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腊八粥》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腊八粥》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3 21:3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腊八粥》教学设计
课题 《腊八粥》 第一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自主识字学词。会写“盏、熬”等13个生字,会写“肿胀、搅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4.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评价任务】 1.自主识字学词。会写“盏、熬”等13个生字,会写“肿胀、搅和”等词语。(目标1)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并体会其表达效果。(目标2)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目标3) 4.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协议中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目标4)
【学习内容】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以儿童的视角,选取了不同地区几个特别有代表性的风俗习惯进行介绍。主体课文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大家已经学习了这种方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继续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感悟课文表达方法的同时还要想一想自己的家乡的风俗习惯,乐于与人交流,教学时还要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学情分析】 我校秉承“教育近人,怡心生长”的教学理念,进行整本书阅读学历案与课堂实践的研究,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大部分孩子早已经掌握了列提纲的方法,这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有了很好的基础,“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有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孩子们来说较为陌生,因此就需要课前布置孩子们去搜集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及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便于孩子们更好地进行文本的学习。课堂学习中充分运用插图并调动学生体验,加深对文本语言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文本语言和情蕴的优美,并试着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乐于与人交流。 在生字词语的学习上,学生完全有了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只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特色,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指向目标1)1.齐读课题《腊八粥》,伸出手来一起写课题。 2.学生齐读教师出示三句话,读好停顿。 1.上节课我们随老舍先生一起感受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的场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感受沈从文先生笔下《腊八粥》的魅力吧,范写课题,重点指导“腊”字。 2.出示冰心、老舍和沈从文的三句话。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组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出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正确书写“腊”字 读好三句话。活动意图说明:创设情境,提前介入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做准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指向目标1、3)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写了什么内容。 3.指明小老师分组教读词语,读准字音,读好轻声(咽唾沫 搅和 嘟囔),读明词语的意思(大碗大碗 大匙大匙 塞灌)。 4.理解词语“上灯、松劲、碗盏、孥孥”等词语的意思,读好句子,体会文本中浓浓的乡土味。1大屏幕出示: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出示词语检测: 第一组:腻腻的、浓稠、肿胀、熬粥、深褐、染缸、脏水 第二组:咽唾沫 搅和 嘟囔 大碗大碗 大匙大匙 塞灌 4.出示句子1: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爸爸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句子1: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是啊!孥孥说得对。” 小结:这些都是作者沈从文的家乡湘西的方言,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沈从文就是用这样,富有乡土味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具有湘西特色的喇叭风俗画。(板书:乡土味) 自主读文,读准字音,通读句子。 读准词语的读音,读明词语的意思,读好句子。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在语境中识记生字词,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环节三:把握内容,了解详略(指向目标2)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写了哪两个部分。 2.速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自然段(2-17:等粥的过程;18-19:喝粥的过程) 在梳理中发现:等粥的过程写得详细,喝粥的过程写得简略。 3.快速浏览2-17自然段,试着用“等粥、喝粥”这样的小标题概括。将等粥的过程概括成四个部分(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并画出思维导图。 4.等粥的过程是最能体现孩童形象,也将我们的传统美食腊八粥写得匠心独运。1.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写了哪两个部分呢?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的简略? 3.出示学习要求:快速浏览2-17自然段,试着用这样的小标题概括概括。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等粥,略写喝粥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默读课文,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等粥、喝粥)。 准确找到描写等粥的语段和分粥的语段,等粥写得详细,分粥写得简略。 准确概括出2-17自然段的小标题。(盼粥、分粥、猜粥、看粥)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能在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发现等粥的过程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在进行描写,而喝粥的过程却写得很简略,这样的安排独具匠心。环节四:走进腊八粥1.指名生读第一自然段。 2.先写大家对腊八粥的喜爱,再写做腊八粥的材料,然后写腊八粥的外观,最后写腊八粥的味道……(作者描写腊八粥时是有顺序地进行介绍的) 3.美美地读一读第一段文字。 1.腊八粥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抽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你喜欢这样的腊八粥吗,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段文字。 准确说出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读出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感悟作者的写法,并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食物。
【作业设计】 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你喜欢的食物。(注意格式哦!)
