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专题一 高考题型突破
题型一 小题快做——七法突破高考选择题
题型二 实验考做——有序突破高考实验题
目 录 索 引
01
02
题型三 大题巧做——三步突破高考计算题
03
题型一 小题快做——七法突破高考选择题
选择题的考查构思巧妙,概念性强,方法灵活多样,经常会设置陷阱,稍不注意,极易失分;同时由于选择题给出了明确的选项,只要谨慎解题、充分利用选项的特性,就容易获得高分。如何解好高考选择题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除了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既要千方百计地解好选择题,又不能“小题大做”耽误太多时间,影响后面题目作答。我们解答选择题的原则一是提高解题速度,二是提高解题的准确度。为此我们必须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加强专项训练。以下提供解物理选择题的几种常用方法,供大家参考。
常用解法
一、直接判断法
通过阅读和观察,利用题中所给的条件,根据所学的物理事实、概念、定理、定律等,经过思考从题目提供的多个选项中,直接作出判断或经过推理、计算,选出正确选项。
二、筛选排除法
选择题的答案一定包含在题目所给的备选选项之中,根据选择题的这一特点,通过对题述物理过程、物理条件和备选选项形式的分析,将不合题意的选项逐一排除,最终选出正确选项的方法叫作筛选排除法。如果选项是完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可通过举反例的方式排除;如果选项中有相互矛盾或者是相互排斥的选项,则两个选项中可能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当然,也可能两者都错,但绝不可能两者都正确。总之,判断一个选项正确很难,但判断一个选项错误是很容易的,只要有一种情况不符合要求就是错误的。多选题只要排除两个选项,则剩余两个选项一定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图像图解法
物理学中的图像和示意图种类很多,如示意图、过程图、函数图、矢量图、电路图和光路图等。利用图像或示意图解答选择题,便于了解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够避免烦琐的计算,迅速简便地找出正确选项,还能解决一些用一般计算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若题干或选项中已经给出了函数图,则需从图像纵、横坐标的物理意义以及图线中的“点”“线”“斜率”“截距”和“面积”等诸多方面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此类题目在力的动态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波形变换、气体状态变化、电磁感应现象等问题中最为常见。
四、特殊值检验法
特殊值检验法是让题目中所涉及的某一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相对简单的分析和计算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有些选择题,根据它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的一般情况,较难直接判断选项的正误时,可以利用题述物理现象中的某些特殊值或极端值,对各选项逐个进行检验,凡是用特殊值检验证明是不正确的选项,在一般情况下也一定是错误的,可以排除。它适用于将特殊值代入后能将错误选项均排除出去的选择题,即单项选择题,当然,也可以作为一种将正确的选项范围缩小的方式应用于多项选择题的解答中。
五、单位检验法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是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如果某个选项的单位与题干中要求的物理量的单位不一致,就可以排除这个选项(请注意:与题干中要求的物理量的单位相同的选项并不一定正确,因为用单位判断法不能确定常数项的正确与否)。如果这种方法不能排除所有错误选项,只要能排除部分错误选项,对帮助正确选择答案也是有益的。
六、极限分析法
有的物理问题要讨论最终状态,但通过具体的物理公式或规律无法得出,若将某些物理量的数值推向极限(如设定摩擦因数趋近零或无穷大、电源内阻趋近零或无穷大、物体的质量趋近零或无穷大等),并根据一些显而易见的结果、结论或熟悉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就可能得出结果。这种办法称为极限分析法或极限法。
七、估算法
在选择题中,还有一些貌似计算求解的题目,而实质只需做一些粗略的估算就能得出判断。例如,有些选择题只要求判断两物理量的比值关系,而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估算题,有些选择题只要求研究某个物理量的取值范围等,可通过比例法和粗略的计算求出结果。
除上述常用的解法以外,还有类比分析法、等效代替法、逻辑推理法、建构模型法等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解答一个选择题可能同时用到多种方法,比如用排除法排除一个或两个选项后,再利用其他方法作出最后的判断。
分类例析
一、定性分析型
例1 (2023湖南卷)如图所示,真空中有三个点电荷固定在同一直线上,电荷量分别为Q1、Q2和Q3,P点和三个点电荷的连线与点电荷所在直线的夹角分别为90°、60°和30°。若P点处的电场强度为零,q>0,则三个点电荷的电荷量可能为( )
D
点拨:定性分析型试题,应用排除法分析能快速求解。本题考查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该题表面上看,需要定量分析,但实际上根据电场强度的矢量性、矢量叠加特点和几何关系可定性分析得到答案。
