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 2024—2025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参考答案
语 文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0 分)
1.(2 分)B 2.(2 分)D 3.(2 分)A
4.(4 分)
【参考答案】
① 群体至上; ② 个体至上; ③ 由个体而群体;④ 由群体而个体;
⑤ 个体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
⑥ 在群体秩序中保持个体自由,不被群体束缚。
【评分参考】前四个空,每空 0.5分;后两个空,每空 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⑤空
如答“个体价值的实现是以群体的完善为目标”亦可得分。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6 分)
5.(2 分)A 6.(2 分)B 7.(2分)D
8.(6 分)
【参考答案】
① 因为楚人不理解屈原,不辨屈原之智,不识屈原之忠,而以其为狂,嫉妒他,排
斥他,以致亡国。(2 分)
② 因为贾谊等后人也不理解屈原,忽视了屈原身为楚国宗臣的身份,不理解屈原的
良苦用心和人生境界,而认为其可以离开楚国,投奔他国,施展才华。(2 分)
③ 作者期待后世理解屈原,理解他所谓的“愚”是忠义的表现,是对三纲五常的实
践,进而知臣子对于国家的情感,使纲常得以彰显。(2 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得分。
9.(4 分)
【参考答案】
① 孔子认为好的音乐应兼具艺术的美感和道德的善性。(2分)
② 孔子认为音乐可以起到化育心灵、成就人格的作用。(1分)
③ 孔子认为不同的音乐各有其适用的场合和情境。(1 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得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6 分)
10.(2 分)D 11.(2 分)B
12.(6 分)
【参考答案】
诗人官场失意,怀才不遇,“谁能春独愁”句写出了他的无限愁苦,但“千花”句以及
“不知”两句表明,他面对春日繁花盛开的美景饮酒作乐,似乎忘却了痛苦。而“穷通”四
句则说明,他把人生穷通修短归为天意,似乎看开了自己的失意,但实际隐含着对现实的不
满和牢骚。所以,他醉中寻乐也好,认为天意使然、万事难明也罢,也不过是强作旷达。
1
【评分参考】对“以欢乐写愁苦”“以旷达写牢骚”的理解 4 分,结合诗句 2 分。意思
即可得分。
13.(6 分)
(1)赢粮而景从
(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空里流霜不觉飞;明月夜;短松冈;沧海月明珠有泪
【评分说明】每空 1 分;如有错别字、多字、少字,或字迹不清的情况,该空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0 分)
14.(2 分)B 15.(2 分)A
16.(6 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照出了自己的五官、灵魂和身处的整个世界(2 分)
第二问:他的作品可以照出俄罗斯的灵魂,(1 分)他警示作家要真诚省察自我,因此成
为了作家的一面镜子,(1 分)作者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1 分)希望借托尔斯泰
督促自己真诚写作。(1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得分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8 分)
17.(8 分)略
【评分说明】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参考类别进行赋分
一类卷(7—8 分):符合题意,内容充实,层次清晰,表达流畅
二类卷(4—6 分):符合题意,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1—3 分):偏离题意,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
18.(40分)略
【评分说明】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参考类别进行赋分。
(1)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以 37 分为基准分浮动。
一类卷 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
(35-40 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得 39 分以上。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以 31 分为基准分浮动。
二类卷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
(29-34 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作文可得 33分以上。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以 26 分为基准分浮动。
三类卷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
(25-28 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可得 27 分以上。
2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四类卷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以 12 分为基准分浮动。
(24-0 分)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2)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以 37 分为基准分浮动。
一类卷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
(35-40 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得 39 分以上。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以 31 分为基准分浮动。
二类卷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
(29-34 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作文可得 33 分以上。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以 26 分为基准分浮动。
三类卷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
(25-28 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可得 27 分以上。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四类卷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以 12 分为基准分浮动。
(24-0 分)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没有抄写题目,扣 2 分。每 3 个错别字减 1 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 50 个字减
1 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六国被秦国吞并,是因为秦国明智而六国愚笨,而六国中没有比楚国更愚笨的了。楚国
的国君愚笨,大臣愚笨,整个国家的人都愚笨。有一个不愚笨的人,众人就会群起嫉妒他。
唉!想要楚国不灭亡,可能吗!
楚国的疆土占了天下的一半,拥有百万的军队,从楚成王、楚穆王以来,常常在天下称
雄。然而有朝一日却一下子衰落了,被秦国削弱,这是为什么呢?国家之所以能够振兴,是
因为有贤能之人罢了。楚国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它的国君已然平庸低下,大臣们也都平庸无
能,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称道的事迹。张仪愚弄楚怀王,就如同戏弄婴儿一般,又好像耍猴的
人摆弄猴子那样,而整个朝廷上下都昏聩糊涂。只有一个屈原,知晓张仪的欺诈手段,愤恨
他的奸佞行径,痛哭流涕地向楚王进谏告知,可是楚王最终也没能醒悟。不仅没有醒悟,而
且群臣都认为屈原疯了,觉得他是在诽谤,一定不让他在朝廷中安身立足。唉!这也太可悲
了啊!
3
等到贾谊写赋凭吊屈原时,认为屈原凭借自己的才华去游说诸侯各国,哪个国家会不容
纳他呢,却偏偏让自己落到这样伤心到极点的境地。然而他也并不真正了解屈原的内心啊。
屈原难道能够离开楚国吗?他又怎么忍心离开呢?屈原身为宗室之臣,比照箕子、比干的忠
君之义,只有一死罢了,只有被囚禁罢了。他在江畔边走边吟诗,面容憔悴、身形枯槁,这
也不过是微子逃到荒野的那种心意罢了。而且他深切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希望国君能听一听
自己的劝谏,他的用心实在是太苦了呀。宁武子在国家无道的时候就愚笨,屈原可以说是那
种“愚笨”的人了!然而正是因为屈原并不愚笨,所以才成就了他这种看似“愚笨”的表现。
正是因为国君愚笨、大臣愚笨、全国的人都愚笨,所以屈原就更加不能停止这种“愚笨”的
做法了。竭尽屈原的这种“愚笨”之力,或许国君能够不再愚笨,大臣能够不再愚笨,全国
人都能够不再愚笨,那么楚国就可以在天下称雄了。可偏偏那些愚笨的众人,不能体谅他的
这种“愚笨”啊。而且屈原自己说:“整个世上的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整个世上
的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那污浊,本就是愚笨的根源;喝醉,本就是愚笨的状态。
在那个时候,秦国用权术愚弄他国之人,而六国的人都处在醉生梦死之中,整个世上都是这
样的情况,屈原又能到哪里去呢?
伊尹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伯夷坚守清高的品性,柳下惠秉持平和的态度,似乎都各偏
向一端,等到孔子、孟子选取他们的事迹加以评论之后,天下人便都知道他们是圣人了。假
如屈原生活在孔子、孟子之前,能有道德修养达到极致的人来彰显他隐微的心意,使天下后
世之人都知晓臣子对于君主、国家,有着像他这样心意深厚、难以排遣、不由自主的情感,
那么三纲就能更加彰明,五常也能更加显著了。圣人与愚人是相反的呀,然而屈原差不多是
凭借这种看似“愚笨”的做法而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唉!不体谅屈原的“愚笨”,而且把屈原的这种“愚笨”当作真愚笨的,难道只有楚国
人这样愚笨吗!
4