有的财物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的两条红领章。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但他在战斗过程中从不退缩。
示例二:彭德怀的“红色精神”体现在革命意志坚定,敢于反抗,爱惜部下,善于作战。如他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他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长征途中他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他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等。
示例三:朱德的“红色精神”体现在生活简朴,吃苦耐劳,爱惜部下,作战经验丰富。如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等。
示例四:徐海东的“红色精神”体现在具有反抗精神,大胆无畏,英勇善战。他在学堂回击富家子弟的欺压,做窑工时组织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他组织了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
故答案为: 示例:选择毛泽东。他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在艰难的革命历程中,始终坚信革命能够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他深入了解农民,关心农民利益,把农民运动作为革命的重要力量。他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能结合中国实际,这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体现了红色精神的内涵,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答案】9.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大概是
10.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②哪一夜没有夜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1.C
12.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13.①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与客在月明风清之夜一面走,一面吟诗酬答。有良朋、美酒、佳肴,富有生活气息。(或深夜出游赏月,清闲无比,悠游自在,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②人生的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时间相隔不久,江山景色却再也认不出来,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世事变迁的感慨。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5)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9.①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②句意: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③句意: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大概是。
故答案为:第1空、考虑,想到
第2空、形容水的澄澈
第3空、大概是
10.①重点字词:空明:清澈透明,形容月光如水般明亮。交横:交错纵横,形容竹柏影子错综复杂。盖:原来是,表示揭示真相的连词。
②重点字词:但:只是。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故答案为: 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②哪一夜没有夜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1.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B.介词,从/介词,在;C.相同。迫近;D.副词,不过/动词,回头看。
故答案为:C
12.句意: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有客无酒”和“有酒无肴”是两个对仗的结构,分别表示有客人但没有酒和有酒但没有菜肴的情况,可分别独立成句。“月白风清”是描述月色明亮、风很清爽的景致。语义完整,可独立成句。“如此良夜何”是询问如何度过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故答案为: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13.乙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文中描述“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这一段落中,苏轼与友人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一同漫步,吟诗酬答,这种情境充满了生活气息,也展现了他们深夜出游赏月的清闲与自在。这与甲文中“闲人”的情感相呼应,都体现了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乙文中还流露出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在描述江山景色时,他写道“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句话意味着时间相隔并不久,但江山景色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再也无法辨认。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实际上也寄托了苏轼对人世沧桑、世事变迁的深深感慨。这与甲文中“闲人”背后的复杂情感相契合,都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感慨。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与客在月明风清之夜一面走,一面吟诗酬答。有良朋、美酒、佳肴,富有生活气息。(或深夜出游赏月,清闲无比,悠游自在,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②人生的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时间相隔不久,江山景色却再也认不出来,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世事变迁的感慨。
【答案】14.D
15.采用反语的修辞方法。指那些为封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是文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憎恶之情。
16.国民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知识点】藤野先生;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反语;作家作品;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2)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词语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从文章中的事件可知,要使民族觉醒,必须从精神上入手。每个人做选择时应该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目光要长远。
14.D.“总—分—总”有误。《三峡》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的形势;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故选D。
故答案为:D
15.正人君子:1.品行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2.道貌岸然、假装正经的人。一种讽刺用法。结合语境及分析,文章结尾鲁迅说自己在藤野先生的激励下,继续写一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显然这里的“正人君子”应为第二种解释,即一种讽刺写法。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这里的正人君子指的是:反动文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些人虽然是中国人,但他们却为反动政府摇旗呐喊,鲁迅对他们非常厌恶,痛恨。
