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二: 紧扣教材类文阅读 寒假强化练(一)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新教材)
太行山里的秋天
郭震海
①在中国的北方,太行山里的秋天是迷人的,也是忙碌的,更是喧闹的。
②秋季节令一过,地阔,高远空灵,通透的蓝天更加通透,洁白的云团更加洁白,翠绿的群山仿佛感知到某种召唤,开始脱去夏装,换成秋天的盛装,满山遍野红叶佩似火,黄叶赛金,层层叠叠、五颜六色,仿佛是谁失手打翻了调色板,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太行山里独特而迷人的秋景。
③和多彩的群山相比,田地最为高贵,放眼望去,一地金黄,成熟的谷子是金黄的,玉米是金黄的,大豆也是金黄的,在阳光照耀下发出夺目的金光。此时的村庄是一年之中最为喧闹的,农人们忙着检修收割机,说笑声伴着机器轰鸣,村庄里的狗跑得比任何时候都要欢,它们相互嬉闹着、追逐着,偶尔也会因为碍了农人们的事,遭到大声呵斥。不过这些被宠坏了的家伙,个个像淘气的孩子,在农人们的呵斥声中,小白眼翻翻,卧在地上将头放在两个前爪子上,东瞅瞅西看看,老实不了片刻就又开始疯跑。
④我曾用一上午时间去观察一只田鼠。秋天的田鼠是最活跃的,它们似乎学会了和人共处,远远地看到我走近,一点也不会慌张。这种小动物虽然住在黑暗潮湿的洞穴内,但它似乎很爱干净,时不时就会蹲坐在田岸边,用两个前爪梳理自己的皮毛,一身暗黄色的皮毛始终保持一尘不染,散发着光泽。一个上午,我看到这个小家伙一趟一趟地跑,从地里收集粮食,往洞穴内搬运,或大豆、或玉米,我曾指着奔跑的回鼠说:“快看,这家伙又在偷粮食。”话刚出口,就被村里的张大爷打断说:“它可不是偷,秋天的粮食只要没有颗粒归仓,就有它的一份。”后来我就将“偷”换成了“收集”。在太行山里,人与万物共生,善良的天性仿佛与生俱来,根植在农人的血液里,他们很少去愤怒地将一只田鼠打死,最多也是像训狗那样去呵斥几声:“快走,还没有拿够啊!”
⑤秋天对于山里的麻雀来说是最幸福的,成熟的谷子或高粱,让这些成群结队的小家伙,飞来飞去,虽然它们不像田鼠那样储粮过冬,但它们可以每天自由自在地吃得饱饱的。我不清楚蚂蚁会不会储藏粮食,但我知道秋天的蚂蚁,也会用嘴咬着一粒谷粒跑,这些小蚂蚁个个就像勇士,搬运着一粒粒饱满的谷粒,飞快地奔跑也不忘昂着头,农人们看见了,会将脚挪开,尽量不去踩着它们。
⑥秋天的太行山是忙碌的,这忙碌不仅仅属于农人,还有田鼠、松鼠和蚂蚁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昆虫。秋天的太行山是喧闹的,这喧闹也不仅仅属于农人,更属于万物。一株植物,不管是庄稼还是野草,春生夏长,历经风雨雷电,总希望在秋天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忙碌的农人,春种夏忙,总希望迎来一个丰收的秋天;奔跑的小动物和昆虫,忙忙碌碌中,也希望在秋天有更多的收获。
(选自2022年11月1日《中国青年作家报》)
1.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总领全文,总写太行山里的秋天“迷人”“忙碌”“喧闹”的特点。
B.第③段用村庄里的狗遭到大声呵斥的细节,表现农人们对狗的厌恶。
C.第④段对田鼠梳理自己皮毛的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D.第⑥段结尾句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总结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2.下列不能体现太行山忙碌、喧闹的一项是( )
A.一地金黄,成熟的谷子是金黄的,玉米是金黄的。
B.在农人们的呵斥声中,小白眼翻翻,又开始疯跑。
C.田鼠从地里收集粮食,往洞穴内搬运。
D.小蚂蚁搬运着一粒粒饱满的谷粒。
3.文章②③段是如何表现太行山秋天的“迷人”特点的?
