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知识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左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文学常识 一、史书常见的几种体例
(一)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
(1)《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
(2)《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3)《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二)国别体:是一种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例。《国语》《战国策》等均采用这种体例。
(三)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记传为中心的史书体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直至《清史》的二十四史均采用这种体例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春秋时期形势图《烛之武退秦师》连环画春秋时期形势图秦晋围郑图秦晋围郑示意图?教学目标:
1、梳理词语句式,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自学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把握文章大意。
2、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的方式作批注,记下自己的重点、难点。注意字词翻译的落实。(A注意结合上下语境,尤其是词语的前后搭配。B注意词性的准确定位。C注意翻译时用词的准确、恰当。)字词注音氾南
佚之狐
缒而出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阙秦
秦伯说
逢孙
fán
yì
zhuì
gōng
zhāo
quē
yuè
páng词语解释1、且贰于楚也。 贰: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7、行李之往来。 行李:
从属二主
驻扎
推辞
假如
把…当作边邑
增加
出使的人
8、共其乏困。 共: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
11、又欲肆其西封。 肆:
12、阙秦以利晋。 阙:
13、秦伯说。 说: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夫:通“供”,供给
恩惠
渡河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通“悦”,高兴
(如果)没有
那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词句翻译 1、通假字已,通?“矣”,
了。
共,通?“供”,
供给、供应。
厌,通?“餍”,
满足。?
说,通“悦”,
高兴。
知,通?“智”,
明智,聪明。(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古汉语常识2、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邻之厚,君之薄也
即东封郑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
共其乏困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变薄弱。?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
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
西。?3、古今异义
(1)东道主?
(2)行李?
(3)乏困?
(4)夫人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
“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
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重要虚词例释1、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课堂检测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之??
①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 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④ 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其??
①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② 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③ 以其无礼
(郑国,代词)?1.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2.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3.烛之武游说的结果如何?烛之武( )退秦师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全文内容。第一段 :秦晋围郑.第一段:交待事件背景及战争形势
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伏笔一:秦、郑无利害冲突
形势:秦军函陵,晋军氾南
说明秦、晋两军来势凶猛
伏笔二: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之武又说秦国提供了机会
第二段: 临危受命1、面对困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答案: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承担了说退秦师的重任
2、文章在写烛之武在使命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②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劝,诚肯认错。
③点名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也让烛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文章生动有趣。
第三段:说退秦军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第四段:迫晋撤兵1.晋文公面对秦国的是倒戈如何做得?
2.如果你是晋文公会这么办?
3. 讨论导学案最后一题整体把握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亡郑无益于秦
存郑无害于秦
亡郑有害于秦
分析利弊
层层深入2、亡郑陪邻有害(离间)对秦3、舍郑利秦有利(利诱)对秦4-5、亡郑阙秦有大害(瓦解)对秦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表面)(深层)1、郑既知亡——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退出(示弱)对秦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烛之武谋略小析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
(起因)烛之武
说服秦伯
(经过)秦晋退师
(结果)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灭郑无益
于秦
(争取结盟)晋有野心
(离间)越国以鄙远——困难亡郑以陪邻——失策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于秦有益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不可靠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子犯请击之……晋文公——不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问题探究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6、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善于分析利弊讲究语言艺术善于揣摩心理7、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善于利用矛盾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基础训练】(必做)
1、背诵全文。
2、整理学习笔记。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拓展阅读】(选做)
1、《晋公子重耳之亡》
2、《崤之战》
【研究性课题】(选做)
以《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探究《左传》人物描写方面的艺术特点。布置作业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选自鲁人版高中新课标必修一的第四单元。《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在兵临城下的危机时刻,郑国老臣烛之武受命只身赴往秦营的故事。因为本课众多重要知识点,鲁人版高中语文一直将其选入必修教材,是培养学生提高阅读文学作品能力训练的重点篇目。鲁人版将其列为必修一“昨日的战争”中的一篇。由于他对秦晋之间貌合神离的关系了如指掌,同时也明白“春秋无义战”的道理,抓住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处处从双方的利害立言,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并帮助驻守郑国,晋国也被迫退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亡国危机。
二、学生分析
处理这篇课文,应注意将讲解文言知识与分析语言艺术并重。选择小的切入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现时代的学生,信息爆炸,知识速成,遇到问题往往喜欢简单粗暴不动脑的方式,不知道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学习这篇文章,但求学有所获,可借助影视、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梳理词语句式,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思维导图、微课、PPT、电影视频、博客、QQ等技术。
阶段一: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把握文章大意。
2、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的方式作批注,记下自己的重点、难点。注意字词翻译的落实。(A注意结合上下语境,尤其是词语的前后搭配。B注意词性的准确定位。C注意翻译时用词的准确、恰当。)
3、独立完成自主检测,认清自己的知识盲点。
4、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几层意思。
设计以上各步骤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为后面具体赏析语言艺术奠定基础。
技术手段:word文本框、PPT、工具书、自主学习检测文本。
阶段二:课中研讨
展示成果,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幻灯片等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思维导图:①文本文言知识;②烛之武说辞的几层意思)
使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加以评价。
阶段三:课后
以“话说三寸不烂之舌”为副标题,正标题自拟写作小论文,上传班级博客平台,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讨论。并加以评价。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自主学习
准备微课,传授自主学习学习方法,布置预习任务
利用工具书查阅文本的相关文言知识,查阅《烛之武退秦师》及《左传》的相关知识。自主阅读,按要求自主学习;观看微课,做自主检测
互联网(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思维导图、微课、自主学习量规。
导入
用古代兵法三十六计导入,与学生交流初读感受。
学生畅谈感受,注意倾听和记录,采用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PPT
?
评价量规
展示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PPT,适时点拨补充。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幻灯片等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思维导图:①文本文言知识;②烛之武说辞的几层意思)
?
多媒体、投影仪、思维导图、自主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
研读
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学生交流讨论,用PPT展示个人批注。教师点拨。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引导,学生在批注基础上总结,形成对语言艺术的完整认识。
PPT、学习成果展示量规
作业及评价
以“话说三寸不烂之舌”为副标题,正标题自拟写作小论文,上传班级博客平台,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讨论。并加以评价。
完成作业,上传至班级博客,自由交流,相互评价。
阅读班级博客中的补充材料。
博客,QQ,云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为主。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未知知识提出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
2、学生的主体性:从教学过程开始前的自主学习到教学过程中的自己展示,再到撰写论文进行展示和评价,课堂设计始终尊重学生主体性。依学定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体现语文教学本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最忌离开文本,成为声光电的表演,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特别注意了不离语文教学本质这一要点。教学进行中利用多种评价量表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课堂学习结束后利用班级博客汇集积累资料,始终坚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4、采用技术支持。课前预习利用互联网和微课程翻转课堂,自主学习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要让学生比传统学习更多更有效的研读文本;用PPT让学生感受各小组的成果展示。借QQ群及班级博客平台展示丰富的资源及优秀的阅读感受,体现大语文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