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新方向
一 跨学科融合
角度一 地理与语文
命题点 结合语文教材中课文、诗歌、谚语、小说、诗词等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
突破点 借用诗歌、诗词、课文、小说、谚语等,设置考查背景,推测环境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新题体验】
1.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下列对诗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述的是a地区景观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b牧区的景观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揭示了冬季风难以到达c地区
D.“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揭示了d区南北两侧地理差异明显
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完成2、3题。
2.文中所述的区域地形特征是( )
A.平坦开阔 B.沃野千里
C.千沟万壑 D.起伏和缓
3.“黄土地”上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 )
①土壤疏松,便于耕作
②大河流经,水源充足
③山高谷深,河网密布
④气候干旱,沙漠广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024·达州学业考)“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歌曲《万疆》表达了我们对祖国深深的爱慕之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诗词有许多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下列诗词描述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乙地区:高原万里尽沧桑,冰川雪域映寒光
C.丙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丁地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冰城”哈尔滨所在的 平原,是我国最大平原,这里黑土广布,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 熟的需求。
(3)图中跨区域资源调配的一线、二线工程是 。
(4)丁地区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探险, 铁路的全线通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5) 是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城市;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任一方面作答即可)
角度二 地理与生物
命题点 1.结合生物习性推断适应种植或生存区域的地理状况,并借此分析可以引进、推广这种生物种植的区域。 2.结合自然环境的独特性、脆弱性和适应性,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 3.结合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突破点 1.借用动物迁徙活动的路线,分析沿线地区自然环境差异。 2.不同气候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适合生长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动物类型
【新题体验】
小天鹅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北部及华北一带,在南方越冬。读小天鹅在我国境内的主要栖息地和迁徙路线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迁徙路线( )
A.只经过了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
B.只经过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C.穿越了秦岭-淮河一线
D.经过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6.在我国,小天鹅越冬的最北处在甲地,这里适合越冬的优势条件是( )
A.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温暖湿润
B.地处暖温带、湿润区
C.冬季高温多雨,易于小天鹅繁殖
D.冬季风被秦岭阻挡,气候温暖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特色农业+区域发展主题】
材料一 蔓越莓原产北美地区,适宜生长在冷凉的沼泽或湿地中,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材料二 近年来位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抚远市从北美成功引种蔓越莓,填补了国内蔓越莓鲜果市场的空白。如今,蔓越莓产业已经成为抚远的支柱产业,不仅带动了就业,还带动了农业特色观光旅游的快速发展。未来,抚远市将致力于建成一个集蔓越莓生产、销售和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生产基地,打造“东方蔓越莓之都”。
材料三 图1为抚远市及周边地形图,图2为抚远市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1)简述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2)分析抚远市引种蔓越莓的有利自然条件。
(3)从社会和经济角度,简述抚远市发展蔓越莓产业的意义。
8.(2024·湖北学业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慧生态治沙 振兴美丽乡村
【过渡地带 生态脆弱】
风水梁镇位于库布齐沙漠东缘,当地风沙活动频繁。图1示意库布齐沙漠及风水梁镇的位置。
(1)库布齐沙漠东缘位于黄土高原以北,距离海洋较 ,降水较 ,生态脆弱。
【种养结合 生态治沙】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当地选择种植沙柳(图2)。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耐割易生,固沙效果显著。獭兔适合在干燥的环境中生活,善于挖掘沙土,寻食干草、草根,且喜食沙柳。沙柳的生长和獭兔的活动相互促进。风水梁镇居民通过种植沙柳和养殖獭兔,实现了沙漠变绿洲,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举例说明獭兔活动对沙柳生长的积极作用。
(3)说出种植沙柳对獭兔养殖业的有利影响。
【因地制宜 持续发展】
风水梁镇因地制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獭兔养殖产业。但有专家指出,獭兔养殖要保持适度的规模,否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4)请说出当地居民若盲目扩大獭兔养殖规模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
角度三 地理与历史(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等)
命题点 1.结合历史事实,分析某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变迁。 2.利用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条件,认识到历史事件的自然环境的必然
突破点 1.利用革命纪念地,考查纪念地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2.利用史实,考查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新题体验】
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结合我国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图,完成9~11题。
9.图示区域分布农业文化遗产最多的地区是( )
A.青藏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北方地区
10.新化紫鹊界梯田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 )
A.湘 B.冀 C.鲁 D.豫
11.图中芒康彩色古盐井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高寒 B.湿热 C.干旱 D.湿冷
12.读史料学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探究一 唐蕃古道促发展
