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一节 一 世界屋脊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章 第一节 一 世界屋脊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10 15:58:52

文档简介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 世界屋脊
基础主干落实
[填图绘图]
(1)在图中圈画出青藏地区的范围。
(2)分别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及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的名称。
1.位置与范围:位于我国的 部。主要包括的省区简称有 、 和川。
2.自然环境:具有 的特征。
(1)地形: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主要类型 以高原为主
地形区 世界最高的高原—— (世界屋脊)、柴达木盆地等
显著特征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2)气候。
类型 特征 影响
高原山地气候 冬寒夏凉,降水少,年温差 ,日温差 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
(3)河湖。
湖泊 湖泊星罗,沼泽连片, 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泊
河流 长江、 、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4)植被: 分布广泛。
【质疑判断】
(1)青藏地区山高谷深,地表起伏较大。( )
(2)青藏地区植被稀疏,但仍然可以发展畜牧业。( )
(3)青藏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都大。( )
地图笔记
青藏地区的地形分布
教材再开发·P86活动
青藏地区太阳能、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立德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实施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其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有助于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防控生态风险,保障生态安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重点主题探究
主题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影响
探究情境 川藏铁路沿线图
材料一 川藏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线路全长1 838千米,全线桥和隧道占比例达81%。线路大部分位于青藏高原,沿途雷雨雪霜,冻土深厚,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
材料二 图1为川藏铁路路线图、图2为川藏铁路沿线海拔图、图3为拉萨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概念地图 综合思维
探究式问题链 
1.(入门探究—自然特征)青藏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什么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能力探究—要素影响)川藏铁路全线桥和隧道占比例达81%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3.(高阶探究—素养提升)根据文字材料中关于青藏地区气候特点与拉萨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这些信息,请你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探究川藏铁路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的自然原因。
(1)信息提取:
(2)探究问题: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川藏铁路的建设有什么影响
(3)结论:青藏地区“ ”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基础练】
  青藏地区的主体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读图完成1、2题。
1.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位于我国地势阶梯中的( )
A.第一级阶梯     B.第二级阶梯
C.第三级阶梯     D.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2.下列最能反映青藏地区气候特点的是( )
A.干旱 B.高寒 C.冷湿 D.湿热
  (2023·苏州学业考)川藏铁路是继青藏铁路之后的第二条进藏“天路”,全线桥隧比(桥梁和隧道占总里程的比例)高达81%,被称为“最难修建的铁路”。下图为川藏铁路沿线示意图,完成3、4题。
3.川藏铁路雅安到林芝段沿线修建众多高架桥和隧道,其最主要目的是( )
A.便于欣赏沿途风光
B.增强“过山车”刺激性
C.减缓线路的起伏程度
D.尽量避免惊扰野生动物
4.川藏铁路林芝到拉萨段沿途( )
A.山顶积雪,光照充足
B.雨林密布,湖泊众多
C.黑土广布,盛产青稞
D.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生活情境 某平台推出“博物馆云春游”活动,用直播方式推广我国多个著名博物馆。如图中所示是拉萨布达拉宫直播活动的画面。读图完成5、6题。
5.在介绍布达拉宫的直播过程中,主播( )
A.身着传统服饰——旗袍
B.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青
C.主要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壁画
D.讲解时偶尔气喘,是因当地氧气稀薄
