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默写(8分)
1.(1)两处春光同日尽 , 。(《望驿台》
(2)复恐匆匆说不尽 , 。(《秋思》)
(3) ,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
(4)牧童归去横牛背 , 。(《村晚》)
(5) ,若出其里。(《观沧海》)
(6)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雨后》)
(7)盈盈一水间 , 。(《迢迢牵牛星》)
(8)天欲堕 , 。(《十六字令三首》)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2——3题(3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本诗中的“岱宗”是指 (1分)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题目看,本诗写的是作者登上泰山顶上的“望岳”。
B.“造化”二句写近观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然耸立的形象。
C.“会当”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强烈愿望。
D.本诗抒发了作者勇攀高峰、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4——7题 (8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陈太丘与友期》选自《 》。(2分)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太丘舍去( ) (2)下车引之(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元方入门不顾。
7.读完这篇短文,我懂得了做人要 的道理(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9分)
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①。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②,而专精诵读。天寒,以汤暖手,昼夜不息。妻尝曝麦于庭,令凤护鸡③。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④。及妻还,见之,怪问⑤,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授业于西唐山中。 (选自范晔《后汉书·逸民传·高凤》)
【注】①高凤:东汉名儒。②以农亩为业:把从事农业生产作为职业。 ③尝之:曾经到。曝:晒。庭:院子。护鸡:防鸡,看住鸡。④ 经:指古代的经典著作。潦水:雨后的地上积水。⑤还:回。怪问:责怪地问。
8.解释文中的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以汤暖手( ) (2)及妻还( )
9.对文中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时天突然下大雨,高凤举着竹竿读书,没有发觉积水把麦子冲走了。
B.当时天突然下大雨,高凤拿着竹竿读书,没有知觉积水把麦子冲走了。
C.当时天突然下大雨,高凤拿着竹竿读书,没有发觉积水把麦子冲走了。
D.当时天突然下大雨,高凤举着竹竿读书,没有知觉积水把麦子冲走了。
10.高凤“其后遂为名儒”,是因为他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1.“高凤笃学”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3分)
二、现代文阅读 (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12分)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第二段中“信服”的意思是 (2分)
13、“一切都取决于我”的原因是:(3分)
(1)
(2)
(3)
14.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2分)
a我说:“走大路。”
b(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15.对第四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烘托出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氛围。 B.展现了江南春天蓬勃的生机。
C.表达了对母亲能熬过严冬的庆幸。 D.暗示了熬过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16.体会“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中“蹲”的作用。 (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5分)
月光下的父亲