4.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春耕,在大地上写诗
仇士鹏
①春耕,是沉默寡言的农家人对土地的一次盛大的抒情。
②水田里,白鹭三三两两地立着,侧耳倾听春天的脉动。燕子剪开了柳叶,衔着从南国带回的阳春的消息,在天地间奔走相告。风中,春寒犹在,却已润上了晨光的明媚,拥抱着父亲的每一次呼吸,在水田里划开道道涟漪。
③“走,下田去。”父亲抖了抖牛绳,招呼着老伙计,共赴与春天的约会。
④牵着牛,扛着犁铧,父亲像是诗人,举起手,把灵感提在笔尖,准备在地上纵情泼墨。走进水田,脚步认领着大地的肥沃与强壮,闲置了一个冬天的犁鼓起臂膀,坚硬、充实的触感让父亲感到踏实而愉悦。
⑤随着风甩出一声清亮的呼号,蓄势已久的耕耘终于从名词变成了动词。趁着激动的心情,借着一鼓作气的东风,为整片田地写下农家人对春天崭新的定义。你看,犁铧正卖力地破开土层,种下入木三分的诗行,用铺陈、起伏的排比虔诚地颂扬春天。当波浪涌动的时候,一声声惊叹将顶着深深浅浅的绿意,从大地上次第生长出来。
⑥父亲把鞭子的力度全留在了半空,只将声声催促送到牛的耳旁。十年了,这头牛和我一起长大,已经成了家中不可或缺的一根脊梁骨。不会说话的它,用调皮甩动的尾巴阐述它的欢喜。蹄子下,烂泥块向后翻起,又被父亲踩开——就像是踩碎过去一年的苦涩与辛劳。让它们化作岁月的福祉,呵护新生的故事生长、冲破,一年更比一年丰茂。
⑦休息的时候,父亲也要让自己的脚和田野靠在一起。坐在云的下面。坐在田野的边缘。他的目光缓缓向上抬起,超过一株幼苗的高度,越过村庄的篱笆,沿着杏花遥指的方向一路飘向天空,望向降落到未来的一场场大雨,望向贮存在天空上的一米米阳光。那一刻。无数农谚在他的旱烟里冒出,他佝偻的身影里渐渐有了气象学专家的轮廓。
⑧唐代诗人钱起曾遗憾地说道:“日长农有暇,悔不带经来。”其实,这片漠漠水田就是最好的经书,农家人一直是最勤奋的求学者,日日耕读,夜夜怀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于是耕种的姿势成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最质朴的缩影,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稳重地前行、收获。
⑨“知时节的雨就是好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并不会背《唐诗三百首》,却能慢条斯理地吟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和播种的技巧一起深深烙印在他的骨子里。当春雨如约而至,父亲便会点起烟,坐在窗户旁,静静地听它呢喃细语,听着这一年的生活淅淅沥沥、轻轻抽芽的声音。这是来自上天的恩赐,莫名地,他也相信这是老天爷对他这新的一年的预言。
⑩或许,比起我,父亲更懂得春天的浪漫吧。在他弯曲的腰背上,我看见了春天最生机勃勃的力量。
如今,我已经脱离了乡村,过着脚不沾土的生活。但每到春天,我总会想起春耕时的情景。原来,时间也像一头老牛,早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一些风雨温柔的梦里,我依旧能够听见犁与土壤的耳鬓厮磨。而春天便在日子里更茁壮地生长出来。
我渐渐意识到,春耕已经脱离了一项农事的概念,成了一枚文化符号,一种生存美学的象征,一种希望与喜悦在春天的隐喻。那一幅田园风光的素描,在每一年春回大地的时候都酝酿着勃发的灵感,等待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前去耕耘,去着色。
于是,每一年,我们都将收获更美好的生活。
(选自《思维与智慧 上半月》2023年5期,有删改)
(1)读散文,要感知画面之美。请参照示例,将文中的画面补充完整。
②
④
(2)读散文,要感受声韵之美。请从重音、停连等角度,为第⑤段划线句子作出朗读设计,并陈述你的设计理由。
当波浪涌动的时候,一声声惊叹将顶着深深浅浅的绿意,从大地上次第生长出来。
(3)读散文,要品味语言之美。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片漠漠水田就是最好的经书,农家人一直是最勤奋的求学者。
(4)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作出分析。
(5)有读者认为,文章标题换为“父亲,在大地上写诗”更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故乡秋色
徐鲁
①我的少年时代是在胶东半岛的小山村度过的,除了寒暑假,几乎每天都要翻山越岭,奔走在通往温泉镇上的一所中学的山路上。记得刚上高一那年,学校教室不够用,暂时在小镇附近一个名叫东亦的小山村里,借了几间简易的房子作为临时教室。我们这届高中生,就在这个贫寒的小山村里上了一个学期的课。
②这个小山村、给我的印象是村里村外全是石头,房子、围墙、窄窄的小街,全是用大大小小石头垒起和铺砌的。村里有好几座碾房,还有几盘露天石碾。 刚入学时,村外的石头墙上有用白石灰刷的繁体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大字标语,我们都觉得奇怪。 原来,有一部名叫《两个小八路》的彩色故事片,选在这个山村里拍外景。 我们这届学生还幸运地当了一回“群众演员”。
③从我家到东夼村,每天要走上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我在东夼村念书的这个学期,正是一年里的秋季和冬季。 虽然是在贫寒的年月,甚至经常处在饥饿的状态里,但是,一颗颗敏感的少年心,仍然在满怀好奇地感知着周围的一切。正在发育和成长的少年身躯上,好像到处都开着洞,以利于外面的风声和阳光可以吸收进去。
④一到深秋时节,弯弯的山道两边,所有的草木都被晒染得金黄和通红。秋天的阳光也是通透明亮的。 榛树、枫树、柞树和野樱树、野板栗树、野柿子树,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矮小灌木的叶子,都在秋阳下变成了透明的琥珀色、深红色和金黄色。那些丛生而多棘的野酸枣树上,结满了通红的、玛瑙一般的酸枣;那些被阳光晒得干透的芒草和茅草,在风中默默吹奏着自己的歌,好像在用不折不从的身姿和风骨,向秋天宣告着生命的坚忍与顽强。
⑤这些草秆笔直而粗壮的芒草,可以长到比人身还高,老家就称为“山草”。 到了深秋时节,山草的草秆和叶子都会变得通红。 乡亲们把成熟的山草收割回来,成捆地堆放起来,可以用作搭盖屋顶的材料。
⑥阳光煦暖、安安静静的中午时分,走在色彩斑斓的山路上,我经常有点流连忘返。 去路边的石堰下采摘酸枣的时候,有时还会惊飞一些惬意地躺在阳光下正在摊开翅膀晒羽毛的小山鹑……
⑦野菊盛开,草木尽染;大雁高飞,漫山红遍。 这是故乡的秋天留给我的美好记忆。 从那时候起,我就对家乡山冈上的秋色有着具体的感知,也产生了深深的爱恋。 我甚至觉得,用任何文字,都无法准确描绘和传达出故乡秋色留给我的那种细微的感觉。
⑧“人生识字忧患始。”长大后,读到了许多吟咏故国之秋、重阳登高的诗句,也随着自己的生活阅历日渐深远,方才渐渐体会到菊花黄、草木染、雁南飞的重阳时节,竟是最易引起每个中国人的乡思、乡愁和乡恋的一个节日。
⑨记得少年时,每当重阳时节,秋收的农活差不多快要忙完了,此时也正是山上的野柿子、野酸枣和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成熟的季节,乡村孩子们一放了学,就纷纷上山采集野果,挖取各种药材块根。我们把这叫作“重阳小秋收”。 虽无文人学士们的风雅诗意,但也有自己实实在在的小收获。
⑩故乡的秋色,霜重色愈浓。登高望远,秋空爽朗。风露萧萧木半黄,听得秋声忆故乡。 不知故乡山冈上那红玛瑙般的茱萸果和野酸枣,还有故园篱下的野菊花,是否还在等待一个未归的人。
(选自《长江日报》2023 年 11月2日,有删改)
5.下面诗句,没有涉及秋色的一项是( )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文章前三段能否删去? 为什么?