解析 根据电场强度的矢量性可知,要使P点的电场强度为零,三个点电荷不可能是同种电性,故A、B错误;根据矢量叠加特点和几何关系知,Q1、Q3在P点的电场强度应大小相等,故C错误,D正确。
二、定量计算型
例2 (2024浙江1月选考)如图所示,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小球A、B上系有不可伸长的细线a、b、c和d,其中a的上端悬挂于竖直固定的支架上,d跨过左侧定滑轮、c跨过右侧定滑轮分别与相同配重P、Q相连,调节左、右两侧定滑轮高度达到平衡。已知小球A、B和配重P、Q质量均为50 g,细线c、d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θ=30°,不计摩擦,g取10 m/s2,
则细线a、b的拉力分别为( )
A.2 N,1 N
B.2 N,0.5 N
C.1 N,1 N
D.1 N,0.5 N
D
点拨:本题考查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由题意可知细线c对A的拉力和细线d对B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A、B整体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列式求解即可。
解析 由题意可知细线c对A的拉力和细线d对B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A、B整体分析可知细线a的拉力大小为Fa=(mA+mB)g=1 N,设细线b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对A、B分析分别有Fbsin α+Fcsin θ=mAg,Fbcos α=Fdcos θ,解得Fb=0.5 N,故选D。
三、定性定量结合型
例3 (多选)(2023湖南卷)如图所示,固定在竖直面内的光滑轨道ABC由直线段AB和圆弧段BC组成,两段相切于B点,AB段与水平面夹角为θ,BC段圆心为O,最高点为C,A与C的高度差等于圆弧轨道的直径2R。小球从A点以初速度v0冲上轨道,能沿轨道运动恰好到达C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B到C的过程中,对轨道的压力逐渐增大
B.小球从A到C的过程中,重力的功率始终保持不变
C.小球的初速度v0=
D.若小球初速度v0增大,小球有可能从B点脱离轨道
AD
点拨:该题考查向心力公式应用、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计算、机械能守恒、动能定理。先定性分析后定量分析。
四、图表图像型
例4 (多选)(2024全国甲卷)蹦床运动中,体重为60 kg的运动员在t=0时刚好落到蹦床上,对蹦床作用力大小F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身体始终保持竖直,在其不与蹦床接触时蹦床水平。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大小取10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15 s时,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最大
B.t=0.3 s时,运动员的速度大小为10 m/s
C.t=1.0 s时,运动员恰好运动到最大高度处
D.运动员每次与蹦床接触到离开过程中
对蹦床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4 600 N
BD
点拨:本题通过蹦床对运动员的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信息,可以判断运动员的运动状态,从而选定合适的物理规律分析求解问题。
解析 由题图可知,t=0.15 s时,对蹦床的作用力最大,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最小,A错误;从题图可知,运动员在空中运动了2.0 s,根据对称性,1.3 s时运动员处在最大高度处,可知运动员自由落体了1 s,即v=gt=10 m/s,B正确,C错误;根据动量定理mv-(-mv)=(F-mg)t,解得F=4 600 N,即运动员每次与蹦床接触到离开过程中对蹦床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4 600 N,D正确。
五、信息迁移型
例5 (2024黑吉辽卷)在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一带电小球仅在重力和电场力作用下于竖直面(纸面)内运动。如图,若小球的初速度方向沿虚线,则其运动轨迹为直线;若小球的初速度方向垂直于虚线,则其从O点出发运动到O点等高处的过程中( )
A.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
B.动能增大,电势能增大
C.动能减小,电势能减小
D.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
D
点拨:本题通过带电小球在重力和电场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把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类比斜抛运动;同时正确理解“其从O点出发运动到O点等高处的过程中”是求解的关键。
解析 本题考查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若小球初速度方向沿虚线,则其运动轨迹为直线,说明小球受到电场力和重力的合力方向沿虚线向下。当小球初速度方向垂直虚线时,这时小球在合力作用下做类平抛运动,当小球从O点出发运动到O点等高处的过程中(如图),重力不做功,电场力做正功,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D正确,A、B、C错误。
