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大许寨镇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作者是( )
A.司马迁 B.张仲景 C.张骞 D.贾思勰
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并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公元前138年,张骞踏上了出使西域的征程,在途中被匈奴抓住扣留10余年,之后继续西行,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才得以逃脱。这主要体现了张骞( )
A.敢于创新的精神 B.领导能力的高超
C.浓厚的家国情怀 D.高尚的人格魅力
4.汉武帝时在长安设太学,并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秋》博士,让他们专心传经讲学,后来,博士又演变为国家学术教育机关的学官。这有利于( )
A.提高儒学的地位 B.科举制度完善 C.人民负担减轻 D.经济管理强化
5.2015年,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国医学界第一次获此殊荣。实际上,我国医学源远流长,早在1800多年前就有一位名医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D.甘英
6.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终成三国鼎立之势。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造成了国家分裂的局面
C.局部统一为实现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D.不利于民族交融
7.下面属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而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
A.扫平六国,一统天下 B.废分封,立郡县
C.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其中领先世界近千年的一项成果是( )
A.圆周率的计算 B.《大明历》的创制 C.指南车的制造 D.千里船的制造
9.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
A.皇权专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10.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高潮形成于(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
11.“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它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接受同化”的根本目的是( )
A.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 B.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C.维护北魏统治 D.统一语言
12.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始皇为解决“分土建邦”造成的问题,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灭六国 B.推行郡县制
C.实行分封制 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13.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秦朝的咸阳 B.西汉的长安
C.东汉的洛阳 D.宋朝的东京
14.虽然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等都盛极一时,但这些古老文明最终都没能摆脱湮灭的命运,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断、薪火相传。这说明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统一性 B.和平性 C.连续性 D.创新性
15.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氐、羌等游牧民族陆续内迁,至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这一现象导要的积极结果是( )
A.民族战争 B.民族交融
C.民族隔阂 D.民族分裂
16.毛泽东在一篇祭黄帝祭文中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里的“始祖”是指( )
A.尧 B.黄帝 C.舜 D.禹
17.某歌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兰亭集序》在我国古代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的作者是( )
A.王羲之 B.张仲景 C.祖冲之 D.顾恺之
18.《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借东风”“连环计”等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以下哪一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9.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南方政权大力支持
20.下列关于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统治集团残酷压迫内迁少数民族
C.统治集团内斗,耗尽国力 D.各民族杂居相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30分。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他说,“祸兮,福之所食;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
材料二 韩非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秦王赣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三 墨子的思想体系有两大核心,一是“兼相爱,交相利”,即所谓“兼爱”;二是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
(1)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最能体现老子思想“思辨色彩”的著作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法治思想”的内容是什么?根据此思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2分)
(3)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什么局面?请分析当时的时代特征。(2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如何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1分)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犁和牛耕完成了古代农业生产中最伟大的一次技术革命。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的双手和旧的耕作方式已不能满足诸侯王公们尽快富强起来的需要。铁被铸造成犁,牛被用来拉犁,一方面将农业奴隶从拖犁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增加了耕地面积和耕地深度,促进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随着私田和佣耕制的发展,奴隶主贵族不得不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于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就逐渐瓦解了,这为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方式奠定了基础,采取新的剥削方式的封建地主也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逐渐取得了胜利,揭开了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帷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鸿生等《在历史的舞台背后——进步时序中的创新效应》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使用推广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完成革命的表现。(2分)
(3)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哪个阶级取代了奴隶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谈谈你对技术革新的认识。(2分)
23.(6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2分)
(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2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2分)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南朝的江南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与汉魏相比,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这一期间,商业仍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的规模。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畦吠相望,连宇高薨,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1)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出现“田美土肥之象”的原因。(3分)
(3)综合以上探究,谈谈江南地区的发展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启示。(2分)
25.(5分)请根据以下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观点明确,体现事件之间的不同点。)
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ACCAB 6-10 CDAAD 11-15 CBBCC 16-20 BADAD二、非选择题
21.(7分)
(1)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道德经》。(2分)
(2)强调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分)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时代特征:从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进一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思想文化繁荣。(2分)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1分)
22.(6分)
(1)原因:旧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贵族们追求财富的需要。(2分)
(2)经济领域: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中国精耕农业的发展;导致奴隶制下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现象出现。(任答一点即可)政治领域:地主阶级兴起;封建社会逐步确立。(任答一点即可)(2分)
(3)地主阶级;认识:技术革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言之有理即可)(2分)
23.(6分)
(1)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分)
(2)“推恩令”。巩固了西汉政权,削弱了地方势力。(2分)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2分)
24(6分)
(1)表现:以农业为主,农、工、商依次发展;生产力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的纺织、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商业活跃,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任答两点即可)(2分)
(2)原因:北方南迁的人民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统治者的支持与鼓励;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等等。(任答三点即可)(3分)
(3)启示: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要重视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1分)
25.(5分) 示例: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战国时期新旧社会制度更替。学术思想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家学派的代表人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西汉初年,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二者都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