故答案为:采用反语的修辞方法。指那些为封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是文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憎恶之情。
16.结合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谈自己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鲁迅从匿名信事情以后,就有了弃医从文的念头,到了看电影事件后得以爆发。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医学这一职业。可是医专学习时,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显然,看电影受刺激,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的。但是,这种转变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革命潮流推动了鲁迅。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的问题,再者,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日本东京集中了许多革命志士,孙中山也到日本进行革命活动。鲁迅为这种革命热潮所鼓舞,所以,“弃医从文”更主要的是他顺应当时中国革命潮流的表现。
故答案为:国民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答案】17.内疚;“我”请父母写字;母亲为“我”做午饭;惆怅
18.①这是“我”看到母亲在离别前还忙着给“我”做饭,担心“我”在他们离开后的吃饭问题,处处为“我”着想而感动的表现。
②这是父母在了解“我”每天赶来赶去上班后的心疼得说不出话来。
19.这是一对勤劳节俭的父母,他们来看望“我”却不舍得“我”花钱;这是一对淳朴的父母,他们识字不多,却尽力完成孩子的心愿;这是一对含蓄深沉的父母,他们离开之际还在担心孩子的生活和工作。
20.本文中“我”在父母来到之后,尽管有疏忽的地方,比如在出差前没有给父母准备好足够的食物,但是后来尽力去弥补。在跟父母相处的时候,总是主动帮助父母,为了方便送父母上车,特意买同一班车的车票,在父母担心自己赶车上班的时候马上安慰父母等,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接受并回报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理解父母,并懂得了感恩,这是最温情的画面。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能用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人物的心理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行表露出来,因此通过分析语境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就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
(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准确和全面,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整合。另外,还可以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概括。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17.①根据第②段“有几天我因为工作的缘故住在上海,回来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只剩下一个西红柿,两根黄瓜,连剩菜都没有,我忽然意识到父母亲没带多少现金过来,我不在的这几天,他们吃得肯定很节省,这让我极为内疚”可得出“我”当时的心情:内疚;根据第
根据第⑤⑥段“离开的前一天,我拿出笔和本子,请父母亲在纸上留下他们的笔迹”“我们写字太丑咯,写它做么事?”“你们就写嘛,我就想留下来作纪念”可得出:“我”请父母写字;根据第⑩ 段“回武穴的高铁出发时间是下午两点多。当天上午十一点,母亲就开始做午饭,其他菜都端上桌了,唯独一盘土豆炒肉片还放在灶台边。我本来要端走的,母亲拦住说:“这个留着你晚上吃。””可得出:母亲为“我”做午饭;根据第 段“短短十来分钟,无锡站就到了,下来后隔着车窗跟父母亲挥别。母亲一直看着我,说了些什么,我听不见。车子启动了,母亲挥着手,很快就远离了我的视野,往家乡的方向而去。那一刻,其实我并没有多不舍,甚至说是麻木的。可等我转身往出站口走去,惆怅的心情陡然升起”可得出我当时的心情:惆怅。
故答案为:第1空、内疚
第2空、“我”请父母写字
第3空、母亲为“我”做午饭
第4空、惆怅
18.①结合情节分析,离开当天上午十一点,母亲不仅做了我们当天中午要吃的饭,还特意做了一盘土豆肉片给我留着晚上吃。母亲做好后,还催促我赶快去吃,担心饭凉了,“我”吃了胃里会难受,母亲处处为“我”着想,“我”感动得留下眼泪,但又怕母亲看见,因此没敢看母亲。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②结合情节分析,父母得知“我”每天上班要先坐火车到无锡,然后再地铁,到苏州火车站,然后再到单位,每天这样来回奔波,折腾,非常心疼“我”。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①这是“我”看到母亲在离别前还忙着给“我”做饭,担心“我”在他们离开后的吃饭问题,处处为“我”着想而感动的表现。②这是父母在了解“我”每天赶来赶去上班后的心疼得说不出话来。
19.结合文中有关的事件和描写分析,根据第②③段“我”发现冰箱食物很少,给母亲钱时母亲的语言和动作可得出:父母生活非常节俭;根据第⑤⑥⑦⑧⑨段我请父母写字的情节及对话可得出:这是一对淳朴的父母,他们识字不多,却尽力完成孩子的心愿;根据母亲为我留饭、催促我吃饭及得知我每天上班都要来来回回折腾之后的表现可得出:这是一对含蓄深沉的父母,他们离开之际还在担心孩子的生活和工作。
故答案为:这是一对勤劳节俭的父母,他们来看望“我”却不舍得“我”花钱;这是一对淳朴的父母,他们识字不多,却尽力完成孩子的心愿;这是一对含蓄深沉的父母,他们离开之际还在担心孩子的生活和工作。
20.结合本文内容分析。文中,父母疼爱孩子,孩子出差,家里没有菜或没有现金买菜,父母宁愿自己吃得简单一些,也不张口问孩子要钱。孩子给钱,父母嫌给的多。要回家了,中午做饭时连孩子的晚饭都做好,让孩子吃热乎的饭。得知孩子每天上班都要大费周折,父母非常心疼等。
出差回来,“我”发现冰箱食物很少。我会因为没有及时给父母足够的现金而内疚; 离开前一天 ,“我”请父母写字,包含我对父母的不舍和嘱咐; 离开当天上午 ,母亲为“我”做午饭,还特意给我做好晚上要吃的饭,还担心儿子吃凉饭,都让我非常感动; 离开当天下午,“我”特意买了同一班车的车票,在父母担心自己赶车上班的时候马上安慰父母等,看着父母离去,非常惆怅;回家以后,看不到父母,但看到屋里处处留下父母的印记,非常难过。
因此,父母疼爱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也知道感恩,心疼父母,这说明我和父母的关系是双向输入的。据此分析答题即可。故答案为:本文中“我”在父母来到之后,尽管有疏忽的地方,比如在出差前没有给父母准备好足够的食物,但是后来尽力去弥补。在跟父母相处的时候,总是主动帮助父母,为了方便送父母上车,特意买同一班车的车票,在父母担心自己赶车上班的时候马上安慰父母等,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接受并回报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理解父母,并懂得了感恩,这是最温情的画面。
21.【答案】例文:
突然好幸福
不知从何时起,我就一直很排斥母亲的管教,讨厌她不理解我。相反,我爱我的父亲,父亲总能让我感觉到理解的温暖。而母亲,总是用她独特的方式来限制我的行动,以她的一厢情愿策划我的生活。生性不羁的我厌恶被人操纵着。于是矛盾在日益碰撞中愈发激烈。发狂的时候,我有时甚至忘记对母亲所应持有的“尊重”。
矛盾归矛盾,生活还是在一如既往地继续着。因为自己的英语成绩不甚理想,母亲帮我找了一个家教,课外辅导我。虽然自己很不情愿,为了成绩能有所提升,我还是勉强地接受了。
那天晚上,我去英语老师家补习,直到九点多才离开。下楼时,寒风透过楼道的护栏猛烈地刮着,我不由得紧缩脖子,顶着凛冽的寒风“噔噔噔”地下楼。刚出防盗门,猛地一抬头,一个背影闯进眼帘,是母亲!借着昏暗的路灯,我分明认得出那是我母亲,她靠在车旁,弓着身,背对着我,双手放在嘴边直呵气,或许是想获得更多的暖和,她还不时地抬头看看灯光,可寒风毫无人性,依然有恃无恐。那时,我忘记了身上的寒冷,忘记了夜的黑暗,我的大脑储藏空间,只有母亲!只有在寒风中颤抖等待的母亲!
