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版本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特别版本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5 16:2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准确理解诗句中“篱落”“疏疏”“径”“急走”等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完整、通顺地翻译全诗。
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感受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借助想象画面、品味语言,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诗人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刻画表现乡村生活的写作方法,提升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描绘的乡村暮春景色的美好,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闲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掌握诗歌大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歌描绘的优美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运用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所营造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引导学生透过诗歌表面,深入体会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以及蕴含其中的童真童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提问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播放一段乡村田园风光的视频,视频中展现出金黄的油菜花田、错落的农舍、蜿蜒的小径以及在田间嬉戏的儿童等画面。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这样的乡村生活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乡村的感受和认识。
2.教师总结:“乡村生活充满了宁静与美好,是许多诗人笔下的灵感源泉。今天,我们将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笔下的乡村,去欣赏一幅独特的乡村暮春画卷。”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诗句的停顿以及朗读的节奏。范读结束后,让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跟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和不恰当的断句。之后,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重点从字音、节奏、流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要求读音准确、节奏鲜明、声音洪亮。通过齐读,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宿”“徐”“篱”“疏”“径”“茅”“檐”“翁”“赖”“剥”,引导学生认读生字,强调易错字音,如“宿”是平舌音,“疏”是翘舌音,“剥”是多音字,在诗中读“bō”。
2.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通过图片展示“篱落”(篱笆)的样子,让学生直观认识;结合生活实际,解释“径”就是小路;利用组词法,如“稀疏”理解“疏”的意思;通过字形分析,“茅”是草字头,与草有关,指茅草,进而理解“茅檐”即茅屋的屋檐。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边写边强调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如“宿”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宀”,下面是“佰”,要写得紧凑;“篱”是左右结构,左边“竹”字头,右边“离”,注意左窄右宽。学生在练习本上临摹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四)理解诗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做上标记。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探讨解决。
3.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为例,引导学生理解:“篱落”是篱笆,“疏疏”表示稀疏的样子,“一径深”说明一条小路向远方延伸。整句诗描绘了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伸向远方的画面。“树头新绿未成阴”则是说树枝上刚刚长出嫩绿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浓密的树荫。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重点解释“急走”是奔跑的意思,这句诗描绘了孩子们奔跑着追逐黄色蝴蝶,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的情景。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诗歌的意思,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诗意。
(五)深入探究,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再次默读古诗,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和人物?这些景物和人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在诗中圈画出相关的景物和人物,如“篱落”“径”“树头”“新绿”“儿童”“黄蝶”“菜花”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描述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美,如篱笆的稀疏、小径的幽深、树木的嫩绿、菜花的金黄,以及儿童的活泼可爱、蝴蝶的轻盈灵动,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暮春图。
3.提问:“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找出静态描写的景物,如“篱落”“径”“树头新绿”等,以及动态描写的人物和动物,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画面更加生动有趣,既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又突出了儿童的活泼,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
4.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提问:“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让学生结合诗歌描绘的画面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六)朗读背诵,总结全文
1.多种形式朗读古诗,如配乐朗读、男女赛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提醒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变化,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如前两句用舒缓、轻柔的语气读出乡村的宁静,后两句用欢快、活泼的语气读出儿童追蝶的喜悦和天真。
2.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可以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诗句提示进行背诵,逐渐减少提示,直到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指名学生背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鼓励和评价。
3.总结全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生字词、诗句意思、写作手法、诗歌表达的情感等。强调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能够热爱古诗,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七)拓展延伸
1.展示杨万里的其他田园诗,如《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杨万里诗歌清新自然、富有情趣的风格特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田园诗,背诵并默写下来;仿照《宿新市徐公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一幅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写成一篇短文。
五、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静-景-乡村宁静
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动-人-童真活泼
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达成既定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整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通过对重点字词的讲解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诗句意思,掌握了诗歌大意。在了解杨万里生平及诗歌风格方面,虽有涉及,但可以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对诗人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方法运用上,诵读法帮助学生很好地感受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乡村田园风光的视频和图片,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直观地体会到诗歌描绘的场景。小组合作法促进了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不过在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后续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对诗歌描绘的乡村生活表现出浓厚兴趣。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时,大部分学生能结合诗句和自身生活体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以及诗人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动静结合写作手法的妙处时,部分学生理解得还不够透彻,今后应多举一些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诗人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更丰富有趣,比如讲述一些杨万里的轶事典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明确小组分工,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如写作手法,要设计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分享,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诗歌的热爱。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让古诗教学更加生动、高效,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