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民居的发展变迁
——看科技创新如何让人居环境更美好
1.1
目录
三、教学目标分析
四、教学过程分析
五、教学评价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学情分析
01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依据
教材依据
学术依据
课标依据
1.1
【课程定位】
输入内容
【模块要求】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材依据
1.2
输入内容
【模块要求】
01
02
03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探究课:世界各地的民居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探讨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探讨城市治理与城市人居环境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探究民居发展的变迁如何体现科技对人居环境的改善
Q1:人居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上位概念 居住形式
核心概念 民居
重要概念 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建筑形式
课时大问题 1.古代民居如何体现人对自然的适应与利用?
2.近代建筑形式折射出科技发展对民居形式的哪些影响?
3.当代民居的科技要素给人们带来哪些幸福与烦恼?
课时大概念和大问题
1.2
学术依据
1.3
【课程定位】
输入内容
【模块要求】
1.吴良镛:中国人居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吴良镛:明日之人居[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叶雷、时东陆:《论中国现代建筑》的概念与命题变幻[J],南京:建筑与文化,2012(3).
4.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
5.梁思成:建筑艺术二十讲[M],北京:线装书局,2006.
6.娄承浩:老上海石库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7.朱江:中国民居建筑解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
民居理论高度阐释
民居形态具象描写
课时教学主题
1.4
【课程定位】
输入内容
【模块要求】
民居的发展变迁
——看科技创新如何让人居环境更美好
民居发展变迁的外显是以材料、风格、建筑形式等为载体来呈现,其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来逐步改造人居环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共同追求。
学情
1.本课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体验直接关联;
2.其他学科已经有所涉猎。
3.学生期待从历史的角度解读民居,审视当下的现实问题。
策略
1.突出历史的学科特性,用历史的思维与方式解读民居。
2.了解其他学科已经教授的相关内容,合理利用。
3.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与培养学科素养。
02
学情分析
03
教学目标分析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价值 学科素养
知道民居发展变迁的外显是以材料、风格、建筑形式等为载体来呈现; 了解影响民居变化的因素。 1.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 2.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 3.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时空框架下进行解释; 4.辨析不同历史解释并说明导致不同解释的原因;尝试提出新的解释; 5.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 1、感受不同时空民居的美,理解科技创新让人居环境更美好; 2、理性看待当代城市民居的幸福与烦恼,珍惜当下,热爱生活。 3、认识民居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的意义。
唯物史观水平2
时空观念水平1、2
史料实证水平1、2
历史解释水平2、3
家国情怀水平3、4
04
教学过程分析
预习任务: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57-59页,指出这些古代民居在建筑材料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设计意图:对课本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培养学生准确提取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