突然,母亲转过身,看到了站在原地发愣的我,推着车走过来。她的身影越来越近,最后她的影子笼罩在我的身上。我不知所措,言不由衷地问:“你来干什么?”母亲从车篮里拿出一件风衣,笑道:“我怕你冷,拿了件衣服过来。接你回家。”接过衣服,触到她冰冷僵硬的手指,问:“为什么不到老师家里去找我?”“因为我怕影响你学习啊!”她说得那么自然,让我顿时哑然。
长期和母亲冷战,已不懂得如何和母亲沟通交流的我,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表达心里突然涌起的各种滋味,只是木然地披上衣服,和她一起慢慢往家的方向走。橘黄色的路灯投射光芒,竟是如此温馨。想起一次次的争吵,她那受伤的眼神,我深感愧疚,她是我的母亲!我以前竟忽略了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那一刻我好幸福!是母亲的爱,为我驱散夜的黑暗,风的寒冷。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题要求以“突然好幸福”为题进行创作。联系材料“当课堂上得到老师一声真诚的赞许,当赛场上有了朋友一句热情的鼓励,当餐桌上出现父母为我们准备的一盘盘温暖可口的饭菜”可知,“突然”是指某一特定的时间,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时刻。“幸福”可以是因为某个场景而感到的温馨,可以是因为欣赏到自然的美丽或是生命的绽放后的感受,可以是从陪伴自己成长的人或物中及取得温暖或营养,令自己感到幸福。“幸福”的原因不尽相同,在文章中要明确体现。
第二,文体思路。本篇习作要求写成记叙文。若以人物为记叙主体,开篇可设置矛盾,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点明自身感受“不幸福”,例如:写不理解老师总是课上提问我,认为老师是刁难、针对我,看到我那可怜的成绩变得闪耀,那一刻好幸福;母亲不理解我总是一厢情愿的“束缚”我,我从晚归的担忧中理解了母亲,那一刻我好幸福等。最后解开矛盾,“春暖花开”,幸福至极,扣合主题。若以景或物为主体进行创作,开篇可直接点出从哪一刻感受到了“好幸福”,注意虽以景或物为主体,但是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表现自身的心路历程。例如:身处逆境的我很颓唐,看到蝴蝶雨中翩飞,给我鼓舞,学会正确的面对生活,应主动去感悟生活中的“幸福”;登泰山,中途筋疲力竭仍选择坚持在山顶欣赏的美丽的日出,那一刻我好幸福。最后结尾点明“幸福”的实质,升华主题。
【点评】本篇作文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开始写语母亲的不理解,写对母爱的不理解,以及写到与母亲的冷战,直到母亲寻找自己时的醒悟,倍感自己突然好幸福,文章选材与生活实际,描写细致,主题突出,不失为一篇佳作。
1 / 1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附城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1.(2024八上·海丰期中)默写古诗文
(1)晓雾将歇, ; ,沉鳞竞跃。(郦道元《三峡》)
(2)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庭中有奇树, 。攀条折其荣, 。(《庭中有奇树》)
(4) ,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5)何夜无月?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诗人常在诗词中描写四季自然美景。如王绩在《野望》中写金秋悄至,“ , ”,看似恬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刘祯在《赠从弟(其二)》中写“ , ”,寒冬腊月里松柏还能保持如此挺拔之姿,令人敬佩。
【答案】(1)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绿叶发华滋;将以遗所思
(4)柴门何萧条
(5)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颓、历、华、遗、萧、唯、晖”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1)猿鸟乱鸣;夕日欲颓;(2)晴川历历汉阳树;(3)绿叶发华滋;将以遗所思;(4)柴门何萧条;(5)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2.(2024八上·海丰期中)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wèi miǎn 。
②那一棵棵银杏树透着一股灵动的美,修长的枝干,茂密的叶子,都 zhāng xiǎn 出银杏树的魅力。
③这条山路qí qū 不平,旁边又是悬崖,让人望而生畏。
④在那个年代,他的思想无疑是zhèn lónɡ fā kuì 的,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答案】慰勉;彰显;崎岖;振聋发聩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慰勉:wèi miǎn,慰劳勉励。
彰显:zhāng xiǎn,是显赫,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的意思。
崎岖:qí qū,形容山路坎坷。也比喻处境十分困难。
振聋发聩: zhèn lóng fā kuì,形容清醒、高明的言论能唤醒麻木糊涂、是非不明的人。
故答案为:第1空、慰勉
第2空、彰显
第3空、崎岖
第4空、振聋发聩
【点评】本题考查积累汉字字形。根据拼音写汉字,要读准拼音,结合语境来选择汉字,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3.(2024八上·海丰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钦文的奥运之旅可谓抑扬顿挫,十分不易,但最终她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赢得了金牌!
