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扫描版,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扫描版,含解析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4 09:2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4.中华 明诞 于考古学上的新 器时代。观察如图《中国新 器时代 化遗址分布
图》,表明中华 明具有( )
七年级历史
卷 语:塞外古道, 漠孤烟、 铁 、战 硝烟、 安 街,
花灯璀璨,繁华落尽,淡出历史舞台,泱泱我华夏 地,巍巍我昆仑 脉,
江 河的中华 ,不忘五千年的灿烂辉煌,不忘 泪铸就的铁铁铮 ,
历史 轮滚滚前进,留下华夏的骄傲、留下沧桑的 泪。
、选择题,每道题只有 个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每 题 2
分共 50分。
1. 元谋 、北京 、 顶洞 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早期 类。获得他们 产 活的第
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A.多元性,以中原为核 B.统 性, 化特征 致
2.2024年国庆假期期间,多个遗址景点提供了丰富的 化和历史体验活动。芸芸在国 C.先进性, 明世界领先 D.延续性, 明没有中断
庆期间去某遗址进 了研学旅 。下 是她研学旅 时做的笔记,据此判断,该遗 5.从下 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趋势是春秋战国时期( )
址是( )
时间(公元前/年) 770 720 620 520 420 320 270 220
①位于今天浙江省境内
诸侯国数量(个) 123 116 58 38 23 18 11 1
②距今为 5300—4300年
③出 物表明当时已出现早期国家 A.疆域不断扩展 B. 逐步减少 C.战争 渐残酷 D.国家 向统
6.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
A.良渚古城遗址 B.桥头遗址 C.东海峪遗址 D.焦家遗址
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共同特点是( )
A. 产 速发展 B.封建制度确 C.奴 制开始瓦解 D.诸侯兼并争霸
3.下图是江 赣州中华汉字 化主题公园中炎
7. 杨宁 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 秦代重在‘ 禁’,采 简单粗暴的 政
帝的雕像。下列诗 内容与雕像相关的是( )
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 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 仕途径之
A.五千年前天地浑, 初祖始圣明
中。” 这 “ 禁” 和“ 尊” 的共同 的是( )
B.堰遏都江浪, 怀太守恩 课程标准:
C.溥天之下号寰区, 禹曾经治 馀 A.统 思想,巩固统治 B.以法治国,稳定秩序
D.功业追尼 ,千秋太史公 C.顺应 然,保障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七年级历史(共 4 第 1 )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学校 班级: 年 班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8. 汶 化晚期,在同 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
14.如图是某朝代形势图,其中①处机构设 的历史意义是( )
器,有的却 所有,这表明该时期( )
A.出现了贫富分化 B.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C.农业得到了发展 D. 业得到了发展
9.某同学在读书时做了如下摘要。据此可知,这四位思想家( )
孔 墨 韩
主张:为 为,则 主张:道之以德, 主张:夫尚贤者,政 主张:圣 之治也,
不治 之以礼 之本也 审于法禁
A.都认可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都宣扬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C.都满 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 D.都提出了 的治国 略 A.有效管辖 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B.管理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
10.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帝王世代沿袭, 相传、兄终弟及,在中国延续了 千年, C.加强了与吐蕃的交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这种王位世袭制度开始于( ) D.中央政府 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 政机构
15. 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 帝迁都的缘由"。第 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
A.尧舜的继位传承 B.禹传 ,家天下
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 进 个寒冷期,《 要术》记载,这 时期华北地区桃
C.商汤灭夏 D.秦始皇建 皇帝制度
树开花较之前晚 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
11.按照 周时的规定,周天 可以享 九鼎,诸侯只可 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
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 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享 九鼎,以后 些诸侯竞相仿效。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 A.政治因素 B. 化因素 C.军事因素 D.环境因素
A.周王室衰微 B. 铜制作 艺得到进步 16.这 时期是中国由分裂 向局部统 的时期,多个政权并 ,政局纷乱复杂。但是
C.经济得到发展 D.三家分晋 各 族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 经济得到发展。这些都
为新的统 局 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这 时期” 是( )
12.《汉书· 货志》中记载,“ 秦并天下,币为 等。 以镒为名,上币。铜钱质如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周钱, 半两……” 由此可知,秦“ 并天下” 后采取的措施是( )
17.如图四幅图是某校历史社团研究性学习的 组材料,最符合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A.统 字 B.统 货币
C.盐铁官营 D.铸造五铢钱
13..《汉书》记载,汉 帝诏 :“ 道 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 这则史料
反映了( )
A B 圆形 孔钱 五铢钱 开元通宝 纸币铜版拓 .汉 帝提倡勤俭治国 .汉朝实 轻徭薄赋政策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农业 产的进步
C.汉 帝重视农业 产 D.汉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七年级历史(共 4 第 2 )
密 封 线
C. 学艺术的繁荣 D.商业贸易的发展 钟繇《宣示表》 王羲之《兰亭集序》 魏碑《张猛 碑》
(拓 · 局部) (摹本· 局部) (拓 · 局部)
18. 汉统治者在充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后,意识到“ 先富 ,再强国” 的道理。为
此其在王朝建 之初采取的富 政策是( ) A.篆刻技术的进步 B.绘画艺术的传承
A.厉 节俭 B. 兴 治 C.休养 息 D.焚书坑儒 C.雕塑艺术的精品 D.书法艺术的发展