【板书设计】 《腊八粥》 等粥(盼粥——分粥——猜粥——看粥)详 乡土味 喝粥 略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字词小明星】(3星)
1.看拼音写词语
zhǒng zhàng nóng chóu jiǎo huo áo zhōu wǎn zhǎn
( ) ( ) ( ) ( ) ( )
2.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
②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阅读理解】(3星)
端午日(节选)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 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 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梁水手调理下桨节拍。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用“ ”在选文中画出描写赛船样子的句子。
2.选文中介绍了茶峒人端午节 、 、 、 等习俗。文中详细描写的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3.作者描写龙船竞赛的场面,语言很精彩,请你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当时的情形。
A.正面描写龙船竞赛时的激烈场面:
B.通过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龙船竞赛时的激烈场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腊八粥》教学设计
课题 《腊八粥》 第二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 2.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3.能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评价任务】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目标1) 2.能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目标2) 3.能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目标3)
【学习内容】 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留给人无限的回味。课文语言通俗简练,童趣十足,人物对话彰显个性,妙趣横生,将读者引入美好的腊八节风俗中,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感受八儿的形象。
【学情分析】 课文中的八儿是一个孩童味十足的小孩子,特别是他“馋”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六年级的孩子们或多或少都有着八儿这样的经历,因此他们很容易就与八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的描写,细细品读,孩子们就能快速把握人物形象,感受课文语言和情蕴的优美。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导入,再次把握内容。(指向目标1)1.看板书,再次根据板书了解课文内容。 2.思考八儿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子? 盼、急、喜、馋……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腊八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清了课文的层次,还知道了作者是按照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2.面对这样一锅腊八粥,小八儿是怎样的呢?你用一个字来说说吗? 能个性化地说出八儿的形象。活动意图说明:先从整体入手,大致了解八儿的人物形象,为接下来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做铺垫。环节二: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指向目标1)(一)学习盼粥部分 1.默读课文2-17自然段,先圈画描写八儿馋的字句,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再在课前下发的这张鱼骨头上,填上关键的词语。 盼粥( ) 猜粥( ) 喝粥( ) 分粥( ) 看粥( ) 2.同学们对照鱼骨图,结合相关的词句和同桌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3.学生自出汇报,补充。 *从“喜得快要发疯了”这里,看出八儿的馋。(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 *但八儿听到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从八儿当时的神态中读到了他的馋)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可以看出他干什么都不专心了。(动作) *第六自然段“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一般哭就是因为特别委屈才要哭,但是八儿他却因为要吃一些腊八粥要哭,说明他非常馋这个腊八粥,非常喜欢吃这个腊八粥。(语言、神态) 4.有感情地朗读八儿和妈妈的对话。 5.比较两段对话的优劣,体会原文语言的简洁及人物的急切语气。再有感情地读一读对话。 学习分粥部分 学生读这段话。 想象八儿接下去会有什么样的语言。我觉得八儿估计还得说,妈妈,要不我吃4碗,你就吃2碗得了。妈妈我要吃5碗,你就吃1碗得了……(八儿馋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3.学生齐读背景资料。边读边思考从这段背景资料中体会到什么? 4.四人小组交流,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1.为了这一碗腊八粥,小八儿究竟有多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17自然段,先圈画描写,八儿馋的字句,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再在课前下发的这张鱼骨头上,填上关键的词语,听清楚要求了吗? 2.同学们可以对照鱼骨图,结合相关的词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你的感受。 3.咱们先来看看盼粥这个部分。谁先来说的?你从哪里读到了八儿的馋? 4.孩子们在学习盼粥这个部分,不仅关注了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还关注了语言描写,我们分角色读一读八儿和妈妈的话,把八儿馋的形象给读出来。 5.如果现在我把这段对话这样一改呢。 出示对话: “妈妈,腊八粥要到什么时候才煮好?” “腊八粥要到夜里才能煮好!” “我肚子饿了!” “你肚子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腊八粥还没煮好呢!” 1.像这样精彩的对话描写,文中分粥部分也有。谁愿意来读?(出示对话) 2.