B.奥运会女子跳水决赛现场,观众们屏息敛声,生怕一眨眼就错过全红婵入水的精彩瞬间。
C.鲁迅笔下的呐喊,道出了无数人心中的无奈和苦闷。他以文字为武器,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警醒之声。
D.无数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处心积虑,无怨无悔,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此处形容“奥运之旅”,对象不当,使用错误;B.屏息敛声: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此处形容观众们静静等待跳水决赛,使用正确;C.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此处用来形容“警醒之声”,望文生义,使用错误;D.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多含贬义。此处用来形容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褒贬误用,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正确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成语的感彩;③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同义成语;⑥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4.(2024八上·海丰期中) 下面一段话中没有语病且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长沙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②长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③自秦朝设立长沙郡以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④长沙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马王堆汉墓、宁乡炭河里遗址的青铜器、长沙走马楼简牍、以及春秋战国楚墓和铜官窑等。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顿号;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②语义重复,“大约”和“多”重复使用,应删去一个;③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在“形成”前面加上“这里”;④“长沙走马楼简牍、以及春秋战国楚墓和铜官窑等”中顿号使用不正确,应删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标点符号使用。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2024八上·海丰期中)八年级开展以“人无信而不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本报讯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图,体现公平公正的考试原则,10月25日上10点,A学校八年级召集各班学生代表于二楼报告厅举行诚信考试空誓活动。出席此次活动的主要嘉宾有八年级年级主任李老师,副主任王老师以及名班班主任。李主任热情洋溢的讲话拉开了活动序幕,她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为自己的人生勾画出最美的线条;随后,由年级学生会主席带领全体同学庄严宣誓,现场气氛庄重严肃,充分体现了同学们践行诚信考试的决心;最后,各嘉宾、同学在横幅上签名并留影纪念。
5.围绕“诚信”的主题,同学们已设计出活动项目一,请你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2分)
①活动项目一:举行“无信不立”情景剧表演
②活动项目二:
③活动项目三:
6.请以“诚信”为主题写一段激励自己的话,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60字以内。(2分)
7.情景剧排练前,需要整理出《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的形象或事迹。下列匹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但是外表上仍没有脱离孩子气。
②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人。他有一件背心,是用敌人飞机上的一把降落伞做成的。
③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没够。
A.周恩来;彭德怀;朱德 B.毛泽东;朱德;彭德怀
C.彭德怀;周恩来;朱德 D.朱德;毛泽东;彭德怀
8.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请从下列人物(《红星照耀中国》)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他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红色精神”。(4分)
①毛泽东 ②彭德怀 ③朱德 ④徐海东
【答案】5.举办 “诚信之美” 演讲比赛。;开展 “诚信故事” 手抄报制作活动。
6.诚信是心灵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诚信是成功的基石,支撑我们事业的大厦。让我们坚守诚信,永不迷失。
7.A
8.示例:选择毛泽东。他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在艰难的革命历程中,始终坚信革命能够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他深入了解农民,关心农民利益,把农民运动作为革命的重要力量。他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能结合中国实际,这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体现了红色精神的内涵,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拟定标语、宣传语等;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设计活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如果题目中给出某些活动,还要注意所补充活动的格式要与之相同。
(2)此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又因为受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宣传语一定要易懂易记,大多会采用对偶的修辞。
(3)本道题考查对文学名著重要人物的掌握程度。平时阅读名著时,要运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对名著中的重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要把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积累下来。
(4)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5.围绕活动主题“诚信”设计活动项目,注意要与所给的活动项目句式一致。比如:举办 “诚信之美” 演讲比赛。
开展 “诚信故事” 手抄报制作活动。
故答案为:举办 “诚信之美” 演讲比赛。
开展 “诚信故事” 手抄报制作活动。
6.本题要求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这样的题虽然没有统一答案,但也要注意所拟写的宣传标语:①要能吸引人;②要易于传播;③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④语言要精炼,最好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⑤要符合字数要求。如: 诚信是心灵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故答案为: 诚信是心灵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诚信是成功的基石,支撑我们事业的大厦。让我们坚守诚信,永不迷失。
7.①“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但是外表上仍没有脱离孩子气”是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②“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人。他有一件 背心,是用敌人飞机上的一把降落伞做成的”的 “他”指的是彭德怀;③”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没够”的 “他”指的是朱德。
故答案为:A
8.红色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如“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还有红船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从所给的四个人中选择一个,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他身上的“红色精神”即可。
示例一:毛泽东的“红色精神”体现在生活简朴、坚忍不拔。毛泽东所有的财物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的两条红领章。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但他在战斗过程中从不退缩。
示例二:彭德怀的“红色精神”体现在革命意志坚定,敢于反抗,爱惜部下,善于作战。如他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他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长征途中他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他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等。
示例三:朱德的“红色精神”体现在生活简朴,吃苦耐劳,爱惜部下,作战经验丰富。如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等。
示例四:徐海东的“红色精神”体现在具有反抗精神,大胆无畏,英勇善战。他在学堂回击富家子弟的欺压,做窑工时组织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他组织了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
故答案为: 示例:选择毛泽东。他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在艰难的革命历程中,始终坚信革命能够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他深入了解农民,关心农民利益,把农民运动作为革命的重要力量。他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能结合中国实际,这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体现了红色精神的内涵,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024八上·海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乙】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释】①临皋:亭名,在黄风南长江边上。
9.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③盖竹柏影也
10.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实是欲界之仙都
B.步自雪堂/自三峡七百里中
C.今者薄暮/日薄西山
D.顾安所得酒乎/顾野有麦场
1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 客 无 酒 有 酒 无 肴 月 白 风 清 如 此 良 夜 何