19.根据下表判断,“ 景之治”“ 光武中兴” 局 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24.国际数学协会将每年的 3 14 设为国际圆周率 。中国古代有 位科学家把圆周
汉 帝、汉景帝 光武帝 率精确到 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
☆注重农业 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 ☆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 负担 A.钟繇 B.贾思勰 C.祖冲之 D.王羲之
☆“以德化 ” ,废除严刑峻法 ☆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25.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 北 地区的 族交融,既有各族 在友好交往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允许北 少数 族内迁
A B 中的相互影响, 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 与 的 族 争中的附带同化。”.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兴修 利, 以上材料说明( )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 负担
20.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 的共同影响是( ) A. 汉族在 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 族交融 式多样
内迁各族 与当地汉 错居杂处, 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 C. 争是 族交融的主要 式 D. 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出现了各 族的 交融 、材料分析题
南 北 为躲避战乱迁往南 。从 使中原 化和江南 化相互交融 26. 个 族的 化,凝聚着这个 族对世界和 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
A.为三国鼎 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 政权的更迭 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 为准则,是 族赖以 存的 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
C.推动了北魏孝 帝改 D.为国家统 创造了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两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 稻种植,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普遍实
材料
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 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 农业发达,经济重 南移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南 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22.《史记》记载:“ 楚越之地,地 希(稀),饭稻羹 ,或 耕 耨……”《宋书》
记载:“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 野丰, 勤本业, 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江南
地区出现这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重视 B. 族交融 C.政治中 南移 D.北 南迁 (1)请写出图 物所属的远古居 的名称。图 是我国最早的 字、图三是我国已出
23.下 组图 的主题应是( )
的最重的 铜器,请写出它们的名称。(6分)
材料
旱从 ,不知饥馑。时 荒年,天下谓之“ 天府” 也
(2)说出材料 这项 利 程的名称?这项 利 程是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影
响?(4分)
材料三
在中华优秀传统 化的 观园中,诸 百家熠熠 辉,儒道释和谐共 ……毫不夸
七年级历史(共 4 第 3 )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学校 班级: 年 班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张地说,优秀传统 化在思想上有 智,在科学上有 真,在伦理上有 善,在艺术上 勃 机。
有 美。 ——翦伯赞《中国史 五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 化领域出现的“ 熠熠 辉” 的局 叫什么。诸 材料三【 族交融】
百家中,哪 学派对中国古代传统 化发展产 了最持久、最 泛的影响?(4分) 东汉、魏晋时期,北 少数 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 族的交融……北
——摘编 《从优秀传统 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 量》 魏统 河流域后,为了顺应 族交融的趋势,北魏孝 帝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
材料四 促进了北 地区 族 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 族 化和少数 族
古书契( 书)多编以 筒,其 缣帛(绢类的丝织物)者谓之为纸。缣贵 筒 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 族 明的发展。
重,并不便于 。伦乃造意, 树 、麻头及敝布(破布)、 以为纸。…… 是莫不 ——中国历史《教师教学 书》七上
从 焉(从此没有不跟着使 的),故天下咸称“ 蔡侯纸”。 (1)阅读材料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4分)
(4)结合所学指出“ 蔡侯纸” 出现后带来的影响。(3分) (2)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开创“ 华夏 族 统的国家伟业”,建 起第
个统 的多 族封建国家的历史名 是谁?(4分)说出汉武帝为实现“ 从地理
材料五 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 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 不华,质 不俚,其 直,其事核,不虚 (3)材料三中“ 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 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该事件具
美(不夸 好的 ),不隐恶(不隐瞒坏的 ),故谓之实录。 有怎样的积极意义?(2分)
——《汉书· 司 迁传》 (4)作为 少年你对筑牢中华 族共同体意识是如何认识的?(4分)
三、综合题:
(5)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 不虚美、不隐恶” 是对司 迁哪部著作的评价?该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 法,透过各种史料和历史 物,我们仿佛穿越历史时
著作具有什么重要的史学地位?(4分) 空,看到中华 族五千年的历程和辉煌。 物是凝固的历史,如何从出 物中获得信
息,是学 必备的技能,根据下 提供的历史图 或者 物,请你 选 件 物加以叙
(6)结合所学,谈谈我们对中国传统 化的认识。(4分) 述,要求说明 物的名称、历史时期、 物体现出的价值和地位或者在功能,字数不得
少于 50字(5分)
27.中华 族的形成经历了漫 的过程,历史的演进在全体中华 中积淀了深厚的
族认同。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族本源】
华夏 族, 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