六、组合综合型
例6 (多选)(2024山东卷)如图所示,带电荷量为+q的小球被绝缘棒固定在O点,右侧有固定在水平面上、倾角为30°的光滑绝缘斜面。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滑块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滑到与小球等高的B点时加速度为零,滑到C点时速度为零。已知AC间的距离为s,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静电力常量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
点拨:本题考查了库仑定律、物体的平衡、功能关系等,要求考生能综合应用相关物理规律求解问题。
题型二 实验考做——有序突破高考实验题
方法策略
实验题在高考试卷中一般包含两道题目,一般都是按“一小一大、一力一电”模式进行题目设置,题目基本都是中、低档题。很多考生很害怕做实验题,根本原因就是平时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只追求刷题量,不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注重“做”实验题,而不注重真正到实验室去“做”实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对实验的复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明确实验题失分的四种常见情况:
一、不能准确读数
1.高考常出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读数,但遗憾的是无论教师怎样强调,仪表读数题错误率每年居高不下。
2.不懂多用电表或电压表、电流表选择不同的挡位时有不同的读数规则。
二、画图的问题
1.画电路图或用笔连实物图时,电路连线画不到位;导线连接在变阻器的滑片上;导线出现了交叉;跨过电表的盘面与黑区混在一起看不清;对选定的电表没有标明清楚;用铅笔画好后没有再用钢笔画黑,扫描时看不清楚等。
2.画坐标图时,没有画箭头,或画完箭头后不标明物理量及对应的单位等。
3.画出的图像不完整,只画中间描点部分,不延长,不能从图像得到结果等。
三、操作、结论或误差分析的表述不准确
1.在“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的安装中,将“竖直安装刻度尺”写成“垂直安装刻度尺”。
2.将“接通电源,释放纸带”写成“通电放纸”等不规范口语。
3.将多用电表中的“欧姆调零”写成“调零”“机械调零”。
4.在下“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结论时,把“在弹性限度内”写成“在弹簧的量程内”“在弹簧的耐力内”等。
5.在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结论时,忘记说明“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6.在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结论时,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代替“在外力不变的条件下”或“在小车的质量不变的条件下”。
四、表达式或计算结果的问题
1.字母形式的结果含有确定或不确定的数字,如把电压表的内阻值用数字与其他测量的物理量混合在一起;又如用“10”代替“g”与其他测量的物理量混合在一起,造成量纲混乱。
2.把某个物理量的单位与物理量的符号混合在一起,造成表达式的错误。
3.数字形式的结果写成含根号或分式,或不能按题后括号所要求的有效数字填空。
4.答题卡上数字形式结果的单位,该写的没写上,不该写的写上了。单位究竟写还是不写以试卷为准,如果试卷留空的横线后有单位,那么在答题卡上就不能写单位了;反之,在答题卡上就必须写上单位。
分类例析
一、教材原型实验
教材原型实验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科学探究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实验备考中要重视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弄清和掌握教材中每一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对每一个实验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能融会贯通。
例1 (2023全国乙卷)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使用的器材有:木板、白纸、两个标准弹簧测力计、橡皮条、轻质小圆环、刻度尺、铅笔、细线和图钉若干。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用图钉将白纸固定在水平木板上。
②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系在轻质小圆环上。将两细线也系在小圆环上,它们的另一端均挂上测力计。用互成一定角度、方向平行于木板、大小适当的力拉动两个测力计,小圆环停止时由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得到两拉力F1和F2的大小,并 。(多选,填正确答案标号)
A.用刻度尺量出橡皮条的长度
B.用刻度尺量出两细线的长度
C.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出小圆环的位置