13.苏轼被贬黄州,却写出了若干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就有《记承天寺夜游》和《后赤壁赋》,【甲】文中“闲人”这一复杂情感,在【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9.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大概是
10.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②哪一夜没有夜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1.C
12.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13.①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与客在月明风清之夜一面走,一面吟诗酬答。有良朋、美酒、佳肴,富有生活气息。(或深夜出游赏月,清闲无比,悠游自在,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②人生的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时间相隔不久,江山景色却再也认不出来,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世事变迁的感慨。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5)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9.①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②句意: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③句意: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大概是。
故答案为:第1空、考虑,想到
第2空、形容水的澄澈
第3空、大概是
10.①重点字词:空明:清澈透明,形容月光如水般明亮。交横:交错纵横,形容竹柏影子错综复杂。盖:原来是,表示揭示真相的连词。
②重点字词:但:只是。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故答案为: 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②哪一夜没有夜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1.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B.介词,从/介词,在;C.相同。迫近;D.副词,不过/动词,回头看。
故答案为:C
12.句意: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有客无酒”和“有酒无肴”是两个对仗的结构,分别表示有客人但没有酒和有酒但没有菜肴的情况,可分别独立成句。“月白风清”是描述月色明亮、风很清爽的景致。语义完整,可独立成句。“如此良夜何”是询问如何度过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故答案为: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13.乙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文中描述“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这一段落中,苏轼与友人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一同漫步,吟诗酬答,这种情境充满了生活气息,也展现了他们深夜出游赏月的清闲与自在。这与甲文中“闲人”的情感相呼应,都体现了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乙文中还流露出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在描述江山景色时,他写道“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句话意味着时间相隔并不久,但江山景色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再也无法辨认。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实际上也寄托了苏轼对人世沧桑、世事变迁的深深感慨。这与甲文中“闲人”背后的复杂情感相契合,都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感慨。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与客在月明风清之夜一面走,一面吟诗酬答。有良朋、美酒、佳肴,富有生活气息。(或深夜出游赏月,清闲无比,悠游自在,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②人生的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时间相隔不久,江山景色却再也认不出来,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世事变迁的感慨。
(2024八上·海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藤野先生(节选)
①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②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③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④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 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⑤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央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⑥“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⑦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⑧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⑨“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⑩“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述:“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 )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全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B.《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绘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了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出当时紧张的氛围,表现出人们面对胜利的喜悦之情。
C.《“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选取的角度很独特。作者没有详尽地去记录运动员们平时训练的刻苦与努力,没有记录参赛过程的紧张与激烈,也没有记录五星红旗如何在运动场上高高飘扬,而是选取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
D.《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校证》,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写了三峡的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再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然后写“林寒涧肃”的秋季景色,最后引用渔歌收尾。
15.“正人君子”这个短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的是哪些人?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16.从“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4.D
15.采用反语的修辞方法。指那些为封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是文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憎恶之情。
16.国民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知识点】藤野先生;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反语;作家作品;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2)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词语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从文章中的事件可知,要使民族觉醒,必须从精神上入手。每个人做选择时应该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目光要长远。
14.D.“总—分—总”有误。《三峡》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的形势;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故选D。
故答案为:D
15.正人君子:1.品行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2.道貌岸然、假装正经的人。一种讽刺用法。结合语境及分析,文章结尾鲁迅说自己在藤野先生的激励下,继续写一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显然这里的“正人君子”应为第二种解释,即一种讽刺写法。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这里的正人君子指的是:反动文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些人虽然是中国人,但他们却为反动政府摇旗呐喊,鲁迅对他们非常厌恶,痛恨。
故答案为:采用反语的修辞方法。指那些为封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是文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憎恶之情。
16.结合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谈自己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鲁迅从匿名信事情以后,就有了弃医从文的念头,到了看电影事件后得以爆发。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医学这一职业。可是医专学习时,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显然,看电影受刺激,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的。但是,这种转变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革命潮流推动了鲁迅。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的问题,再者,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日本东京集中了许多革命志士,孙中山也到日本进行革命活动。鲁迅为这种革命热潮所鼓舞,所以,“弃医从文”更主要的是他顺应当时中国革命潮流的表现。
故答案为:国民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2024八上·海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慢慢告别
① “照看”这个词,并不是母亲第一次说起。就在几天前,父亲吃饭时忽然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走后,你自家要保重……”母亲打断道:“庆儿我是一点儿都不需要担心,他照看自家照看得几好哩!”