渐化合以成 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 【 族 统】
华夏 族 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
与凝聚,正是这个伟 充满凝聚 的 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 明古往今来的 不
图 图 图 三
息……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 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 上统 、安定的 道,重现勃
七年级历史(共 4 第 4 )
密 封 线
七年级历史(共 4 第 5 )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学校 班级: 年 班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阿荣旗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试题
卷 语:塞外古道, 漠孤烟、 铁 、战 硝烟、 安 街,花灯璀
璨,繁华落尽,淡出历史舞台,泱泱我华夏 地,巍巍我昆仑 脉, 江 河
的中华 ,不忘五千年的灿烂辉煌,不忘 泪铸就的铁铁铮 ,历史 轮滚
滚前进,留下华夏的骄傲、留下沧桑的 泪。
、选择题,每道题只有 个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每 题 2分
共 50分。
1 . 元谋 、北京 、 顶洞 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早期 类。获得他们 产 活的第
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课程标准:能够指导中国古代遗留 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史
料实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 、北京 、 顶洞 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 类,
由于距离现在很久远,那时没有 字,所以没有史书记载,要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
真实情况,获得研究远古 类 产 活的第 资料,D项正确;神话传说属于没有可
靠的来源,属于第 资料,排除 A项;史书记载也属于第 资料,排除 B项;学者
推断,毕竟是 种推断 已,不属于第 资料,排除 C项。故选 D项。
2.2024年国庆假期期间,多个遗址景点提供了丰富的 化和历史体验活动。芸芸在国庆
期间去某遗址进 了研学旅 。下 是她研学旅 时做的笔记,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
①位于今天浙江省境内
②距今为 5300—4300年
③出 物表明当时已出现早期国家
A.良渚古城遗址 B.桥头遗址 C.东海峪遗址 D.焦家遗址
课程标准: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 今的各种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尝试
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 “ 浙江”、“ 早期国家” 可知,材料反映的遗址是良渚古城遗址。根据
所学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 5300—4300年。良渚古城考古发掘了
许多精美 器,包括祭祀 的 琮、 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 钺,这与城外随葬品稀
少的普通墓地对 鲜明,说明当时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区域,社会阶级分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5000年, 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
早期国家,故选 A项;桥头遗址位于浙江省 华市义乌市城 街道桥头村 边,距今
约 8000—9000年,不符合题意,排除 B项;东海峪遗址位于 东省境内,与题意不符,
排除 C项;焦家遗址位于 东济南,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
3.下图是江 赣州中华汉字 化主题公园中炎 帝的雕像。下列诗 内容与雕像相关的
是( )
(第 3题图)
A.五千年前天地浑, 初祖始圣明 B.堰遏都江浪, 怀太守恩
C.溥天之下号寰区, 禹曾经治 馀 D.功业追尼 ,千秋太史公
课程标准:通过古代 献或者历史材料记述的 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
历史信息(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炎帝和 帝被称为中华 族的“ 初祖”,与五千年前天地浑,
初祖始圣明说法 致,故选 A项;堰遏都江浪, 怀太守恩反映的是李冰修建都
江堰,排除 B项;溥天之下号寰区, 禹曾经治 馀称赞的是 禹治 的功绩,排除 C
项;功业追尼 ,千秋太史公肯定了司 迁的史学成就,排除 D项。
4.中华 明诞 于考古学上的新 器时代。观察如图《中国新 器时代 化遗址分布图》,
表明中华 明具有( )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A.多元性,以中原为核 B.统 性, 化特征 致
C.先进性, 明世界领先 D.延续性, 明没有中断
课程标准:通过中华 明探源 程,认识中华 明的起源(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在中国疆域范围内, 泛分布着 类 化遗址,说明中华 明的起
源具有多元性,遗址主要分布于 河中下游和 江中下游,说明以中原为核 ,故选 A
项;题意未体现中华 明的统 性,且 化特征有相似性,不完全 致,排除 B项;
题 并未对 , 法说明中华 明的先进性,排除 C项;材料只提到新 器时代的
化遗址, 法说明中华 明的历史延续性,排除 D项。
5.从下 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趋势是春秋战国时期( )
时间(公元前/
770 720 620 520 420 320 270 220
年)
诸侯国数量(个) 123 116 58 38 23 18 11 1
A.疆域不断扩展 B. 逐步减少 C.战争 渐残酷 D.国家 向统
课程标准:尝试运 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 论证,得出历史结论(史料
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可以得出,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最
终到公元前 220年,只剩下 个,结合所学知识,这时秦已经统 六国,完成了国家统
,反映出的趋势是国家 向统 ,故选 D项;诸侯国数量减少与疆域不断扩展 关,
排除 A项;诸侯国数量减少并不意味着 逐步减少,排除 B项;诸侯国数量减少不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能体现战争是否 渐残酷,排除 C项。
6.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
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共同特点是( )
课程标准: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物、现象等形成合理的解释,进 初
步分析的能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A. 产 速发展 B.封建制度确
C.奴 制开始瓦解 D.诸侯兼并争霸
【答案】D
【解析】据题 并结合所学可知,成语退避三舍出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卧薪尝
胆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的故事,围魏救赵与战国时期 国、魏国之间的著名战
役桂陵之战有关,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著名战役—— 平之战中赵军的将领赵括