D.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出两细线的方向
CD
③撤掉一个测力计,用另一个测力计把小圆环拉到
,由测力计的示数得到拉力F的大小,沿细线标记此时F的方向。
④选择合适标度,由步骤②的结果在白纸上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F1和F2的合成图,得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按同一标度在白纸上画出力F的图示。
⑤比较F'和F的 ,从而判断本次实验是否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步骤②中标记的小圆环位置
大小和方向
点拨:本题考查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从实验器材、实验操作、实验原理与教材上讲解的实验一样。
解析 ②两拉力F1和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是使橡皮条一端的小圆环到某一位置;用一个力F将小圆环拉到同一位置,说明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一样,所以要记录小圆环的位置,选项C正确,A错误。力是矢量,所以还需记录两拉力F1和F2的方向,以便步骤④绘制平行四边形。细线的方向即为F1和F2的方向,选项D正确。F1和F2的大小、方向与细线的长度无关,选项B错误。
二、创新型实验
实验的考查要求学生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想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实验数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不同方法和技巧分析、处理信息,描述并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具有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
纵览最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及部分省市卷,不难看出实验题更多地聚焦实验原理创新、实验目的创新、实验仪器的等效与替换等。
高考实验题的特点是题目来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是考查的核心。因此做实验题时,要明确不管实验情境的设计进行了怎样的创新,其考查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处理方法仍然不变,因此做实验题时,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最根本的方法是要把实验的本质从新情境中分离出来,找出与常规实验的相同之处,然后运用类似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所以在训练中归类找出共性,构建模型,找出差异,防止错误是应对创新问题的良策。常见创新实验题的创新点及处理方法如下:
创新点 解答方法
实验目的创新 利用原型实验的器材装置:根据题意找出题中实验在教材中的实验原型或原理
创新点 解答方法
实验仪器创新 1.电表的改装或电表互用,如在测量电表的内阻时,要把电表当作能读数的电阻,充分利用待测电表自身的测量功能,即电流表可测定通过自身的电流,电压表可测定自身两端的电压,不需要其他的电表来测量
2.电压表换成电压传感器、弹簧测力计换成拉力传感器、用手机功能测量(如利用手机的计时功能、摄像功能、拍照功能以及手机带的特殊软件等)
3.根据题中所提供的实验器材与原型中的器材比较,用改装的方法完成实验(如电表改装、量程改变——遇到给定器材中有定值电阻或电表内阻已知类题目,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创新点 解答方法
数据处理创新 应用图像处理数据——细心推导找关系,数形转换是关键。在实验中,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公式法(直接根据物理公式计算)、列表法(将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之中,可以分析两物理量间的定性关系)、图像法(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进行作图。若是曲线应平滑,若是直线要让尽量多的点过直线,或在直线两侧均匀分布)、逐差法(目的是减少偶然误差,例如利用纸带测加速度时,逐差法可使各组数据充分利用,减少误差)、化曲为直法(通过函数关系的变化,将其他函数转化为一次函数关系——将图线变成直线)、等效法等
创新点 解答方法
实验原理创新 此类题应以掌握常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规范操作程序、数据处理方法等为根本依据,从题目给出的信息入手分析,再结合已有的知识(如串并联关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自由落体运动、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等)和实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替代法、半偏法等)进行推理,找到突破方向
例2 (2024黑吉辽卷)某探究小组要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可利用的器材有电压表、电阻丝、定值电阻(阻值为R0)、金属夹、刻度尺、开关S、导线若干。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原理图。
