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6 A A A D B B 7-12 A B A D C D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经济发展】(10分)
(1)春秋中晚期铁制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原因:生产工具的革新;统治者的重视,能制定适当的政策鼓励经济发展;安定的社会局面;先进的生产技术;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3)观点:司马迁认为,物质经济基础是道德和礼仪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或司马迁指出,当粮仓充实、衣食丰足时,人们才会重视礼仪和荣辱,否则礼仪和荣辱观念将无法维持。)观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评价:司马迁的观点符合自然之道和人性规律;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答对一点即可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4.【饮食文化】(8分)
(1)特点:等级分明。(贵族饮食以肉类为主;平民饮食以蔬果野菜为主,肉类很少。)(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原因: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等级森严;西周经济相对落后,物资匮乏。(答对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影响: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推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5.【科技巨匠】(8分)
(1)祖冲之:他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同时他还在天文历法等领域有诸多贡献。
蔡伦:东汉时期的发明家,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造纸,推动了书写材料的进步。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贾思勰:北魏时期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总结了农业生产等众多经验,对后世农学发展有深远影响。(能准确描述一位科学家3分,两位6分,多写累计不超过6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2)一是创新精神。(像蔡伦改进造纸术,他不满足于当时书写材料的不便,积极探索创新,最终使纸张的质量大幅提升。这种敢于突破传统、尝试新方法的精神,对青少年很有启发。)二是勤奋刻苦精神。(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时,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当时条件艰苦,他凭借着勤奋不懈的努力,利用算筹反复运算,才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体现了他刻苦钻研的精神,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以此为榜样。)三是敬业和为民服务的精神。(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体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巨大且复杂的工程,李冰全身心投入其中,历经多年,克服诸多困难。他的目的是为了防洪灌溉,造福百姓,这种为社会、为人民谋福祉的责任感值得青少年学习,让他们明白知识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人。)四是注重实践的精神。(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通过大量的农业生产实践,总结农业生产经验,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农业技术知识。青少年可以学习他这种脚踏实地、深入实践收集知识的做法,在学习过程中不脱离实际,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只需回答精神即可(答对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6.【制度变革】(10分)
参考示例一
观点:适时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2分)
论述:西周分封制初期巩固了统治,但后期随着周王室实力下降,诸侯势力膨胀,导致战乱纷争,社会动荡不安。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巧妙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西汉的稳定繁荣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使北魏焕发生机。这些变革顺应时代潮流,解决了旧制的弊端。(6分,能用历史语言清晰阐述一个历史事件可得3分)
结论:由此可见,当原有制度阻碍社会发展时,变革成为必然选择。变革虽会遭遇阻力,但却能打破僵局,为国家和民族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2分)
参考示例二
观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分)
论述:春秋时期,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大力发展生产,整顿内政,使齐国经济军事实力增强,齐国称霸诸侯。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6分,能用历史语言清晰阐述一个历史事件可得3分)
结论:综上所述,改革是强国之路,能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们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分)
论题 水平 等级 论述 结论
观点明确(2分) 3 紧扣论题,运用两个及以上的史实加以论述,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6分) 合理清晰(2分)
2 能够围绕论题,运用部分史实论述,基本做到史论结合,逻辑基本清晰。(4分)
1 史实、论述都不够充分。(2分)
空白卷(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