的故事,这些成语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中留下的,因 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兼并争霸的共同特点,故选 D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制 具和 耕的使 和推 ,标
志着社会 产 平不断提 ,题 中的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的共同特点,
不能反映出 产 速发展,排除 A项;春秋时期奴 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
,所以,封建制度确 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共同特点,排除 B项;奴 制开始瓦解不是战
国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
7. 杨宁 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 秦代重在‘ 禁’,采 简单粗暴的 政
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 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 仕途径之中。”
这 “ 禁” 和“ 尊” 的共同 的是( )
课程标准:
A.统 思想,巩固统治 B.以法治国,稳定秩序
C.顺应 然,保障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课程标准:能够通过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 多 族国家的形成、巩固
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 秦代重在‘ 禁’,采 简单粗暴的 政 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 汉代重在‘ 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 仕途径之中” 并结合所学可知秦代的“ 禁”
是焚书坑儒,汉代的“ 尊” 是“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统治,加强皇权,故选 A项;题 材料体现的是秦汉对儒家的态度,与以法治国,
稳定秩序 关,排除 B项;题 材料涉及的是对儒学的态度,没有涉及道家的顺应 然,
保障 ,排除 C项;题 材料主要阐述秦汉对儒学态度,与墨家选贤任能,反对攻
伐 关,排除 D项。
8. 汶 化晚期,在同 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
器,有的却 所有,这表明该时期( )
A.出现了贫富分化 B.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C.农业得到了发展 D. 业得到了发展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原始农耕 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 ,知道考古发
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答案】A
【解析】据材料“ 多数墓葬随葬品较少……滕州岗上遗址还发现了城池”可知, 汶
化晚期墓葬随葬品出现了较 差异,体现了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 出现了 制斧钱
和城池,体现了当时出现了统治阶层,反映了阶级阶层分化明显,故选 A项;
国家的标志 般来说有两个: 是阶级的存在(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统治阶级与被统
治阶级), 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强制性权 系统的设 ( 如军队、
监狱、警察等国家机构,不只是阶级分化,排除 B项; 汶 化晚期我国农业得到
了发展,但材料并未体现农业的发展,排除 C项;此时我国 业得到了发展,但与
材料信息不符,材料强调贫富分化,排除 D项。
9.某同学在读书时做了如下摘要。据此可知,这四位思想家( )
孔 墨 韩
主张:为 为,则 主张:道之以德, 主张:夫尚贤者,政 主张:圣 之治也,
不治 之以礼 之本也 审于法禁
A.都认可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都宣扬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C.都满 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 D.都提出了 的治国 略
课程标准:了解百家争鸣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史料实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 材料中该同学所做读书摘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主张 为,孔
主张为政以德,墨 主张尚贤,韩 主张法治,他们均从不同的 度出发,提出了
的治国 略,故选 D项;由题 材料可知,四位思想家治国思想各不相同,并没有
都认可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也没有都宣扬以法治国的主张,排除 A项、B项;题 材
料只能反映出四位思想家治国 略各不相同,不能体现出他们的思想都满 了当时统治
阶级的需求,排除 C项。
10.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帝王世代沿袭, 相传、兄终弟及,在中国延续了 千年,对中
国社会影响深远。 这种王位世袭制度开始于( )
A.尧舜的继位传承 B.禹传 ,家天下
C.商汤灭夏 D.秦始皇建 皇帝制度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答案】B
【解析】根据题 “世代沿袭”、“ 相传、兄终弟及”可知,王位是按照宗族内的 缘
关系世代继承的,这是世袭制度。禹的 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标志着世袭制取代禅让
制。“禹传 ,家天下”是世袭制度的开始,故选 B项; 尧舜的继位传承属于禅让制,
排除 A项; 商汤灭夏是王朝更替,与世袭制 关,排除 C项; 秦始皇建 皇帝制度
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权 上,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
11.按照 周时的规定,周天 可以享 九鼎,诸侯只可 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
九鼎,以后 些诸侯竞相仿效。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
A.周王室衰微 B. 铜制作 艺得到进步
C.经济得到发展 D.三家分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和战国时期 产 平和社会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
争霸局 的形成。(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春秋时,郑庄公却享 九鼎,以后 些诸侯竞相仿效”可知,春秋时期
诸侯王使 周天 才可以使 的九鼎,这体现了“礼崩乐坏”,也反映了周天 对诸侯国
的掌控减弱,周王室衰微,故选 A项;春秋时期, 铜制作 艺得到进步,但材料体
现的是诸侯王的 为,与 铜制作 艺 关,排除 B项;春秋时期,经济得到发展,
但材料强调政治变 ,排除 C项;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 事件,材料
与郑国有关,与三家分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项。
12.《汉书· 货志》中记载,“ 秦并天下,币为 等。 以镒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
半两……” 由此可知,秦“ 并天下” 后采取的措施是( )
A.统 字 B.统 货币 C.盐铁官营 D.铸造五铢钱