钱金利
⑴父亲出门的时候,月亮还没下山。父亲回家的时候,月亮早就上山了。
⑵三五岁时,去镇上看杂技,父亲总把我扛在肩膀上。我的目光,可以穿越无数个黑压压的人头,十分清晰地看到那个放开双手,在圆铁桶里骑车的漂亮女人。看到一个猴子,穿着小孩子的花衣服,扭着屁股在地上推滚轮。还有大力士,赤裸着膀子,让一条粗大的蟒蛇,缠在身上。或者把石头搁在肚皮上,让人拿榔头敲开。杂技很精彩,每次我都看得手舞足dǎo( )。我总把我看到的精彩场面,颠三倒四又挂一漏万地说给父亲听,父亲每回都听得乐呵呵的。回头,到家里,有人问起:你今天干吗去了?父亲就答:看杂技去了。又问:好看不?父亲就说:好看,然后把我颠三倒四的话,一字不落地说给别人听。
⑶有次村里放电影,父亲回来晚,带我去时,已经在很后面了。人群一拨拨地把我与电影隔得十分遥远。父亲把我扛在肩上,我还是看不太清,父亲就把我举过头顶。问:“看到不?”我说看到了,看到了,正打得精彩,有人用一根辫子打败了一帮人。父亲听说好看,就高兴,嘿嘿地笑。父亲是农民,从他一笑,就可以看出来,一张笑脸,跟乡里的沙土一样朴实。父亲大概是在地里劳作了一整天,累了。举了没一会儿,又重新把我放回到了肩膀上。我不同意,正打到紧要关头,突然只看见人家的后脑勺了,那种失落感,至今想来,仍无可比拟。所以当时想都没想,一伸手,便拍父亲的脑袋。父亲于是又把我举过头顶。
⑷回家的时候,我过足了瘾,兴奋地哼哼电影里的插曲。而母亲说,那晚,父亲睡在床上,也哼哼了一夜。平日里干活再累,也不至于累成这样子的。
⑸以后上了学,人长大些,心也就大了,不再骑在父亲肩膀上到处逛荡。那时,父亲大概很忙,很少见到。晚上,吃完饭,在洋油灯下做完作业,还是不见父亲回来。有几次,作业多,做至半夜,才会看见父亲,踩着月光回来。一把锄头上,也亮锃锃地挂着月光。而早上,我几乎见不到父亲的影子。虽然我学习很用心,每次都能比其他的同学早到学校,可我还是早不过父亲。
⑹有几年,为生计,父亲去钱塘江边扛石头。石头活,大概是一种最苦的力气活,不过工钱多,母亲说父亲苦着也就值了。想起来,那时候,父亲靠卖力气,来养活我们一家四口人,又要供我和姐上学,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⑺自从去了江边扛石头,家里就很少见到父亲的影子。偶尔想起,父亲的面容竟然像上了晕的月亮,有些模模糊糊。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好父亲,而儿子,却不是个好儿子。如今,月光早已悄悄爬过父亲的额,落满了头。
⑻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下,父亲的影子,比从前短了。而我的影子,长了。是父亲,用他的衰老,滋养了我的茁壮。我与父亲,不再仅仅是父与子的关系,而变作了两个男人的对视。我从父亲身上,看见我的未来,父亲从我身上,看到他的过去。父亲与我,远了?又近了。近了?又远了。
17.根据拼音写汉字。(1分)
每次我都看得手舞足dǎo( )
18.第⑺段说:“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好父亲”,从全文看,作为“好父亲”,主要“好”在以下三件事情上: (6分)
(1)
(2)
(3)
19.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⑺段画线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很少见父亲的模糊印象。
B. 第⑻段画线句表明月光下的父亲越长越矮了,而“我”却越长越高了。
C. 第⑻段画加点的句子表明了父与子代代人生的传承之意。
D. 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月光下的父亲”的感人形象。
20.有人说,如果将文章第⑷段删去并不影响文意。你认同删去吗?为什么?(3分)
21.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刻画了父亲的伟大形象。
B. 抒发了对父亲的深爱之情。
C. 表达了父爱如山的深情。
D. 提醒我们要珍爱亲情。
三、综合运用 (5分)
22.嘉定区正在开展创城活动,并且要做到常态长效,全区市民都在为创城而努力, 六年级各中队成立了志愿者服务小队,你与志愿者服务队到社区开展清扫垃圾活动时,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正在把垃圾从楼上扔下来,你赶忙上前劝阻:(3分)
(1)你说: (1分)
中年妇女说:为什么不可以扔?我们一直都是扔下楼的。
你说: (2分)
中年妇女说:好吧,你说的很有道理,我把垃圾拿到指定点去倒。支持清洁社区活动。
(3)志愿者服务队在清洁活动结束后,班里召开了“文明连着你我他”的主题班会。会上主持人发出倡议,我们中学生要做讲文明的好公民,并要求大家说出两个自己的文明行动。(2分)
你说:1、
2、
四 写 作 (40分)
23.题目:我的好友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若不可避免,请用A老师或B同学等代替。
3、字迹端正,文面整洁。
六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阅 读(60分)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一)默写(8分,每空1分)
