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课题:乡下人家
内容分析: 文章通过描绘乡下人家的自然环境,如绿油油的稻田、金黄的油菜花、满是鸡鸭的庭院等,展现了乡村的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的景象。此外,文章还通过描写乡村房前屋后和春夏秋三个季节及白天、傍晚和夜晚的独特迷人的景色,进一步突显了乡下人家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描绘,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语言运用:学生将学习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如短句的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以及赋予物以人的情态和动作,使句子形象生动。 思维能力:学生将学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通过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审美创造: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想象画面,体会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熏陶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情境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单元的单元首页。苍翠的远山,潺潺溪水,杨柳依依,水牛耕作,儿童戏蝶……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幅迷人的风景画对农村孩子来说朴素寻常,对城市孩子来说是新奇又陌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名家眼中的乡野世界,打卡美丽乡村,一起感受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 活动流程: 为了更好地将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单元将创设一个大情境——“田园诗歌与乡村打卡之旅”。在这个大情境中,学生将扮演“小小探索家”,通过诗歌学习、乡村生活体验、转述练习、乐园描绘等三个小活动深入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谈话导入,学习字词
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古诗三首地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乡下独特的风景。那么,现在的乡村风光是怎样的呢?是不是跟古代大有不同呢?今天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乡下人家》,去领略乡村风景。 学习字词。 (1)认读要求:先读读课后生字,然后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课堂游戏,认读生字表(出示课件) (2)分类学词。 区分多音字:鸡冠(guan)花,率(shuài)领 解释词语:时令、照例、捣衣、向晚、顺序开放。 先在文中圈出“时令”,读词语所在的句子,根据句子想想“依着时令”的意思。依着时令:花朵根据季节特点,有顺序地开放。同样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向晚”的意思。 借助画面(妇女们在河边拿着棒子洗衣服的图片),了解“捣衣”的意思。 感受节奏感:第三组短语:长长的藤 绿绿的叶 绿的叶 青的竿 天边的红霞 向晚的微风 提示节奏 提示语感 学生分享好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学习字词,解决字词障碍,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
第二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想象画面。 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教师提问,乡下人家都有哪些美好的风景呢?如果此刻你就在这乡下人家中,你会选择哪些镜头来拍照呢? 思考:,想一想,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请找出关键词句。 预设:通过关键词句(屋前、门前的场地上、屋后、屋前屋后、屋后淌有一条小河、门前、屋前)空间顺序 教师追问:课文仅仅是用了空间顺序来描写吗?季节上有没有变化呢?你能找到关键词句吗? 预设:(夏天的傍晚、秋天到了)季节顺序。 教师小结:这篇文章是通过空间顺序和季节顺序交叉描写。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哪些场景,如果此刻你就在这乡下人家中,你会选择哪些镜头来拍照?学生朗读每个部分相关句子,想象画面,画一画。试着为每一处风景起个名字,完成思维地图。 提示:一个地点、一组景物就能构成一个场景,就是一张照片。 交流分享。 感受屋前风景。 (1)教师问:你所找的景物描写的是哪里的景呢?(屋前)描写了屋前的什么景物呢?(瓜架) (2)教师小结方法一:位置+主要景物 (3)教师引导:这幅画的名字我们可以叫做——屋前瓜架图 板书:屋前瓜架图。(出示课件) (4)教师继续引导:这句话写了瓜藤在干什么?请你读一读圈一圈。 (5)教师小结方法二:“景物+怎么样”(瓜藤攀架图) 教师小结:请你用上“位置+主要景物”和“景物+怎么样”这两种方法为后文的几个画面取好听的名字吧!也可以用你自己总结的方法!) 感受门前景。 (1)教师引导:请你运用这节课上学到的方法,来给门前景取个名字吧。 (2)预设:学生回答:我运用了第二种方法“景物+怎么样”——花、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3)教师和学生共同取名字:鲜花轮放图。 屋前屋后景。 (1)第二自然段。 过渡:乡下风景美如画,这么美的画面,请你也用上相同的方法,跟随老师一同去看看屋前屋后的美丽风景吧。 ①教师提出要求:圈画出课文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呢?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呢? ②交流汇报:竹荫春笋冒。 (2)第三自然段 ①教师引导: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又描写了什么动物?请你找一找,圈画出来。 预设:母鸡,一群小鸡,雄鸡。 教师问:群鸡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觅食。 ②教师引导:请你用上你所学到的方法,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吧! 预设:群鸡觅食图。 过渡:乡下人家美如画,这边有成群的鸡,快看,那边还有一群快乐的小鸭子呢!咱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3)第四自然段 ①教师问:一群鸭子他们在水中干什么呢?预设:群鸭戏水 ②教师引导:请用上你这节所学到的方法,也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吧。 预设:群鸭戏水图 过渡:同学们,你知道夏天傍晚的乡下人家又会是怎样的风景呢?快,跟上老师的脚步,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4)第五自然段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乡下人家他们是怎么吃晚饭的呢?把你的答案在书本上圈画出来。 ②这样的一幅画面,我们可以把它取个好听的名字—— 预设:院落晚餐图 过渡:寒来暑往。夏去秋来,秋天到了,乡下人家入夜后又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第六自然段吧。 (5)第六自然段 ①教师问:寒来暑往,乡下人家在入秋后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同学们,赶快去课本里找一找吧。 ②教师追问:同学们,我们给这幅图片取个什么好听的呢?用上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试试吧。预设:秋虫夜鸣图 同学们,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话说一说乡下人家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面呢? 4.聚焦中心句,把握课文结构。 (1)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用笔画下来。 结合学生交流,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请找出关键词句。 学生分享交流要按照方位和时间顺序,有条理地介绍。 学生圈画相关句子,想象画面,试着为每一处风景起个名字,完成思维地图。整体感受乡下人家是一幅幅美丽迷人的风景画。
设计意图: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课文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第三节:指导书写
出示本课生字。学生生字。 ①强调“饰”的右半边短撇要盖住横,“序”的第三笔撇、第五笔点,“谐”白字短撇不能丢。 ②重点指导“蹲、率”。 “蹲”,“ ”第五笔短横在横中线上侧。“尊”第三横从“ ”上侧起笔,略宽;第四笔在竖中线上,框内短横靠近横中线;“寸”长横在“ ”下起笔,点画在竖中线右侧。 “率”,“亠”居中,首笔点在竖中线上。“幺”在竖中线左右;末两笔的横段与点都在横中线,“幺”两边的四点左右对应,向中间聚拢。“十”横要长,竖在竖中线。 2.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学生朗读生字,注意易错字的书写。认真书写生字,注意书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