课程标准:知道统 多 族封建国家建 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史料实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 中“秦并天下,币为 等……铜钱质如周钱, 半两……”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题 材料反映了秦统 天下后采取了统 货币的措施,统 使 秦半两,
故选 B项;题 材料没有涉及统 字,秦统 后使 的 字是 篆,排除 A项;盐
铁官营是 汉汉武帝的措施,排除 C项;铸造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与题
内容出现的时间不符,排除 D项。
13..《汉书》记载,汉 帝诏 :“ 道 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 这则史料反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映了( )
A.汉 帝提倡勤俭治国 B.汉朝实 轻徭薄赋政策
C.汉 帝重视农业 产 D.汉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 息政策、 景之治、张骞通 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
的 统,知道 汉从建 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 强盛的变化机遇及原因(唯物史
观、史料实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 “‘务本……亲率天下农’”可知,汉 帝提倡以农为本,重视农业 产,
故选 C项;汉 帝 活俭朴,提倡勤俭治国,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A项;汉朝初期
实 轻徭薄赋政策,与 休息,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B项;材料没有反映汉朝经济的
恢复与发展,体现的是统治政策,排除 D项。
14.如图是某朝代形势图,其中①处机构设 的历史意义是( )
A.有效管辖 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B.管理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
C.加强了与吐蕃的交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D.中央政府 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 政机构
课程标准:通过对汉朝历史的学习,知道张骞通 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汉朝对
域的管辖,知道中国古代对边疆管辖的情况(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 字“ 汉”可知这是 汉。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 60年, 汉朝廷设
置 域都护, 作为管理 域的最 官, 管辖 域 36国, 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域
都护颁 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 域地区进 有效的管辖,有利于保障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丝绸之路畅通,故选 A项;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设在沿海地区, ①处位
于新疆地区,排除 B项;吐蕃是藏族的祖先,位于 藏 原,与新疆地区不符,排除 C
项;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
央政府 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 的 政机构,排除 D项。
15. 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 帝迁都的缘由"。第 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
信息:3世纪初中国 进 个寒冷期,《 要术》记载,这 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
花较之前晚 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
灾荒。据此判断,这 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A.政治因素 B. 化因素 C.军事因素 D.环境因素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 帝改 、
迁移和区域开发,认识这 时期 族交往、 族交融交流的历史特点。及其。及对
中华 族发展的意义(史料实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 材料中“寒冷期”“异常霜降”等内容可知,该 组收集的材料主要集中
于 候和 温变化,属于环境因素,故选 D项;题 材料中该 组收集的信息没有体
现政治、 化、军事等 的内容,排除 A项、B项、C项。
16.这 时期是中国由分裂 向局部统 的时期,多个政权并 ,政局纷乱复杂。但是各
族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 经济得到发展。这些都为新的
统 局 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这 时期” 是( )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 帝改 、
迁移和区域开发,认识这 时期 族交往、 族交融交流的历史特点。及其。及对
中华 族发展的意义(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蜀、吴三国鼎 ,使分裂的中国 向局部统 ,南北朝时
期,多个 族政权并 ,北 少数 族内迁,促进了 族交融。南 相对安定,中原汉
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因此“这 时期”是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选 C
项;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在这 时期,我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 明,
与题意不符,排除 A项;秦汉时期的主题是统 多 族国家的建 和巩固,与题意不
符,排除 B项;隋唐时期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排除 D项。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17.如图四幅图是某校历史社团研究性学习的 组材料,最符合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
圆形 孔钱 五铢钱 开元通宝 纸币铜版拓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农业 产的进步
C. 学艺术的繁荣 D.商业贸易的发展
课程标准: 钱币、 历史货币是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古 今在社会
发展和 们的经济 活中起着重要的作 。要求学 整理中外历史上的货币发展情况,
使学 对货币的发展形成基本的认识(跨学科学习、史料实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 “圆形 孔钱”“五铢钱”“开元通宝”“纸币铜版拓 ”并结合所学可知,
秦统 六国后,统 货币,铸造了圆形 孔钱;汉武帝时期铸造了五铢钱;唐朝时期铸
造开元通宝;宋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 ,故图 反映的是秦朝到宋朝货币的
变化,体现的是商业贸易的发展,随着交易量的扩 纸币出现,故选 D项;题 图
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与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 关,排除 A项;货币不属于 产 具,
与农业关系不 ,排除 B项; 学艺术属于 化领域,与经济(货币) 关,排除 C