1.(1)居人思客客思家 (2)行人临发又开封 (3) 儿童急走追黄蝶 (4)短笛无腔信口吹 (5)星汉灿烂 (6) 淡妆浓抹总相宜 (7)脉脉不得语 (8)赖以拄其间
(二)(3分)
2.(1分)泰山
3.(2分)A(应为:从题目看,作者并未真正登上泰山,只是对泰山的观望和遐想,故曰“望岳”)
(三)(8分)
4.(2分)《世说新语》
5.(2分,各1分) (1)离开 (2)拉
6.(2分)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7.(2分)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1分1点)
(四)(8分)
8.(2分,各1分)(1)热水 (2)到
9.(2分)C(持:拿,拿着;觉:发觉)
10.(2分)专精诵读(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11.(3分)凡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失败(或一事无成)(意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13分)
12.(2分)相信并佩服
13.(3分,各1分。)(1)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2)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妻子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14.(2分)晚辈尊重孝敬老人。长辈爱惜小孙子。尊老爱幼的品质。
15.(3分)C
16.“蹲”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时小心翼翼的样子(1分,写出一点即可),强调了“我”和妻子对母亲和儿子的重视,表现了“我”和妻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和使命感(1分,写出一点即可)。
(二)(15分)
17.(1分)蹈
18.(6分,各2分)(答对三点意思即可)
(1)三五岁时,在镇上父亲把“我”扛在肩上看杂技(“我”把看到的内容颠三倒四地谁给父亲听,父亲又把“我”的话颠三倒四地说给别人听——括号的话答不出不扣分)。
(2)有次父亲把“我”扛在肩上看电影,“我”过足了隐,他却一夜呻吟。
(3)上学后,常见父亲披星戴月地早出晚归,忙碌奔波。
(4)有几年,父亲去江边扛石头,非常辛苦地养活一家人。
19.(3分)B(应为:表明“是父亲,用他的衰老,滋养了我的茁壮”)
20.(3分)不应删去。(1分)因为第⑷段文字补充说明了“父亲扛我看电影”的情节(使“父亲扛我看电影”的情节更完整),突显了“父亲扛我看电影”十分辛劳,表现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2分)
21.(2分) C(选B给1分)
22.(1)例(1)你说:“阿姨,您好!请不要把垃圾扔到楼下。(1分)
(2)你说:“您看,把垃圾扔到楼下,一是破坏了环境整洁,二是污染空气、土地和水源,三容易砸到路过的人。我们在这里进行清扫活动,就是希望把环境卫生弄好。您还是拿到指定点去倒吧。”(2分) (3) 言之有理即可(每条1分)
第二部分 写 作 (40分)
23.评分标准
等第 综合评分 中心与材料(16分) 语言(16分) 思路与结构(8分)
A 40∣35分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选材恰当,有新意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语言流畅、简洁、得体,有一定的表现力 思路通畅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详略得当
分项得分 16——14分 16——14分 8——7分
B 34∣30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选材恰当感情真实内容较充实 语言通顺、简洁用语规范 思路连贯条理较清楚结构完整能注意详略
分项得分 13——12分 13——12分 7——6分
C 29∣24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选材基本恰当内容不够充实 语言基本通顺用语基本规范 思路基本清楚层次基本清楚结构完整,但不够合理详略安排不够恰当
分项得分 12——10分 12——10分 5——4分
D 23∣18分 题意理解偏颇中心不明确选材不合理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用词不恰当病句比较多 思路不清楚结构不完整
分项得分 10——8分 10——8分 3——2分
E 18分以下 偏离题意无中心文不对题 词不达意,表达混乱 思维混乱结构残缺文不成篇
分项得分 8——0分 8——0分 1——0分
说明:
1.作文基准分30分;及格分24分。
2.A等作文基准分37分,B等作文基准分32分,C等作文基准分26分,D等作文基准分20分,E等作文基准分9分。
3.作文40分含写字2分;错别字满3个扣1分(不重复计算),但最多只能扣2分错别字和卷面分。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