7.文章第④段是如何描绘故乡的秋色的?
8.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阳光煦暖、安安静静的中午时分、走在色彩斑斓的山路上,我经常有点流连忘返。
(2)虽无文人学士们的风雅诗意,但也有自己实实在在的小收获。
9.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孤灯小卷
包利民
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近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帖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帖,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选自《教育导报》,有删改)
10.根据文章内容,将文中其他不同场合的“孤灯小卷”的夜读概括出来。
时间 孤灯 情节
小时候 倚在枕头上看作文书或小人书
宿舍楼后的路灯 夏夜熄灯后坐在宿舍楼后面的路灯下的台阶上看书
刚参加工作 床头台灯
11.有人觉得文章到第⑦段就可以结束了,文末两段纯属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在大学时之所以认为熄灯后在被窝看书没有感觉是因为太过拘束难受,不如在路灯下悠闲自在。
B.第②段说“读也只是一种状态”指作者小时候的夜读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种夜读的美好感受还在。
C.“我”热爱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读书,是因为“我”醉心于古人的读书形式,想让读书更有复古意味。
D.作者以孤灯夜读为线索,追忆自己不同阶段的夜读经历,以表现自己对独自夜读、独自思考的生活方式的热爱。
13.文章第⑥段写到“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请结合自己读书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14.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半个父亲在疼
葛亚夫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失去辨识度,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佛光普照,哪怕在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是他。
③小时候,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调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且总以我被父亲摁在地上打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说我两句。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反应很快,但双腿没能跟上,被扁担上的铁钩钩到,划出一道血印。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间看见,他有力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
④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
⑤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因癣疾煎熬。年复一年,开春,癣就援着他的身体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在一盏抖动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泪痕,痛得不能自已。
⑥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痛,从此由我默默领受。
⑦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时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⑧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⑨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选自《读者》)
阅读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赏读《半个父亲在疼》。
(1)初读·学贵有疑:下面是自主探究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请把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写下来。(不少于50字)
同学们在研读文章的标题“半个父亲在疼”时出现分歧,有同学认为这个标题非常好,有同学则对此持不同意见,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并写出理由。
(2)精读·学贵有法:下面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对本文做了点评。请你任选一句,围绕它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150字)
◆语言生动幽默,欢乐中透着苦涩。
◆巧用伏笔照应,构思精巧,写法细腻。
◆父亲的形象立体多元,直击人心。
我欠狗一个道歉
云荷
①黑豹是一条母狗,我曾视为亲人。
②早上,我和糖稀饭给它喝;中午,我把红烧猪肉嚼碎了吐掌心喂它。黑豹鼻子凑上来嗅了几下,之后伸出粉嫩可爱的小舌在我的掌心舔呀舔的,仿佛有一条温润酥麻的小虫子从它的舌头上钻进我的心窝里挠痒痒,我们的心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③晚上我带黑豹睡床,把它当人待。白天则把它装进棉袄兜里带下田锄油菜,那时春光刚醒,寒风渐柔,我把它放在干涸的田沟里,自己在墒上锄油菜、黑豹失了依附害怕极了,哀嚎着跌跌撞撞地爬到菜墒上寻我,然后挨着脚踝蹭,几个月后,我再带它下田割油菜,长有齐膝高的黑豹,不再害怕,在田野里四处撒欢,一会撵蝴蝶,一会捉田鼠,忙得不亦乐乎。起先,它还会不时到田里察看我在否,之后,它跑得越来越远,时间也越来越长,等我把二亩田的油菜都割完了也不见它回来,急得我站田埂上大声喊它的名字,惊得田里的蚂蚱纷纷跳起。不一会,黑豹从远处飞奔过来,跑到我跟前又扑又蹭,同我一路嬉闹着回家。
……
④婚后不久,我在所住出租房的巷子对面租了一个小门面开干洗店。干洗店是房东利用两栋大楼之间的夹角搭建的简易房,前大后小,没有窗,关上门,房间像个七八平米的大棺材。
⑤我是用母亲陪嫁时给的压箱钱到南京买的熨烫机,在交了半年干洗店的房租后,手中就一分钱也没有了,至于干洗机,没钱买,用手和洗衣机代替;烘干机更没钱买,用同时可以燃烧九个煤球的大炉子代替。我们在店里靠后的位置放了一张单人床,床头拉了一个花布帘与前面营业处隔开,带着黑豹在店里睡。
⑥每次烧煤烘衣服,只一夜,挂在铁架上密密麻麻顾客们的湿衣服就被烘得透干。我们在店里也睡得非常暖和,只睡了一夜,黑豹就再也不肯陪我们在店里睡了,不仅如此,每次烧煤炉,它还会咬住我的裤角往外拖,我把它送回出租屋关起来,它就“汪汪”吵闹,叫得四邻不得安睡,纷纷出来斥责我,我干活到半夜本就疲惫不堪,哪里受得了黑豹如此折腾,就开始讨厌它,它却无知无觉,一如既往地摇头摆尾讨好我,没办法,我就又把它带回了干洗店。几次之后,我不胜其烦,一狠心将它关在天寒地冻的店外,任它蜷卧在垫子上忍受凛冬的欺凌。