资料一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唐蕃古道因文成公主和亲吐蕃而闻名中外,这是一条中原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从长安(今西安)到拉萨,路途遥远,路况复杂,这条道路翻开了雪域高原的新篇章,促进了两地共同发展。文成公主入藏从中原带来了五谷种子和菜籽,它们成功地适应了高原的水土。
资料二 文成公主入藏路线示意图。
(1)说出文成公主入藏路线的起点和终点所在的地理区域: 。
(2)推测文成公主入藏后将从中原带来的五谷种子和菜籽种植在哪个地区长势最好,并简述其原因。
。
(3)下图示意传说中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宫堡式建筑群,请说出其名称 。
探究二 天堑变通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交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原孤岛”墨脱公路通车,以拉萨为中心的高等级公路网快速形成,复兴号首次开上高原……人们的出行再也不像古人那样不便。
(4)西藏交通线在建设时会遇到哪些难题
。
探究三 旅游促发展
随着青藏地区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人踏上这片“净土”。“十三五”期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 763.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 125.96亿元,旅游经济在全区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比达到33.3%。
(5)假如你去西藏旅游,请写出一种你进藏时应携带的物品,并说明你携带该物品的原因。
。(任写一条即可)
角度四 地理与物理(风能、水能、海陆差异特性等)
命题点 1.风能、水能推动发电,属于清洁能源。 2.季风气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3.地理实验的设计需要应用物理知识加以组织
突破点 1.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一般风力较大,风能资源丰富。 3.我国东部地处世界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的地区,故季风气候显著
【新题体验】
近年来随着用电量持续增长,台湾省部分地区出现断电情况。目前台湾正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绿”能。读台湾省地形图,完成13~15题。
13.台湾省能源消耗大的原因有( )
①土地面积大
②人口较稠密
③农林渔业发展
④电子工业发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4.台湾岛开发“绿”能的优势是( )
A.全部位于热带,可开发太阳能
B.主要通过铁路运输进口天然气
C.岛屿四面环海,风能资源充足
D.西部沿海平原煤炭资源较丰富
15.台湾省水能资源丰富,其开发水能的不利条件是( )
A.东中部是山脉,地势落差大
B.年降水总量大,河流流量大
C.冬季寒冷,河流的结冰期长
D.河流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命题新方向
一 跨学科融合
角度一 地理与语文
命题点 结合语文教材中课文、诗歌、谚语、小说、诗词等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
突破点 借用诗歌、诗词、课文、小说、谚语等,设置考查背景,推测环境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新题体验】
1.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下列对诗词的理解正确的是(D)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述的是a地区景观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b牧区的景观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揭示了冬季风难以到达c地区
D.“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揭示了d区南北两侧地理差异明显
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完成2、3题。
2.文中所述的区域地形特征是(C)
A.平坦开阔 B.沃野千里
C.千沟万壑 D.起伏和缓
3.“黄土地”上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A)
①土壤疏松,便于耕作
②大河流经,水源充足
③山高谷深,河网密布
④气候干旱,沙漠广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024·达州学业考)“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歌曲《万疆》表达了我们对祖国深深的爱慕之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诗词有许多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下列诗词描述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对应正确的是C。
A.甲地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乙地区:高原万里尽沧桑,冰川雪域映寒光
C.丙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丁地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冰城”哈尔滨所在的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平原,这里黑土广布,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求。
(3)图中跨区域资源调配的一线、二线工程是西气东输。
(4)丁地区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探险,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5)武汉是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城市;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任一方面作答即可)
答: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等;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降低蓄洪能力等。
角度二 地理与生物
命题点 1.结合生物习性推断适应种植或生存区域的地理状况,并借此分析可以引进、推广这种生物种植的区域。 2.结合自然环境的独特性、脆弱性和适应性,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 3.结合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突破点 1.借用动物迁徙活动的路线,分析沿线地区自然环境差异。 2.不同气候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适合生长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动物类型
【新题体验】
小天鹅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北部及华北一带,在南方越冬。读小天鹅在我国境内的主要栖息地和迁徙路线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迁徙路线(C)
A.只经过了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
B.只经过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C.穿越了秦岭-淮河一线
D.经过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6.在我国,小天鹅越冬的最北处在甲地,这里适合越冬的优势条件是(D)
A.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温暖湿润
B.地处暖温带、湿润区
C.冬季高温多雨,易于小天鹅繁殖
D.冬季风被秦岭阻挡,气候温暖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特色农业+区域发展主题】
