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BY YUSHEN
1.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中,周恩来的誓言是什么?
2.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讲述了关于周恩来的哪三个小故事?
回顾
BY YUSHEN
回顾
生疑
解惑
立志
新中国成立后,
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
1917年赴日留学,1920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任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中华不振
1924年,任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17年赴日留学,1920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
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
生平经历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其他同学:为家父、明理、光耀门楣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或家庭的需要。
这位同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人。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神态描写
能看出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时,感到很意外,很吃惊,也很佩服。
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场侵略战争,中国以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满足了英国大多数要求:割让香港、我国丧失贸易主权,允许英国人设驻领事馆。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白银。之后列国纷纷与中国签订更多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
看似不该发生的事情,在百年前中国的土地上真实的发生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这就是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和屈辱。
1.根据补充资料,学生谈谈感受。
BY YUSHEN
1.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伯父把周恩来从家乡接到沈阳,叔侄俩有了一番对话,他们说了什么?
3.伯父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
4.你还知道体现当时“中华不振”的历史事实吗?
5.了解诸多“中华不振”的历史事实后,你的心情如何?
6.有时候,情感的表达不一定要用语言,动作亦可。那么,请用横线划出课文中表现周恩来情感的动作描写。
7.目睹同胞被外国人欺辱,中国人只能敢怒不敢言,其实这一切是因为什么?
阅读任务清单
一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1~1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
学习任务
BY YUSHEN
分角色朗读
BY YUSHEN
1.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伯父把周恩来从家乡接到沈阳,叔侄俩有了一番对话,他们说了什么?
3.伯父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
4.你还知道体现当时“中华不振”的历史事实吗?
5.了解诸多“中华不振”的历史事实后,你的心情如何?
6.有时候,情感的表达不一定要用语言,动作亦可。那么,请用横线划出课文中表现周恩来情感的动作描写。
7.目睹同胞被外国人欺辱,中国人只能敢怒不敢言,其实这一切是因为什么?
阅读任务清单
一
尝试用课文中的
一个词语来回答。
中华不振
伯父叹气的时候,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品读语句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无奈
沉重
中华不振
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用横线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学习任务
品读语句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正义得不到伸张
外国人的嚣张
巡警的欺软怕硬
亲人的无辜惨死
中华不振
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
品读语句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中华不振
周恩来出生于1898 年。 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这是伯父对周恩来的叮嘱,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设问
自问自答,点明“这位同学”就是周恩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这里的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也是个具有爱国精神的孩子。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中华不振”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写出了意外之感。那时的中国人受外国人的欺辱,受中国巡警的压迫,有理无处说。与伯父的话“没地方说理”相呼应。
1883-1885年,中法战争开始,清政府胜了,但依旧与法国签订《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
中法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日本蓄谋已久,清政府仓惶应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及台湾岛等地。
赔偿日本的出兵费用两亿多两白银
霸占中国威海卫,但需清政府每年支付钱财 直至赎回。
释放战时给日本当间谍的人。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意大利
奥地利为首的八个国家组成的对大清帝国的武装侵略。北京城彻底沦陷,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不计其数!期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终成废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
1.要求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共9.8亿两白银;
2.拆炮台;
3.不允许中国进口军火以及制作军火的材料;
4.禁止有反抗的人出现以及思想出现。
辛丑条约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suì
[注释]
大江:这里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各种科学。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