⑦第二年春,一天上午九点多钟,我们还没有起床。明明我已经听见闹铃响了几遍,可就是浑身发软不想醒,感觉自己干活太累了,是时候该好好补一个懒觉了。可是黑豹在店门外不依不饶地叫,爪子不知疲倦地使劲挠抓着铝合金卷闸门,仿佛牛头马面的磨牙声,在啃噬着我浑身的骨头,气得我生出非起床狠狠教训它一顿不可的念头。我极其费劲地睁开了眼睛,忍着头晕目眩,爬起来开门,黑豹一见我立马扑到我身上又舔又蹭,我却极厌恶地打开它,然后叫刚刚起床的小尚找根绳子拴住黑豹的脖子拖去狗市卖掉。
⑧中午小尚又把黑豹牵了回来,说有人出一百五十块钱买黑豹,他嫌少没卖。解掉绳子后,黑豹没有像平常那样亲近我,而是蔫头耷脑地趴在地上呜咽着,仿佛在悲伤地哭泣,到晚上吃饭时,我才发现它不见了,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离家出走了,走得悄无声息,任凭我喊破喉再也看不见它的身影出现。我出门寻找了几天也未果。它消失了,像一个梦,一片烟云,彻底的消失在我的生活中,从此无迹可寻。
⑨多年后,我们买了房。
⑩有一年冬天,住对门的一对五十多岁秦姓老夫妻在家里煤气中毒死了,我这才幡然悔悟。当年开干洗店时,那天要不是黑豹拼命嚎叫挠门救了我们,我和小尚早死了,而我当时却不知好歹地还要卖掉它。唉……
此后,每次看见狗,我就会想起黑豹,想起它的犬吠,它的挠门声,以及它与我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
黑豹,你在哪里?我奴役你当我的宠物是多么的卑鄙!黑豹,假如时光可以重来,我要对你说声“对不起!”黑豹,我欠你一个道歉。
此去经年,时光坠落如雪,从此我不再养狗。
(选自《青春诗刊》,有删改)
15.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我”对黑豹的情感变化,将下图补充完整。
16.仔细阅读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1)不一会,黑豹从远处飞奔过来,跑到我跟前又扑又蹭,同我一路嬉闹着回家。(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2)解掉绳子后,黑豹没有像平常那样亲近我,而是蔫头耷脑地趴在地上呜咽着,仿佛在悲伤地哭泣。(揣摩加点词“悲伤地哭泣”的原因)
17.第④⑤自然段似乎与黑豹无关,可否删去?为什么?
18.最后一段掷地有声,“从此我不再养狗”,让我们回想起本学期学过的哪篇课文?让我们听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七年级上册课文(请写出作者和文章题目):
心声:
参考答案:
1.B 2.A 3.(1)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先写蓝天白云,再写翠绿的群山,最后写田野里一地金黄。(2)侧重从视觉方面写景,“通透的蓝天”“洁白的云团”“满山遍野红叶似火,黄叶赛金,层层叠叠、五颜六色”“玉米是金黄的,大豆金黄的”等都是写秋天颜色的变化。(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是谁失手打翻了调色板”的比喻,“田地最为高贵”的拟人,都表现了秋天丽迷人。
1.本题考查赏析内容和艺术特色。
B.联系本段中的“农人们忙着检修收割机,说笑声伴着机器轰鸣”“偶尔也会因为碍了农人们的事”可知,农人们大声呵斥是因为狗妨碍了他们的事,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因为收获而产生的欢喜心情。故选B。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本项表现的是太行山的丰收景物,引出后文对于农人们的忙碌喧嚣的描写,本项不能表现出太行山忙碌、喧闹的特点。故选A。
3.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
根据第②段中的“高远空灵,通透的蓝天更加通透,洁白的云团更加洁白,翠绿的群山仿佛感知到某种召唤”,第③段中的“和多彩的群山相比,田地最为高贵,放眼望去,一地金黄”可知,这两段按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先写蓝天白云,再写翠绿的群山,最后写田野里一地金黄。根据第②段中的“满山遍野红叶佩似火,黄叶赛金,层层叠叠、五颜六色”,第③段中的“放眼望去,一地金黄,成熟的谷子是金黄的,玉米是金黄的,大豆也是金黄的”可知,作者主要从视觉方面写景,表现秋天颜色的变化。第②段中的“仿佛是谁失手打翻了调色板,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太行山里独特而迷人的秋景”运用比喻,第③段中的“和多彩的群山相比,田地最为高贵”运用了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美丽迷人,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1) 驱牛驾犁,耕田犁地图 聆听春雨,期盼丰收图
(2)示例:朗读时,语气深情,语调舒缓, “涌动”“顶”“生长”等词语应重读,以突出画面的动态美感和生命力的蓬勃。“当波浪涌动的时候”后稍作停顿,以营造画面的宁静与蓄势待发的氛围;“一声声惊叹”与“从大地上次第生长出来”后应有明显的停顿,以突出惊叹声与绿意生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田”比作“经书”,将“农家人”比作“勤奋的求学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家人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以及他们勤奋学习、不断耕耘的精神风貌。抒发了作者对父辈勤劳、朴实、睿智等美德的赞美之情。
(4)不能删。最后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起到了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它们将春耕从一项具体的农事活动提升为一种文化符号、生存美学的象征和希望与喜悦的隐喻,展现了作者对春耕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眷恋。
(5)我认为原标题“春耕,在大地上写诗”更好。因为它全面地概括了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它不仅包含了父亲的形象和春耕的场景,还蕴含了春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生存美学的象征和希望与喜悦的隐喻。这个标题更加宽广和深远,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春耕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而“父亲,在大地上写诗”虽然也表达了父亲在春耕时的辛勤和美好寓意,但相对于原标题来说,它更侧重于对父亲的描写和赞美,而忽略了对春耕这一核心内容的突出和强调。
(1)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概括。
第①空:已知题干信息“牵牛扛犁,奔赴水田图”可定位到文章第③④段“父亲抖了抖牛绳,招呼着老伙计,共赴与春天的约会”“牵着牛,扛着犁铧,父亲像是诗人,举起手,把灵感提在笔尖,准备在地上纵情泼墨。走进水田,脚步认领着大地的肥沃与强壮”,再结合第⑤⑥段“随着风甩出一声清亮的呼号,蓄势已久的耕耘终于从名词变成了动词……用铺陈、起伏的排比虔诚地颂扬春天”“父亲把鞭子的力度全留在了半空,只将声声催促送到牛的耳旁”可概括为:驱牛驾犁,耕田犁地图;