材料一 蔓越莓原产北美地区,适宜生长在冷凉的沼泽或湿地中,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材料二 近年来位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抚远市从北美成功引种蔓越莓,填补了国内蔓越莓鲜果市场的空白。如今,蔓越莓产业已经成为抚远的支柱产业,不仅带动了就业,还带动了农业特色观光旅游的快速发展。未来,抚远市将致力于建成一个集蔓越莓生产、销售和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生产基地,打造“东方蔓越莓之都”。
材料三 图1为抚远市及周边地形图,图2为抚远市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1)简述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答:以平原和山地为主,中部为平原,东、北、西三面高,中部低。
(2)分析抚远市引种蔓越莓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气温低,满足蔓越莓喜冷凉的气候要求;该区域(地处三江平原)沼泽泥炭地多,黑土有机质含量高,满足蔓越莓生长的土壤条件。
(3)从社会和经济角度,简述抚远市发展蔓越莓产业的意义。
答: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8.(2024·湖北学业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慧生态治沙 振兴美丽乡村
【过渡地带 生态脆弱】
风水梁镇位于库布齐沙漠东缘,当地风沙活动频繁。图1示意库布齐沙漠及风水梁镇的位置。
(1)库布齐沙漠东缘位于黄土高原以北,距离海洋较远,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种养结合 生态治沙】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当地选择种植沙柳(图2)。沙柳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耐割易生,固沙效果显著。獭兔适合在干燥的环境中生活,善于挖掘沙土,寻食干草、草根,且喜食沙柳。沙柳的生长和獭兔的活动相互促进。风水梁镇居民通过种植沙柳和养殖獭兔,实现了沙漠变绿洲,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举例说明獭兔活动对沙柳生长的积极作用。
答:獭兔的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提高植物存活率和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对沙柳的生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说出种植沙柳对獭兔养殖业的有利影响。
答:种植沙柳对獭兔养殖业具有显著的有利影响,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饲料来源,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升经济效益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 持续发展】
风水梁镇因地制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獭兔养殖产业。但有专家指出,獭兔养殖要保持适度的规模,否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4)请说出当地居民若盲目扩大獭兔养殖规模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
答:土地荒漠化加剧。
角度三 地理与历史(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等)
命题点 1.结合历史事实,分析某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变迁。 2.利用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条件,认识到历史事件的自然环境的必然
突破点 1.利用革命纪念地,考查纪念地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2.利用史实,考查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新题体验】
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结合我国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图,完成9~11题。
9.图示区域分布农业文化遗产最多的地区是(B)
A.青藏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北方地区
10.新化紫鹊界梯田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A)
A.湘 B.冀 C.鲁 D.豫
11.图中芒康彩色古盐井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
A.高寒 B.湿热 C.干旱 D.湿冷
12.读史料学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探究一 唐蕃古道促发展
资料一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唐蕃古道因文成公主和亲吐蕃而闻名中外,这是一条中原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从长安(今西安)到拉萨,路途遥远,路况复杂,这条道路翻开了雪域高原的新篇章,促进了两地共同发展。文成公主入藏从中原带来了五谷种子和菜籽,它们成功地适应了高原的水土。
资料二 文成公主入藏路线示意图。
(1)说出文成公主入藏路线的起点和终点所在的地理区域:起点位于北方地区,终点位于青藏地区。
(2)推测文成公主入藏后将从中原带来的五谷种子和菜籽种植在哪个地区长势最好,并简述其原因。
雅鲁藏布江谷地。谷地海拔较低,热量相对充足;地势相对平坦;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3)下图示意传说中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宫堡式建筑群,请说出其名称布达拉宫。
探究二 天堑变通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交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原孤岛”墨脱公路通车,以拉萨为中心的高等级公路网快速形成,复兴号首次开上高原……人们的出行再也不像古人那样不便。
(4)西藏交通线在建设时会遇到哪些难题
多年冻土发育,建设难度大;高寒缺氧的气候环境,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多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难度大。
探究三 旅游促发展
随着青藏地区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人踏上这片“净土”。“十三五”期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 763.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 125.96亿元,旅游经济在全区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比达到33.3%。
(5)假如你去西藏旅游,请写出一种你进藏时应携带的物品,并说明你携带该物品的原因。
墨镜、防晒霜——西藏太阳辐射强;氧气瓶——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厚外套——西藏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任写一条即可)
角度四 地理与物理(风能、水能、海陆差异特性等)
命题点 1.风能、水能推动发电,属于清洁能源。 2.季风气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3.地理实验的设计需要应用物理知识加以组织
突破点 1.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一般风力较大,风能资源丰富。 3.我国东部地处世界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的地区,故季风气候显著
【新题体验】
近年来随着用电量持续增长,台湾省部分地区出现断电情况。目前台湾正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绿”能。读台湾省地形图,完成13~15题。
13.台湾省能源消耗大的原因有(B)
①土地面积大
②人口较稠密
③农林渔业发展
④电子工业发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4.台湾岛开发“绿”能的优势是(C)
A.全部位于热带,可开发太阳能
B.主要通过铁路运输进口天然气
C.岛屿四面环海,风能资源充足
D.西部沿海平原煤炭资源较丰富
15.台湾省水能资源丰富,其开发水能的不利条件是(D)
A.东中部是山脉,地势落差大
B.年降水总量大,河流流量大
C.冬季寒冷,河流的结冰期长
D.河流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