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有的人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9 14:1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0课
教材简析: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这首诗通过对鲁迅以及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设计理念:
以语言为载体,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的含义。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捕捉言外之意。通过对比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潜移默化地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让学生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构筑形象。
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出示ppt2)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吧。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印象;而阅读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则是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筑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光辉形象。
二、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1.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那就大声读,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试着读出感情,注意停顿。
3.听录音,注意停顿,轻轻跟读。(出示ppt3)
4.通过朗读,你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预设:
结构特点:第一节总写;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写法特点:(1)对比手法(2)反复手法
设计意图: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有其独特性。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看似平常,实则奇特。诗人从对人世间两种深刻的感受出发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用通俗亲切、生动的语言,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诗必须要了解和认识的。
三、品读诗歌,领悟诗意。
1.现在请大家研究一下,诗中的八个“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一种是有利于人民的人,一种是有害于人民的人。)【板书:两种人】
2.请大家继续研究,这两种人都有哪几个方面的不同 请同学们在书中标注并批注,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
3.交流。(随机)(出示ppt4)
(1)学第一自然段
①第一节写的是两种人的生死不同。【板书:生死】这首诗是纪念鲁迅先生的,他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出示ppt5)
②你认为两个“活”字的含义一样吗?(第一个“活”指肉体生存,第二个“活”指精神的永存。)
③那两个“死”呢?(第一个“死”指精神死亡,第二个“死”指生命结束。)
④的确,有的人虽生犹死;有的人虽死犹生。还记得人们吊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场景吗?
看的出来,人们是多么(爱戴)鲁迅先生。所以作者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但——(接读)
⑤现在,你对这两个“活”和“死”在感彩上又有什么不同的理解?(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⑥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第二、五自然段
①这两种人的言行不同。【板书:言行】(出示ppt6)
②你觉得这些反动派们怎么样?诗中哪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骑)
多元感悟朗读。
③“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
④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生接读),而有的人(生接读)。这又让你联想到了鲁迅的什么名言?(出示ppt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足见鲁迅对反动派的(憎恨),对人民的(热爱)。把你的感受带到朗读中。
⑤骑在人民头上的和给人民作牛马的各有什么后果?(出示ppt8)
⑥辨别组词:跨( )垮( )挎( )(出示ppt9)
⑦有这样两句诗,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人民怎么记住他的?
(3)学第三、六自然段(出示ppt10——11)
①“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②而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争取不朽,想自己千古留名,这两种人的(追求)是完全不一样的。【板书:追求】
③但这野草能烧尽吗?
是的,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读了这句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的精神。)
④补充资料:(出示ppt12)
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小结:是呀,小小的野草,不怕风雨狂,不怕烈火烧;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4)学第四、七自然段(出示ppt13)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补充资料:(出示ppt20)
小结:国民党反动派千方百计迫害像鲁迅这样为国为民的人,所以说(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又怎么理解“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补充资料:鲁迅弃医从文(出示ppt21)
设计意图:背景是理解诗歌意义的基础。教学本课,教师应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首诗。才能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③引读:鲁迅学医是为了——,怪不得诗人藏克家说(生接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出示ppt14)
他弃医从文是为了——,怪不得诗人藏克家说(生接读)
④这一小节写出了两类人的(作用)不同。【板书:作用】
⑤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出示ppt15)可能会—— 可能会——
真是(罪有应得,罪该万死)。
⑤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称赞或提拔。)人们会怎样赞美他?
4.诗歌的5、6、7小节还写了什么不同 【板书:结局】
这首诗告诉我们,这两种人生死不同,言行不同,追求不同,作用不同,他们的结局也不同。全诗从头到尾,处处对比。这是本诗的第一个特点。 【板书:对比】
5.朗读。
(1)现在,让我们用朗读再次告诉所有的人,这两种人的不同之处。
(全文男女生对比朗读,每节诗歌一句一句的对比读。)
(2)通过前四节的鲜明对比,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两种人,那么能否将后三节去掉呢 后三节与2-4小节有什么关系?(因果)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必然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让我们再次合作读。老师读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做法,同学们读他们不同的结局。(出示ppt16)
设计意图:1.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要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通过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让学生通过品读、讨论交流来理解诗意,体会到那些想为自己竖碑立传的人,他们的“名字比尸首赖得更早”,而那些“情愿作野草”的人,却是“春风吹又生”,他们永远为人民所怀念。那些“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人民把他抬举得很高,鲁迅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四、引导创作,升华感情。
1.这首诗语言极为凝练。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你能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吗?请同学们试着创作一句或一小节。
(出示ppt17)交流展示
2.“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3.这首诗虽然通俗易懂,但说理深刻。除了通过对比外,还有把两种人不一样的结局,很自然地说了出来,从而达到了评价这两种人的目的。这是本诗的第二个特点:叙述中有议论。【板书:叙中有议】
4.让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5.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小结:鲁迅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天地之间的黑暗。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
设计意图:在理解整首诗的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五、作业(出示ppt18)
学习了《有的人》这首诗,相信大家已经对诗中的有的人,乃至有些人,有了自己的认识了。那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呢?课下用你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可以是一段感言,也可以是一首小诗……不妨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为题。也可以模仿作者的写法也试着来写写你笔下的《有的人》。
六、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生死 写法:1、对比
言行 2、叙中有议
两种人 追求
作用 哲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
结局
教学后记:
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上完本课之后,有几点想法。
一、较好的做法
1.温故知新,加深理解。
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2.以读代教,读中品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3.引导感悟,树立人生观。
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我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二、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另外在朗读方面以后要加强指导。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