第②空:已知题干信息“亲近田野,期望春雨图”可定位到文章第⑦段“他的目光缓缓向上抬起,超过一株幼苗的高度,越过村庄的篱笆,沿着杏花遥指的方向一路飘向天空,望向降落到未来的一场场大雨,望向贮存在天空上的一米米阳光”,再结合第⑨段“当春雨如约而至,父亲便会点起烟,坐在窗户旁,静静地听它呢喃细语,听着这一年的生活淅淅沥沥、轻轻抽芽的声音。这是来自上天的恩赐,莫名地,他也相信这是老天爷对他这新的一年的预言”可概括为:聆听春雨,期盼丰收图。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根据第⑤段“你看,犁铧正卖力地破开土层,种下入木三分的诗行,用铺陈、起伏的排比虔诚地颂扬春天”再结合画线句可知,语段主要写农家人趁着适宜时机开始春耕的场景,“当波浪涌动的时候”中的“涌动”应重读,以突出水波翻涌的动态美;“顶着”应重读,强调绿意生长的动态美;“从大地上次第生长出来”中的“生长”应重读,展现绿意的层次感和生命力的蓬勃。
“当波浪涌动的时候”后稍停,以体现时间上的递进和场景的转换,以及营造画面的宁静与蓄势待发的氛围;“一声声惊叹”后稍顿,再缓缓读出“将顶着深深浅浅的绿意”,营造一种惊叹之声与绿意生长的融合感;“从大地上次第生长出来”中的“次第”与“生长出来”之间稍顿,表现绿意生长的渐进性和生命力。通过重读和停连的处理,可以更好地展现春耕时田野的生动景象,让读者感受到波浪涌动、绿意生长的动态美,以及农家人对春天的热爱与期待。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画线句中“水田就是最好的经书”“农家人一直是最勤奋的求学者”,将“水田”比作“经书”,将“农家人”比作“勤奋的求学者”,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田比作经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田在农家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他们对待农事的认真态度;将农家人比作勤奋的求学者,则突出了他们不断学习、精进的精神面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父辈勤劳、朴实、睿智等美德的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首先表明态度不能删,再具体分析理由。
根据第 段“原来,时间也像一头老牛,早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一些风雨温柔的梦里,我依旧能够听见犁与土壤的耳鬓厮磨”,第 段“我渐渐意识到,春耕已经脱离了一项农事的概念,成了一枚文化符号,一种生存美学的象征,一种希望与喜悦在春天的隐喻”可知,最后三个自然段进一步强调了春耕不仅仅是一项农事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生存美学的象征和希望的隐喻。这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提升了文章的境界。作者通过回忆和反思自己与乡村、与春耕的联系,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春耕文化的热爱。再根据第①段“春耕,是沉默寡言的农家人对土地的一次盛大的抒情”可知,最后三个自然段作为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紧凑,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眷恋。
(5)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根据第⑥段“父亲把鞭子的力度全留在了半空,只将声声催促送到牛的耳旁”“让它们化作岁月的福祉,呵护新生的故事生长、冲破,一年更比一年丰茂”第⑧段“于是耕种的姿势成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最质朴的缩影,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稳重地前行、收获”第 段“我渐渐意识到,春耕已经脱离了一项农事的概念,成了一枚文化符号,一种生存美学的象征,一种希望与喜悦在春天的隐喻”可知,原标题不仅涵盖了父亲在春耕时的形象和活动,还深入到了春耕这一农事活动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场景描述,更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表达,将春耕与写诗这一艺术行为相提并论,突显了春耕的诗意和美感,标题中的“写诗”象征着农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春耕这一行为,他们不仅是在耕种土地,更是在播种希望、收获喜悦。这种隐喻性的表达,使得文章更加富有诗意和感染力。另外,原标题通过“在大地上写诗”这一表述,将春耕提升到了一个文化的高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是农家人对土地、对春天的热爱和敬畏之情的抒发。这种文化深度的挖掘,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
标题“父亲,在大地上写诗”侧重于对父亲的描写和赞美,将焦点放在了父亲个人身上,而忽略了春耕这一核心内容的突出和强调。这可能导致读者在阅读时更多地关注父亲的形象和故事,而忽略了春耕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所以不及原标题有表现力。
5.C 6.不能删去。这三段叙述作者少年时代在小山村读书的经历,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有利于表达文章思乡的主题;贫寒的小山村和饥饿的生活,反衬出少年的敏感和好奇,对家乡秋色的感知更具体,对秋色的爱恋更深。 7.侧重从视觉的角度,写故乡秋天景物颜色的变化。先总写所有草木“被晒染得金黄和通红”,再写各种树“在秋阳下变成了透明的琥珀色、深红色和金黄色”,写酸枣的通红,最后写芒草和茅草在风中挺立不折。 8.(1)“流连忘返”指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表现出作者对山村秋色的无比喜爱之情。(2)“实实在在”指真实,不夸张,现实存在的,表现出乡村孩子们对“重阳小秋收”的满足之情。 9.(1)表现出对故乡秋色的赞美之情;(2)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5.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和分析。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诗出自刘禹锡的《秋词》。诗中描述了秋天的晴空和一只鹤飞翔的景象,虽然提到了“晴空”,但整体意境是秋天的,因此涉及秋色;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中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元素,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显然涉及秋色;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出自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描述了日出和春天的到来,特别是“江春”一词,暗示了春天的景象,与秋天无关,因此没有涉及秋色;
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句诗出自曹操的《观沧海》。诗中的“秋风”和“洪波”都明确指出了秋天的元素,因此涉及秋色;