想象一下接下来人物还会有怎样的语言,从中你又读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八儿对这些数字为什么这样敏感,我们开看看资料。(出示资料)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在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穷困潦倒,能吃饱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吃的也都是些糠菜、粗粮,甚至是树皮、草根。也只有到过年时,才会把一年都舍不得吃的东西拿出来与全家人分享。能吃到细粮、白糖这种东西更是稀有! 4.结合时代背景,再看看“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这句话,你又体会到什么? 默读课文,能找出描写八儿馋的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在鱼骨图上填上关键的词句。 能对照鱼骨图有个性化地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能抓住文中的关键字句谈。 能在角色朗读中读出八儿馋的形象。 在比较重 读中体会原文“家常话”的语言更能体现人物性格。 能根据人物的性格想象八儿的语言。 结合背景资料,能体会到这句话背后隐藏着穷苦年代一个普通家庭对儿女的那份浓浓的爱。活动意图说明:具体引导学生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的形象,引起情感的共鸣。环节三:品读文字,体会写法(指向目标3)1.默读课文13-17自然段,说一说八儿猜想的粥和看到的粥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读:八儿猜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 八儿猜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饭豆煮得肿胀。 八儿猜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八儿猜枣子必大了三四倍——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 八儿猜糖若放多了,它回起锅巴……——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3.思考: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看到的粥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就是在这反复的描写中,八儿的馋,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越发的深入人心) 4.抓住细节描写,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1.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13-17自然段,八儿猜想的粥与看到的粥一样吗? 2.创设情境读13自然段和15自然段。 3.既然八儿猜的全对,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看到的粥呢?删掉一处行不行? 4.再从整体上看看等粥这个部分,作者是如何写等粥的呢?细读文段,找到八儿猜想的粥和看到的粥的具体语段。 学生发现八儿猜的腊八粥和看到的腊八粥是一模一样的。 能大致说出:虽然一年只吃一次腊八粥,但他对腊八粥印象深刻。 能准确地说出作者写作上的特点即可。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在品读中再一次体会详略的安排及八儿馋的形象,并从整体上了解作者写作上的特点,感受作者语言的细腻之处。环节四:深化主题1.思考这一碗粥对小八儿的意义。 我觉得是一碗温暖的腊八粥。 我觉得是一碗珍贵的腊八粥。 我觉得是一碗充满了他妈妈、他大哥以及他爹对他的浓浓的爱的腊八粥。 我觉得它是一碗无比美味,平时根本就喝不到的腊八粥。 2.学生齐读诗人木心的那句话。1.孩子们,学到这里,这一碗腊八粥对我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可是对那时的小八儿来说,它是一碗怎样的粥? 2.是啊,对八儿来说这就是一种极致的美味。这碗粥中有家人对儿女深深地爱,也有家人团聚时浓浓的情,所以即使日子再穷,食材再少,也一定要在腊八这一天为家人熬上一锅暖暖的粥。出示诗人木心——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 能大致说出对这碗粥的感受就行。 带着理解有感情朗读诗人木心的那句话。 活动意图说明:回归主题,让学生的学完课文之后对主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作业设计】 找一找:“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腊八粥》 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语言 动作 神态 …… (家常味)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字词小明星】
1.读拼音,根据语境写词语。
腊八节这天,我们家会áo( )腊八粥,粥里有红枣、饭豆、小米等食材。妈妈总是不停地jiǎo bàn( )着锅里shēn hè( )色的粥。等粥渐渐变得nóng chóu( )起来时,我便赶紧盛上一大碗,用tāng chí( )往嘴里送。
【回顾内容】
1.读句子,感悟写法。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写句子: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这句话实在写腊八粥的 ,从 这个词
可以看出人们都很喜欢喝腊八粥。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阅读理解】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一)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等,其中纪念屈原说最受认同。
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二)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
春秋时期 出现菰叶包黍米的“角黍”、竹筒装米的“筒粽”
晋代 品种增多;粽子被定为端午节食品
唐代 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宋代 出现果品入粽的“蜜饯粽”
元、明时代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包裹料变为箬叶,后又吹安芦苇叶
清代 出现“火腿粽子”
1.端午节的由来,最受认同的说法是 。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 √”,错的画“×”。
*唐代,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三角形等。( )
*端午节一直被中国列为法定节假日。( )
*火腿粽子是清代开始出现的,并流传到今天。( )
*端午节的由来与伍子胥、孝女曹娥没有关系。( )
3.下面诗词中,与端午节有关的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