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 九中教育集团 2024~2025 学年第 学期期末试题 6.《汉书》记载:“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 , 失作业 饥馑。凡 五千, 相 ,死
者过半。” 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或措施是( )
七年级 历史
A.焚书坑儒 B.休养 息 C.实 推恩 D.合并郡县
注意事项:
7.右 为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其中①应为( )
1 . 全卷共 50分,考试时间 50分钟。
2. 考 务必将答案直接填(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 效。
3. 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单项选择题(共 25 题;每 题 1 分,满分 25分)
1.据 寿彝《中国通史》记载,丞相,“ 印紫绶,掌丞天 助理万机。” “ 太尉,秦官, 印
紫绶,掌武事。” 御史 夫“ 位上卿,银印 绶,掌副丞相。” 此外,秦统治者废诸侯, 郡
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制度是( ) A.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B.中央集权制度确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三省六部制 D. 省制 C.汉初休养 息政策 D.汉武帝巩固 统
2.据《汉书》记载,秦朝收取的赋税占农 收 的 半,并且常常征发平 去服兵役、戍守边关, 8.汉武帝在 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儒学 才,儒 也进 各级政权机构。这
材料反映秦朝( ) 体现了汉武帝( )
A.赋役繁重 B.贪官横 C.法律严苛 D.军备废弛 A.推恩“ 削藩” B.盐铁专卖 C.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
3.范晔在《后汉书》中对 汉、东汉的灭亡指出:“ 京 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 他 9.汉朝初期,北部地区戍边战 每天维护并守卫着 城 带的烽 台,这是为了( )
讲 汉、东汉灭亡的原因归结为( ) A.征收赋税 B.防御匈奴 C.抗拒洪 D.防御沙尘暴
A.外戚和宦官 B.迁都洛阳 C.宦官专权 D.农 起义爆发 10. 些历史 物创造了卓越的 化成果。下列历史 物与其 化成果搭配正确的是( )
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 少数 族往往都 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 A.屈原——《诗经》 B.扁鹊——《伤寒杂病论》
为 帝的后裔,建 夏政权的匈奴 领 称是 禹之后。这表明( ) C.司 迁——《史记》 D.王羲之——《洛神赋图》
A.北 出现了 族 交融 B. 族认同意识增强 11.在我国历史上分裂与统 曾交替出现。其中,结束 期分裂割据局 ,实现全国统 的朝代①
C.游牧 族转向农耕 活 D.北 统 进程加快 和②分别代表的是( )
5. 域都护府在 域各商道上修筑了许多城堡和连绵不断的烽燧列亭,驻扎军队,执 军事任务
和兼管交通。他们起到的共同作 是( )
A.护卫商旅的安全 B.确保张骞出 安全
C.扩 汉的统治疆域 D.强化中央集权实施效
A.商、秦 B.夏、 晋 C. 周、秦 D.秦、 晋
第 1 共 4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12.七国之乱平定后……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诸侯王权 ,规定诸侯王不再治 。材料反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 D.早期 类与 明起源
映的是( ) 17.东汉时期除太学和地 公 学校 招学 外,私 教学之 也盛 ,全国在校学 总数以数
A.秦始皇统 六国 B.刘邦项 楚汉之争 万 百万计,所 教材多为纸本经卷,作 亦 纸写。这说明汉代造纸术( )
C.汉武帝实 “ 推恩令” D. 汉末年社会动荡 A.促进中外 化交流 B.有利于艺术的发展
13.三国时期,刘徽创 了割圆术,求得圆周率为 3.1416。南北朝时期祖冲之运 刘徽的割圆术将 C.促进了经济的增 D.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圆周率精确到 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反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 18.成语是我国历史 化遗产中的 颗明珠,许多成语的来源与我国古代战役有密切联系。表中“ ?”
特点是( ) 处应填 ( )
A.实 与创造 B.传统与守旧 C.传承与创新 D.兼容与并包 成语典故 古代战役
14.“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 种 法,如要研究为三国鼎 局 形成奠基的历史事件,
纸上谈兵 平之战
最合适的诗句是( )
A.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 B. 争战决雌雄, 壁楼船扫地空 破釜沉 巨 之战
C. 坂桥头杀 ,横枪 圆眼睁 D.出师未捷身先死, 使英雄泪满襟
声鹤唳 ?