故选C。
6.本题考查句段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第①段提到:“我的少年时代是在胶东半岛的小山村度过的,除了寒暑假,几乎每天都要翻山越岭,奔走在通往温泉镇上的一所中学的山路上。”这段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作者的成长背景,说明了他与这个小山村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使得他对故乡的秋色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其次,第②段描述了村里村外全是石头的景象,以及村里有多座碾房和露天石碾。这样的描述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还为我们展现了作者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这段内容中还提到了电影《两个小八路》在这个小山村拍摄,使得这个地方更加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这样的背景信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
最后,第③段提到了作者每天需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并强调了虽然生活在贫寒和饥饿中,但少年的心却充满了好奇和敏感。这段内容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同时也为后文描述故乡的秋色做了铺垫。综上所述,前三段内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作者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还强调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都至关重要,因此不能删去。
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首先,作者通过“一到深秋时节,弯弯的山道两边,所有的草木都被晒染得金黄和通红”这样的句子,总体上概括了故乡秋天景物的色彩特点,即金黄和通红。这种色彩的描绘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营造出了秋天特有的温暖和热烈的氛围。接着,作者通过列举具体的树木,如榛树、枫树、柞树等,进一步细化了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这些树木在秋阳的照射下,叶子变成了透明的琥珀色、深红色和金黄色。这样的描绘不仅具体而生动,还展示了秋天景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此外,作者还通过描写野酸枣树上的通红酸枣,以及被阳光晒得干透的芒草和茅草在风中默默吹奏的场景,进一步增强了秋天景色的视觉效果。这些景物的描绘不仅展示了秋天特有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秋色的深深喜爱和怀念。最后,作者通过“好像在用不折不从的身姿和风骨,向秋天宣告着生命的坚忍与顽强”这样的句子,赋予了这些景物以象征意义,进一步强调了秋天景色的美丽和魅力。综上所述,文章第④段通过从视觉角度出发,细腻地描绘了故乡秋天景物的颜色变化,展示了秋天特有的美丽和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秋色的深深喜爱和怀念。
8.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1)在“阳光煦暖、安安静静的中午时分、走在色彩斑斓的山路上,我经常有点流连忘返”这句话中,“流连忘返”是一个情感色彩强烈的词语。它通常用来描述人们对美丽或令人愉悦的事物产生深深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在这个句子中,它描绘了作者在色彩斑斓的山路上行走时,因为被阳光和美丽的秋景所吸引,以至于感到难以离开。这个词语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作者对山村秋色的喜爱,还增强了句子的情感色彩,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受。
(2)在“虽无文人学士们的风雅诗意,但也有自己实实在在的小收获”这句话中,“实实在在”这个词语突出了乡村孩子们在“重阳小秋收”中的收获是真实而具体的。它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过分渲染,而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乡村孩子们在秋收中的实际收获。这个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句子的真实感和可信度,还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们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认同。
9.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首先,作者通过描绘故乡秋色的美丽和魅力,表达了对故乡的赞美之情。这种赞美不仅体现在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上,还体现在对故乡人民实实在在的生活态度的赞赏上。作者认为,即使没有文人学士们的风雅诗意,故乡的人们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小收获,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态度值得赞赏和推崇。其次,通过回顾自己在故乡度过的少年时代和对故乡秋色的深深怀念,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不仅仅是对故乡美丽景色的留恋,更是对故乡人民、对故乡生活的怀念。这种怀念之情贯穿全文,使得整篇文章都充满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综上所述,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秋色的赞美之情和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10.①小屋里的一根蜡烛 ②大学时 ③在宿舍角落里的床头台灯下读书 11.我认为文末两段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后面两段运用议论的方式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夜读带给他人的感受,从另一个角度拓宽了写作的内容,揭示和深化了夜读的意义与价值。 12.C 13.示例:深夜读书,无人打扰,能聚精会神,此时读书的效率很高;宁静的氛围中,心灵与书中思想相契合,神思千年,快意无比。(言之有理即可)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①段中“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可知,小时候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可概括为:小屋里的一根蜡烛;