项。
18. 汉统治者在充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后,意识到“ 先富 ,再强国” 的道理。为此其
在王朝建 之初采取的富 政策是( )
A.厉 节俭 B. 兴 治 C.休养 息 D.焚书坑儒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 息政策、 景之治、张骞通 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的
统,知道 汉从建 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 强盛的变化机遇及原因(史料实证)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 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
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 息的政策,故选 C项;汉 帝厉 节俭,但不是富 政策,
政策是休养 息,排除 A项;北魏孝 帝改 时 兴 治,与汉初统治者 关,排除 B
项;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初统治者 关,排除 D项。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19.根据下表判断,“ 景之治”“ 光武中兴” 局 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汉 帝、汉景帝 光武帝
☆注重农业 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 ☆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 负担
☆“以德化 ”,废除严刑峻法 ☆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允许北 少数 族内迁
A.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兴修 利,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 负担
课程标准: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经济了解 产 发展对政治、社会、 化变 的推动
作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农 负担”可知,汉 帝、汉景帝和东汉光武帝
都强调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农 负担,“ 景之治”“光武中兴”局 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是轻徭薄赋,减轻农 负担,故选 D项;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的是东汉光武帝,
与汉 帝和汉景帝 关,排除 A项;提倡节俭,减轻刑罚的是汉 帝和汉景帝,与东
汉光武帝 关,排除 B项;材料信息与 利 程关系不 ,因此兴修 利、奖励耕织
与材料信息 关,排除 C项。
20.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 的共同影响是( )
北 内迁各族 与当地汉 错居杂处, 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 出
现了各 族的 交融

北 为躲避战乱迁往南 。从 使中原 化和江南 化相互交融

A.为三国鼎 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 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 帝改 D.为国家统 创造了条件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 帝改 、 迁移和
区域开发,认识这 时期 族交往、 族交融交流的历史特点。及其。及对中华 族发
展的意义(家国情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 出现了各 族的 交融”“北 ......使中原
化和江南 化相互交融”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 少数 族内迁和中原
汉族 南迁有利于减少 族隔阂,促进 族交融,为隋朝的统 奠定了基础,故选 D
项;为三国鼎 奠定了基础的是 壁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 A项;材料反映的是魏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 族交融,没有导致南 政权的更迭,排除 B项;北魏孝 帝改
促进了 族交融,材料反映的是北朝后期,北魏孝 帝改 属于北朝前期,时间不符,
排除 C项。
21.两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 稻种植,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普遍实 稻
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 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 农业发达,经济重 南移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南 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课程标准:尝试运 可靠的典型的历史史料对历史问题进 论证,有根据的说明
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答案】C
【解析】根据题 中“江南地区的 稻种植……还发展……种植药材等”可知,材料表明
两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农业有了很 发展,由单 稻经营发展到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
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故选 C项;南 赋轻役稀,社会安定,但材料未涉及,排除 A
项;经济重 南移是唐中期开始,南宋时期完成,时间不符,排除 B项;商业活跃与
材料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排除 D项。
22..《史记》记载:“ 楚越之地,地 希(稀),饭稻羹 ,或 耕 耨……”《宋书》
记载:“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 野丰, 勤本业, 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江南地区
出现这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重视 B. 族交融 C.政治中 南移 D.北 南迁
课程标准:尝试运 可靠的典型的历史史料对历史问题进 论证,有根据的说明
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史记》是 汉司 迁所著,《宋书》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记载,
与 汉时期相 ,南朝时期,江南地区 活安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根据所学可
知,东晋南朝时期, 量北 汉 南迁,带来了先进的 产技术和劳动 ,促进了江南
地区的开发,故选 D项;统治者的重视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之 ,但不是主要原因,
排除 A项; 族交融主要在北 地区,与江南的开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B项;江南
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 南移奠定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多 族政权并存,政治中 南
移的说法不准确,排除 C项。
23.下 组图 的主题应是( )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钟繇《宣示表》 王羲之《兰亭集序》 魏碑《张猛 碑》