15.这本医学著作从辨症、拟 等各个环节,建 了 套辩证治疗的原则,提出了对症下药,发展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 之战 D. 壁之战
了“ 治未病” 的思想,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它是( )
19.某同学在探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族交融” 时搜集了下 两幅画。这体现了 族交融的主要
A.《 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伤寒杂病论》 D.《 经注》
特点是( )
16.下图是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中的 个篇章,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 节 三国鼎 和 晋短期统
、割据势 和三国鼎 局 形成
、魏国的政治和经济
三、蜀国的政治和经济
A.汉化为主 B.胡汉互鉴 C.交往频繁 D. 式单
四、吴国的政治和经济
20.汉宣帝设置都护,丝绸之路南、北 道尽归于汉,汉元帝设“ 戊已之官,分任其事” 。另外,
五、从 晋统 到 王之乱
汉王朝还“ 屯 于膏腴之野,列邮置於要害之路” 。这说明( )
六、 、北边疆各族的内迁
A.汉朝加强对丝路的管理 B. 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A.政权分 和 族迁徙 B.统 多 族国家形成
C.丝绸之路沿线治安不稳 D.丝绸之路在汉王朝正式开通
第 2 共 4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21.有学者探究了中国古代部分王朝选择都城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将表格补充完整的 A. 动描绘了宫廷 官的 活 B.表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项是( ) C.细腻表现了开放的社会 D.借鉴 绘画的创作 法
物 都城 定都的主要原因
、 选择题(共 25分)
商王盘庚 殷 地肥沃
26.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和 的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汉 祖刘邦 安 易守难攻
材料
北魏孝 帝拓跋宏 洛阳 ▲
公元前 356年,秦孝公任 商鞅主持变法,其中经济改 措施如下:
明成祖朱棣 北京 威慑地
A.发迹之地 B.军事需要 C 为 开阡陌封疆。.宗教信仰 D.推 改
22.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 州牧制度,客观上导致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 形成。 僇 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商鞅变法的经济
由此,三国鼎 局 形成。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措施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局部统 ,为 统创造了条件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 D.破坏了 族关系,不利于 族交融
商鞅铜 量: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
23.《史记》记载:“ 楚越之地,地 希(稀),饭稻羹 ,或 耕 耨……”《宋书》记载:
——摘编 司 迁《史记》、统编历史教材
“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 野丰, 勤本业, 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江南地区出现这 变
材料
化的主要原因是( )
汉 帝时,放纵豪 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濞控制了海岸煮盐,邓通(汉 帝宠 )独占
A.统治者的重视 B. 族交融 C.政治中 南移 D.北 南迁
了 铸钱,吴王、邓通的钱遍布天下,所以才有了禁 私 铸钱的禁令。
24.统 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是中国 明延续的根基。虽然,从三国鼎 到隋统 的 370年间存
——摘编 桓宽《盐铁论· 错币》
在着政权并 的局 ,但有过全国短暂统 的朝代是( )
材料三
A. 晋 B.南朝 C.蜀汉 D.北魏
中原 把他们的先进 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带到江南,遂迅速改变了江南“ 耕 耨” 的
25.绘画是 类对美的追求的直观表现。赏析下 两幅绘画作品,从中可以得出 者在技艺上( )
落后 貌,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很 的促进作 ,使江南地区很快地发展成为 个新的经济
作者:顾恺之(东晋) 作者:吴道 (唐)
区,并且由于这个地区具有远 北 更为优越的 然条件,故发展 常迅速。
作品 格:线条优美活泼, 作品 格:吸收顾恺之的画 ,注
——摘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上)》
注重 物神态的刻画,以形 重线条,笔法简练; 改 传统线
(1)根据材料 ,概括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3分)
《 史箴图》 写神, 笔细劲连绵,富有 《送 天王图》 描法,融 晕染法的 体效果,颇
(局部) 个性。 (局部) 有动感。
(2)为解决材料 出现的经济问题,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5分)
第 3 共 4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材料
晋以来,内迁各族与当地汉 错居杂处,往来频繁, 产、 活 式逐渐汉化。 六国时期,
各少数 族统治者认同华夏 化,往往 称华夏后裔。胡床为游牧 族的折叠坐榻,晋以后不仅流
于北 , 且推 到江南。胡床的使 促使 家具的出现,改变过去席地 坐的习惯。胡歌、
胡乐、胡舞等在北 流 ,给汉族为主体的中原 化增添新鲜 彩。
——摘编 翠琴《论魏晋南北朝 族交融对汉族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 、指出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简述它在推动 族关系发展上的作 。(3分)
(2)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 族交融的特点。(2分)
(3)根据材料 、 指出 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族交往交流交融对
中华 族发展的意义。(8分)
第 4 共 4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兰州 九中教育集团 2024~2025学年第 学期期末试题
七年级 历史 答案
、单项选择题
BAABA BDCBC DCCBC ADCBA DBDAB
、 选择题
26.【答案】
(1)措施:废除井 制,允许 地 由买卖;奖励耕织, 产粮 和布帛多的 可免
除徭役;统 度量衡。(3分)
(2)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 铸造五铢钱;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
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 盐铁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 调配物资,
平抑物价。(3分)
影响: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 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 奠定了经济基
础。(2分)
(3)原因:①北 南迁,带来 量的劳动 、先进的 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
② 然条件优越。③历代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④南北 的共同努 ;
⑤南 社会环境 较安定。(4分)
27.28.【答案】
(1)历史事件:张骞通 域。(1 分)
作 :促进了汉朝与 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2分)
(2)汉化是总体趋势;北 各少数 族和汉族双向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既有
主动交融也有被动交融;交融范围 ;交融领域宽。(任答 2点)(2分)
(3) 式:友好往来; 族迁徙(答北 南迁,少数 族内迁, 迁徙亦可)。(2
分)
意义:为中华 族的发展注 了新的活 ,进 步丰富了中华 族的物质 化和
精神 化,促进了我国统 多 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6分)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