第二空,结合③段中“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可知,“夏夜熄灯后坐在宿舍楼后面的路灯下的台阶上看书”是在上大学时;
第三空,结合⑤段中“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近我心灵的东西”可知,参加工作后,“我”在宿舍角落里的床头台灯下读书;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段落的作用。
结合⑧段中“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帖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可知,介绍了有个男生因为我的读书的坚持也获得了感动和力量。
结合⑨段中“下面不少人跟帖,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可知,该段引用他人对这件事的积极评价。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看,后面两段运用了议论的方式,对夜读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通过描述他人对夜读身影的感动和力量的获得,进一步揭示了夜读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这种议论的方式,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观点更加突出。
从内容上来看,后面两段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夜读带给他人的感受。第⑧段通过描述一个男生在论坛上发帖回忆夜读身影给予他的感动和力量,第⑨段则通过女生和其他人的跟帖,进一步印证了夜读身影的美好和影响力。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从另一个角度拓宽了写作的空间,使得文章更加立体、生动。
从文章的主旨来看,后面两段揭示和深化了夜读的意义与价值。夜读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寄托。通过夜读,人们可以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提升自我;同时,夜读也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传递正能量,激发人们的向上精神。因此,文末两段的存在,不仅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还使得文章的意义更加深远。
据此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有误,由⑥段中“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⑦段“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著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可知,“我热爱这样的状态”是因为“这样的状态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和希望”,并非“我醉心于古人的读书形式,想让读书更有复古意味”;
故选C。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所给的原文段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这个例子中,原文描述的是作者遥思古人灯下读书的情景,认为这样的读书剪影具有直入人心的魅力。从原文中提取出关键信息,如“月影小窗,一灯如豆”的读书环境,“直入人心的魅力”等。这些信息是理解问题的基础。接下来,需要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思考是否有类似的场景或体验,能够让自己感受到读书的魅力和乐趣。分析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是否感到宁静、充实、愉悦或受到启发等。这些感受是构成个人对读书魅力理解的重要部分。最后,将上述步骤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答案。答案可以包括:对原文中古人灯下读书场景的理解,自己类似的读书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和启示。
示例:原文中提到的“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的读书剪影之所以具有直入人心的魅力,是因为它展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在我自己的读书经历中,也有类似的感受。每当夜深人静,我独自坐在书桌前,一盏柔和的台灯照亮着书页,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安静而祥和。这种环境让我感到非常宁静和充实,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我和手中的书。在这样的时刻,我能够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魅力。这种体验让我更加热爱读书,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与书籍相遇的机会。
14.(1)示例:我认为这个标题欠妥,首先乍读题目,“半个”父亲,会给人莫名其妙之感。另外此标题只概括了文章的一部分内容,过于直白,缺乏含蓄之美。
(2)示例:父亲的形象立体多元,直击人心。严厉暴躁的躯壳里住着一个慈爱温柔的父亲。他严厉暴躁:“我”与别人发生摩擦时,父亲总会把“我”摁在地上打一顿,其暴躁可见一斑;他严慈相济:父亲为“我”敷伤口时,他有力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他坚强乐观:用火红的铜钱烫癣时,父亲却满面春风地对“我”说“一点也不疼”。文中的父亲形象,鲜活饱满,父子情深令人心动。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解答此题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即可。
示例:我认为原标题非常好:初读文题“半个父亲在疼”,读者不理解为什么是“半个父亲在疼”,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文章写父亲为“我”敷药,“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父亲烫癣,父亲的一半疼痛,“我”愿默默领受;父亲不抗拒“我”背他上楼、下楼,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结尾句“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体现的是父与子为对方考虑,父子之间是心灵相通的,“我”能体会到父亲疼痛、不容易,想帮父亲分担一半的疼痛;父亲也的疼痛,也想帮“我”分担部分疼能体会到“我”痛;可见文题“半个父亲在疼”含蓄地揭示文章中心,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2)本题考查赏析文本。