②有几天我因为工作的缘故住在上海,回来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只剩下一个西红柿,两根黄瓜,连剩菜都没有,我忽然意识到父母亲没带多少现金过来,我不在的这几天,他们吃得肯定很节省,这让我极为内疚。
③趁着晚上跟母亲出去散步,我把事先去银行取出的一千块钱递过去,母亲连连推让,“不要不要!你过年给了三千,莫再给咯。”我硬塞到她手里,“都是小钱,你拿着就是了。”
④母亲这才接过来。我又拿出银行卡,“这里面有几千块。我父亲要是急用钱时,你去取出来。”母亲也默默接了。我继续说:“你们过年时一定要再来。”
⑤离开的前一天,我拿出笔和本子,请父母亲在纸上留下他们的笔迹。
⑥母亲笑问:“我们写字太丑咯,写它做么事?”我说:“你们就写嘛,我就想留下来作纪念。”
⑦父亲念过小学,会写一些字;母亲一天学都没有上过,只念过扫盲班,不过自己的名字还是会写的。他们像小学生一样,乖乖地坐在一起,笨拙地拿笔在本子上写自己的名字。
⑧我又提议他们各自写下“父亲”“母亲”两个词,他们一笔一划地写下来。写好后,父亲说:“你也来写嘛。”我又在“父亲”“母亲”下面写了“孩子”一词。
⑨最后,我请父亲写下“慢慢告别”四个字,父亲写完后,感慨道:“我会好好的,下次再来。你也要好好的,等我们过来。”
⑩回武穴的高铁出发时间是下午两点多。当天上午十一点,母亲就开始做午饭,其他菜都端上桌了,唯独一盘土豆炒肉片还放在灶台边。
我本来要端走的,母亲拦住说:“这个留着你晚上吃。”我说好。母亲又说:“猪油我熬好了,在冰箱里。平常时下面条你放点,会很香的。”我又说好。
母亲接着想说点什么,看看我,扭头去洗锅,声音小小地说:“你快去吃,菜要冷了。”我没敢看母亲,说了一声好,转身出去到客厅,见父亲正在费力地穿裤子,我上前帮他。
父亲说:“你买的这个裤子很暖和。”我回:“那就好啊。”父亲又说:“你买的鞋子也暖和。”我又回:“春天要来咯,你莫感冒了。”父亲说:“要得要得,我争取不感冒。”我说:“不是确定,是一定!”父亲笑笑:“听你的话,一定一定。”
为了能方便地送父母亲上车,我特意买了同一班次的车票,只不过我要到下一站无锡站下。坐地铁,到苏州火车站,这是我每次上班的路线。
父亲问:“你平时上班就是这样赶来赶去的?”我点头说是。他们一时间没有说话,我忙说:“这太正常了,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的。”
母亲看着那些排队的人群,回头跟父亲说:“咱们第一次坐火车,庆儿那时候才多大?”父亲说:“五六岁。”
母亲“嗯”地一声,双手比划了一下,“就那么大,睡在我们腿上……”说着又看向我,“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么大了。真是不敢细想。”父亲点头,“是啊,不敢想。”
短短十来分钟,无锡站就到了,下来后隔着车窗跟父母亲挥别。母亲一直看着我,说了些什么,我听不见。
车子启动了,母亲挥着手,很快就远离了我的视野,往家乡的方向而去。那一刻,其实我并没有多不舍,甚至说是麻木的。
可等我转身往出站口走去,惆怅的心情陡然升起。等我再次返回苏州的家中,推开门,是触目惊心的空旷。
母亲炒好的那一盘土豆炒肉片还在灶台上,父亲穿的布拖鞋靠在墙边,沙发上平日看电视时盖的毯子叠得整整齐齐……
家里的每一处都有他们的痕迹,而我的心就像是怕痛的小动物一般,紧紧地缩成一团,每动一下都是戳心的难过。
没什么好收拾的,地板上没有一点污渍,衣柜里衣服都一件件挂好,书架上纤尘不染……
母亲给我留下了一个过分干净的空间,我待在里面,如同漂浮无根的粒子,不知在何处停留。我又一次一个人了,可跟他们到来前的一个人,心态绝然不同。
天一点点暗下来,对面的楼群亮起了灯,能影影绰绰地看到有人在他们自家的厨房做饭。
我强迫自己起身去厨房,焖好了饭,土豆炒肉片也热好了,端到饭桌上,习惯性地喊了一声:“妈,筷子拿一下。”没有人回应。
他们,真的不在这里了。
(选自《读者》2023年第12期,有改动)
17.本文叙述了“我”与父母的几个瞬间,请完成以下表格。
时间 父母与“我”的故事 “我”的心情
出差回来 “我”发现冰箱食物很少。
离开前一天 不舍
离开当天上午 感动
离开当天下午 “我”送父母坐车
回家以后 “我”看不到父母 难过
18.分析下列句子加点词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没敢看母亲,说了一声好,转身出去到客厅。(揣摩“我”的心理)
②我点头说是。他们一时间没有说话。(揣摩“他们”的心理)
19.请结合全文,分析父母的形象。
20.结合本文,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生活中,孩子所反馈给父母的爱由“单项输入”“拒绝输入、输出”到“双向输出”。也就是说:对于父母的爱,孩子会经历从一开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反抗,到最后的接受并回报的阶段。当父母的情感与孩子的情感达到交汇的时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答案】17.内疚;“我”请父母写字;母亲为“我”做午饭;惆怅
18.①这是“我”看到母亲在离别前还忙着给“我”做饭,担心“我”在他们离开后的吃饭问题,处处为“我”着想而感动的表现。
②这是父母在了解“我”每天赶来赶去上班后的心疼得说不出话来。
