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统编版四下第一单元第4课时 1.古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统编版四下第一单元第4课时 1.古诗三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4 11:0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课题: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 本课由三首古诗词构成,前两首分别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及杨万里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选自《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共有六十首,全诗都是写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诗句浅近通俗,却意境悠远。《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整首诗给人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曲调、句数和字数,“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整首词清新质朴,浅显易懂。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语言运用:积累古诗词中的经典词句,学会在现代生活中恰当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关键语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审美创造:学会鉴赏古诗词中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感受乡村生活独特、迷人的景致,丰富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由于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其意境和情感,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情境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单元的单元首页。苍翠的远山,潺潺溪水,杨柳依依,水牛耕作,儿童戏蝶……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幅迷人的风景画对农村孩子来说朴素寻常,对城市孩子来说是新奇又陌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名家眼中的乡野世界,打卡美丽乡村,一起感受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 活动流程: 为了更好地将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单元将创设一个大情境——“田园诗歌与乡村打卡之旅”。在这个大情境中,学生将扮演“小小探索家”,通过诗歌学习、乡村生活体验、转述练习、乐园描绘等三个小活动深入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初读诗词
1.导入新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清平乐·村居》。 2.解诗题,知作者。(出示课件) (1)齐读诗题,强调“清平乐”中“乐(yuè)”的读音。 (2)了解诗题,“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和曲调。)“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 (3)拓展小知识。(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诗词中很多词题都由词牌名和题目两部分组成,用间隔号隔开,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李清照。 3.认识作者。(出示课件)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词作以豪放为主。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4.比较词和诗歌的不同点。(出示课件) 同学们,请你们读一读这首词,然后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四时田园杂兴》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较,说一说你的发现。 要点:(1)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诗的每句字数相等,词的每句字数不等,有长有短,所以称为“长短句” 这首词有46个字,分为上下阕。 5.采用“听范读,学生齐读,男生女生比赛读,座位横排竖排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熟三首诗。 6.理解词意,提出质疑。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教师拨引导思考,理解关键词句。 齐读诗题,注意诗题“乐”的读音,知晓诗题名是一个词牌名,理解诗词的意思。 拓展知识,了解其他词牌名。 了解作者,比较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宿新市徐公店》和《清平乐·村居》在形式上的区别。 熟读古诗,根据注释和图片理解词意,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师生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这个课时,所学题材和前面两首不一样。让学生清楚、直观地了解词和诗的区别,有助于学生在升入不同的学段后对这两者的概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节:读懂诗意,细品诗情。
1.品读上阕“乡村美景图” (1)教师引导: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学生们举手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教师搭建句式支架,如:“走过一片稻田,……来到了一间茅草屋旁……近处的小溪……”“溪上……溪东……溪头……”说一说对古诗词中描绘的景象,助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2.品上阕“翁媪对话图”(出示课件) (1)重点解析“醉、吴音、相媚好、翁媪”。 “相媚好”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2)词意:那是谁家的老两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家庭日常图画。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看,虽然老两口青春不再,时间这把杀猪刀在他们的容颜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可是他们仍然有一颗未泯的童心和孩子一样可爱,两位老人之间互相打趣。 (3)想象表达。 教师引导:“醉里”是说谁醉了?请你想一想他们为何而醉?(出示课件)把你的原因说一说吧? 学生反馈:说的是“翁媪(老翁和老妇)”醉。 他们“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1:因喝酒而醉; 2:因美好的景色而醉; 3:因家庭的和谐幸福而醉; …… (二)品下阕 1.读一读这首词的下阕,说一说下阕写了哪些人的活动。(出示课件) 预设:大儿、中儿、小儿。 (1)品人物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些什么呢?(出示课件) 预设: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 教师引导: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儿在干什么吗?(预设:大儿在田里除草。)你能给这幅画面取个小标题吗?(预设:大儿锄豆图。)同学们,如果让你想一个词来夸夸大儿,你能想到哪个词语呢?(预设:勤劳能干、勤快、勤恳) 教师引导:那么,根据刚刚所学,我们可以把中儿子的这幅画面叫作什么好呢?(预设:中儿编织图。)同学们,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怎样的中儿?(预设:心灵手巧、聪明能干 ) 过渡:同学们,请你找一找此刻小儿子在做什么呢?请你找到词中描写小儿的词句,然后大声的告诉老师吧(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看着这样在溪头剥莲蓬的小儿,我们可以把这幅图叫作?(预设:小儿卧剥图。)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一位怎样的小儿呢?(预设:无拘无束,天真可爱。)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预设:小儿卧剥莲蓬) 2.抓住重点,品读诗情。 诗有诗眼,就是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那个字。这首词哪一个字最直接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说说你的理解。提示:(1)喜,直接表露了词人的喜爱之情;喜爱的是小孩子顽皮、淘气中的天真烂漫;(2)醉,间接表达了词人的内心之情,或因安宁温馨的乡村生活而乐醉,或因难以实现抗金北伐之志而愁醉。 补充资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南宋时,宋金时有交战,辛弃疾目睹了中原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他渴望收复失地,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 他所提到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自身亦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他虽悲愤,但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3.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词。 ①巧背诵。听一听,唱一唱。 教师指导学生诗词唱读。 ②根据提示背一背。(出示课件) 提示: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学生根据词句所想象画面,然后给每一幅画面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标题。 根据注释和图片重点解析“醉、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 学生想象,两位老夫妇为何而醉。“醉里”是说谁醉了?请你想一想他们为何而醉? 学生品读下阕内容,感受乡村普通老百姓日常平淡的幸福。 抓住词眼感受诗人想要抒发的感情。 多种方式背诵古诗
第三节:日积月累
1、导入诗词。教师引导:油菜花是在春天开花,荷花是在夏天开花,那么,同学们知道梅花是什么时候才开花的吗?(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大家喜欢梅花吗?你学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呢? 预设学生A:我喜欢梅花!我学过卢钺的《雪梅》。 预设学生B:我学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教师导入:那么,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咏梅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要求:把字音和节奏读准,上下阕之间要注意停顿。 3、教师指导朗读:“卜算子”中“卜”的读音是bǔ。 “犹有花枝俏”中“俏”的读音是“qiào”。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划分好节奏,我们一起齐读一下这首词,注意把字音和节奏读准。 4、走进作者。教师:你对毛泽东有哪些了解呢?(出示课件) 预设生: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 教师引导:在理解的过程中,有哪些字词是你比较难理解的吗?(出示课件) 预设生1:“待到山花烂漫时”中的“烂漫”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解答:烂漫的意思是颜色鲜明而美丽。 预设生2:“犹有花枝俏”中的“俏”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解答:这个字我们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俏的意思就是俏丽。 预设生3:“她在丛中笑”中的“丛中笑”是指什么呢? 教师解答:这里的“丛中笑”是指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5.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呢?(可以一人一句的说,也可以找一个学生说) 教师总结:风和雨把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经结了深厚的冰,但还是有花盛放。梅花虽然俏丽,却不和春天的其他花朵竞争,只把春天的消息来通报。等到漫山开满了鲜艳美丽的花时,她却感到欣慰和高兴。 6.品读感情。教师引导:理解了大意后,你能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吗? 预设生:这首词上阕描写了梅花的美好俏丽,下阕主要描写梅花的伟大精神,塑造了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坚韧不拔的美好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要求:把字音和节奏读准,上下阕之间要注意停顿。 学生了解作者和作者的作品 提出难理解的字词,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词意思。 概括诗词大意,理解诗人通过对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困难斗争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