语言生动幽默,欢乐中透着苦涩:结合第②段“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佛光普照,哪怕在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是他”可知,作者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年轻时的印象;结合第③段“小时候,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调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且总以我被父亲摁在地上打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可知,作者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写出了“我”的调皮与父亲的严厉,“我”被铁钩钩伤的情态,在欢乐中透出一股特殊年月的苦涩。
巧用伏笔照应,构思精巧,写法细腻:第④段“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痛,从此由我默默领受”与第⑥段“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照应;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行文顺畅;第③段写父亲打“我”时,“我”的腿被铁钩钩到划出血印,父亲在上药时,父亲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父亲为“我”心疼;第⑤段写父亲为了治好癣,烧铜钱烫癣,父亲却反过来安慰“我”,“我”很心疼父亲;体现的是父与子为对方考虑,父子之间是心灵相通的,都想替对方分担一半的疼痛,突出文章中心。
父亲的形象立体多元,直击人心:结合第③段“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且总以我被父亲摁在地上打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说我两句。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可知,一发生摩擦罪在“我”,父亲就会将“我”摁在地上打,可见父亲是严厉(暴躁)的;结合第③段“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反应很快,但双腿没能跟上,被扁担上的铁钩钩到,划出一道血印”,“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间看见他有力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可知,“我”的腿被铁钩钩到划出血印,父亲在上药时,父亲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可见父亲是关爱孩子的;根据第⑤段“年复一年,开春,癣就援着他的身体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哨噬得我心如刀绞”,“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泪痕,痛得不能自已”可知,父亲用火红的铜钱烫癣时,满面春风地对“我”说一点也不疼,可见父亲是坚强的。
15.①第二年春 ②开始讨厌它(不胜其烦) ③思念、懊悔(或愧疚) 16.(1)运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飞奔”“又扑又蹭”“嬉闹”,生动形象地写出 黑豹听到我的呼唤后,玩耍回来,与“我”无比亲近,顽皮活泼又有趣,惹人喜爱。
(2)黑豹为主人不理解它的叫声并要抛弃它而难过,更是为主人的居住环境、生命安全而担忧。 17.不能删。这两段写了干洗店小而简陋的密闭空间,设备也落后,用燃烧煤球的大炉子代替烘干机,这样的环境容易中毒;也为下文第⑥段黑豹不肯在店里睡并时刻吵着不让我睡的情节作铺垫;更为第⑦段我睡觉浑身发软、头晕目眩差点中毒埋伏笔,这才有黑豹舍命救主;这两段都跟黑豹有关。 18. 郑振铎《猫》 作者内心充满了懊悔,懊悔自己曾奴役过黑豹,没有平等善待黑豹;更充满了愧疚,黑豹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我却丝毫不理解,还恩将仇报,斥责它,抛弃它。这种负罪感,伤害了自己,伤害了弱小生命,永远欠着一个道歉,让他下决心不再养狗。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第①空:从第⑦段的“第二年春……我却极厌恶地打开它”可找到答案:第二年春;
第②空:从第⑥段的“就开始讨厌它”“几次之后,我不胜其烦”可找到答案:开始讨厌它(不胜其烦);
第③空:从第⑩段的“我这才幡然悔悟……唉……”可归纳出答案:悔悟、思念。
1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与内容理解分析。
(1)“飞奔过来”,“又扑又蹭”“嬉闹着回家”等是对黑豹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黑豹与“我”无比亲近的关系,表现它顽皮活泼,表达了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2)结合文章第⑦段的“黑豹一见我立马扑到我身上又舔又蹭,我却极厌恶地打开它,然后叫刚刚起床的小尚找根绳子拴住黑豹的脖子拖去狗市卖掉”可以看出,黑豹一看到我没事非常激动,但我“极厌恶地打开它”,没有理会到它的良苦用心;又要把它卖掉,抛弃它使得黑豹很难过;从第⑩段的“有一年冬天,住对门的一对五十多岁秦姓老夫妻在家里煤气中毒死了,我这才幡然悔悟”可知,多年后,我才懂得自己所居环境存在隐患,黑豹却“只睡了一夜,黑豹就再也不肯陪我们在店里睡了,不仅如此,每次烧煤炉,它还会咬住我的裤角往外拖”,从中可以看出,黑豹的悲泣中也有对我安全的担心。
17.本题考查段落作用。首先明确态度:不能删,然后分析原因。
从第④段的“简易房,前大后小,没有窗,关上门,房间像个七八平米的大棺材”和第⑤段的“烘干机更没钱买,用同时可以燃烧九个煤球的大炉子代替”可以看出,干洗店是一个小的密闭空间,却有着燃烧煤球的大炉子,极易发生煤气中毒;为下文⑥“只睡了一夜,黑豹就再也不肯陪我们在店里睡了,不仅如此,每次烧煤炉,它还会咬住我的裤角往外拖”和第⑦段我发生中毒,在黑豹“不依不饶地叫,爪子不知疲倦地使劲挠抓着铝合金卷闸门”的影响下,“我极其费劲地睁开了眼睛,忍着头晕目眩,爬起来开门,黑豹一见我立马扑到我身上又舔又蹭,我却极厌恶地打开它,然后叫刚刚起床的小尚找根绳子拴住黑豹的脖子拖去狗市卖掉”写黑豹救了我,我却要卖掉它埋下伏笔。这两段内容都跟黑豹有关,所以不能删除。
18.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分析。
第一问: “从此我不再养狗”,很自然会让我们联想起“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句子,出自于七年级上册的课文:郑振铎的《猫》。
第二问:结合第⑩段的“我这才幡然悔悟。当年开干洗店时,那天要不是黑豹拼命嚎叫挠门救了我们,我和小尚早死了,而我当时却不知好歹地还要卖掉它……唉”可以看出,我的内心充满了悔恨之情。黑豹救了我,我却恩将仇报,要抛弃它;
结合 段内容“黑豹,你在哪里?我奴役你当我的宠物是多么的卑鄙!黑豹,假如时光可以重来,我要对你说声‘对不起!’黑豹,我欠你一个道歉”可知,作者内心充满了对黑豹的思念,更有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我奴役你当我的宠物是多么的卑鄙!”我很懊悔自己曾奴役过黑豹,没有平等善待黑豹;我欠黑豹一个道歉,而黑豹自己走掉了,我没有机会对它说“对不起”了。这种沉重的负罪感,让我知道自己对黑豹的伤害有多大,因此,“从此我不再养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