6.拉萨所处地形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地势平坦,沙漠广布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D.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钱币因其上面有每个国家著名的自然和人文事物,被称为国家的“名片”。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的背面主景是西藏自治区的布达拉宫风景名胜。完成7、8题。
7.青藏地区气候高寒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植被因素
8.下列符合青藏高原地形显著特征的是( )
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石灰岩广布,多石林、溶洞”
D.“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宜春质检)青海多巴(海拔2 388m)和云南呈贡(海拔1 906m)是我国两个体育训练基地。如图示意两个训练基地全年日照时数变化曲线。据此完成9~11题。
9.推测多巴位于( )
A.辽阔草原 B.雪域高山
C.沙漠腹地 D.河谷盆地
10.我国在高原地区建设体育训练基地是由于高原地区( )
A.大气清洁,有利于保障运动员健康
B.含氧量低,培养运动员耐缺氧能力
C.气温较低,减少运动员训练出汗量
D.日照时间长,延长运动员训练时间
11.呈贡相对多巴更有利于运动员训练的原因是( )
A.呈贡紫外线少 B.多巴气温高
C.呈贡含氧量低 D.多巴地势起伏大
12.生活情境 今年暑假期间,家住眉山的小明妈妈准备带小明到西藏看望驻守边疆的爸爸。读青藏地区简图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出发前,小明查阅青藏地区相关资料了解到: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所以需要准备 ,另外,由于地势高, ,还需带上防寒的衣物。
(2)如果小明和妈妈选择乘火车前去西藏。他们的乘车线路是从眉山出发,沿成昆线、宝成线、陇海线、兰青线到西宁,到西宁后又沿 线到达拉萨。
(3)他们在乘火车从西宁到拉萨的途中,发现该铁路部分路段采取了以桥代路的修建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 迁徙提供安全通道。
(4)到达拉萨后,他们参观了世界遗产 (景观图所示的著名宗教建筑);晚上漫步在大街上,看见明亮又无输电线路的街灯,请推测该街灯的能源来源于 能。
【教材再开发·版本互鉴】
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商务星球版八下教材P84“活动”)
(1)比较拉萨和成都两地7月平均气温的差异,说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发源于青藏地区的大江大河有哪些 议一议本区为什么会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 世界屋脊
基础主干落实
[填图绘图]
(1)在图中圈画出青藏地区的范围。
(2)分别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及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的名称。
1.位置与范围: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主要包括的省区简称有藏、青和川。
2.自然环境:具有高寒的特征。
(1)地形: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主要类型 以高原为主
地形区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柴达木盆地等
显著特征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2)气候。
类型 特征 影响
高原山地气候 冬寒夏凉,降水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
(3)河湖。
湖泊 湖泊星罗,沼泽连片,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泊
河流 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4)植被:高山草甸分布广泛。
【质疑判断】
(1)青藏地区山高谷深,地表起伏较大。(√)
(2)青藏地区植被稀疏,但仍然可以发展畜牧业。(√)
(3)青藏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都大。(×)
地图笔记
青藏地区的地形分布
教材再开发·P86活动
青藏地区太阳能、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青藏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热资源丰富。
立德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实施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其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有助于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防控生态风险,保障生态安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重点主题探究
主题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影响
探究情境 川藏铁路沿线图
材料一 川藏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线路全长1 838千米,全线桥和隧道占比例达81%。线路大部分位于青藏高原,沿途雷雨雪霜,冻土深厚,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
材料二 图1为川藏铁路路线图、图2为川藏铁路沿线海拔图、图3为拉萨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概念地图 综合思维
探究式问题链 
1.(入门探究—自然特征)青藏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什么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高寒。 青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地势高耸,因“高”生“寒”。
2.(能力探究—要素影响)川藏铁路全线桥和隧道占比例达81%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答:南北纵向山脉与河流众多,地势起伏大。
