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登高》
一、教材分析
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一个平视的世界里生活。而杜甫的《登高》这首诗,却给我们换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在山边、在水涯,才会真正体察到,天高地迥,顿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的诗境形态之美。
杜甫在他生命将尽前的第三年(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登上了夔州长江之畔的一处高地。此时正值重阳时节,满目秋景触发了诗人的悲情,于是一首冠绝千古的七言律诗便横空出世:“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重在勾画悲秋的景致形态。后四句抒情,情景相生,尽吐苦恨的情致形态。为此,我们从文学形态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作的意境形态。
?
二、学生分析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诗词及相关知识。初中学过的《望岳》《春望》《石壕吏》等可以为学生纵向把握杜甫诗歌特点做基础,而本诗前的两首杜诗也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所作,诗风相近,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杜甫晚年律诗的创作成就和以组诗的形式咏物抒情的特点。古诗知识方面,“七律”、“意象”、“意境”、杜甫的生平等等,都在之前的学习中讲过,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以简要回顾、复习运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使学生更准确、深入地“登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资料和诗歌解读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有味道地诵读《登高》。
2.了解《登高》先景后情、情景相生的结构脉络,以诗中意象与意境分析为重点,画秋景、入秋情、悟诗意,寻找并补充诗中空白。
3.了解律诗的相关知识,感受文本中字词之精炼与“句句皆律,字字皆律”的美感和“沉郁顿挫”的典型特征。
4.从视点的角度出发,联系日常积累的相关知识,比较同时代李白、王维、杜甫三人的诗歌特色,把握杜甫 “人间高处”的视点和《登高》中“悲中有爱”的语义内涵。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在这堂课的制作过程中使用了PPT制作技术;配乐等。
2、在导入、问题探究,问题阐释,归纳小结,知识整理等环节都采用幻灯片来展示。
3、在导入过程中,利用配乐叙事,绘景唤情,同时进行气氛的渲染,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ppt更好更直接的将知识补充、写作背景、问题探究和质疑呈现给学生,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利用ppt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展示,使知识点更加条理清晰。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
?
?
?
导入
配乐叙事,绘景唤情
情感情境的感知
音频、ppt展示图景图片
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把握节奏。
②范读模仿,抑扬顿挫。
介绍律诗的特点——七言八句,首颔颈尾,对仗韵律,平长仄短。
?
①对照注释,明确大意。
②品读诗味,掌握结构。
[1]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悲”)。
[2]如果把这首诗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你怎么分?为什么?
配乐,让学生朗读
文本探究
画秋景:景致形态——夔州江畔重阳秋
?(1)举例说明什么是意象与意境。
(2)用“杜甫之眼”描绘诗中景致,感悟景中悲情
在学生自由解读的同时,教师通过对比、替换、背景知识引入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中的景致形态。
?
?
学生自由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然后由诗入文,拿起笔,用心灵感受前两联,写下自己的感受。
PPT展示,归纳总结
情感体悟
入秋情:情致形态——艰难苦恨悲难诉
(1)立足文本,细数其悲。
(2)手法分析,悲从何来:
为何杜甫能把这悲意写得如此真切、如此动人?再读全诗,给出你的解释。
?
?
?
小组合作,探究其悲(共几层悲情,悲从何来)。
PPT展示杜甫的《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联系杜甫的人生抱负,对照登高,进行深入解读。
PPT展示文本情感解读的总结归纳。
?
感悟诗意
对比视点——人间高处悲中爱
李白、王维、杜甫对比
?
学生自由探讨,解读三者。
最后回归文本,齐声朗读《登高》
?
PPT归纳总结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从诗中来到诗中去,整体与细节有机结合
美是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诠释,先有整体印象,再有细节分析感知,最后回归整体。《登高》是名诗,解读者甚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不要进行过分解读。因为诗歌的本体是语言,其最终要求不是理解而是背诵,只有学生心里能留下一首完整的诗,这首诗才能融入他的情感、他的人生。以“读”为线索,从读诗开始,以诵诗结束,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诗歌本身,学生心中自然也是鲜明的《登高》一诗。好诗的细节是值得推敲的,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首先自己要进入情境,选准一个切入点(如“视点”),用感性的语言、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一步步带入诗境,把诗歌的内容、感情、修辞手法、相关背景知识都融入到诗歌的整体中来讲解。
2.比较阅读,重在生成,立足文本,寻找空白
诗的语言,是最为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好的诗歌精炼传神,情与景、意与象、神与物浑然一体,一字一句都难以改动。《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在字句韵律的雕琢上自然也是非常出色,非常适合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换字换词换句换境,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寻找并填补诗歌空白,引导学生更准确、深入的把握《登高》这首诗,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资料和诗歌解读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例如结合之前学过的杜诗(如初中学过的《望岳》《春望》《石壕吏》等及本课另外两首杜诗),了解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以及杜甫晚年律诗的创作成就和以组诗的形式咏物抒情的特点;或对比分析杜甫与其他诗人诗歌特色,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登高》。
3.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配乐叙事,欣赏吟诵(徐健顺),绘景唤情;小组合作,多媒体展示,引评引史,层层渲染,构境入情;散文、诗歌仿写练习,深入理解,提高写作能力……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在诗歌鉴赏时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