(拓 ·局部) (摹本·局部) (拓 ·局部)
A.篆刻技术的进步 B.绘画艺术的传承
C.雕塑艺术的精品 D.书法艺术的发展
课程标准:围绕中国古代史上重 综合性的问题进 探讨如“ 中国古代史上各 族之间的交
往交流交融” 强化国家认同、 族认同、 化认同。(家国情怀)
【答案】D
【解析】观察题 图 及所学知识可知,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魏
碑《张猛 碑》体现了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因此题 组图 的主题应是书法艺
术的发展,故选 D项;王羲之《兰亭集序》与篆刻技术 关,排除 A项;《宣示表》《兰
亭集序》《张猛 碑》均是书法作品,不是绘画作品,因此与绘画艺术的传承 关,排
除 B项;王羲之《兰亭集序》不是雕塑作品,与雕塑艺术的精品 关,排除 C项。
24.国际数学协会将每年的 3 14 设为国际圆周率 。中国古代有 位科学家把圆周率
精确到 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
A.钟繇 B.贾思勰 C.祖冲之 D.王羲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
识传统 化的继承与创新(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 “把圆周率精确到 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
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运 刘徽的办法,把圆周率精确到 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
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故选 C项;钟繇是曹魏书法
家,与圆周率 关,排除 A项;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他的成就是撰写《 要术》,
与圆周率 关,排除 B项;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与圆周率 关,排除 D项。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25.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 北 地区的 族交融,既有各族 在友好交往中的
相互影响, 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 与 的 族 争中的附带同化。” 以上材料说
明( )
A. 汉族在 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 族交融 式多样
C. 争是 族交融的主要 式 D. 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课程标准:围绕中国古代史上重 综合性的问题进 探讨如“ 中华 族多元 体格局的形成
与发展”“ 中国古代史上各 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强化国家认同、 族认同、 化认同。
(家国情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各族 在友好交往中 相互影响, 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
与 的 族 争中的附带同化”,可以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 族 争说
明 族交融 式多样,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汉族的主导地位,排除 A项;材料只是列
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 族 争”等 式,没有体现 争是 族交融的主要 式,
排除 C项;材料没有提到胡汉之别观念淡化,排除 D项。故选 B项。
、材料分析题
26. 个 族的 化,凝聚着这个 族对世界和 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
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 为准则,是 族赖以 存的 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请写出图 物所属的远古居 的名称。图 是我国最早的 字、图三是我国已出
的最重的 铜器,请写出它们的名称。(6分)
课程标准:尝试阅读古代的 献资料、图像资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
中的历史信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
旱从 ,不知饥馑。时 荒年,天下谓之“ 天府” 也
(2)说出材料 这项 利 程的名称?这项 利 程是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4分)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课程标准:查阅整理中国古代历史上,对社会 产起促进作 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相关
材料。树 科技报国的崇 理想(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材料三
在中华优秀传统 化的 观园中,诸 百家熠熠 辉,儒道释和谐共 ……毫不夸张地
说,优秀传统 化在思想上有 智,在科学上有 真,在伦理上有 善,在艺术上有 美。
课程标准:知道 、孔 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 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
化的重要源泉(家国情怀)
(3)依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 化领域出现的“ 熠熠 辉” 的局 叫什么。
诸 百家中,哪 学派对中国古代传统 化发展产 了最持久、最 泛的影响?(4
分)
——摘编 《从优秀传统 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 量》
材料四
古书契( 书)多编以 筒,其 缣帛(绢类的丝织物)者谓之为纸。缣贵 筒重,
并不便于 。伦乃造意, 树 、麻头及敝布(破布)、 以为纸。…… 是莫不从 焉
(从此没有不跟着使 的),故天下咸称“ 蔡侯纸”。
(4)结合所学指出“ 蔡侯纸” 出现后带来的影响。(3分)
课程标准:了解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为世界 明作出的伟 贡献,增强 化 信(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材料五
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 不华,质 不俚,其 直,其事核,不虚美(不
夸 好的 ),不隐恶(不隐瞒坏的 ),故谓之实录。
——《汉书· 司 迁传》
课程标准:知道秦汉时期的医学、数学、农学、史学等成就。增强 化 信(史料实证、家
国情怀)
(5)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 不虚美、不隐恶” 是对司 迁哪部著作的评价?该著
作具有什么重要的史学地位?(4分)
(6)结合所学,谈谈我们对中国传统 化的认识。(4分)
【答案】
(1)居 :半坡居 ;
字:甲 ;
铜器:司 戊鼎。
(2) 程:都江堰;
影响:能够控制岷江的 量,使周边农 在旱季得到灌溉;同时避免了洪 对农 的
淹没和破坏,能够分流洪 。所以起到了防洪灌溉的作 。
(3)百家争鸣 儒家学派
(4)影响:便利的 化的传播,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 明的伟 贡献之 。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5)著作:《史记》;
地位:《史记》是中国古代第 部纪传体通史。
(6)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化,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意思对即可
【解析】
(1)居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 图 是半坡遗址出 的 纹彩陶盆,因此其为半坡