(1)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电阻丝拉直固定,按照图(a)连接电路,金属夹置于电阻丝的 (选填“A”或“B”)端;
A
②闭合开关S,快速滑动金属夹至适当位置并记录电压表示数U,断开开关S,记录金属夹与B端的距离L;
③多次重复步骤②,根据记录的若干组U、L的值,作出图(c)中图线Ⅰ;
④按照图(b)将定值电阻接入电路,多次重复步骤②,再根据记录的若干组U、L的值,作出图(c)中图线Ⅱ。
图(b)
图(c)
(2)由图线得出纵轴截距为b,则待测电池的电动势E= 。
点拨:该实验题来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是考查的核心,题目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实验器材的创新——利用电阻丝拉直固定,结合金属夹代替滑动变阻器;二是结合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建立起电动势、内阻和电阻丝长度的关系——实验原理创新。
题型三 大题巧做——三步突破高考计算题
方法策略
一、科学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能否迅速、准确地领会题意,弄清已知和未知,找准解题的切入点,能否通过阅读、观察、画图、思考、分析等思维过程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生动、清晰的物理情境,建构出相应的物理模型,找到所适用的物理规律和解题方法,是审题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审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问题:
①明确题给条件和目标;②明确物理状态和过程;③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
1.快速浏览不可少
浏览是审题的第一步,一般计算题的题干较长,文字叙述较多,情境较为复杂。浏览就是先把题目粗看一遍,弄清大概意思,对于题述的物理情境、属于哪方面的问题、可能用到哪些知识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浏览能为解题打下基础,并可大致判断出攻克的概率和所用知识的熟练程度,若属于比较熟练的问题则可以树立起解题信心,有利于超水平发挥。
2.仔细研读最重要
仔细研读是破题的基础,它是一个接收信息、强化意识的过程,同时能解决在浏览中漏看或错看等问题。在细读过程中必须做到:
(1)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物理现象的载体,抓住了研究对象就打开了解题的大门。
(2)找出条件:条件是对研究对象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的一些限制,是指“题目中告诉了什么”,分析时首先明确显性的已知条件,然后挖掘隐含条件,最后还要澄清混乱的模糊条件。显性条件较易被感知,隐含条件却不易被发现,它可能隐含在物理概念、规律、现象、状态、过程、图形、图像、关键词语之中;模糊条件往往存在于一些模糊语言之中(一般只界定一个大概的范围)。
①找出已知条件:如哪些物理量是已知的,接触面是否光滑;是否考虑粒子的重力;粒子带正电还是带负电;物体是否能通过竖直圆周的最高点;待求量是不是矢量;结果要求保留几位有效数字等。
②挖掘隐含条件:隐含条件的挖掘是破题的重要环节,有些考生往往因不能有效地挖掘隐含条件而导致解题时束手无策。
a.物理概念中的隐含条件:如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意味着相同时间内在相同电阻上与直流电产生相同热量。
b.物理模型中的隐含条件:如质点、点电荷意味着不计形状和大小;同步卫星意味着卫星的角速度或周期与地球相同;自由落体运动意味着不计空气阻力等。
c.物理现象、状态中的隐含条件:如受力平衡状态意味着合力为零;“缓慢移动”意味着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轨运行的航天员意味着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等。
d.关键词语中的隐含条件:如表现极值条件的用语“最大”“最小”“至少”“刚好”等,均隐含着某些物理量可取特殊值。
e.图形、图像中的隐含条件:实物图、示意图中的几何关系可以作为量化信息利用;物理图像中隐含的条件一般与数学知识有关,如v-t图像隐含速度、加速度的变化规律,“面积”表示位移;U-I图像隐含导体的电阻、电动势和内阻等。
f.物理常识中的隐含条件:在一些近似估算中,考生需根据常识自己给出条件,如成年人的质量为60~100 kg,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 m/s,月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7天等。
③舍弃干扰条件:发现题中的干扰条件要大胆舍弃,干扰信息往往与解题的必备条件混杂在一起,若不及时识别并排除,就容易受干扰而误入陷阱。
(3)明确目标:目标是指题目“问的什么”“要求什么”,读题时在这里必须略加停顿,以便明确目标,把握方向,避免答非所问,解非所求。
(4)理清过程把握状态:物理过程是指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变化和发展的程序,若是多过程问题,则可将全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或将多个子过程合并成一个全过程;状态是指研究对象在某时刻或某位置所呈现的特征。每一道物理试题都是由若干个物理状态和过程组合而成的,弄清楚这些状态和过程就把题目理出了头绪。我们可以利用画草图的方法把某研究对象在某物理过程中以及该过程两端所呈现的特征显示出来,以便借助简图找到这些状态和过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