3.(高阶探究—素养提升)根据文字材料中关于青藏地区气候特点与拉萨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这些信息,请你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探究川藏铁路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的自然原因。
(1)信息提取:雷雨雪霜;冻土深厚;拉萨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2)探究问题: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川藏铁路的建设有什么影响
答: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多雪天,冻土深厚,增加了铁路建设的施工难度。
(3)结论: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基础练】
  青藏地区的主体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读图完成1、2题。
1.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位于我国地势阶梯中的(A)
A.第一级阶梯     B.第二级阶梯
C.第三级阶梯     D.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2.下列最能反映青藏地区气候特点的是(B)
A.干旱 B.高寒 C.冷湿 D.湿热
  (2023·苏州学业考)川藏铁路是继青藏铁路之后的第二条进藏“天路”,全线桥隧比(桥梁和隧道占总里程的比例)高达81%,被称为“最难修建的铁路”。下图为川藏铁路沿线示意图,完成3、4题。
3.川藏铁路雅安到林芝段沿线修建众多高架桥和隧道,其最主要目的是(C)
A.便于欣赏沿途风光
B.增强“过山车”刺激性
C.减缓线路的起伏程度
D.尽量避免惊扰野生动物
4.川藏铁路林芝到拉萨段沿途(A)
A.山顶积雪,光照充足
B.雨林密布,湖泊众多
C.黑土广布,盛产青稞
D.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生活情境 某平台推出“博物馆云春游”活动,用直播方式推广我国多个著名博物馆。如图中所示是拉萨布达拉宫直播活动的画面。读图完成5、6题。
5.在介绍布达拉宫的直播过程中,主播(D)
A.身着传统服饰——旗袍
B.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青
C.主要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壁画
D.讲解时偶尔气喘,是因当地氧气稀薄
6.拉萨所处地形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C)
A.地势平坦,沙漠广布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D.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钱币因其上面有每个国家著名的自然和人文事物,被称为国家的“名片”。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的背面主景是西藏自治区的布达拉宫风景名胜。完成7、8题。
7.青藏地区气候高寒的主要影响因素是(C)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植被因素
8.下列符合青藏高原地形显著特征的是(D)
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石灰岩广布,多石林、溶洞”
D.“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宜春质检)青海多巴(海拔2 388m)和云南呈贡(海拔1 906m)是我国两个体育训练基地。如图示意两个训练基地全年日照时数变化曲线。据此完成9~11题。
9.推测多巴位于(D)
A.辽阔草原 B.雪域高山
C.沙漠腹地 D.河谷盆地
10.我国在高原地区建设体育训练基地是由于高原地区(B)
A.大气清洁,有利于保障运动员健康
B.含氧量低,培养运动员耐缺氧能力
C.气温较低,减少运动员训练出汗量
D.日照时间长,延长运动员训练时间
11.呈贡相对多巴更有利于运动员训练的原因是(A)
A.呈贡紫外线少 B.多巴气温高
C.呈贡含氧量低 D.多巴地势起伏大
12.生活情境 今年暑假期间,家住眉山的小明妈妈准备带小明到西藏看望驻守边疆的爸爸。读青藏地区简图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出发前,小明查阅青藏地区相关资料了解到: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所以需要准备防晒、防紫外线装备(防晒霜、太阳镜、防紫外线的服装或伞)、氧气袋,另外,由于地势高,气温低,还需带上防寒的衣物。
(2)如果小明和妈妈选择乘火车前去西藏。他们的乘车线路是从眉山出发,沿成昆线、宝成线、陇海线、兰青线到西宁,到西宁后又沿青藏线到达拉萨。
(3)他们在乘火车从西宁到拉萨的途中,发现该铁路部分路段采取了以桥代路的修建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野生动物迁徙提供安全通道。
(4)到达拉萨后,他们参观了世界遗产布达拉宫(景观图所示的著名宗教建筑);晚上漫步在大街上,看见明亮又无输电线路的街灯,请推测该街灯的能源来源于太阳能。
【教材再开发·版本互鉴】
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商务星球版八下教材P84“活动”)
(1)比较拉萨和成都两地7月平均气温的差异,说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拉萨7月平均气温在8~16℃,成都7月平均气温在24~28℃,同是在30°N附近的拉萨7月平均气温远远低于成都,主要是因为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
(2)发源于青藏地区的大江大河有哪些 议一议本区为什么会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答: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由于高寒,本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冰雪融水往往成为大江大河的最初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