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 本课由三首古诗词构成,前两首分别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及杨万里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选自《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共有六十首,全诗都是写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诗句浅近通俗,却意境悠远。《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整首诗给人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曲调、句数和字数,“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整首词清新质朴,浅显易懂。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语言运用:积累古诗词中的经典词句,学会在现代生活中恰当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关键语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审美创造:学会鉴赏古诗词中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感受乡村生活独特、迷人的景致,丰富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由于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其意境和情感,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情境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单元的单元首页。苍翠的远山,潺潺溪水,杨柳依依,水牛耕作,儿童戏蝶……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幅迷人的风景画对农村孩子来说朴素寻常,对城市孩子来说是新奇又陌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名家眼中的乡野世界,打卡美丽乡村,一起感受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 活动流程: 为了更好地将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单元将创设一个大情境——“田园诗歌与乡村打卡之旅”。在这个大情境中,学生将扮演“小小探索家”,通过诗歌学习、乡村生活体验、转述练习、乐园描绘等三个小活动深入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声音里的美景。
1.趣味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古诗词三首”,请同学们找一找“古诗三首”都是哪三首呢?《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范成大退居家乡苏州后所写的一组田园诗,共60首,这是其中的第25首;《宿新市徐公店》是杨万里途经新市投宿姓徐人家的客店时所写的一首诗;《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一带时所写的一首词。因为这三首诗词所写的内容都是乡村田园的风景人物,所以后人称为“田园诗”。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田园诗歌呢?(指定学生回答,或者学生举手回答)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欣赏南宋时期的乡村风景画,感受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 2.朗读田园诗 朗读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词,重点读好诗句中的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文中的注音和注释,正确认读的读音。 出示课件: 杂兴、篱落、惟有、蛱蝶、徐公店、疏疏、清平乐、翁媪、锄豆、亡赖、卧剥 提示:①清平乐,词牌名,读“yuè” ②兴 惟 亡赖 翁媪 锄豆 卧剥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联系语境,据义辨音。 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②:根据每一首诗的韵脚,朗读时略微加重语音。第一首诗中的“肥、稀、飞”,第二首诗中的“深、阴、寻”,第三首诗中的“小、草、好、媪;东、笼、蓬”。 采用“听范读,学生齐读,男生女生比赛读,座位横排竖排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熟三首诗。 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教师拨引导思考,理解关键词句。 找一找《古诗三首》包括哪几首古诗?请你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田园诗歌呢? 正确朗读生字,注意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读出感情,尝试理解诗中意思,把不理解的意思提出来,共同讨论。
设计意图:教师全面介绍“古诗三首”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的内容,通过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田园诗,激发学生学习田园诗的兴趣。扫清文字障碍,让学生在熟读古诗的过程中理解古诗内容。
第二节:古诗里的发现。
1.教学重点:抓住事物特点,描述乡村画面同样是田园诗,所写的景物却各不相同。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景。引导学生思考:诗句写的是哪一个季节 写了哪些事物或人物?这些事物和人物构成了怎样一幅乡村图画? 2.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1)教师指导诗题的意思。四时:四季;田园:田家乡村;杂兴:随性而写的诗。 (2)了解作者。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家”。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3)品读古诗:齐读《四时田园杂兴》。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季节 说一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学生寻找反馈:季节特征: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初夏时节) 教师追问:这首诗都写了哪些事物或人物?请你参照注释、插图,将这些事物与人物列出来。 所写的事物有:金黄的梅子、杏子个大圆润;雪白的麦花开得正旺;金黄的油菜花稀稀落落;蜻蜓、蛱蝶在篱笆边翩翩飞舞。 教师提问:这些事物和人物构成了怎样一幅乡村图画?举例引导想象。 ①教师引导: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预设:教师引导:同学们,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日长”的意思呢?回顾一下,我们刚刚说的诗中所选取的景物是初夏时节。联系生活想一想,初夏时节,白天时间是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呢? ②教师引导:为什么篱笆处没有人经过呢? 教师指定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初夏白日变长,庄稼蓬勃生长,也是农民们忙碌的时候。从侧面反映出了农事的繁忙。 内容总结:诗歌后两句诗用蜻蜓、蛱蝶的翻飞来衬托村中的幽静,从侧面写出了初夏农事正忙,所以行人少见。诗歌妙在后两句,画留空白处,诗有言外意,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余味无穷总结: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动静相衬的写作手法。 3共学《宿新市徐公店》。 (1)教师引导诗题意思:同学们,请你想一想曾经在哪里见过“宿”这两个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预设:在旅馆招牌上见过“宿”字,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吧:(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开的客店里。 (2)作者简介: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著有《诚斋集》等。 (3)理解诗意: ①齐读古诗,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一看图,说一说:图上有哪些景物,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学生反馈:杨万里在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篱落”(篱笆)“一径”“树头”“黄蝶”“菜花”(油菜花)。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篱落”指的就是篱笆;“树头”是指树枝上。从树头新绿、油菜花看出描写的是暮春时节。 预设:篱笆很稀疏,小路很长…… 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联系学过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理解“径”。 ②教师引导: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吧! 小组交流说诗意,再在全班交流。 老师总结: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的树还未形成浓密的绿荫,树枝上绽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 ③教师引导:诗人杨万里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重点解析“急走”:奔跑。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 整句诗的意思是:忽有几个儿童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翩飞的黄蝴蝶,却见蝴蝶飞入黄灿灿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教师追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蝴蝶找不到了呢? 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黄蝶是黄色的,油菜花也是黄色的,黄蝶飞进了油菜花丛中孩子们迷了眼,东张西望、无处寻找。 教师提问:谁能给这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呢?(儿童追蝶春趣图。) 把握重点品读诗意。 教师引入:《四时田园杂兴》与《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田园诗,季节不同,但都写到了飞舞的“蝴蝶”。请你再读一读两首诗,想一想:诗人是怎么写“蝴蝶”的?有什么用意? 教师指定两名学生分别读两首诗中描写蝴蝶的诗句,相互比较,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要点: 《四时田园杂兴》中的“蝴蝶”是“闲”,因为无人经过打扰,诗人借此表达乡村生活的一个“静”字 《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蝴蝶”是“慌”,因为儿童追逐嬉戏,诗人借此表达乡村生活的一个“趣”字。无论是“静”还是“趣”,都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小组讨论:《四时田园杂兴》与《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田园诗所描绘的画面中,“蝴蝶”是“主角”吗?结合诗句,说一说你的理解。 5.配乐朗读古诗。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写的是哪一个季节 写了哪些事物或人物?这些事物和人物构成了怎样一幅乡村图画? 根据诗句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师生共学《宿新市徐公店》。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 根据图片和以往积累的知识理解诗句意思。 对比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与《宿新市徐公店》把握重点品读诗意。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句,想象画面,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进一步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第三节:生字指导
自主识字: 出示生字表,教师通过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读熟生字表。 2.易错字指导: “蜻、蜓、稀、蝶”都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特别是“杂”字,下面的部分不是“木”;“蜓”字,右边不要写成“延”。 指导书写“疏”。 “疏”,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第一笔是横撇,下面的“止”不要忘记短横,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 3.学生范写。字迹工整,字形结构正确。 学生朗读生字,注意易错字的书写。认真书写生字。
课后作业: 基础作业: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 阅读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说说这首诗的“背景”和“主角”。 答案要点:这首诗的“背景”是乡村的农人在日日夜夜地忙碌着农活;“主角”是不懂事的孩子,在树荫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诗人借此描绘了一幅乡村男女老少的勤耕图,表达了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