居 。
字: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已知最早的 字是甲 。
铜器: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已出 的最重的 铜器是司 戊鼎。
(2) 程:据材料 图 信息“ 沙堰”“ 宝瓶 ” 等可知,该 利 程是都江堰,都江堰
是 座综合性的 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 个系统,发挥
出防洪、灌溉、 运等多 的作 。
主持: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 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
了都江堰。
(3)据材料三“ 伦乃造意, 树 、麻头及敝布(破布)、 以为纸” 可知,“ 伦” 为蔡
伦,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 经验,改进造纸 艺, 树 、麻头、破布、旧渔
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 提 。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 。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 明的伟 贡献之 。
(4)著作:据材料四“ 司 迁” 并结合所学可知,《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 的史学
家司 迁,因此该著作为《史记》。
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 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 帝
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6)认识:开放性试题, 之有理即可,强调对传统 化的继承和发展,如我们要继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化,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27.中华 族的形成经历了漫 的过程,历史的演进在全体中华 中积淀了深厚的 族
认同。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 族本源】
华夏 族, 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渐
化合以成 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 族 统】
华夏 族 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
聚,正是这个伟 充满凝聚 的 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 明古往今来的 不息……由
秦汉帝国开创的这 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 上统 、安定的 道,重现勃勃 机。
——翦伯赞《中国史 五讲》
【 族交融】
东汉、魏晋时期,北 少数 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 族的交融……北魏统
河流域后,为了顺应 族交融的趋势,北魏孝 帝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
北 地区 族 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 族 化和少数 族的汉化,共
同促进了中华 族 明的发展。
——中国历史《教师教学 书》七上
课程标准:能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认识统 多 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
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 族的交往交流的交融,认识中华 族
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 正确的中华 族历史观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1)阅读材料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开创“ 华夏 族 统的国家伟业”,建 起第 个统 的多 族
封建国家的历史名 是谁?(4分)说出汉武帝为实现“ 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
合与凝聚”,在思想 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3)材料中“ 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 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该事件具有怎
样的积极意义?(2分)
(4)作为 少年你对筑牢中华 族共同体意识是如何认识的?(4分)
【答案】
(1)华夏族不是由单 的 族组成的,是各 族在相互交往找那个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
(2)谁:秦始皇;
措施:尊崇儒术;
(3)事件:北魏孝 帝改 ;
意义:北魏孝 帝改 有利于北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 族交融,也增强了北
魏的实 。
(4)中华 族 家庭是由各 族共同缔造,各族 是 家 ,我们共同团结在中国
共产党周围,建设我们的伟 祖国(意思对即可)
【解析】
(1)由译 可知:华夏族不是由单 的 族组成的。 远古时代以来,中华 地各 族交
错杂居,频繁接触交流,消除了彼此 的差别 趋向 的 致,逐渐形成 个 族,
也就是后来的华夏族。
(2) 物: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 六国,建 起第 个统 的多 族封建国家。
措施: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采取“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的措施,加强思想上的
统。
(3)事件:根据材料“ 北魏孝 帝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 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
帝采取 系列汉化措施,改 推动鲜卑族汉化。
意义:据材料“ 北魏孝 帝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 地区 族 交融”
并结合所学可知,孝 帝改 有利于北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 族交融,也增
强了北魏的实 。
三、综合题: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 法,透过各种史料和历史 物,我们仿佛穿越历史时空,
看到中华 族五千年的历程和辉煌。 物是凝固的历史,如何从出 物中获得信息,是学
必备的技能,根据下 提供的历史图 或者 物,请你 选 件 物加以叙述,要求说明
物的名称、历史时期、 物体现出的价值和地位或者在功能,字数不得少于 50字(5分)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图 图
图 三
答案:该题属于学 发挥题,主要观点正确就可以能够准确选则 个历史 物 物名称正确
给 1 分, 物所处历史时期正确给 1 分,准确写出价值或者地位给 3分。
参考答案:图 :何尊,属于 周时期 物, 物铭 中的“ 宅兹中国” 是 前发现的关
于“ 中国” 词最早的记载。
图 : 铜牺尊,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晚期的 铜礼器, 背上的锅型
器可以盛酒,腹中可以注 热 来温酒, 上穿环,表明在春秋时期, 们已经熟悉
的 活习性,也代表了 产 进 步发展。
图 三:耧 ,是汉武帝时期的 种 效率的播种 具,是汉朝经济发展 产 进
步的表现。
学 科 ( 北 京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