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初一历史
一、本部分共16题,每题1.5分,共2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下图是《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从图中可获取的信息是( )
A. 古人类过着群居生活 B. 古人类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C. 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 D. 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
2.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重要依据。以下考古发现表明( )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距今约1万年)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距今约1万年)
A. 农业生产使用打制石器 B. 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C. 粟是当时唯一的农作物 D. 当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3. 4月4日,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典礼以“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为主旨,吸引了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代表等参与。中华儿女共同参加公祭是因为轩辕黄帝( )
A. 礼贤下士,选贤与能 B. 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 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D. 建立中国古代第一个封建王朝
4. 以下分别是甲骨文“幸”“执”“圉”字的字形与解读。通过这些甲骨文,我们可以研究商朝的( )
“幸”字形象是锁颈枷锁与锁脚的镣铐连成一体的死囚刑具 “执”字形象是一个跪着的人双手戴铐 “圉”字形象是一个披枷带锁的犯人被关在囚车里的场景
A. 刑罚 B. 农业 C. 迁都 D. 货币
5. 下面示意图方框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农业起源,已使用磨制石器 B. 万邦并立,首领实行禅让制
C. 设监狱,国家形态比较成熟 D.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6. 下面史料反映的是( )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A. 齐国称霸的原因 B. 商鞅变法的背景 C. 商鞅变法的影响 D. 秦灭六国的过程
7. 下图是战国时期修筑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关于这项水利工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筑 ②解决了黄河多年的水患问题
③具有防洪、灌溉等多方面作用 ④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 以下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 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B. 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C. 古代中国的饮酒文化 D. 古代中国的青铜乐器
9. 七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打算编排一部微型历史剧,前三幕的内容如下表。该历史剧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第一幕 戍守渔阳
第二幕 遇雨失期
第三幕 揭竿而起
A. 盘庚迁殷 B. 秦灭六国 C. 陈胜、吴广起义 D. 楚汉之争
10. 下图中的瓦当反映的寓意是西汉( )
A. 发生战乱 B. 国家分裂 C. 统一全国 D. 政策开放
11. 以下示意图最能说明《史记》( )
A. 语言叙述通俗易懂 B.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C. 奠定军事理论基础 D. 总结关中地区生产经验
12. 下面是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是( )
◆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A.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 引发了七国之乱
C. 社会出现动荡的局面 D. 导致了朝政腐败
13. 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里的“甲子”表示年份,使用的纪年法是( )
A. 公元纪年法 B. 王位纪年法 C. 年号纪年法 D. 干支纪年法
14.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73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这些措施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 加速了西汉走向灭亡 D. 促进了东南地区开发
15. 下侧示意图反映出( )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16. 据史料记载,东晋南朝时期,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侨雍州(湖北襄阳)“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 )
①统治者进行彻底的汉化改革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相对安定少战乱 ④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 统一·发展
材料一
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为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周统治者实行分封,王室子弟成为诸侯的主体。 周王是全国最高首脑,为天下共主,掌握着各方面的大权,这是我国古代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重要阶段。 诸侯有较强的独立性,通过各种手段扩张实力。当中央与地方实力对比变化达到一定程度,王朝衰落将随之来临。
材料二
材料三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宽松,社会上诸子百家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随着社会复苏与繁荣,“无为”方针已严重妨害“大一统”王朝加强中央集权。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从统一的角度分析分封制的利与弊。
(2)结合所学,判断材料二形势图所属朝代并说出一条判断理由。写出该朝代为巩固统一推行的任意三条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大一统”方面面临的两个问题,分别写出汉武帝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措施。
18. 中华民族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序号 文物相关信息
① 尼雅遗址(位于新疆)出土了从中原传来的大量汉简、铜镜和绫罗制作的衣服
② 江苏、广州等地的汉墓中出土匈奴风格的动物纹金属饰牌
③ 广西出土五铢钱纹青铜鼓(青铜鼓是古代当地少数民族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材料三
《北齐校书图》(摹本·局部)内地流行胡床(原是北方民族的坐具)
魏晋墓砖画:左侧女子在采桑,右侧孩童 在护桑。有学者认为这个女子是龟兹人 北魏帝王出御图:身着汉服的皇帝与随从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下列说法进行判断。(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
①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②戎狄诸部完全融入华夏族
③民族隔阂彻底消解④华夏族的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将材料二中的序号填入下表观点对应的位置。
观点 序号
与匈奴的交往影响了汉人的审美意趣
乐器纹饰体现了西南各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丝绸之路的开通丰富了西域的文化与生活
(3)依据材料三,概括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的内容,指出其内容反映的时代特征。
19.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它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序号 考古发现及相关信息
① 良渚古城遗址核心区的总面积约为6.3km2,是世界上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2010年,考古学家在莫角山东坡发现了堆积的炭化稻米总量约2.6万斤
② 良渚时期的墓葬中,贵族墓地里随葬品数量多、制作精美,而普通墓地的随葬品稀少,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③ 1986年,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一套玉钺。考古学家整体复原墓葬后发现,这些随葬品是国王威仪与权力的象征
材料二
学派 代表人物 言论(节选) 主张
①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② 孔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墨家 ③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④ 韩非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兵家 孙武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材料三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代表人物(部分)
扁鹊 张仲景 华佗 蔡伦 祖冲之 贾思勰
战国 ____________(朝代) 南北朝
材料四
——整理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
(1)依据材料一,仿照示例完成表格。
良渚遗址考古发现 结论
① 示例:生产发展,形成早期城市
②
③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将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选择材料二中任意一则思想家的言论,概括其主张。
(3)将材料三中的人物所属朝代补充完整。任选一位历史人物,仿照示例进行介绍。
示例除外)
示例:贾思勰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写成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在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中任选其一,用史实加以说明。
大兴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初一历史
一、本部分共16题,每题1.5分,共2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1)特点: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多,范围广;宗亲(王室子弟)是分封的主体,血缘与政治高度融合;周王掌握各方面的大权;诸侯有较强的独立性。
利:周王掌握大权,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弊:诸侯独立性较强,实力扩张后会威胁到中央。
(2)朝代:秦朝;理由:地图中任意一点,如北方的长城、都城、地方实行郡县制、疆域四至等。
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建立全国交通网;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
(3)问题一: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二:汉初思想不统一,“无为而治”的政策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18题答案】
【答案】(1)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正确
(2)②;③;①; (3)交流内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时代特征:民族交融。
【19题答案】
【答案】(1)
② 私有制发展导致阶级分化明显
③ 出现了掌握权力的王,形成早期国家
(2)①道家:②儒家;③墨子;④法家。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为政以德;墨子:“兼爱”“非攻”;韩非:以法治国;孙武: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3)朝代:东汉(或汉朝)介绍:扁鹊是战国名医,相传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是东汉末年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他发明了“麻沸散”,待病人失去知觉后可实施手术。他还创编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宦官,他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祖冲之是南朝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4)答案示例:连续性: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历经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阶段,直至今天使用的汉字,中国文字的发展一脉相承。创新性:西汉时,人们已掌握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的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工艺,提高了纸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