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有这么一首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心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4123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整体把握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试图采摘芙蓉,“遗”远方的“同心”者。具体研读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的画面 2、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
的表达作用?结构上暗转过渡
为下面作铺垫。
1、诗歌描写“多芳草”和“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环境描写,侧面烘托
雅洁、纯洁和美好。 3、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距离、路途绵延无尽。
想象空间,含蓄不尽 4、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真挚笃厚的感情。
1、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么理解?
2、本文中“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1、君子之花
2、佳人之花
3、爱情之花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hàn dàn 、净友等。
意境高洁、清幽 1、君子之花
2、佳人之花
3、爱情之花
谁涉江?A.(男子)涉江采芙蓉
……
(男子)还顾望旧乡
……
B. (女子) 涉江采芙蓉
……
(男子)还顾望旧乡
……
1、游子思乡怀人。2、女子思夫。析手法; “对写法”的“悬想”方式:
对写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比较阅读:
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鉴赏的方法1.读顺畅,通大意;2.找诗眼,抓主旨; 3.依景情,析手法; 4.找意象,品意境。 1.读顺畅,通大意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2.找诗眼,抓主旨; ⑴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本诗的“诗眼”是“忧伤”问题探究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古》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悬想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因此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以诗中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也有闺女思念情人之真挚。 主旨: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 3.依景情,析手法; “对写法”的“悬想”方式:
对写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以乐景衬哀情3.依景情,析手法; 3.依景情,析手法 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2.虚实结合 ??
3.白描4.找意象,品意境。 ⑴下面请找出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分析形成了什么样的意境?兰泽、芳草、芙蓉、长路、旧乡。⑵其中哪个意象是最重要的?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芙蓉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特点: 品质高洁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意境总结:那是一个夏日,花香日暖,江上芙蓉朵朵,赏心悦目,一幅纯美静谧的画面,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意在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问题探究: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一是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诗歌赏析 3.诗歌描写“多芳草”和“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4: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特别的地方在哪里?1:距离美2:环境美,3朦胧美,4意象美,5情感美莲的心事 席慕蓉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 ?现在 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太迟?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诗歌鉴赏《涉江采芙蓉》
一、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古代诗歌鉴赏,对其要求及方法还很陌生,尤其前三课不是太简单(如《诗经》篇章),就是太难(像《离骚》),或是太长(如《孔雀东南飞》),都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诗歌的特点,这首诗歌才开始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新课标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索。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诵读诗歌,做到“音读、意读、情读”的统一
2、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把握诗歌意象,描摹诗歌呈现的艺术画面
(3)阅读《莲的心事》,进行片段写作
3、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含蓄无尽、高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为了体现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将本节课的多媒体及网络的使用安排如下:
1、以PPT课件贯穿整个课堂。
2、导入时播放歌曲《红豆生南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进入学习状态。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时,播放《涉江采芙蓉》朗诵音频,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字音和节奏。
4、再读诗歌感受意境时,PPT展示学生作答情况,便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出好词好句,查漏补缺,完善答案。
5、拓展应用时,PPT展示学生练笔片段,有利于学生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一目了然。
?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红豆生南国》的曲子,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红豆”的故事
聆听歌曲
播放《红豆生南国》的曲子
结合学案,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
教师强调、补充:
(1)《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代表了五言诗的成熟,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
生读学案相关内容
?
PPT展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涉江采芙蓉》ppt.ppt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提出问题:①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
②诗人所思为何
1、学生听朗诵音频,明确字音、节奏
2、生齐读诗歌
3、找出全诗的诗眼,思考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
4、思考诗人所思为何
播放《涉江采芙蓉》朗诵音频
再读诗歌,感受意境
提出问题:
1、再读诗歌,思考: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结合1、2句诗歌意象及特点,说说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点生展示,明确好词好句,展示参考答案
?
1、再读诗歌,思考问题
2、进行规范作答
PPT展示学生作答情况
三读诗歌,领悟情感
?
提出问题:
体会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的思想感情。
?
生自由、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
PPT出示参考答案
拓展应用
?
PPT出示:
阅读席慕蓉的《莲的心事》,结合《涉江采芙蓉》中含蓄无尽、高尚纯真的情感和自己对这首小诗的理解,写一段读后体会。
1、??阅读席慕蓉《莲的心事》
2、??进行片段写作
?
PPT出示写作要求,展示学生练笔片段
五、课后作业
?
完成学案对比阅读《庭中有奇树》
?
?
云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导入时播放歌曲《红豆生南国》,营造学习这首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巧用PPT、视频音频,激活课堂教学,学生眼看、耳听、嘴读、手写、脑思,全身心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