19.这是一对勤劳节俭的父母,他们来看望“我”却不舍得“我”花钱;这是一对淳朴的父母,他们识字不多,却尽力完成孩子的心愿;这是一对含蓄深沉的父母,他们离开之际还在担心孩子的生活和工作。
20.本文中“我”在父母来到之后,尽管有疏忽的地方,比如在出差前没有给父母准备好足够的食物,但是后来尽力去弥补。在跟父母相处的时候,总是主动帮助父母,为了方便送父母上车,特意买同一班车的车票,在父母担心自己赶车上班的时候马上安慰父母等,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接受并回报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理解父母,并懂得了感恩,这是最温情的画面。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能用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人物的心理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行表露出来,因此通过分析语境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就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
(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准确和全面,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整合。另外,还可以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概括。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17.①根据第②段“有几天我因为工作的缘故住在上海,回来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只剩下一个西红柿,两根黄瓜,连剩菜都没有,我忽然意识到父母亲没带多少现金过来,我不在的这几天,他们吃得肯定很节省,这让我极为内疚”可得出“我”当时的心情:内疚;根据第
根据第⑤⑥段“离开的前一天,我拿出笔和本子,请父母亲在纸上留下他们的笔迹”“我们写字太丑咯,写它做么事?”“你们就写嘛,我就想留下来作纪念”可得出:“我”请父母写字;根据第⑩ 段“回武穴的高铁出发时间是下午两点多。当天上午十一点,母亲就开始做午饭,其他菜都端上桌了,唯独一盘土豆炒肉片还放在灶台边。我本来要端走的,母亲拦住说:“这个留着你晚上吃。””可得出:母亲为“我”做午饭;根据第 段“短短十来分钟,无锡站就到了,下来后隔着车窗跟父母亲挥别。母亲一直看着我,说了些什么,我听不见。车子启动了,母亲挥着手,很快就远离了我的视野,往家乡的方向而去。那一刻,其实我并没有多不舍,甚至说是麻木的。可等我转身往出站口走去,惆怅的心情陡然升起”可得出我当时的心情:惆怅。
故答案为:第1空、内疚
第2空、“我”请父母写字
第3空、母亲为“我”做午饭
第4空、惆怅
18.①结合情节分析,离开当天上午十一点,母亲不仅做了我们当天中午要吃的饭,还特意做了一盘土豆肉片给我留着晚上吃。母亲做好后,还催促我赶快去吃,担心饭凉了,“我”吃了胃里会难受,母亲处处为“我”着想,“我”感动得留下眼泪,但又怕母亲看见,因此没敢看母亲。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②结合情节分析,父母得知“我”每天上班要先坐火车到无锡,然后再地铁,到苏州火车站,然后再到单位,每天这样来回奔波,折腾,非常心疼“我”。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①这是“我”看到母亲在离别前还忙着给“我”做饭,担心“我”在他们离开后的吃饭问题,处处为“我”着想而感动的表现。②这是父母在了解“我”每天赶来赶去上班后的心疼得说不出话来。
19.结合文中有关的事件和描写分析,根据第②③段“我”发现冰箱食物很少,给母亲钱时母亲的语言和动作可得出:父母生活非常节俭;根据第⑤⑥⑦⑧⑨段我请父母写字的情节及对话可得出:这是一对淳朴的父母,他们识字不多,却尽力完成孩子的心愿;根据母亲为我留饭、催促我吃饭及得知我每天上班都要来来回回折腾之后的表现可得出:这是一对含蓄深沉的父母,他们离开之际还在担心孩子的生活和工作。
故答案为:这是一对勤劳节俭的父母,他们来看望“我”却不舍得“我”花钱;这是一对淳朴的父母,他们识字不多,却尽力完成孩子的心愿;这是一对含蓄深沉的父母,他们离开之际还在担心孩子的生活和工作。
20.结合本文内容分析。文中,父母疼爱孩子,孩子出差,家里没有菜或没有现金买菜,父母宁愿自己吃得简单一些,也不张口问孩子要钱。孩子给钱,父母嫌给的多。要回家了,中午做饭时连孩子的晚饭都做好,让孩子吃热乎的饭。得知孩子每天上班都要大费周折,父母非常心疼等。
出差回来,“我”发现冰箱食物很少。我会因为没有及时给父母足够的现金而内疚; 离开前一天 ,“我”请父母写字,包含我对父母的不舍和嘱咐; 离开当天上午 ,母亲为“我”做午饭,还特意给我做好晚上要吃的饭,还担心儿子吃凉饭,都让我非常感动; 离开当天下午,“我”特意买了同一班车的车票,在父母担心自己赶车上班的时候马上安慰父母等,看着父母离去,非常惆怅;回家以后,看不到父母,但看到屋里处处留下父母的印记,非常难过。