二、迅速破题
破题是解题的必要环节,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在找出各种条件、明确各个过程和状态的情况下,就要正确建构物理模型迅速进入破题阶段。所谓破题就是找到该模型在各过程和状态中所适用的物理规律和解题方法。一个题目的条件和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必然联系,这些联系就是由条件通向目标的桥梁。究竟用哪些关系来解题要根据这些关系和题中所述的物理过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来确定。所有这些都要在这一步确定好,否则可能前功尽弃。
三、规范答题
答题是最后一步,也是能否得分的关键。解题规范化,简单地讲就是解题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图文并茂,书写整洁,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结论明确。
1.画图
根据题意作出描述物理情境或过程的示意图(包括受力分析图、运动过程图、状态图、电路图等),并且要做到图文对应,有时要求画函数图像时,就必须建立坐标系(包括画上原点、箭头,标好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及坐标轴上的标度等)。
2.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文字说明能反映解题思路,展示思维过程。书写文字说明时要言简意赅,详略得当,使解题思路清晰明了,解答有理有据。必要的文字说明主要有下列几项:
(1)说明研究对象:可采用“对物体A”“对A、B组成的系统”等简洁的形式;
(2)指出物理过程和状态:如“从A→B”“在t时刻”等简单明了的说法;
(3)选定正方向、参考系、参考面、零势点(面),设定所求物理量或中间变量的字母符号;
(4)说明隐含条件、临界条件,分析所得的关键判断;
(5)指明所用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方程)的名称、条件和依据,并用“由……定律得……”“据……有……”以及关联词“将……代入……”“联立……”“由……得出……”等句式表达;
(6)使用恰当的连词或连接语;
(7)结果带有负号时应说明其表示的意义。
3.列出方程式
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方程式必须符合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形式,体现出对题意的理解和对规律的应用。注意以下两点:
(1)写出原始方程(物理量的定义式、概念或规律的表达式),不能以变形式代替原始式。方程式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要写代入数据的方程,方程中物理量的符号要用题中所给的符号,若使用题中没有的物理量符号时,也要使用课本上统一的符号。
(2)要分步列式,不要用综合式或连等式(评卷标准中按分步式给分),并对各方程式进行编号。
4.写出重要的演算过程
从方程求解结果时,一般先要进行代数式的字母运算,并写明重要的演算过程,导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若几何关系只说结果不必证明,然后把单位统一后代入数据,卷面上不能打“/”相约,计算后直接写出正确的结果和单位,并作适当说明。如果最后是纯字母的表达式,一定要检查所有字母是否全为已知量。如结果是矢量的要说明方向。
5.准确规范表达结果
解题结果要认真规范地加以表述,作为计算结果的数据一般要用科学记数法,如1.65×104 J;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题意确定;不能用较复杂的表达式或不能明确看出结果的根式或分式表示;另外要回应题目,即根据所得结果对题中的问题进行说明或回答,回答要全面、准确、有针对性,不要答非所问。
分类例析
典例 (2023全国乙卷)如图所示,一竖直固定的长直圆管内有一质量为m0的静止薄圆盘,圆盘与管的上端口距离为l,圆管长度为20l。一质量为m= m0的小球从管的上端口由静止下落,并撞在圆盘中心,圆盘向下滑动,所受滑动摩擦力与其所受重力大小相等。小球在管内运动时与管壁不接触,圆盘始终水平,小球与圆盘发生的碰撞均为弹性碰撞且碰撞
时间极短。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1)求第一次碰撞后瞬间小球和圆盘的速度大小。
(2)求在第一次碰撞到第二次碰撞之间,小球与
圆盘间的最远距离。
(3)求圆盘在管内运动过程中,小球与圆盘碰撞的次数。
解题指导
【审题】
读取题干 获取信息
质量为m0的静止薄圆盘……质量为m= m0的小球 小球碰撞圆盘,小球的质量小于圆盘的质量,即“小碰大”
滑动摩擦力与其所受重力大小相等 圆盘向下做匀速运动
小球与圆盘发生的碰撞均为弹性碰撞且碰撞时间极短 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破题】
1.小球和圆盘第一次碰撞前后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可确定碰后小球向上反弹做竖直上抛运动,圆盘向下做匀速运动;
2.当小球和圆盘运动的速度相同时,两者相距最远,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可知,此时小球恰好回到第一次碰撞位置;
3.第二次发生弹性碰撞后,小球的速度恰好为零,小球继续做自由落体运动,圆盘做匀速运动;
4.以薄圆盘为参考系分析小球和圆盘之后的碰撞,更换参考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难度;归纳总结,寻找出规律,可缩短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