因此,父母疼爱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也知道感恩,心疼父母,这说明我和父母的关系是双向输入的。据此分析答题即可。故答案为:本文中“我”在父母来到之后,尽管有疏忽的地方,比如在出差前没有给父母准备好足够的食物,但是后来尽力去弥补。在跟父母相处的时候,总是主动帮助父母,为了方便送父母上车,特意买同一班车的车票,在父母担心自己赶车上班的时候马上安慰父母等,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接受并回报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理解父母,并懂得了感恩,这是最温情的画面。
21.(2024八上·海丰期中)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课堂上得到老师一声真诚的赞许,当赛场上有了朋友一句热情的鼓励,当餐桌上出现父母为我们准备好的一盘盘温暖的饭菜……只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其实,你就会发现,生活会有很多温情的时刻,让我们突然感到很幸福。
请以《突然好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不得套作、抄袭。
【答案】例文:
突然好幸福
不知从何时起,我就一直很排斥母亲的管教,讨厌她不理解我。相反,我爱我的父亲,父亲总能让我感觉到理解的温暖。而母亲,总是用她独特的方式来限制我的行动,以她的一厢情愿策划我的生活。生性不羁的我厌恶被人操纵着。于是矛盾在日益碰撞中愈发激烈。发狂的时候,我有时甚至忘记对母亲所应持有的“尊重”。
矛盾归矛盾,生活还是在一如既往地继续着。因为自己的英语成绩不甚理想,母亲帮我找了一个家教,课外辅导我。虽然自己很不情愿,为了成绩能有所提升,我还是勉强地接受了。
那天晚上,我去英语老师家补习,直到九点多才离开。下楼时,寒风透过楼道的护栏猛烈地刮着,我不由得紧缩脖子,顶着凛冽的寒风“噔噔噔”地下楼。刚出防盗门,猛地一抬头,一个背影闯进眼帘,是母亲!借着昏暗的路灯,我分明认得出那是我母亲,她靠在车旁,弓着身,背对着我,双手放在嘴边直呵气,或许是想获得更多的暖和,她还不时地抬头看看灯光,可寒风毫无人性,依然有恃无恐。那时,我忘记了身上的寒冷,忘记了夜的黑暗,我的大脑储藏空间,只有母亲!只有在寒风中颤抖等待的母亲!
突然,母亲转过身,看到了站在原地发愣的我,推着车走过来。她的身影越来越近,最后她的影子笼罩在我的身上。我不知所措,言不由衷地问:“你来干什么?”母亲从车篮里拿出一件风衣,笑道:“我怕你冷,拿了件衣服过来。接你回家。”接过衣服,触到她冰冷僵硬的手指,问:“为什么不到老师家里去找我?”“因为我怕影响你学习啊!”她说得那么自然,让我顿时哑然。
长期和母亲冷战,已不懂得如何和母亲沟通交流的我,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表达心里突然涌起的各种滋味,只是木然地披上衣服,和她一起慢慢往家的方向走。橘黄色的路灯投射光芒,竟是如此温馨。想起一次次的争吵,她那受伤的眼神,我深感愧疚,她是我的母亲!我以前竟忽略了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那一刻我好幸福!是母亲的爱,为我驱散夜的黑暗,风的寒冷。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题要求以“突然好幸福”为题进行创作。联系材料“当课堂上得到老师一声真诚的赞许,当赛场上有了朋友一句热情的鼓励,当餐桌上出现父母为我们准备的一盘盘温暖可口的饭菜”可知,“突然”是指某一特定的时间,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时刻。“幸福”可以是因为某个场景而感到的温馨,可以是因为欣赏到自然的美丽或是生命的绽放后的感受,可以是从陪伴自己成长的人或物中及取得温暖或营养,令自己感到幸福。“幸福”的原因不尽相同,在文章中要明确体现。
第二,文体思路。本篇习作要求写成记叙文。若以人物为记叙主体,开篇可设置矛盾,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点明自身感受“不幸福”,例如:写不理解老师总是课上提问我,认为老师是刁难、针对我,看到我那可怜的成绩变得闪耀,那一刻好幸福;母亲不理解我总是一厢情愿的“束缚”我,我从晚归的担忧中理解了母亲,那一刻我好幸福等。最后解开矛盾,“春暖花开”,幸福至极,扣合主题。若以景或物为主体进行创作,开篇可直接点出从哪一刻感受到了“好幸福”,注意虽以景或物为主体,但是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表现自身的心路历程。例如:身处逆境的我很颓唐,看到蝴蝶雨中翩飞,给我鼓舞,学会正确的面对生活,应主动去感悟生活中的“幸福”;登泰山,中途筋疲力竭仍选择坚持在山顶欣赏的美丽的日出,那一刻我好幸福。最后结尾点明“幸福”的实质,升华主题。
【点评】本篇作文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开始写语母亲的不理解,写对母爱的不理解,以及写到与母亲的冷战,直到母亲寻找自己时的醒悟,倍感自己突然好幸福,文章选材与生活实际,描写细致,主题突出,不失为一篇佳作。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